查看原文
其他

录取港大新闻学 | 张泽峥:“小目标”中探寻自我,“大梦想”上步履不停

SAAS 上外东方语学院 2023-01-01


个人介绍

张泽峥,东方语学院朝鲜语专业2018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毕业于上海市控江中学。本科期间曾担任东方语学院第20届学生会执行主席(分管青年宣传中心),曾任沪语社社长。本科期间曾获申万宏源奖学金、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现获得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录取资格,将前往香港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






01

随心而行,兴趣作我的指明灯

作为一个上海学生,我自认为在高中算不上英语水平优秀,但我却比别人更喜欢摸索语言的奥秘。在准备填写高考志愿时,我曾试想过很多不同的专业方向,也为此犹豫了许久,唯独看到上外的时候,心中暗自觉得也许它就是最适合我的,它是最好的外语院校,更是语言研究的殿堂

高中的时候我就参加过一些方言保护的活动,这让我更了解自己的母语上海话,也让我开始慢慢探索如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使人们重新开始重视家乡的方言与文化传统。现在看来,这也为我在大学阶段接任沪语社社长埋下了伏笔。语言拥有无尽的可能性,巴别塔的神话里人类因为语言不通无法相互理解而失败。换个角度来看的话,语言就是通向全世界人光明未来的一把钥匙,它意味着彼此的信任与理解,这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宝物

与高校沪语联盟组织举办第四季“上海大暴走”活动


在沪语社活动上介绍上海话音标

因为我更想为中国了解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朝鲜半岛这个我们躲不开的邻居和“亲戚”就变成了一个绝佳的选择。无论在语言还是文化上,其与中国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展现出的差异,在我的眼前都是值得一探究竟的,就这样,怀抱自己的一片理想与热爱,我最终进入了上外的朝鲜语专业,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

参加中韩青春远征队活动

然而在大一的时候,没有韩语基础、甚至连韩剧也没看过几部的我,既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快入门,也为将心理层面的好奇转换为实践中的动力而下了一番功夫,甚至一度怀疑过这份选择是否在功利层面不够有益于个人的发展。但是无论面临怎样的迷茫彷徨,我从没有放弃过通过阅读和思考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增进对于对象国乃至世界的认识,从未中断过利用学校和国家为青年搭建的平台不断接触世界的过程——在这四年里,我参加过两次进博会,为中韩青少年手拉手交流会做过志愿者,参加过中韩青春远征队与韩国留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历史……这些经历至今都是我大学四年中最闪耀的回忆,让我在上外切实地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距离如此之近。我正是用对自己、对学校的信心,和这四年间不断的努力,证明了它是值得热爱的,证明了四年前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02

热爱满腔,挑起学生会大梁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同时在校团委组织部和院宣传部工作,这为我担任主席时的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大二结束的时候我曾面临一个大学时期最困难的抉择,是留在校团委,还是回到我的院系去?不可否认的是校团委的平台更大,机会更多,同学老师们认可我,它能让我的简历更加光彩。但东院是我的家,有在我最低谷时期鼓励我帮助我的科珂老师、羽楠老师,有我朝夕相处的小金顶和我热爱的同学们,有我曾经挥洒过的汗水、我的青春、我的初心

在校团委组织部工作

明星学生会评选是我下的死目标,是我唯一一次无论如何也要做好的事,为此我可以拼尽全力。成功评选的那个晚上我发个了消息给王俊博学长报喜,他对我说:“这是大家一起的梦啊。”原来假装平静的我看到这句话瞬间泪流满面。东院学生会经历了太多艰难坎坷,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却靠所有人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东院,适合语言类院校的学生会模式。我有幸在最好的时代前陪着它走过了风风雨雨,并且将接力棒传到了后人手中。学生会给我带来的成长是没有任何经历能够比拟的,若没有加入学生会,今天的我绝不可能是这样的。

明星学生会|东方语学院获评2020-2021年度明星学生会

我还是想聊聊东方风情展,很难想象小小的东院可以有近一千人共同欢庆这场活动。19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干事,在发烧饼的路上走马观花地游玩东风,那个时候的我下定决心:等我不再是学生会的工作人员,我一定要好好游玩这个一年一度的活动。现在看来自己大学四年中唯二的两次东风我都把时间奉献给了工作,希望未来的我能回到校园,在晚风中回味自己的大学

东方风情展 | 今年夏天,风遇见云,而我遇见你

我很热爱东院学生会的氛围,在这里你会发现有共同目标的争论是那么有趣,达成一个所有人都能受益的方案是多么不易又是多么有成就感。我更感谢东院,在这里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为同学们做事。青年宣传中心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从零开始,我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为了一个策划发愁,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得到成长。竭尽全力做好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的感觉真的很棒。

青宣“葫芦家族”

在青宣时的两年是我大学中最快乐的日子。我经历了青宣的创立、发展、壮大,见证着东院公众号的校园影响力从排名外跃升至稳定前三、多次第一。每一篇精心制作的文章都蕴含着同学们对理想中大学生活的向往。

第九届东方风情展海报

公众号创意推文

校园影响力指数提升

03

要讲故事,更要“讲好故事”

大一结束的时候,我选择了辅修本校的新闻学。我当初的想法确实是受到了我们一位成为新华社驻平壤分社记者的校友的影响,想要在毕业后成为一名外派记者。在我看来,新闻传播这个方向也许是小语种学生可以选择的去向中跨度最小的之一,因为它需要的许多能力和特质都是我们在本专业学习中可以习得的,比如朝鲜语专业特别开设的《朝鲜语报刊选读》课程。

辅修的最大好处是我们的授课进度和新传学院专业是一致的。辅修老师也曾在课上说过,我们完成的作业并没有比专业学生差,可能这就是因为只有真正喜欢新闻的人才会主动去报名辅修吧。我明白要跟上新闻专业学生的步伐,需要在垂直领域比其他人做得更多,才能拥有更出色的竞争力,但是真正长时间学习之后,现实存在的心理落差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味沦于校园新闻过家家式的写作不再能满足我,而诸如《国际问题前沿》《国际传播》这些课程虽然对我的启发很大,但是时空间的局限让我没办法更深入地去了解它……面对这些情况,我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一定要进入一家真正的媒体实习,从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二是,不能光靠四年里自己浅显的认识去改造世界,我需要去外面看看

我在学生会的三年里,第一年并没有在“小编辑”的岗位做起,缺乏基层的拷打使我一直有些回避写文案的工作,可能是由于长期做策划和美术设计,让我的笔头不那么自信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弊端是审稿的时候,我不确定自己能否给出一个合理的修改意见——高中阶段语文老师跟我们说写作的最高阶段就是评价写作,如果我连第一步都不能给学弟学妹做好榜样,那么我又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呢?

萤光虽微汇聚星河,上外学子用这个夏天倾听大山中的梦想

于是大三这年成为了我动笔的第二春,一方面我在实习单位火力全开,另一方面这一年我也在公众号上参与产出了不少我比较满意的文章。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我在参加旌德支教后为萤光支教队写的这篇总结。它让我无论过了多久都能瞬间回忆起那个充实的七月,想起每一个大山里的孩子的面容。

大四的这一年我还抽出时间,做了一个谈心提问箱用来解答学弟学妹的问题,在帮助学弟学妹度过迷茫期的同时,努力做到一些观点上的输出逻辑归纳。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递的节点,我认为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去习得讲故事的能力,碎片化阅读正在消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这让唤醒自己对于复杂现实的观察能力表达欲望的必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一个好的故事意味着更强的影响力。作为普通人去讲好自己和周遭的故事是很难的,作为一个记者或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去讲好中国故事亦是如此。总而言之,写作的乐表达欲的重燃让我逐渐拥有了更独立的思考能力更广阔的视野

04

广泛涉猎,象牙塔外探索世界

对于寻找实习,我自己的理解大体上是八个字:“认识世界,提升自己”,去寻找新鲜的、真实的而不是教条的、刻板的,寻找挑战的、成长的而不是日常的、停滞的。

我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实习便是为第三届进博会的有关新闻做外媒新闻编译。虽然比不上走进场馆的一线志愿者,但是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成就感是绝不一般的。

编译工作从来是不简单的,而且我们编译出的文本是用来反映真实的外媒声音,所以更需要译员在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有出色的新闻素养和敏锐的嗅觉。我需要做的是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寻找相关的新闻报道并整理成清单再统一进行翻译和汇总。我本以为可以像完成翻译课的作业一样,但实际的新闻文本远比平时接触到的更为“老练”,往往一天需要处理或长或短近一百条新闻,阅读量是非常大的。

进博会志愿者事迹被新民晚报报导

平时在辅修课程学到的知识在我真正面对世界的时候骤然显得有些苍白了,因为实习让我能接触真实的他国媒体。新闻编译和一般文体不同,我们的任务是要把新闻中的立场清晰地剖析出来把母语者眼中的立场倾向还原出来。还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新造词,直接翻译很困难且不能还原语义,我对此特别留意,专门查阅了资料并询问了留学生和专业老师,才能反映出来其中的真实含义。

在工作中,我逐渐开始理解在他们眼中的进博会是怎么样的,当他们国家的企业参加中国的进博会时又有怎么样期待和反馈,他们为了自己的立场和受众会写出怎样的报道。这份经历让我在脑海中逐渐勾勒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和经济贸易的形势,也让我更下定决心要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一年后的第四届进博会,我如愿成为了一名场馆内的翻译志愿者,弥补了一年前的遗憾,用另一种方式感受进博、感受中国、感受世界

在港大的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对我在四大的实习经历也非常感兴趣。我花了不少时间去解释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份看上去与小语种和新闻学关系不大的工作。本以为教授会认为我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对我说:“成为一个新闻从业者在各个领域广泛的涉猎是必要的也是难得的,这样你写出来的新闻才会是专业且负责的。

在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在毕马威的实习工作第一次让我切身感受到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一丝迷茫,面临的一系列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我相信走向未来的路更是如此,大学中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任务,有老师们的指导、同龄人的经验与陪伴;而走出象牙塔后,一切的抉择都需要独立的判断,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拥有长远的眼光和不变的初心。直面个人的价值,认清自我的位置,努力跳出那个按部就班的、有着众人呵护的舒适圈,这或许是我们唯一的“解药”。拥有更好的自我与拥有更好的生活,是我们大学生面对未来最朴素的愿望,为此值得我们的努力与坚持。

文创东方工作室合影

大三下学期对于朝鲜语学生来说是最艰难的阶段,无论你是决定毕业后工作还是读研,都不得不在原本就已紧凑的时间里压榨自己的潜力。这个学期我为两门自己并不擅长的文学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整理归纳,同时成功地完成了TOPIK考试并取得了六级。这个学期我将主持的大创项目成功收尾,在结项成绩获评“优秀”的基础上还获得了挑战杯上海赛区的铜奖。在每周仅剩的一天多的空闲日程中去到了一家境外媒体实习。这是我第一份真正意义上进入新闻行业的实习,让我得以接触许多行业大咖并在真正的记者指导下完成自己的第一篇报道,赶发布会时的紧张与新奇以及走在社会问题前沿时获得的视野让“海绵里的水”变得更加值得辛劳,这份“甜头”也让我坚定了未来继续在这一领域深造的想法。

05

港大申请,静候在邮箱里的梦想

在决定留学前,我接到了毕马威的Return Offer。如果选择接受,之后的一年大学生活就会轻松很多,我的同事们也说我会很适合这份工作。但是我知道,我想要的并非是它,我想要去世界上走走。

申请季刚开始的时候我对朋友说:“这么多传媒项目可以选择,只有港大的新闻学是让我感觉最合适的,只要能被它录取我便心满意足了。“这句话并非是由于港大的名声而说的。

儿时随父母游览港大校园时曾看过一句印在墙上的标语,上面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孙中山先生的演讲《革命思想的诞生》中的一句话:“我有如游子归家,因为香港与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现在想来我与港大的缘分也许就是由那时而起。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产生于港大,如今我前往先生的母校求学,必将以先生的家国情怀为指引。

香港大学的新闻学专业隶属于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是整个港大唯一的一个新闻传媒类专业,自然得到了学校的资源倾斜,所以申请难度也是最数一数二的。一般来说申请境外高校的研究生最重要的是有一份优质的文书,但是香港大学的新闻学更看重教授在笔试和面试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字和对话的直观判断,据我了解也是为数不多需要同时通过笔试和面试的专业。

香港大学录取通知书

由于面试笔试都是全英语进行的,英语口语能力也会被纳入考量适应全英文授课模式的学生才能通过第一关。

笔试一般有三种类型的题目:一是考察时事热点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我认为我需要理解并阐释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如何向读者传达信息,如何为读者负责;二是考察新闻素养的思辨,比如有一年的考题是“如果你是一个报道示威的记者,你只拍到了警察攻击示威者的视频,但是没有拍到示威者攻击警察,你会选择如何报导?”,考验学生对新闻和新闻生产的认识以及部分新闻伦理的内容三是一些关于职业规划,职业认识的考题。

面试则更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新闻理想。教授明确地说过,港大只要那些真正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我本来为面试准备了一些套话,但后来一概没有采用,对教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最真实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最后我成功被录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的职业规划和新闻理想是被教授所认可的。同时,我的本科背景和我对于朝鲜半岛历史文化以及当前形势的认识也成为了加分项。

面试后的第二天我收到了录取的通知,如释重负。回首自己一路的历程,申请其他专业的同学在11月左右就能等到消息,而港大却在2月才放榜,期间内心的波动在所难免,也曾担忧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有些冒险,但当那封邮件静静躺在我的邮箱里的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一切都值得我的等待。

06

写在最后:“梦想,信念,爱”

我并非是一个擅长读书的人,但我认为我是个擅长观察和总结的人,这四年间我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便是重新认识了自己,自己的“梦想,信念,爱”。所以我一直在避免将这篇文章写的像职业发展方向推荐一样,而是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体悟,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方向。用我最喜欢的诗人纪伯伦的话来说:“灵魂不囿于一条路线,也不会像芦苇一样疯长。灵魂自在地绽放,犹如一株千瓣的莲花”。我认为能读到这里的学弟学妹更需要面对的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让自己收获内心的平静。正如本文的标题:“不要说我发现了‘灵魂之路’,而是说‘我邂逅了在我的道上行走的灵魂’”。

1.     拒绝标签化

人从来不是简单的词语可以涵盖的。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可避免地更倾向于用简单的几个词语,例如MBTI、“社恐“、“没有天赋”来对自己进行定义。随着社交媒体蔓延开的是一种负面的对认同感的追求,即并非只有我有这样的弊病,而是只要加入了这个标签化的群体内,我便可以逃避,可以用一次的坎坷去否定和回避往后余生中的可能性。一种很典型的错误归因,把复杂的现实用标签化、单一化的话语去归纳,并从此陷于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的桎梏。不要去定义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而是告诉自己可以不成为怎样的人。 

2.     做好期望管理

并非所有期望的事物都是可以在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圆满结局的。我认为内卷和躺平之争的本质就是期望管理的不平衡。比起管理自己的期望,管理他人的期望往往会更容易,我们面对世界的一面是经过自身的修饰的,这让我们可以在一些时候可以佯装潇洒地无视周遭的视线,背地里却是将外界的期望错误地认识、转化成自我的期望,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和自我欺骗式的功利付出。管理期望的第一步是认识期望,期望并非是梦想一类的宏大叙事,我认为期望的对象必须是我们终将实现的事物,将期望拆解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在我们努力向前的同时,去发现和定义收获。要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而不是一味的寻找一个现成的答案。纵使知道了很多时候的努力可能是没有短期的成效,也要将这种努力转换为内在的动力,因为这是我们能掌握的唯一的也是最强大的力量。

3.     直面焦虑

螺旋上升是必然的路径,允许自己的完美和成功到来,也要允许自己的跌倒和挫败,多给自己一些鼓励。没有一件事情是理所应当的,在小事的背后也是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否定自己的同时,想想平时又有多少次分明有所进步,却没能好好激励自己呢?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但焦虑对于实践来说是无用的。焦虑是从“发现问题“阶段过渡到“解决问题”阶段时的一条岔路,这条岔路让我们先行产生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潜在恶性后果的恐惧。做到不虚度光阴,无论结局如何,你的大学四年都会是令所有人羡慕的。

最后的最后送上我微不足道的一声祝福:“‘你们灵魂的潜流必然会喷薄而出,淙淙流向大海;你们无穷深处的宝藏,将会呈现在你们眼前。不要用天平称量你们那未知的财富,也不要用标杆或测绳探求你们知识的深度,因为自我是一片无边无量的大海。’愿诸君自立、自强、自信,愿在时间的长河里周遭的一切都无法阻止你摸索人生的意义。

陈安澜 | 印地语保研经验分享:明确方向,砥砺前行

朱雅君|公务员考录经验分享:明确目标, 一举成“公”

汤国琛丨小语种跨专业读博: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王嘉譞 | 从波斯语学习者到大厂管培,斜杠学姐的未来不设限

寇桂志 | 铁血铸就青春,勤奋成就梦想

罗思颖|从上外斯语到北大国法:转出人生魔方的新一面

林静|梦圆高翻:星河灿烂是赠与勇敢水手的礼物

保研上外高翻|谢雨伽:循梦而生,在成长的河流中沙里淘金

“创”出荣耀之路|丛佳乐 :直面挑战 贵在坚持

【青云“职”上】是东方语学院持续运行的职业发展类栏目,由职业发展部负责,邀请东方语学院毕业生分享择业经验,讲述求职就业、升学出国等多方面的个人经历与成长故事,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寓意,助力在校同学们早思考、早准备,全力以赴,青云“职”上。

策划 | 职业发展部

鸣谢 | 张泽峥

排版 | 雷童皓

修订 | 田苗苗

责编 | 田苗苗

审稿 | 黄科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