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次重温《竞争优势》,我有这三点思考……

芒格书院 2023-08-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无慢室 Author 彼得张Peter

点击上方蓝字

即刻关注我们

设置🌟星标

一起做终身学习受益人
孔夫子早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时对若干经典的深刻领悟,或许更胜过不加选择的破万卷。
本文是价值投资征文大赛开卷奖的获奖作品,也是这样一次“温故”的结晶,记录了作者再一次重温布鲁斯•格林沃尔德教授《竞争优势》一书的感悟。
这并不是对内容的全面概述,而主要从三个点切入,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一点,聚焦于竞争优势与进入壁垒之间的关系。
第二点,思考竞争优势的两大特征:局部性与有限性。
第三点,从书中丰富案例截取飞利浦、苹果、库尔斯啤酒、宝丽来等几个,结合行业特征和时代发展做了些总结和引申。
正如作者所言,每一次的阅读可能都会挂一漏万,但商业领域的研究,本就很难有“终局”。借由不断地重温、延展和链接,最好的“教科书”,不正是能带你入门的那本么?
以下为正文。

《竞争优势》一书首次出版于2007年,距今已经15年了,然而却丝毫不减其价值。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什么是竞争优势出发,论述了竞争优势的来源和识别方法,进而对于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给出判断,并针对不同竞争优势企业现状,给出不同的战略建议,极具参考价值。

由于其书内容深刻,索引丰富,引发众多思考,需要不断深究,于我而言更多是“教科书”,需要时时重温。本文仅为一次重温中挂一漏万的学习与思考。


认识竞争优势与进入壁垒

(一)竞争优势=进入壁垒

何为竞争优势呢?只能从结果看。如格林沃尔德所言,如果某个企业同时符合两个条件(长时间内稳定的市场份额,高额的资本回报率及利润率),那它就是具有竞争优势的。

在没有进入壁垒的情况下,一个行业谁都能进来,如果行业的从业者有任何超额利润,那么新进入者就会参与瓜分整个行业利润,而在位者利润降低,最终所有新旧参与者都只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这个平均利润会基本等于全社会的最低资本回报率(若高于其他行业,其他行业参与者就会继续过来瓜分)。然而竞争优势的判定要求企业一定具有超额利润,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没有进入壁垒,就一定没有竞争优势(非B=>非A),即竞争优势为进入壁垒的充分条件。

在具有进入壁垒的情况下,如果某个企业通过某个生意赚了不少钱,难免别人眼红,企图抄袭借鉴,但却久试而不可得,为什么呢?是因为该企业具有些别人没有的天赋异禀?或者能做到一些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换言之,这就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B=>A),进入壁垒为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

因此可以看出,进入壁垒是个行业属性,从他人角度出发;竞争优势是个企业属性,从个体角度出发;虽然角度不同,但说的是一回事。在没有进入壁垒的行业,一定没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具有进入壁垒的行业,其证明根据就是行业存在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二)等价的作用

“竞争优势”与“进入壁垒”我之前也曾关注,并也曾认为两者具有某种联系,但从未清晰地认识到两者完全等价。究其原因,是“敝帚自珍”的心理倾向出了问题。因为两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入壁垒是针对别人的,竞争优势是针对自己的。但一旦从自身出发,就容易“想多了”,认为自己看上的企业哪里都有可能好,并且所谓“优势”更偏定性,会更容易调动“系统一”的条件反射,比如下意识地认为技术、品牌、独创性或者核心员工、核心资源等等概念,都有可能构成所谓竞争优势,但如果认识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就是别人的进入壁垒,二者完全等价,于是引入“进入壁垒”的概念,就会更加直观,调动“系统二”的概率更高。

因此分析企业的第一步,就是先想想,这生意如果好,别人能不能做?是否能分一杯羹呢?毕竟从相反的方向想,技术可以抄袭、资源可以购买、管理能够学习、员工能够挖走,有什么是不能复制的么?巴菲特所说的“给我足够的钱干这个事,我能伤着这个企业么”,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定量分析两个标准(1.资本回报和利润率,2.稳定的市场份额),就更容易做出判断,接下来才是具体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等等。

(三)虚假的优势与壁垒

要注意,这里讨论的是具有利润吸引力的结构性进入壁垒,构成了跟竞争优势一体两面的战略意义,但在应用中经常会犯错误。

比如错误一,不赚钱的假“壁垒”。进入壁垒有一种情况,是仅仅“难以进入”而已,并非企业“积极进入”。比如自然垄断行业,中国铁总,不能说没有进入壁垒(需求侧政府特许经营),但受到价格管制,从业者也是吃苦微利,不具备我们所谓的竞争优势(缺乏资本回报和利润证明);

比如错误二,差异化的假“优势”。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下,任何所谓的“品牌”、“认知”、“差异化”,如果不能体现为定量的判断标准(1.资本回报和利润率,2.稳定的市场份额),则往往没有意义。比如奔驰汽车,不能说没有品牌、没有差异化了吧?感觉上,跟传统印象中“打火机”、“曲别针”等行业的“大路货”明显不同,但看看资本回报率和市场份额的数据就知道,实际经营处境与“大路货”基本一样。虽然打火机没有差异化,而奔驰车有差异化,但因为新进入者也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自己的品牌来竞争,因而汽车行业也会沦为与打火机行业一样的,走到全行业回归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回归最低资本成本的道路。究其原因,核心还是在于没有进入壁垒。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奔驰、宝马的品牌文化、用户心智都不足以保证其取得超额利润,那现在“造车新势力”的如火如荼,未来又能如何呢?即使说长远来看谁能取得成功,也一定是具备了某种科技消费属性,因为更像“苹果”,而不是更像“奔驰”,但这条路也绝非易事。


关于竞争优势的特点

(一)特征一:“局部性”

1. 局部性市场的特性

格林沃尔德有言,所谓的竞争优势,有个最大的特点属性,就是“局部性”,没有哪种竞争优势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这个局部性的特点,与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斯坦福大学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小市场”和“垄断”的概念,道理相同。

而这个所谓的“局部”或“小”,在实践中有不同角度。有一些局部来自于地理位置,另一些局部来自于产品线或服务品类。

举例如下:

(1)比如沃尔玛的局部优势,通过垄断一个地区、提高配送效率、分摊广告成本、降低管理人员控制半径等手段,能够更高效的运营,持续稳定地获取超额利润;

(2)比如库尔斯啤酒的局部优势,也是通过垄断一个地区,提高配送效率、分摊广告成本,通过密集的渠道和更低的分摊成本,扩大了规模经济优势;

(3)比如初期微软的局部优势,来自于专注系统软件领域,绝对垄断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能维持高额利润,也能为浏览器、办公软件等相关市场的扩张奠定基础;

(4)比如英特尔的局部优势,专注于处理器芯片的单一品类,凭借比AMD更高的市场份额、更大的销售收入,因此即使面临摩尔定律的高研发投入,也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规模经济效应,战胜相关对手;

此外,在2021年4月“第十三届哥伦比亚中国商业大会”上,格林沃尔德在与李录先生的对话中,更谈到了局部优势在服务业的体现。他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业往往会占据经济主流地位。而相对于传统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本身具有更明显的“局部性”特征。

比如美国的汽车工业一度冠绝全国,而随着全球性贸易市场的形成,市场的扩大反而引来了“物美价廉”的日本竞争对手,证明大规模的生产制造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反而打破了局部市场,而丧失了企业竞争优势。

在服务领域却不同,往往市场需求在局部、提供服务在局部、消费者消费也在局部,一切都是围绕局部市场而进行,会出现一些局部市场的垄断小巨头,让巨无霸企业既垂涎三尺,却无可奈何。

2.局部性市场的风险

由于竞争优势具有局部性的特性,势必有风险随之而来,也就是市场扩张的风险。比如上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汽车工业,就由于全球化的市场扩张,打破了福特、凯迪拉克的竞争优势;比如库尔斯啤酒的异地扩张,战线拉长导致成本急剧上升,最终败在百威啤酒阵下;比如飞利浦的光盘制造业务,正因为需求市场的急剧扩张,反而养活了众多同质化竞争对手,消灭了短暂的规模经济效益……

因此,从投资标的选择的角度,要能识别“垄断”的特征,更要关注市场增长打破局部垄断的风险。特别是目前言必称增长的时代,这个认知给了我们足够的清醒,即只有护城河保护下的增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增长”。

(二)特征二:“有限性”

请试想,《基业长青》中描述的不可战胜的公司,至今存活的还有几个?二十年前财富500强中的前十名,仍然在榜的还有几位?可见商业世界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任何坚不可摧的护城河,都有消失殆尽的一天,这也是竞争优势的“有限性”,其来源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是时间。如果在一个地区性的饮料消费市场,在一个占据20%以上的市场份额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可行性的行业,如果行业内市场份额的换手率平均每年1%,如果没有其他市场因素的扰动的话,理论上在位者的“垄断”护城河有效期最多是20年。

但即使如此,仍要小心,因为商业竞争一旦出现转机往往是多种因素并存,比如世嘉游戏机对于任天堂市场份额的侵占,就是技术进步、内容领先,再叠加上下游配合,依靠双边市场网络效应成功争取了一席之地。

第二是技术。这个因素更为重要。一类是较为缓和的进步,比如规模效应依托于高额的一次性资本投入,但技术的进步使得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投入大幅减少,显著降低了竞争者的“进入门槛”。另一类更极端,技术的进步整体颠覆了前述所有商业模式和所谓的“竞争优势”。

举例如下:

(1)比如飞利浦的光盘业务,其固定设备的投入随着技术进步而更新换代,技术进步因素使得新入行的竞争对手反而更加具有“年份效应”的竞争优势;(2)比如客户锁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客户的习惯和转换成本,而客户习惯的打破最有可能来自更新、更好的产品体验,以及不断降低的产品价格,就像任天堂专注在8位游戏机的垄断地位时,世嘉的16位机已经上市;

(3)比如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的龙头地位,在3G时代似乎无可替代,但4G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进了智能手机社会,从而进入了苹果手机的时代;

因此,需要认识到,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有限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而我们不仅需要明确认识到竞争优势的来源,更要警惕技术进步在长期中对其的影响。特别在智能化发展的时代,似乎科技才是重要的竞争优势,但科技技术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发展”,这会带来基于技术进步的实质性风险。这也是巴菲特对于科技企业不断强调过的判断。


关于案例分析引申思考

商业理论是个实践科学,凡属该领域的学习,都不能从书斋得来,都要在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来,最终回到实践中去。《竞争优势》一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不仅提炼总结了实用性极强的战略分析方法,更在于描述了大量的商业案例,无异于理论结合实践的巨大宝藏。

虽然每一个案例都涉及复杂的商业背景、难以从一本书中摸清,但的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可以随着这些案例的历史,进一步观察其未来发展,或者把其他商业案例统一在书中的分析框架中,以试图指导实践。

因而结合书中的案例,能够引申出很多有趣的问题,我也还没有答案,准备进一步找寻,不过问题的提出,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关于制造业的“先发优势”

飞利浦在1980年前后希望依靠制造光盘获利,当时它面对三个问题:行业标准不一致问题,生产成本与价格问题,以及如何保护先发优势的问题。1982年它开始和索尼联合生产光盘,但制造业的优势在市场扩大时很快就会丧失,且没有专利保护。这个案例中格林沃尔德曾提到,制造业企业的所谓“先发优势”是个迷思,往往都是无法保持的,特别是所谓“制定标准”,在制造业中一般都没有好结果。

我不禁想,如果制造业的先发优势没法保持,那怎么解释英特尔制造CPU芯片呢?怎么解释苹果制造手机呢?甚至书中的案例,怎么解释思科制造路由器的先发优势呢?甚至宝丽来制造一次性相机的先发优势呢?如果“制定标准”往往没有好结果,那商业流行的“一流企业设定标准”的说法只是未经推敲么?明显如安卓、高通这种“设定标准”的企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啊?

我想这种差异的来源不仅仅是所谓“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的差别及专利保护,更本质的,是来自于企业是否具有我们框架下的“竞争优势”。

在传统低端生产制造业中,领先的企业往往并没有竞争优势。先发者的优势体现在可变成本更低(学习曲线),但后发者的优势体现在制造设备技术进步而重置成本更低(年份效应)。所有制造业的先发者都面临这个困境,要么可变成本巨大,即没有制造规模优势,要么固定成本巨大,即没有学习曲线的优势。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先发”,不在于“制造”,而在于没有竞争优势的保护。

上述的飞利浦光盘制造业务,不考虑数码产品的技术进步作用,单指光盘业务,也没有任何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技术来源于MIT的公开成果),由此陷入了“学习曲线”和“年份效应”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中。

而所有的例外都是高端制造业,所谓的高端不因为技术本身而高端,而在于具有了竞争优势的保护作用。

举例如下:

(1)例如软件制造也是制造,巨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次性投入成本巨大,但新入者并没有年份效应,因为一次性成本是开发性质,主要是人力劳动,而不是依托于技术进步的制造业生产线,因此并不会越往后投入越便宜,反而核心开发人员越来越贵(规模经济和客户锁定形成了竞争优势);

(2)例如芯片制造也是制造,英特尔这种制造企业,一方面摩尔定律的存在导致后来者不可能有固定资产的成本优势,要么因为下一代设备在科技含量上只有更高,价格只有更贵,要么是因为不管是谁都需要重新再换,本质上他的一次性投资基本是集中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另一方面巨大的客户锁定,英特尔锁定客户带来的巨大销量,使得有效单位成本更低(规模经济和客户锁定形成了竞争优势);

(3)例如路由器制造也是制造,思科生产路由器的案例,一方面因为思科有规模经济优势,因为固定成本偏向研发支出,第二是具有客户锁定效应,特别是初期路由器具备软件硬件一体化的特点,其中还涉及众多与客户沟通、装配、服务等增强用户粘性的过程(规模经济和客户锁定形成了竞争优势);

(4)例如一次性相机也是制造,宝丽来的一次性相机并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同时也没有巨大的投入和制定标准的问题,就是单纯自己生产,供给端有专利保护和规模经济的效应,需求端仅略有用户锁定,依旧没有死在竞争当中(却死在了技术进步的数码相机领域)(只有较弱的专利保护和较弱的客户锁定形成的竞争优势)。

(二)关于企业发展中的“协同作用”

格林沃尔德曾提到,企业发展中的“协同作用”是个虚幻的概念,支持了无数无效的并购存在,我深以为然。是否具有协同,主要还是看相关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与协同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并购标的是上下游的企业关系,能从并购中获得什么呢?如果上游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凭什么将产品便宜卖给集团内的下游?如果下游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凭什么只从上游的关联方采购,完全可以公开市场竞价采购啊?如果两者都有竞争优势,那是否能买到呢?如果能,支付的溢价,能够佐证并购的有效性么?因而基于上下游的企业并购发挥所谓的协同优势,是较为困难的。

如果并购标的不是上下游,而是基于同一批客户的其他相关需求,协同效应发生在哪里呢?如果吉列剃须刀并购了卖洗面奶的,能指望吉列的忠实客户更换洗面奶品牌么?如果可口可乐并购了其他连锁餐厅,可口可口的消费者就会更多光顾么?

更进一步,平安集团同时拥有银行和保险公司,即使企业与平安银行建立了合作,就会让所有员工去平安买保险么?如果客户真买了也是因为保险本身价格、条款的相关优势,那所谓的协同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平安多年来凭借“综合金融”的优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更多是市场发展和高效运营的结果,还是所谓协同效应发挥了战略优势呢?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里的特殊情况,发生的更加微妙,在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相关“空白”市场时的情况。比如早期的微软利用在系统软件领域遥遥领先的竞争优势,顺利打开了浏览器和应用办公软件的市场,其他对手根本难以竞争。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我想核心原因在于两点,第一是两项业务彼此存在有机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其中一项(系统软件)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基本完全垄断。

(三)关于苹果的历史与未来

《竞争战略》一书出版于2007年,其中涉及的苹果案例主要是围绕苹果电脑展开,现在读来,反而更加有趣。

如果只看苹果计算机领域,在面对英特尔+微软的联合体竞争时,它基本完败。首先进行一下回顾:第一阶段,在IBM推出个人计算机之后(1981),苹果推出Mac个人电脑(1984),之后由于行业的发展和苹果电脑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最好的时期,约占全球个人计算机10%(1990前后)。第二阶段,因为个人电脑整机领域没有任何竞争优势,苹果电脑每况愈下(1994年之前增速下降、收入增长)(1990-2000)。第三阶段,乔布斯回归后(1997),苹果接受Office(2001),之后同意应用英特尔处理器(2005-2020)。第四阶段(2020至今)苹果逐渐试图放弃英特尔芯片,尝试自研M1/M2处理器芯片,其结果仍拭目以待。

书中所述,在个人计算机的产业链相关环节中,整机厂商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可言,整个产业链唯二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在于系统软件和处理器,并且马太效应极强。因此,所有整机厂商唯一有效的生存战略,是只能选择开放,与英特尔/微软联合体合作,并专注于自身运营效率的提高,赚点制造业的辛苦钱,别无他法。不出所料,苹果电脑也从2001年和2005年开始,无奈放弃了封闭的道路,做了“正确的事”,重新拥抱了微软和英特尔。

然而,苹果凭借智能手机的发展,开拓了新时代,保持了电脑领域的“生存”,并不断试图发展,且从2020年开始应用基于ARM架构的自研芯片,结束了与英特尔长达15年的合作,试图重新走向“独立”。

这里涉及两个有趣的战略问题,我并无从判断。

第一是对于处理器。微软+英特尔的联合体,在个人计算机开始发展的40年内,都维持了遥遥领先的位置,直到目前也没有对手。苹果电脑是否能凭借重启自研芯片的道路,打破这一僵局?如果僵局打破,对苹果是否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呢?对苹果电脑是否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呢?投入的研发,如果把计算机领域看成单独的主体,其是否具有超越的可能性,还是由手机补贴了发展呢?或者本来就应该由手机补贴,因为苹果的发展战略已经不是产品而是整个生态,不能分开?如果苹果顺利完成了超越,打入芯片自产成为闭环,那么战略意义的角度,“生态系统”的战略优势就是打破英特尔微软持续了40年的护城河的新的案例(仅在个人计算机领域)。

第二是对于芯片生产。苹果的芯片是由台积电代工,而英特尔的芯片是自身工厂生产。传统意义上说,生产的外包对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无疑是正确选择,但对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则见仁见智,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上文已述),但随着芯片制造节点未来推进到3nm,如果未来进步放缓,加上各自的学习效应,其自产和外包的效果,就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拭目以待。


小结

书中具有更多有意思的案例,值得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比如客户锁定效应对于to B和to C的差别,比如软硬一体化的产品对于替换成本的思考等等……都值得我们不断发掘,不断摸索,反复思考,隔一段时间再回来比较。

诚然,商业领域的研究,都很难有“终局”。因此最好的“教科书”,不正是能“带进门”的那本么?

编辑:欧阳敏

视觉:肖晋兴


👇 延伸阅读:
🟡他早已望向进化的下一步……
🟡芒格喜欢哪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查理•芒格关于阅读的十条建议
🟡《影响力》:如何影响别人并保持理性?
🟡贝索斯股东信阅读笔记
🟡巴菲特和贝索斯的理念原来这么相似……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精彩干货

添加书院小助手微信munger0101

加入芒格部落交流群,与更多同道交流探讨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院小助手微信❤️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