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早已望向进化的下一步,芒格书单共读之《三个科学家和他们的神》

欧阳敏 芒格书院 2022-11-15


■ 2019年伯克希尔年会上,为了说明人的能力都有局限,不能妄想事事都做好,芒格举了一个例子,说自己在宴会上碰到一位著名作家,称赞他写了一本特别棒的书,但接着又预言他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书了,搞得作家很不高兴。可是芒格很笃定地做了结论,自己看了他后面写的四本书,确实没有第一本好啊。

这位作家芒格没有指名道姓,纯粹从“写了五本书+著名作家”两点大胆揣测,加上芒格一向不信流俗坚持独立判断,会不会就是指《三个科学家和他们的神》的作者——罗伯特•赖特呢?

如果是的话,那真是很有趣的例子了。因为赖特的五本书里,后面四本都是全球畅销书,而除了书名和《三个科学家》同样神学意味太明显的the Evolution of God(繁体版有出《神的演化》)外,其他三本《洞见》《非零和博弈》《道德动物》均已引进简体中文版,尤其《洞见》,在国内还相当火热。

但其实归在赖特名下的三个重磅奖项,有两项——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提名奖和美国国家杂志奖,都直接或间接与这第一本书相关。

这本《三个科学家和他们的神》,只看目录的时候,会以为芒格推荐这本群传主要是因为,其中写到了爱德华•O.威尔逊。毕竟,从《穷查理宝典》里的几处提及可以看到,芒格对威尔逊的评价相当高,称他为跨学科教育的佼佼者、伟大的哈佛大学教授。

但一开始看正文,很容易就会被第一位传主、另一位爱德华——爱德华•弗雷德金吸引住。比起威尔逊,他身上的传奇色彩更加浓厚,而且他所探索的领域也自带光环,是物理学与计算机学的交叉领域,与今日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领域息息相关,就连我们今天还在密切关注的棋类人机大战,第一份为击败人类的程序设计准备的大奖,也是他设立的,而那时候还是20世纪60年代。

成也退学,败也退学

爱德华•弗雷德金(昵称“埃德”)出生于1934年,是家里三个孩子中最小的。父亲曼努埃尔是俄国来的移民,本来开了一家电子产品、收音机店,但在大萧条期间破产。

这是个没有学术基因的家庭,但是有怀疑精神。父亲对书本、专家抱有深深的怀疑,而且也很爱争辩和竞争,这些特质都被埃德继承下来。他少时、也是终身选择的偶像——爱因斯坦也很能说明问题。

埃德非常推崇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让学界权威“尴尬不已”的壮举,而且也会以偶像的行为方式来对待偶像,而不是把他推上神坛。他曾经热衷于挑爱因斯坦各个“思想实验”当中的错(但是后来却发现,很多错误不是源自爱因斯坦,而是通俗解读读物理解出错)。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认为,爱因斯坦拥有能够准确发现他人思想观点漏洞的能力,而埃德也始终热衷于指出物理学家们的错误,“在他们最神圣的牛身上戳洞”。

埃德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在校期间就是万人迷,后来当上飞行员,后来怎么样不得而知。比他大16个月的姐姐书里没说做什么,只强调,姐姐对他那些“玄之又玄”的思想完全不能理解。

但是毫无疑问埃德应该是个天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他居然就凭自己考上了大名鼎鼎的加州理工学院(就是那所芒格也待过一年的学校,以及《生活大爆炸》里那堆天才怪胎的母校)。可这还不足以塑造他传奇的一生。

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大二,他退学了。这本书里只说他是因为,本来觉得加州理工的人应该很特别,结果进来后发现也一样很无趣,他和大多数老师、同学处得也不是特别好,成绩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就决定退学了。

不过其他资料来源还提到,家境窘迫也是原因之一。因为他上学的钱都是靠自己打两份工挣的,何况,他还会把挣到的钱分出来去买格伦代尔机场的飞行课。

为什么说退学是一个转折点?书里反复在强调,这确实影响到了埃德的一生。首先,没有接受学院派正规教育也就免除了学院派所谓正统的影响,所以他才会始终自由思考,而不落任何成规窠臼。

其次,没有正规文凭和必要的学术技艺训练影响到了学界对他的接受程度,使得他和他的学说很难在学界得到充分的讨论和重视。就比如说书中特别提到,埃德很少写论文,要写也是跟别人合著,他也确实不知道怎么去写。下图是从别的来源查到的埃德这么多年来的著述清单,确实少得可怜。1970-2000年间长达30年的断档,更是惊人。

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埃德的志向从来也不是以学术为志业,否则总会有权衡利弊选择暂时低头的举动,就比如他的偶像爱因斯坦,那么自由自在的灵魂,当年为了得到教职,也还是四平八稳地写了篇博士论文作为敲门砖一样。

当飞行员遇上计算机

年少的埃德有两个兴趣,一是物理学,一是飞行,后一个可能受到了他哥哥的影响。退学后,埃德步哥哥的后尘,通过选拔考试加入美国空军,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其实除了大专院校,军队确实也是很多尖端科技最先孕育且更重要的——应用的地方。所以埃德的第二个人生转折点发生在服役期间,也不奇怪。

在军中,他的性格有保留也有改变。孤高狂傲依旧,所以得了“聪明的混蛋”(smartass)的绰号,但是渐渐也有放低合群的举动,也会和同伴去打打高尔夫,也学会了和异性约会,甚至还结了婚。

另一个可能因为军中生活而得到强化的,是他审慎对待危险尤其是核战争的态度。他在飞行员培训学校的一些同学因为莽撞尝试飞行而丧命,强化了他的谨慎态度,但是对核战争的担忧应该在这之前就有,只是身处军队的环境,似乎会让人更加意识到战争的可能性吧。书里提到,他在军中会定期更新自己如何在核战争中幸存的逃生计划(猛然让人再次想起谢耳朵……)

不过这些还称不上根本性的转折。真正的第二次转折发生在他从飞行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佛罗里达的空军试验场司令部工作,期间被选拔到MIT由军方赞助的林肯实验室,参加SAGE(半自动着陆环境)——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防空体系的测试项目,由此学会了编程,还接触到当时最为尖端的计算机——IBM的XD-1。

现在到MIT实验室公布的相关档案里去查找的话,1955年间无论是关于SAGE的磋商会,还是关于XD-1装备要求的磋商会,埃德都没有资格参加,他也不是林肯实验室的正式在编人员。但对年轻人来说,有时候在场可能比什么都重要。更为离奇的是,事实很快证明,SAGE的测试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做的,所以事情就悬在了那里,埃德也暂时没正事要做,就原地待命。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就这样奇妙地得到了和XD-1单独相处的机会。罗伯特•赖特不禁大胆揣测,埃德的数字物理学理论,或许就源于这次与计算机奇异的亲密接触?

毕竟埃德自己也说过:“没有一个和我一样对物理学怀有同样兴趣的人,能有我这样和电脑亲密接触的机会。”

后来MIT物理学家、《科学美国人》的长期书评人菲利普•莫里森也这样评价过埃德:“假如弗雷德金是卖奶酪的,他就会告诉你宇宙中所有一切都是奶酪做的。但他碰巧是个计算机科学家,所以他就告诉你宇宙是台计算机。”

这是对于他思想的塑形作用,另外的一层转折意义就是我自己揣测的,关于他的职业轨迹:假如埃德没有这次与计算机的奇遇,依照战斗机飞行员退役后的通常轨迹,而且他又喜欢飞行,他会不会就去开客机了呢?

第一位导师

1958年,埃德即将退役,他在林肯实验室又待了一段时间,为IBM的新机器709编程,同时也教其他人编程。本来他想要留下来,参与当时世界上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项目之一,但是因为学历的原因,被当时的项目负责人轻视,于是选择离开。

他的伯乐另有其人。

约瑟夫•里克莱德(Joseph Licklider)是一个对电脑特别感兴趣的工程心理学家,当时在BOLT,BERANEK AND NEWMAN(BBN)公司工作,想要找人帮自己建立专门的电脑部门。这家公司可能和林肯实验室或者军方(里克莱德后来去了五角大楼)也有合作,所以他知道埃德及其才能。埃德当时其实想自己订购一台计算机独立工作(然而买电脑的钱还没有着落……),但是被里克莱德说服,由BBN来买他想要的那台电脑,他则加入BBN工作。

综合说起来,遇上里克莱德应该算是埃德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书里用的词是,找到了“第一个导师”,“相当于上了大学”,埃德非常勤奋,只要里克莱德给他出一个任务,他就开始几乎不眠不休地工作,但是,最后可能有结论,却并不是想要的结果。而里克莱德会不断敦促他要设定现实的目标,稳步推进,然后再转往下一个目标。

在这个部分,罗伯特•赖特综合了大家对埃德的评论,提出了他始终存在的一个特点——“智力上的游荡癖”,“有很多伟大的想法,但却缺乏将想法具化落实的自制力”,并且还谈到一个埃德自己也注意到的故事:海狸和大坝。海狸说,这座大坝不是它建造的,但是是根据它的想法来建造的。——这个故事后来也出现在芒格推荐过其作品的另一位作者马特•里德利《创新的起源》一书(但芒格推荐的是《基因组》)中。

埃德的这个癖好应该始终都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他后来能切实从事很多商业上的实际项目,而且很热衷于问题导向而不是学科导向去思考(虽然他的终极问题不是里克莱德能够想象的),应该和里克莱德的教导也有很大关系。

总的来说,埃德在BBN的工作总的来说还是有成效的,在他自己这方面,夯实了对计算机的理解,也积累了独立单干的原始资本;在公司方面,他推荐公司购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机型PDP-1,并主持了安装启动工作(英文维基和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对此的记述更加详细,很多年后他还会主持计算机博物馆组织的PDP-1重启工作);还建议招入日后鼎鼎大名的马尔文•明斯基和约翰•麦卡锡等人,为日后这家位于波士顿大区的公司迎接计算机革命、并因人工智能研究而闻名遐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这里碰到的人和事,日后也仍然会和他紧密相关。

但是他在公司的职级始终升不上去,可能因为学历,也可能因为他的工作习惯,总之这最终导致了他的离职。

拯救世界的商人兼教授

有人估计,在1961年埃德离职的时候,全世界大概只有500名程序员。埃德这样的当然是其中的翘楚。而且他也是程序员靠编程实现财务自由的最初样板。

他先是和BBN的同事为到巴西捞金认真准备了一阵子,发现不可行后就揣着700美元自己单干,创立了一家名头相当大、其实只有他一个人的公司——信息国际公司,主要依靠一项硬件发明,即书里所说的“可编程胶片读取机”(programmable film reader,英文维基上叫做high-precision digital-to-film scanners),把公司在1968年做到了上市。上市当年,他花了大约等价于100万美元的现金加股票买了个岛,从此基本告别了自己创立的第一家公司。

埃德对自己创立的公司完全没有执念,可能是因为他从事商业的目标本意就是为了赚钱,既然达成了自己当初说要在四年内赚几百万美元的目标,就可以财务自由,去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1962年,MIT在美国国防部的建议下创立了MAC计划,也就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前身。这时候,埃德的导师里克莱德在五角大楼,为MAC筹集了不少资金;他在BBN的同事、也是信息国际公司的董事兼股东马尔文•明斯基是核心创始人。从1966年开始埃德就动了来MIT做访问教授的年头,但被当时MAC计划的负责人否决。

可是在1968年,里克莱德成为MAC新任负责人。在里克莱德和明斯基的双重护航下,埃德先是顺利成为访问教授,一年后因为开设的课程“问题解决课”大受欢迎,成功成为MIT最年轻的全职教授之一,也是MIT史上最年轻的、没有大学文凭的教授。1971年,他又接替里克莱德成为MAC的项目负责人。坚定地砍掉公认没有价值的项目,只想做“目标远大”的项目,与此同时,他的商业和社会活动也在继续:想要创立一门可以消除外交歧义的语言;越战期间资助创建学生组织“终结战争军”;帮一群黑人获得CBS在波士顿的子公司“第七频道”的控制权并担任了六个月的过渡期总裁;关注个人电脑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能发挥的作用……而他在MIT开设的一门课程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宏大的关注点——拯救世界课。

但是这门课没有成功,世界也没有得到拯救,他在学界仍然非常孤独。

爱因斯坦?斯波克?

埃德1934年出生,2022年当我从《三个科学家和他们的神》这本书中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在这个年龄,人生应该发生的大事应该差不多都发生完了吧?但是其实看完书,又补查了一些资料之后,仍然很难理解他会是怎样一个人。包括本书作者,其实也透着对他最核心理论的不理解甚至质疑。

但很多重要领域的开拓都跟他有关:弗雷德金之门、台球计算机/可逆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元胞自动机、数字物理学/哲学、泛计算机主义,甚至还有跟心理认知有关的弗雷德金悖论。

但是似乎他应该还可以做更多。或者说被理解更多。

马尔文•明斯基称弗雷德金像爱因斯坦一样,能借助简单的智力畅想来发现深层的原则,只有像费曼、爱因斯坦和泡利那样的人才能够理解他的基础构想。

费曼认为弗雷德金虽然有时思维不够缜密,但非常优秀,具有独创性,“如果谁能找出全新的且富有成果的思考物理学的方式,那一定是弗雷德金。”

看到这样的评价,你会忍不住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比较,同样是思想开阔的天才是没错的,同样对事物具有惊人敏锐的直觉感知力,但是比起爱因斯坦,他似乎更止步于直觉感知,缺乏把这种直觉感知捕捉并恰当传达出来的能力,而且据说他不承认错误,不喜欢倾听,不爱看科学文献,而爱因斯坦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权威,即使和与观点相左的后辈沟通,也仍然平易又平等。

单从外表上看也区别明显,性格更加张狂的埃德却意外地更加内敛。爱因斯坦那张经典的吐舌头照片传遍了全世界,他内心的率真也直接反映在了外在的行为举止上。反观埃德,书里面有一段把他比做《星际迷航》里的斯波克先生,推崇绝对理性,也同样外表宁静,说话平缓,不苟言笑。书里还谈到,1983年电影《战争游戏》里那个幻想拯救世界的法尔肯教授就是以埃德为原型塑造的——也是一个以平静的姿态说着惊世骇俗话语的角色,是和爱因斯坦不同的风格。外表平静,内心狂放。

我在油管上找到弗雷德金2020年为一次工作坊就可逆计算机做的一段主旨发言。老人平静讲述,观看者寥寥。像爱因斯坦这样划时代的超级学术明星,迄今只有一个。

但是这种差别或许并不妨碍埃德有一天可能变得比今天更伟大,只是或许他没法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万人迷罢了,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妨碍他的思想更好地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上帝与“天才”的游戏》对量子力学的历史追溯,以追溯费曼和弗雷德金的交往,以及他们对量子计算机这项预示未来的创造所作出的贡献为终章。也有人开始把1980年代初弗雷德金和同事共同举办的那次数字计算机会议与量子力学群星闪耀的索尔维会议相提并论,并认为“对量子计算机起源的讲述大多忽略了弗雷德金的关键作用”。

还有另外一个领域还没有去审视弗雷德金的意义。弗雷德金曾经在本书采访结尾表达了对这个领域的重视,而现如今这个领域也十分热门。

当被问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弗雷德金说道:

“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人工智能,这是进化的下一步。”


参考文献

1.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1/04/27/1021714/tomorrows-computer-yesterday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v1HX-gdas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Fredkin
4.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pdp-1/ed-fredkin/
5.Three Scientists and Their Gods: Looking for Meaning in an Age of Information, Robert Wright,Ha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9.
6.《上帝与“天才”的游戏:量子力学史话》,杨建邺 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


编辑:梁启越

视觉:肖晋兴


往期回顾


2022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官方书单发布!


查理•芒格关于阅读的十条建议


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查理·芒格


添加书院小助手微信munger0101

加入芒格部落交流群,与更多同道交流探讨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院小助手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