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通人就是负重登山:关于美国的10本书 | 翻书党人札记

李华芳 读品贩子 2023-04-10

文章存档见 huafang.substack.com,订阅是免费的。不想订阅点continue即可直接查看。但还是希望大家订阅一下,防止失联。


翻书党人札记 2022年 | 2021年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普通人就是负重登山:关于美国的10本书 | 更多《翻书党人札记
这篇是个回顾,选了10本我近年来在 #翻书党人札记 中评过的10本关于美国的书,讲美国社会普通人的挣扎,讲真相之死与新闻之道。当然最后一本并不只是讲美国,尽管有挣扎苦难,但我还是乐观,主要是相信我们人性中更好的天使

1,我们的背负
从森的《身份与暴力》到“平庸之恶”,其实一直盘旋的主题是个人与集体(组织)身份之间的张力。
郭谩剳算是这两年美国最受关注的诗人了。我提到过之前的《登山》。
这本诗集也是今年NY Times的十大好书之一。当然这个评选基本上全靠编辑的眼光。
我们不是我——
我们是我们。
称我们为
我们背负的东西。
这是文学对“身份”的回应。参见《我们的背负》。
2,被忽视的普通人
本书一开始,在五百英尺的地下,作者问了一位名叫史密特的煤矿工人:“大家不了解你们,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史密斯回答道:“我认为人们对整个该死的国家如何运作都不太了解。”
大部分知识分子对真实世界是极其无知的。发电如何送到万家点亮灯火?新鲜水果如何成为盘中餐?这些大多数时候都是知识分子的伪问题。
换句话说,有些问题如此愚蠢,只有知识分子才问得出来。
与流行神话相反,不是所有的NFL啦啦队员都是傻瓜、脱衣舞女或无聊想暴富的漂亮女孩。没有一个傻瓜、脱衣舞女或无聊的漂亮女孩能够在Ben-Gals的艰难中活下来。 
Ben-Gals就是明证。她们都有工作或是学生,甚至两者兼顾。Kat和Sarah是销售代表,Sunshine是数据库管理员,Shannon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Tara是一名癌症研究员,正在攻读博士学位,Adrienne从事建筑施工,浇注水泥等。
要赞赏作者的是,没有宏大叙事讲道理,而是展现日常细节,并且是以自己“在场”的方式来讲故事。值得说一下的是,作者是我在匹兹堡大学的同事,教写作。她有一种让采访对象变得“有血有肉”的能力,我这种写惯了论文的人艳羡这种能力。
所以你想知道勤劳勇敢的美国老百姓如何撑起了美国吗?那么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啦啦队员都是傻瓜、脱衣舞女或无聊想暴富的漂亮女孩吗?
3,被扫地出门的租客
被驱逐的家庭只能临避救护所,废弃屋,甚至流落街头。抑郁和疾病接踵而至,把家庭推向黄赌毒聚集区,社区无根,孩童受难。驱逐揭示了人的脆弱和绝望,也展现了他们的才智和勇气。
这本书是戴孟修乔装成穷人,化名居住在密尔沃基市。书中展示的每一句对话要么是戴孟修在2008年到2009年间带着个录音笔录下来的,要么是从官方记录中摘出来的。但你读下这本书,压根儿感觉不到这一点,就像在读一本技巧高超的小说,简直浑然天成。学者能写此等文字,真是不容易。
本书最大的一个背景是,被驱逐的穷人往往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交给了房东。对他们来说,不仅死亡和税收无法避免,房租也无法避免。这是个冰冷残酷的世界。
戴孟修认为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是美国当前最有意义也最有效的减少贫困的公共政策。所以他支持扩大住房补贴的政策,不管是补房东还是补房客,都行。如果是补房东这头,如果房东租给低收入家庭,可以让其享受补贴或者税收减免;如果是补房客这头,可以让房客拿着政府的租房券租房。
戴孟修知道这是难事,但也必须迎难而上。否则驱逐致贫,不仅会毁了家庭,也会毁掉社会。贫穷就是犯罪的邀请函。但这显然需要更加精细的政策,谁又有动力去推进呢?
是的,当然,人人都应该献出一点爱。只是正如房东Sherrena所言:“爱不能用来付账(But love don’t pay the bills)。”
在圣诞节的前几天,她驱逐了租客 Arleen和她的孩子们。
乔装穷人一年半,出手就拿普利策
4,被歧视的女性
什么是”说不俱乐部“No Club呢?就是组成一个俱乐部,相互打气,对无助升职的任务(non promotable tasks:NPT)说不。
那么什么是NPT呢?简单来说就是跟你的晋升奖赏并没有什么关联的工作。这并不是说这些工作不重要,相反这些工作对一个组织而言可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你个人的职业生涯并没有什么帮助。
在现实中, NPT到处都存在。但是NPT在人群中的分布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女性少数族裔初级员工等都更有可能被派NPT工作。这本书是四位女性合作撰写的,所以她们更关心女性承担更多 NPT工作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女性做了更多NPT的工作呢?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供给和需求。一方面是供给侧的原因。到底是因为女性本身的特质,还是因为对女性的成见造成了女性承担更多NPT呢?
女性常常难以说不,因为她们对说不有一种负罪感。这种负罪感往往是因为社会建构而造成的,因为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就是她们会说yes,而不是说no。也正因为如此,当女性说不的时候,她们不仅自身会有负罪感,而且在现实中也可能面临不利后果。比如她们对NPT说不,往往也不利于她们晋升。因为人们会说 she's a piece of work。或者指责这些出头的女性人际关系不行,找各种各样的茬,总而言之,其表现就更加不利于加薪升职。
另外一个是需求侧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女性被更多要求去做NPT的工作呢?也正是因为社会建构性的原因。很多研究都证实,当我们是希望有人来处理NPT工作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首先询问女性的意见,然后问她们愿不愿意来做这些工作。从一个方面来说,女性往往也是她们自己成功的受害者。因为她们在NPT上的投入越多越成功,就意味着社会印象就会固化,人们就越会去问女性愿不愿意做NPT。就相当于整个社会文化对女性加收了一种文化税(cultural taxation)。
那么如何对无助加薪甚至的任务说不呢?你应该读这本《说不俱乐部》。
Babcock, L., Peyser, B., Vesterlund, L., & Weingart, L. (2022). The No Club: Putting a Stop to Women’s Dead-End Work. Simon and Schuster.
说不俱乐部(The No Club):对无助升职的任务说不
5,被误解的官僚
如果都是花一个小时上班,你喜欢自己开车,还是搭乘公共交通然后走一段或者骑一段?
开车有自由但不利健康,公交可预期但不那么自由。然后人们就会责怪官员,因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都是官僚的错。
如果驾车通勤不是最优选择,那么其他的选择是不是更好呢?当我们说更好的时候,一般是说更高效,更健康,以及更幸福。比如说同样时长的地铁,你不需要高度紧张,甚至都可以睡一觉。更重要的是,一小时驾车时间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天气不好和堵车等,都可能导致驾车时间变长。当然,地铁出来你也可能遇到坏天气。但大部分日子里,还是可以骑个车走个路就到目的地了。天气对地铁本身的影响很小,地铁也不会堵车,总的来说,地铁的确定性很高。
沿着地铁线居住,或者住在城市里面,尽管需要走一点骑一段,有时候可能还需要坐公交,但通常而言,可以大幅度减少通勤的时间。而且走路和骑车对健康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走路骑车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所以George Trevelyan在他的书《行走(Walking)》里就说他有两个“医生”,一个是左腿,另一个是右腿。走路和骑车不仅仅带来身体健康,而且也有益于心理健康,让人觉得更快乐。
是的,城市里有机的街道,能增加可走性(walkability),从而便利了生活和工作,增加效率和财富的同时,还增进了人的健康和幸福。Samuel Schwartz于是在《街头智慧:城市的兴起和轿车的衰落(Street Smart: The Rise of Cities and the Fall of Cars)》说,这是城市兴起的原因,也是城市兴起带来的好处。
街头智慧到底指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有机的街道,更多依靠走路、骑行和公共交通,而不是依靠私家车。
但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城市作为一个合供现象,不仅需要政府在基建和税收等方面有投入,城里的人要能够有机联结起来,形成足够强的社会资本。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是人际信任。
而不同的交通工具,对人际信任和社会资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你开车就很难和其他的车主和行人在街上交流,但大家都搭乘公交走路骑行,就极大增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对增强人际信任和提升社会资本是有利的。这才是街头的真智慧。这也是《街头智慧》这本书要表达的主旨。
所以官僚要有街头智慧
街头智慧:城市的兴起和轿车的衰落
6,被过多期待的匹夫
Jeffery Mondak的《个性与政治行为的基础》就是一本应用心理学进展来解释政治行为的作品,其主要的观点是:不少政治行为,其实是参与者的个性使然。也就是说,有些人虽可以明哲保身,但选择挺身而出,表面上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态度。但是政治态度这个东西是可以改变的,而相对而言个性是不太会变动的,所以,深层次来看,“挺身而出”是由他们的个性决定的。
所谓匹夫一怒,实际上与人的心理学紧密相关。学者们开发出了一套公认的能比较准确衡量个性的系统,称为“Big Five Approach”,给个中文化的翻译,或许可以叫做“大五行”。这个视角现在已经被广泛用来研究个性与意识形态、政治宽容等的关系。
这个“大五行”包括合意性(agreeableness)、责任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以及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心理学家的惯常做法是针对每一个个性特征问一系列的问题,然后用个性去推测相应的行为。
例如与政治信息获取紧密相关的是外向性,外向性高的人每周读报看新闻的次数明显就高,而开放性高的人参与政治话题讨论的次数也明显要高。也就是说,高外向性和高开放性的人,在获取政治信息方面的意愿要比其他人强得多。也就是说,挺身而出,实在个性使然
匹夫要参与政治
7 真相之死
The Death of Truth
说明一下:本书属于“有时间可以一看,没时间就算了”的类型。 
本书可以算是美国“公知”评论集,基调是阿伦特在《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里打下的:
The ideal subject of totalitarian rule is not the convinced Nazi or Communist, but people for whom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ue and false no longer exist. - Hannah Arendt,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这是本书的基调。整本书都是用文明的用词骂骂咧咧,来说明alternative fact的问题,对理性消退表示担忧,对大家是非不分痛心疾首。
骂骂咧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骂总统。例如在第15-16页,作者写道:
If a novelist had concocted a villain like Trump - a larger-than-life, over-the-top avatar of narcissism, mendacity, ignorance, prejudice, boorishness, demagoguery, and tyrannical impulses - she or he would likely be accused of extreme contrivance and implausibility. 
有时候也挺羡慕的,制度环境不同对作家写什么怎么写的确影响太大。这么一堆词,都赶上报菜(书)名了,还能公开出版,怎能不让人羡慕呢?你换个地,早就自我**了。
作者还表达了对理性消退和大家是非不分的忧虑,这可能一直是专属于知识分子的忧虑。还可能标榜着良心和高贵。比如在第124-125页,作者在提到社交网络和新媒体公司的角色时,特别之处它们为fake news推波助澜。
但这其实是新媒体的老问题,商业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较少考虑accountability的问题,如何使得商业公司既能赚钱,又不违背公序良俗,站着把钱挣了,难道仅仅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在公共管理中,同样存在“(部分)公共性事务”由私人部门供给,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让私人部门负起责来,是监管部门的头痛事。监管总体而言分三类,一类是自我监管,有时候靠上天,在中国是老天爷在看着你,在美国可能是上帝在看着你,基本都属于第一类监督;第二类是靠竞争对手,这是市场带来的一个极大的正外部性,有时候不是企业不想偷工减料,只是有对手企业逼着,才不得不提供了好产品,最后尝到了甜头,就一直往上走,提高了质量;第三类是第三方监督,正式的靠法律和政府监管,非正式的有媒体和大众。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大概属于第三方监督。
本书笔底情感充盈,使得说理部分反倒比较弱。但诉诸情感的策略往往能赢是因为System 1起作用,且大部分人是Type I类型的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大量引用阿伦特《起源》,奥威尔《1984》,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以及波兹曼《娱乐至死》。我发现这几乎是美国写时政评论的最喜欢引用的作家。当然本本经典,也值得大家一读再读。尤其是在当下中国,读着读着就意味深长了。
Michiko Kakutani, 2018, The Death of Truth: Notes on Falsehood in the Age of Trump, Tim Duggan Books.
8,新闻之道
真相已死,新闻怎么办?来看彭博社这本编辑手册,字里行间还是充满了对新闻这个行当的敬意。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尤其是在这个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布隆布格显然对编辑的重要性一开始也不理解。的确,如果记者写得好,要编辑做什么呢?
编辑怼回去的一个词非常重要,叫“style”。风格这种东西,没有编辑团队在背后撑着,是成不了的。或者短时有,也不会长久。我们很容易读出这是Economist的风格,那是New Yorker的风格,那是因为编辑。彭博社发展到今天,有“精准迅时”的风格,那还是编辑的功劳。
编辑其实也分很多种,文字处理固然是日常功课,但对风格养成而言,眼光格局我觉得是更重要的。我很喜欢这一句:“Written in a style that a dope can understand and a professional can appreciate.” 译过来是“写作风格要外行能懂热闹,内行看出门道”。
这当然不容易。清晰,准确,诚实,谦卑。缺一不可。
来读《彭博社的新闻之道》。
讲完编辑,还要靠记者。哪怕在网络时代,纸笔永远是记者的荣光。
而新闻生生不息,要靠网络时代的纸笔荣光
9,美国精神
McCullough1989年国会演讲的题目是《Simon Willard’s Clock》。一般来说,去国会演讲,弄这么个题目,多多少少有点奇怪。
但事实上这个演讲很有技巧。因为你会好奇,谁是Simon Willard?又不是国会议员,也好像不有名,为什么会提到他。
Willard是个19世纪麻省的制表匠,那个时候的钟表,几乎都是手工制作,包括国会里的这一座从1837年就伫立在那的钟,也是如此。所以这是一座见证历史的钟,见证了无数国会辩论的重要时刻。
从Willard之钟,引发对国会角色的提醒,然后举不同举足轻重国会议员的高光时刻,最后首尾呼应。演讲最后,McCullough以Willard之钟提醒在座的国会议员,你们的一举一动,虽在当下,但都在创造历史,都在启示未来。
这Willard之钟,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精神的一个缩影。
当然这个美国精神,对McCullough来说,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由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来体现的,尤其是McCullough关注的美国的建国之父们。
另外,McCullough在2022年去世了,这本书里他留下一些给年轻人的建议,我觉得受用。
  • 要多读书,划重点,在空白处写下你的笔记。可以隔些年再重读。

  • 好好利用公共图书馆。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图书馆,看着它慢慢长大。跟他人讲讲你自己在读的书,问问他们在读什么,你会学到很多。(参见:囤书癖

  • 请务必竭尽所能避免使用“like、you know、awesome、actually”等词。尽管这些词在年轻一辈中流行,但你能想象JFK要是这么演讲会怎么样吗?

  •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you know, do for you, but what you can, like, do for your country actually. 

  • 意思就是听听你自己的话,不要再用“我操,牛逼,厉害了”。你能想象中国领导人说“发展,我操,就是硬道理;稳定,厉害了,压倒一切”?

  • 心怀天下,脚踏实地。有理想主义,有一番作为。

  • 尽你所能找一份好工作,满怀激情地去工作。不要仅仅为了钱而工作。选择你坚信的喜欢的工作,足够的金钱会随之而来。相信我,没什么东西比得上每日做自己钟爱之事。


因此,我们还要靠一点美国精神
10,人性中更好的天使
平克用“利维坦”(leviathan),“商业”(commerce),“女性化”(feminization),“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和“理性扶梯”(escalator of reason)五种历史力量来解释和平为何成为主流。
即便在五种历史力量的作用下,人类大幅度减少了暴力,但暴力并没有绝迹,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平克的说法,暴力追根溯源,来自五个心魔:捕食,支配,复仇(一报还一报),施虐,以及意识形态。因为心魔根深蒂固,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能压制,不能根绝。
但平克还是乐观的,因为人性中有更好的四位天使:“共情”(empathy),“自制”(self-control),“德行”(moral sense),和“理性”(reason)。
我的意见是教育能帮助人以共情、自制、德行和理性战胜掠夺欲、支配欲、复仇欲、施虐欲或者意识形态的偏见,走上长久和平的道路。
所以,要相信《我们人性中更好的天使》。
更多《翻书党人札记2022年 | 2021年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