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密流传至今的西周古傩遗风

叶书麟 当代江西 2023-09-23

傩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祭祀舞蹈之一,赣傩又称江西傩,被称之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赣傩主要分布在赣东北、赣北以及赣西南一带。萍乡上栗县自古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


中国傩文化起源于远古狩猎时代对付野兽的驱逐法术,发端于上古的夏商,形成于周而规范于“礼”。先秦时期,宗法制治下,社祭、雩祭与傩礼的“二祀一礼”成为周朝的举国大事,其中傩礼最为隆重,它于一年中春、秋、冬三季举行祭礼。西周礼记中,季春的国人傩又称“国傩”,是指在周天子直辖宗主国,分封诸侯国,或方国的“行傩”。仲秋的“天子傩”,是指在天子脚下的宗主国进行。只有季冬的大傩,包括宫廷傩和民间的“乡人傩”才是全民性的大型活动。作为全民性的民风民俗,春秋战国时的民间乡人傩相当普遍。记载孔子行为的《论语·乡党》一书中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由此衍生的地域性傩舞开始盛行,成为古代中国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

萍乡傩神庙的戏台和酒楼。萍乡傩舞溯源萍乡田中商周古城遗址是商周两代江西仅有三座古城(吴城、牛头城和田中古城)之一,同时也是西周时期江西仅有的三个方国。田中古城遗留的祭祀台、烽火台、青铜兵器,周围5平方公里内分布的众多同时期的生活居住区和聚落,说明田中当时已具备了西周方国的条件,同时也具备了宗法制的条件。田中作为方国,理应履行西周实行“二祀一礼”的义务。在西周近乎严苛的宗法制下,田中、吴城、牛头城(方国),不但有执行季春国傩的任务,更必须执行指挥统领季冬大傩(包括民间乡人傩)的全民性大型傩礼活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诗人邓树标在诗中所描绘的清道光年间萍乡傩舞竟然可与2800年前西周傩礼和春秋乡人傩概况对号,与100多年后得的今天的萍乡傩舞也相差无几。邓树标《傩神》诗云:“爆竹声中杂钲鼓,索室驱疫俗犹古。何人朝服立阼阶,朱裳空见沿门舞……”该诗将清代萍乡傩等同于周朝(含春秋)傩,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清代萍乡“俗犹古”的古傩班,头戴傩面具,身穿“朱裳”,在“钲鼓”声和“爆竹声中”“沿门而舞”的热闹情景。将西周傩礼(舞)和乡人傩“索室驱疫”的“沿门舞”,以及《论语·乡党》记载孔子穿朝服站立在家门前“诚敬”迎接乡人傩的场景与清朝后期的萍乡傩串联,不但是几千年前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傩舞的缩影,也是如今萍乡傩舞一直沿袭西周“索室驱疫沿门舞”的真实写照。如今,萍乡傩仍然保持了诗人描述的场景,仍是戴着傩面具,身穿傩衣,手执傩兵器,敲锣打鼓走村串户,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家到下一家。进了门则从一楼到二楼,从这间房进去,又出房门沿着门走进另一间房。这就是萍乡傩从西周承袭至今的“索室驱疫”和“沿门舞”,其名称和形式基本一致,也证实了萍乡从古至今保持了西周傩舞的古傩遗风。
不论是“索室逐疫”和“沿门舞”,傩舞之内涵都是“驱疫禳灾”“祈吉纳福”,这正是古傩文化的两大主题。正因如此,萍乡傩人们虽然不知道田中古城是西周时期的方国,但却一直口口相传说萍乡傩源于西周。

萍乡市湘东区麻山小学的孩子们正练习傩舞。萍乡傩舞的历代传承萍乡于三国时期建县,县治设芦溪古岗,城中有傩礼,城外有乡人傩,唐末始建傩庙的芦溪县南坑镇的车湘古傩就是受传于古岗附近上埠的乡人傩。同为南坑镇的七保傩庙,只有正月十五的“傩出行”,傩人们说,来自古岗的祖宗传下话,七保傩是正神,来自官府,从不“耍傩神”。初听到这话以为是七保傩瞧不起乡人傩,现已证实七保傩庙的“傩出行”确实来自官府,是源自于萍乡原县治古岗的“州县傩礼”。唐代傩舞也有明显的世俗化的趋势。唐代的《大唐开元礼》不但继承发展了大傩、宫廷傩、对“诸州县傩”也有全国统一的规定。唐代各县的一次傩礼,除知县等众官员和司仪人员参加外,其方相氏、侲子等舞唱者和伴奏者一共32人。萍乡于唐初将县治迁至现址,不容置疑执行了县级傩礼。唐代的萍乡有傩庙12座以上,存留于当代有湘东区下埠、大园,上栗县宣三、塘下等8座。唐代的萍乡傩有大傩、官府傩、乡人傩,且都以傩舞为主,好不热闹。原本萍乡傩与佛教无瓜葛,但在宋代的萍乡杨岐山,一场民间驱傩的演出,却偶然间促成了中国佛教禅宗的一件大事:令禅宗五家七宗的杨岐宗祖师杨岐方会,借驱傩人和观傩人的笑,开悟了一代禅宗大师白云守端(见宋《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卷一)。宋代在杨岐山驱傩的是当时与杨岐山同一乡的现东源上埠傩庙傩班。宋代的萍乡民间傩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再趋兴旺,民间傩舞也趋于世俗化,既娱神也娱人。全县各乡在唐宋期间建的大、中型傩庙,大部分都依托傩庙建立了傩舞管理的班子,简称为傩班。进入明清,随着萍乡煤矿、铁矿开发加快,经济好转,人口增加,傩庙也增加到100多座,全县傩班遍布,大中型傩庙不少,看傩舞成了当地男女老少必不可少的节目。多支傩舞队的老一辈得意地说起过清代傩班进县城跳傩的故事,傩班先辈们每年在立春的头天汇集于县城,美美地住上一晚,早上和县里官员见面说话,交春时辰一过,即有官员陪同在县衙里和县城内一起跳傩神。清嘉庆《萍乡县志》风俗条例中有“立春先日,乡人舁傩神集于城,俟官迎春后即逐疫于衙署中,及各民户”的记载。证实了古时的萍乡傩班,在每年的立春头天即汇集于县城,立春日待众官员迎春后即逐疫于所有衙署,完后再按分配指定分头往城内城外各店铺、民户逐疫驱邪、接春迎福。最有趣的是乾隆四十五至四十九年(1780年—1784年)任萍乡知县的胥绳武,留下的《萍乡竹枝祠九首》中有一首是用萍乡方言写的充满乡土味的傩神诗:“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中城外人;说道太平毛(没)个事,颃(我)随衡(你)去跳傩神。”胥知县用精炼的字句写活了萍乡的迎春傩。主政官员的认可,使得傩舞有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从那时起,萍乡傩又掀起了一次高峰期:傩庙超过150座;傩班也大有增加,一些大中型傩庙成立两三个傩班;全县迎春傩基本普及,而且扩大到萍乡县周边的宜春、浏阳、醴陵、攸县跳傩神。全县各地的傩庙每年都会派出一两个傩班到外县和本地煤矿区跳傩神,一般初二外出,跳到二月底或早稻播种前回。萍乡傩舞活动从最初的“娱神”到后来的“娱神”与“娱人”相结合,到明清两朝时已经是萍乡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尤为难得的是,萍乡傩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有傩则有庙,有庙则大多有戏台。傩庙、戏台、傩舞互为一体,傩舞成为萍乡历史上最普及、最平常、最活跃的百姓文化活动。

仰傩神之仰篝火傩。萍乡傩舞成为地方特色萍乡人千百年来将傩舞“耍”得风生水起。欣赏萍乡的“耍傩神”,第一印象是古拙、神秘、粗犷、庄重、严谨,悠闲、轻盈、华丽、洒脱。当你听见舞傩人踩着“咚咚”震耳的鼓点,看到舞傩人迈着刚劲而独特的的舞步,似乎能听到远古的先人用石头撞击所发出的脆响,似乎能看见一群树叶蔽体者围在篝火边欢舞,喉咙里发出阵阵节奏的低吼;当看到将军模样的威严舞者将“厉鬼”捉住,你分明可以听到先人们的呐喊和欢呼……萍乡傩的先人们用四个非常形象且颇有意义的动词,将傩舞称为“仰傩神”“耍傩神”“踩傩案”“跳傩神”。弄懂了“仰、耍、踩、跳”的意义,再去现场看舞傩人古色古香、热情奔放的表演,你才会从心底里感受到萍乡人用其方言组成的傩舞词是多么生动形象,多么富有诗意。“耍傩神”“仰傩神”“踩傩案”“跳傩神”的习俗在萍乡流传已超千年,既是萍乡傩舞的特色,也是萍乡傩人的骄傲。从众多的萍乡傩舞节目中,你可看到几乎全是三将军、关公、包公、判官、太子、土地、四将、二王、福主等正面傩神。中张扬的是中华民族爱国爱民、忠义廉洁、正直善良的道德形象;质朴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人类本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追求的目标是人寿年丰、社会安定、天下康泰。这既是萍乡古傩文化的历史品格,也是萍乡古傩文化能生存三千年而且仍在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21年,萍乡傩舞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也是萍乡傩文化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选的傩舞(萍乡耍傩神)包含了芦溪县的车湘傩舞、上栗县的上栗傩舞、安源区的安源傩舞。截至目前,萍乡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6项,其中傩文化占2项;对口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县区或单位共8家,其中傩文化占4家。可见傩文化在萍乡市,乃至江西省的影响力。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团结就是力量》为何经久不衰
赣西城市群如何舞动腾飞之翼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吴志军:“两翼”联动助力赣鄱崛起
省域副中心,赣州成色几何?
抗战牺牲的第一个江西籍将军
省会都市圈,南昌何以挑大梁
你所不知道的《资治通鉴》幕后推手
华为归来,逆袭有道
合力奏响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乐章
“李佳琦们”翻车背后的流量陷阱
美酒加咖啡,创新不能止于“一杯”
全省第一批主题教育“面面观”

李渡烟花为何那么“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