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书党人札记:2018年

李华芳 读品贩子 2021-01-24


参见:翻书党人札记:2017年


只有2017年我才开始在微信存档翻书党人札记。之前的历年回顾,网上搜一下应该都有。


今年,还是老规矩,挑几本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挑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大致写过评语的,点击图片可以进一步阅读书评和介绍。


读过还没有空写出来的也不少,例如American Prison和Bad Blood,都值得读,尤其值得从政府监管的视角去读。我自己极为看重的Economics for the Common Good,也还没有写评论。


你说做一个学者,一个月读几本书算正常?说实话,我不知道。不过如果你一个月都没有读完一本书的话,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我也常常做不到按照自己原定的读书计划推进。我去年的时候也发过感慨,就是学术有可能是一种对阅读的戕害,因为你无法继续随心所欲的读书了。例如我自己2018年初发了宏愿,要读远山启的《数学与生活》,结果还是没有读完。只好对自己说,希望不用再等一年。


1. 管理行为


对经济学,西蒙至少有两大贡献:一是,西蒙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完全理性人的假设,指出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这个理论被概括为“有限理性假设”;二是,由于理性的限度,人们的决策结果往往选择的是满意,而不是传统经济学说的利益最大化。


更不用说他罕见影响六大学科了。1969年,他获得美国心理学学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颁发的心理科学杰出贡献奖;1975年他拿到了图灵奖(Turing Award),这个奖对获奖者的要求极高,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这个奖也称总统科学奖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Science),一般都是由美国总统亲自颁奖;1993年美国心理学学会又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95年他获美国公共管理学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 Award)奖。


西蒙,2013,《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 Protocol Analysis


在实验的时候,让人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叫“大声想”(think loud)。这有点像我们有时候在想问题的时候会喃喃自语,无非是现在要把这喃喃自语录下来进行分析。这种与决策(所思所想)同步的口语表达叫同步口语化(concurrent verbalization)。


而我们也知道人类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调用一些记忆深处的东西,这些长期记忆的东西说出来,叫回溯口语化(retrospective verbalization)。把两种不同的口语表达都收集起来,作为数据就可以进行分析。作者们在书的后半部分提供了如何分析口语资料的模型、方法和技术。这本书虽然出得比较早,但现在常用的自然语言处理和主题模型(topic modelling)等方法,都可以从中找到思想源头。尽管作者之一Simon因为获得过图灵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作品大多已经被细细研究过,但按我自己的看法,这本书的价值还是被远远低估了。


Ericsson, K. A., & Simon, H. A. 1993.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MIT Press.


3. “错误”的行为


塞勒把阿罗的讲话总结起来:理性(利益最大化)既不是经济学的必要条件,也不是经济学的充分条件。阿罗举了个例子,说理性经济学家们自己就很精分,花了几个月才找到某个复杂经济难题的最优解,却立即宣称所有行为主体都一样理性能轻而易举找到最优解。如果是轻而易举,你为什么还要花几个月呢?


“这一点很奇怪。”


塞勒,2016,《“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关于世界的思考,从个人到商业和社会》,王晋译,中信出版社。



4. Little Bites of Big Data


Don发现的问题是决策者和学者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三个原因:1学者提供了信息但决策者听不懂(能力),或者是2学者提供的信息决策者觉得并没有什么用(意愿),又或者是3学者本身提供了不完全的信息(data analysis的问题)。针对这几个问题,Don认为little bites of big data能解决。


针对能力问题,tell the story,在决策者能力范围内把故事讲得让人懂。除了通常的descriptive和inferential 统计分析之外,数据可视化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针对意愿问题,要sell the story,speak above the noise,让人愿意听进去。


Kettl, D. F. 2018. Little Bites of Big Data for Public Policy. CQ Press.



5.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A comparative analysis是比较公管领域的必读之作,也可能是这个领域除了马克斯·韦伯之外,引用率最高的作品。目前Google Scholar显示已经被引用了7231次。


Pollitt, C., & Bouckaert, G. 2004.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财富的归宿


效率原则不仅适用于积累财富,也适用于使用财富。比起赚钱,花钱甚至更需要智慧。《财富的归宿》显示,美国的现代公益基金会在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帮助弱势群体、缓解种族矛盾等方面多管齐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很多时候,基金会甚至会先于政府采取切实行动,形成基金会一马当先,其他配套措施随后跟进的局面。这的确比单纯捐助更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极大改善了公益项目的效率,在客观上增进了社会的福利。


资中筠,2006,《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



7. 戏说统计


这本《戏说统计》,因为是戏说,加上前面后面有不少与人生经历有关的感悟,所以读起来稍微有点絮絮叨叨,但好处是像唠家常,有助于打破对统计学有恐惧心理的人。这本书就像很多人说的,零基础也可以读得懂。


另外这本书的附录,算是额外的礼物,是李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讲一些在学界谋生存的“道”和“术”,从怎么学英语到如何看职业生涯的焦虑,至少对我个人来讲,除去感同身受的那一部分外,也都有另外的教益。


李连江,2017,《戏说统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8. 谈谈剽窃


目前学术评价体系的溃败要重建,除了那些学术老人们的呼吁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年轻人自己的努力,二是等学术不端的老人们死掉。


学力不济,原创能力不足,是以必然会走向学术不端之路,你说时代局限也好,个人品味也罢,学力不济才是背后的主因。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受到的训练远远好于前辈们(尽管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张,鱼龙混杂的现象也突出),不过大体而言,只要年轻人肯努力就会有希望重新建立严格的学术评价体制。但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人被为老不尊的家伙们打压了,在当下反而做不出什么遵守规范的成绩。自然的疑问就是,这么一来年轻人不是更惨?


我的意见是,年轻人可以等。这是等两个东西:一是等岁月变迁,毕竟你除了年轻在这样一个扭曲的体制里,并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优势。二是等属于这一代的机会,对那些为老不尊的所谓学术作品,坚持自己的三不原则:不关心,不讨论,不引用。年轻人没有义务来给抄袭的老人们去补上那叫“责任”的一课。


Posner, R. 2007, The Little Book of Plagiarism, Pantheon.


9. 诺奖得主与儿童对话


学者专研自己的术业,在一个同行组成的小圈子里说话,争取赢得同行认可,这是学者本分。但学者又如何向外行解释自己的工作呢?这里最高级的解释恐怕就是向孺子解释自己的工作,还能让孺子听得懂。


我觉得这本书做到了,每一页我都读得津津有味。


施蒂克尔编,2003,《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张荣昌译,三联书店。


10. Amazon的三板斧


亚马逊能成为网络巨头不是偶然,尤其是贝佐斯的“三板斧”哲学,看似简单,但却非常有效。尤其是最后一点放眼长远,这是很多网络公司未能坚守的,而往往不能着眼长远的公司也会很快倒下,迅速被人遗忘。


对国内的那些网络公司而言,不管是否已经成长为巨头,还是那些草创公司,贝佐斯的“三板斧”—掌握方向、勇于推进、放眼长期—是值得学的。


这其实不仅仅是公司战略,仔细想想,个人也可以用起来啊。


Stone, B. 2013, 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