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读课标:越来越胖的“课程性质”

高子阳 第一语文 2024-01-09


一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二谈课程标准中的那些“数字”

三读课标:对“倡导、提倡、建议”的思考

四读课标:这是一部“能”字最多的标准

五读课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六读课标:别被“学习任务群”吓趴了! 

七读课标:新名词与课标解读

八读课标:再说“能”字

九读课标:学习任务群下的教材、教学评是什么样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生于21世纪(2001年),一个非常可爱的娃娃。在其10岁那年,娃娃不再是娃娃,变成了少年,这就是2011年版。2022年,这个少年成人了。仅从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表述的字数(含标点)上就能看出其长大长胖了。三个课程标准针对课程性质表述的字数分别是:47个、112个、546个。

把这三张照片放在一起,肯定变化相当大。除了父母及最亲近的人外,你是很难认为这三张照片是一个人。但这就是一个人,是客观事实。也就是说虽然长大了,但还是在告诉我们老师怎么把语文教好,这个本质永远不会变。

清楚的记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实验版)》出来,很多很多专家写出大量的文章来解读那47个字!尤其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被论述的让一线老师似懂非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出来,这一论述仍然没有停止,就好像中小学老师不懂这个特点,以前的语文课堂好像没有体现这个特点一样。

这20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全方位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全国各省及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中,真的查不到有谁对此做了调查研究。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来,是否还会有专家论述,或在讲座中大讲特讲这个特点呢?可能有、可能没有。很有可能,专家们会提一下,不会在这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因为这部课标需要解释的新词太多了。所以,我也不论述这个特点,因为我在这方面没有办法详细论述。

546个字,到底是从哪些方面讲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性质

1.语言文字是什么?

2.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什么,存在于哪里?

3.语文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4.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语文课程应该做什么?

6.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什么?或者说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语文课程致力于什么?语文课程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

2001年实验版课程标准没有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那阶段有人对“语文”作了诠释,说“语文”可以理解为“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章”“语言与文德”“语言与文明”等,说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与高中、大学语文不一样,不给老师界定清楚,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样的语文。这一论述很有道理,所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是“语言文字”,2022年版课程标准继续一字不错地沿用2011年课程标准中的。但2011年课程标准没有把“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 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列为“课程性质”,是放在“前言”里的。这次课程标准将其直接变成了“课程性质”。虽然这一次的“课程性质”比原来胖了很多,其实还是高度浓缩的,不是那么的简单。因为这里有好个大词,是需要深入理解的。

一是,什么是交际工具?交际工具就是指人类在交际活动中用来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人类交际活动中表达思想所使用的工具有哪些?语言、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身势等伴随动作等等。比较这些工具,语言肯定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这两个工具相加,就是说语言文字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像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都需要建立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的交际工具,他们都只能是辅助性交际工具,像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但是这些辅助性交际工具、非语言的交际工具,在使用效率、使用范围相对有限,也可以说使用频率没有语言文字高。

通过这段资料,我懂了为什么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是,什么是信息载体?是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即用于记录、传输、积累和保存信息的实体。信息载体包括以能源和介质为特征,运用声波、光波、电波传递信息的无形载体和以实物形态记录为特征,运用纸张、胶卷、胶片、磁带、磁盘传递和贮存信息的有形载体。人类在原始时代就开始使用语言,现在世界上口头语言约3500种(20世纪之前有6600种,这一百多年间,消失的非常快),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第一载体,是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社会中最方便、最复杂、最通用、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系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出现了信息的第二载体——文字。现在世界上有500多种文字在使用。文字的发明,为信息的存贮(记载)和远距离传递提供了可能,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电报、电话、无线电的发明,使大量信息以光的速度传递,沟通了整个世界的联系,人类信息活动进入了新纪元。电磁波和电信号成为人类的第三信息载体。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信息广泛交流,需要容量更大的信息载体。计算机、光纤、通信卫星等新的信息运载工具成为新技术革命形势下主要的信息载体。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几十万路电话或上千路电视。卫星通信可把信息会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都是新的信息载体。但在这些信息载体中,语言文字的确是最重要的。

通过这段资料,我懂了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三是,什么是人类文化?文化一词的含义很宽泛,实际上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制度等都包含在文化之中。从时间的角度看,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地域的角度看,有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古代文化中那些被反复复制实施的,这就是传统文化,如果只在一个时期内实施的,叫做时代文化。另外,文化还有行业的区别,有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面对这些分类,有人又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这三个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两者合起来即为哲学思想。这么多的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不管是哪种文化,语言文字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什么意思?“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指在哪个领域运用到语言文字,即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运用到语言文字,而这一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言文字运用”是指如何使用语言文字,运用多了能力也就有了,这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而这次课程性质,其实最多的文字放在了“语文课程应该做什么?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即从两个方面非常明确地说了语文课程应该做什么:一是引导学生热爱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二是从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三大文化等方面,来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地位很重要,一是为学生打下三个基础。二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教语文为什么要知道语文课程的性质?专家肯定说,你连所教学科的课程性质都不能了如指掌,怎么可能教好语文?过去两部课标里所说的语文学科性质,全国那么多语文老师,又有多少能说得清楚的?这次胖胖的课程性质,如何记在心里?即使画了思维导图,也有可能记不下,说不明白。当然,研究课程标准,也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这儿了。到时可以用其文字来质疑自己是否明白,假如真的不明白,的确要自己给自己补课,因为我们是专业化的语文教师。

1.什么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虚假的语言运用情境是什么?情境简单地说,就是情景,环境。这个问题,我本人一直困扰着,不知道找什么样的书来读,才能思考透。

2.什么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消极的语言实践是什么?当下积极的语言实践是什么,消极的语言实践是什么?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我。

3.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有答案的问题。

4.什么是思维能力?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内涵第三条有解释。解释不能,关键是如何全方位理解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如此才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而思维能力方面的书很多,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读这类书。

5.什么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也称智慧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人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于不同方面的特点及其差异,就构成其思维品质。思维的主要品质有: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预见性。对于思维的品质,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专业吧?相当专业。只知道这些术语没有用,所以,专业化的语文教师要细读这些书。

6.什么是审美意识?什么是自觉的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难不难?难!不去读几本专业的这些书,那自觉的审美意识,你怎么能让学生自觉的形成?

7.什么是审美情趣?什么是高雅的审美情趣?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直接的、感性的审美评价和态度。它主要表现为个人主观爱好的形式,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人们审美趣味不同的原因不仅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有关,而且与他们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兴趣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更是重要任务了。这些专业化的解释会不会把你绕得无法理解?所以,寻找能理解的这类书读一读,给自己的专业增添一点色彩,是必须的。

8.什么是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我们是学生之师,我们有多少文化底蕴?每位教师都清楚自己。如果文化底蕴不足怎么办?唯有读书加思考。

9.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是革命文化?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内容有详细的解释。这三大文化其实也要求我们要读很多很多书。做语文老师,读书是不能停止的。

10.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有了“文化自觉”,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强”。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稳住根基,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唯我独尊,要在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着眼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凝聚奋斗力量。

这10个问题,想一下子全懂,通透式的懂,那是不可能的。这里只是摘抄了一些解释,要想明明白白,只能自己主动读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