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丨凌逾:搭建建筑空间的后现代文学

凌逾 跨界经纬 2022-12-18

*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搭建建筑空间的后现代文学



凌 逾

 

原刊于《香港文学》,2015年8月号,第368期。

 



乔治亚建筑风格


说起空间,让人想到点线面体、长宽高、深度长度厚度。文学空间则另有术语。查特曼《故事与话语》(1978)指出,故事空间(story space)指人物事件情节发生的场所或地点,如全球化、本土化空间;话语空间 (discourse space)指叙述者的空间,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如整体化、碎片化空间。文学空间还可分物理、社会、心理或作者、读者空间等。有人说,叙述,单纯的时间呈现;描写,单纯的空间呈现;议论,既非空间又非时间的呈现。但这已是过去的说法。后现代文学向电影和建筑等学科学习空间叙事法。文学借建筑之势,就表层而言,是描述性的:文学描写建筑作为背景、情节或主题,如《巴黎圣母院》(1831);就深层而言,是美学性的,如18世纪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小说,都追求浪漫主义精神,向上飞升,崇拜超凡力量与崇高意志,但刻意追求垂直与纵深,又造成不平衡的空间效果,给人怪异感;哥特小说如《奥特朗托城堡》(1764),描绘高耸纵深的哥特建筑,城堡弥漫着恐惧压抑、神秘死亡、恐怖阴森的气氛,离奇超常的圣人、鬼魂等行走其中,最终,高贵战胜了邪恶,唤起读者的崇高情感。其实还有更深层新锐的取经,是叙事性的,小说从房屋搭建、大厦建筑中取得叙事灵感,以建筑空间为小说主角,置背景于前台,并以搭建建筑空间法架构小说,开创新的空间叙事。本文探究西西对建筑的兴趣如何启发小说灵感;其学习建筑的哪些精神,如何在字里行间与砖瓦墙基之间找到打通点,开创出哪些小说建筑空间创意?其建筑散文与建筑小说如何互涉?香港的都市特性如何形塑香港作家的空间感?香港作家们的空间叙事实验与建筑的后现代性有何关联?



  左右滑动浏览

   乔治亚风格/乔家大院/哥特风格建筑    



一、层进式的深度空间叙事

 

西西有段时间痴迷建筑,手工搭建微型屋,组装各款18世纪英国乔治亚别墅。这是1714至1811年的英国建筑风格;其时由汉诺威王朝统治,开始君主立宪,乔治一世至四世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政权,殖民扩张兴盛。乔治亚建筑既有巴洛克的曲线形态,也有洛可可的装饰要素,传承古典主义精神,讲究门面、对称平衡,细部装饰精美,墙裙、墙面、檐壁三段式墙面,壁炉是装饰重点。这种盛世建筑影响了传统欧洲建筑,多以此为原型。西西做微型屋发现:码钉子没有秘诀,做多了就会了;发现了建筑与文学跨界打通的可能性,写成纪实和想象合一的长篇《我的乔治亚》(2008),开创出新的小说建筑结构空间叙事。



无论多复杂的建筑工程,分到每层就变得简单。所以学建筑首先要学会分层,考虑建筑物放在什么上面,共分几层,各层有什么特点,然后才是开间、进深、层高、净高等问题。西西学习搭建英国房屋,但小说话语空间设置,却向中国古典建筑取经:分层分进——大门进来有排房子,过了影壁,又有一排,几进即几排。全书话语空间分三层三进。叙述外层,宋体字印刷,实录搭建微型屋过程,游历世界微型屋博物馆,透析英国发展史,省思香港;内容严谨客观,像在客厅或书房里严肃、热烈讨论的话题。叙述中层,楷体字印刷,对白体;想象18世纪乔治亚居室生活细节,为次客厅对话,像话剧表演,内容活泼有趣;对白以破折号区分不同的说话者。叙述内层,楷体字印刷;再现“我”与知己亲友的对白,闺密对话,如访谈录音;反思建筑,发出质疑;对白前加圆圈符号。叙述中层跟内层容易混淆;其实,西西有意用破折号和圆圈符号做了区分。其搭建小说架构,所费心思不亚于搭建乔治亚微型屋,写此书时,右手逐渐失灵,开始左手写作,零敲碎打、见缝插针,写作时间绵长,小说断片要逐一补缀和串联,正如电影后期剪接,至关重要。如果读者像西西一样,痴迷微型屋,就会发现,读《我的乔治亚》像猜谜语、捉迷藏、寻找迷宫线索般,经细心梳理找到叙述结构奥秘,越投入越有趣,获得阅读愉悦感。



 

一是叙述外层的“蝴蝶效应”式层进叙事法。


全书整体结构采取层进式叙事法:从细微末节的事情起笔,再串接翻滚,小事情变成大事件。第37节,先讲乔治亚次客厅里的女人们喝下午茶;然后,讲英国喝茶起于查理二世复辟时的凯瑟琳公主,从葡萄牙带几箱茶叶做嫁妆;之后,18世纪各阶层喝茶盛行,还给茶加糖;糖从奢侈品转为普及日用品,背后又隐含着贩卖奴隶史实,尤其是在蔗糖盛产地西印度群岛;再讲到海外殖民,英国成为三角转运站:先将军火、纺织品运往西非;再贩运黑奴往殖民地,再从殖民地运送蔗糖、香料、烟草回英;最后得出结论:“英国人喝茶,竟然喝出个日不落帝国;但也因为茶的税收,激发波士顿茶案,产生美国独立战争,结果失去北美的殖民地”(107页)。一个历史大事件爆发,起因于一件简单小事,这就是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创指出: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极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连锁反应,对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差别。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引起美德克萨斯的龙卷风。先秦《鬼谷子·揣篇第七》曰,“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中国谚语云:“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西方民谣则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西西将事件由小到大铺成叙事链条:次客厅 < 喝下午茶 < 茶源 < 加糖 < 糖普及 < 贩奴 < 殖民 < 日不落帝国。事件因果链条经此梳理,趣味盎然。人类学家西敏司论著《甜与权力》,分析糖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相比之下,西西描述糖与英国史,更形象可感,视野也更广阔。


蝴蝶效应叙事法,还运用于叙事外层结构中。西西由微型屋出发,像挖矿般深挖出整片宝藏,生出层次递进式结构。首先,详述手工组装木制玩具屋,细述从室外到室内设计的全过程:选材、墙饰、墙纸、地毯、天花线、上色、打蜡等,精细得像螺壳里做道场。西西说,“玩具屋吸引我,除了布置厅、房,装修墙面,就是制造各式各样家庭日用品”(41页),打造温馨和煦的乔治亚微型屋,富于人性温度、女性情趣,建筑空间细节顾及整体和谐。其次,对比乔治亚微型屋与现实屋的结构和类型,参观德、英、法、美、台等地不同时代和主题的娃娃屋博物馆;阅读微型屋杂志,学习知识,分析各方辩论焦点;逛游娃娃屋店铺,邂逅有趣人事。接着,比较小说电影对18世纪英国文化和娃娃屋的再现,李安电影《理智与感情》刻画精细,把握精确。西西逐步分析微型屋建筑文化的前世今生,透视18世纪的英国家居文化,叙述其它建筑如豪宅、贫民窟、沟渠等;介绍建筑用途变化,如新门监狱后来变成博物馆,还提及新门小说。其笔下有各种有趣的文化细节:圈地羊吃人、开窗门要缴税、四圃轮作法、出国游学制、男人学知识、女子学技艺、妻子不能离婚只能被卖……涵括衣食住行、文化习俗等内容。最后分析18世纪英国的工业和产业革命、启蒙思想等,如何影响生活;梳理18世纪英国女性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涌现出的女作家,这是西西首次系统描述女性主义思潮体系,当然,不用学术史讲法,而用有趣的故事讲法。



蝴蝶效应更接近于空间概念,属于混沌现象,一个微小机制,若不加以及时调节,会成为龙卷风、风暴,演变为革命。《我的乔治亚》最核心的问题,是推敲“英国为何在香港殖民”,分析各种可能的缘由。分析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状况,乔治时代逐渐实行议会政治、责任内阁、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和平过渡新的政治体制,率先领导工业革命,逐渐成熟的国家体制才是强大的秘诀。分析当时英国如何借由鸦片经济贸易,迫使清政府将香港变成为殖民地,比较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蚕食吞并;历史真实往往受现实政治的摆布,现实主义(realism)和真实(reality)其实是两回事。全书知识密集,但作者讲来,却非常有趣,层层进进,纵向深入,蝴蝶效应叙事法从微观到宏观,寻找历史真相,成一家之言。


二是叙述中层开间式的拼贴叙事法。


开间是一间房的宽度。几开间,即一排有几间房。拼贴,则是美术领域的横向空间架构法。《我的乔治亚》叙述中层,是西西发挥天马行空想象的最佳演练场:其自任导演,让乔治亚玩具屋成为立体故事空间,成为舞台,用拼贴叙事法,开发出四个开间的并列式话语空间层次。



第一开间,今人想象古人。叙述者想象18世纪乔屋住着乔先生泰伦斯、乔太太丽莎,过着温馨和谐的中产家居生活,都喜欢阅读,话题不绝,相谈甚欢,时常穿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访亲问友,狩猎舞会,生活写意。但因长子继承家产制度,次子爱德华却过着不幸生活,颠沛流离、参军断腿、难谋职业,信奉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写文章批判社会,同情扫烟囱的四五岁男童,批判纺织厂女工的虐童事件。乔先生有子汤姆少爷,因哥哥三岁夭亡,得以成为长子,不愁前程;但汤姆很少和父母对话,却常和爱德华叔叔、玛丽安女佣谈心,同情他们的遭遇。玛丽安工作繁忙,但受主人恩惠,不仅识字,还能阅读描述女仆故事的《帕梅拉》、《克拉丽莎》、《婢仆须知》等书籍,其明白事理,是汤姆和爱德华的知己。其给女友黛西写信,透露对爱德华的暗恋意绪。主人启蒙婢女,婢女与上层恋爱,不是必死无疑,这比巴金笔下的觉慧与四凤故事更进步。 


第二开间,古人想象今人。汤姆少爷透过一个四方盒子,能看到未来世界,仿佛先觉者的先知预言。他看到三百多年后的社会状况:温室效应、冰山融化、大笨熊生活困难、环境污染、大厦倒塌、群众游行、警民冲突等问题,发现“人类才是地球恶霸”。这为人类发展敲响了警钟。


第三开间,人偶与人物对话。百丽菲,时装娃娃百变玩偶,十七个衣箱随身,暂居乔家房子,她告诉人偶汤姆士,“当你追问我是甚么时,就没有好日子过,麻烦就来了。我们人偶随遇而安,比人类快活、恒久”。游戏是人的本质,但人是否会成为其它甚么的玩物?人不是一切生灵的唯一界定。百丽菲给汤姆少爷讲21世纪的电脑、无所不包的网上百科全书。汤姆说不嫌弃人偶;百丽菲则说,这才是成熟的表现,容纳异己。人偶百丽菲,俨然上帝。



第四开间,叙述者与想象人物对话。作者西西在书中有多重化身。一是叙述者“我”,建房子,讲故事,看乔屋上演故事,做局外人;二是化身为人物“爱伦”(西西本名),跳入叙述者自己想象的故事中,上演穿越戏剧,作为局内人,与18世纪人物谈心,建议乔太太沙龙里挂荷兰维美尔的画,卧室和客厅用中国织锦铺,配合中国刺绣的天花,中西合璧,让人惊喜。百丽菲告诉爱伦,你们马上就会知道火星是否有生命。爱伦和汤姆比较18世纪中英。汤姆要求爱伦,把叔叔请回来;但爱伦说:我也只是个角色,没有权力,倘有也只有建造自己房子的权力;爱德华要为自己打算,过自己的生活;如果汤姆太寂寞,叫乔太太生个弟弟;但是,次子要受苦,不如生个妹妹,将来可能成为杰出的小说家。这是揶揄呼应伍尔夫的问题:如果莎士比亚有个妹妹,有无可能成为杰出的作家?


三是叙述内层的反省质疑叙事法。


叙述内层,如叙述者的私密空间,想象自己既是舞台布景师,又是导演,细细密密都是自己,有时喃喃细语,有时与人密谈。尾声时,侨居国外的候鸟亲友们,又回港定居,家族大团圆,给居屋带来人气和温暖。叙述者逐一访问他们:“你的理想寓所是怎样的”,答案五花八门,各有所好。有些说中式园林住宅,屋子内部是西式的;有些说书房要大,还有工作室和开放式厨房;有些说厨房不要开放,睡房要有衣服房;有些说大房子要有独立男女主卧和浴室,有些说房子不必大,但要有高雅城市环境、熟悉的社区和脸孔,有些说天灾人祸越来越多,幸福得来不易,但求住地安全。有些人说,不信在世间能找到理想,解决此,又会产生彼,你以为问题在屋外,原来同时就在屋内。西西开篇就提到:“桃花源是一群用文字构筑的玩具屋?根据晋末人民不能远徙逃避战祸而建造的坞堡(20页)?”其此前作品也曾探讨桃花源,体现出求索理想空间的情结。西西着力渲染生活的趣味,认为高品位家庭生活空间,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心灵安宁,为后代传承家庭生活文化。


《我的乔治亚》连接层进与开间,不靠连廊,而靠蝴蝶效应,叙事链条既线性也非线性。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1+1未必等于2。历史事件的连锁反应纷繁复杂,线性和非线性交织发展。全书强调共时性空间,讲述18世纪英国政治、建筑、绘画、文学等如何同时发生变革,英中港如何互相影响;对于历时性空间,也将之拉进共时画面,18世纪和当今时代自由跳转,在外层,“我”让乔先生快乐地坐在书房看书,俨然主人;但在中层,“我”对乔先生说:“乐意为你效劳,乔先生,你才是乔屋的主人”。作者和人物的主客关系,既解构又建构,玄幻错综。中层想象人物对白、内层知己对谈,又不时穿越到外层,增加小说的厚度与深度,立体感更强。这突破人们早已习惯的线性叙述,增强了叙事的画面感、空间感,扩充了叙事容量。


建房子,要先设计空间结构;写小说,也要搭结构、建骨架。《我的乔治亚》将百科全书内容,搭建成广厦万间。话语空间整体结构采用层进式、套盒式叙事法,分层分进,大空间套小空间。话语空间具体结构采取开间并列、拼贴法:一是内容拼贴:建屋、为文、造史、旅游、居家、访客;二是体裁拼贴,建筑小说与散文拼贴,既有魔幻现实、超现实,也有对话体、寓言体,多种文体杂糅;三是排版拼贴,以宋体楷体、——、区分小说房间结构;四是风格拼贴,前半分析18世纪英国经济发展背后的苦痛代价和后遗症,后半描述乔治亚府邸的奢华生活:激昂的命运交响曲与舒缓从容的小步舞曲,交错拼贴。而且叙述层次间并不截然分割,而是交织并存。之所以选取乔治亚建筑符码,意在追溯香港时运形成的前世今生。全书采用俯视视角,书写乔屋全貌,赋予生活化细节故事,省思英国文化的欠缺和不足;采用仰视视角,书写18世纪英国,深思盛世社会的成因,表达向往。在后殖民语境中,西西逆写帝国,追溯英国殖民史、香港被殖民史的前世今生。



西西对建筑的品评和观赏角度独具慧眼,《看房子》插配建筑绘画或照片,以个性化眼光凝视,别有韵致;《我的乔治亚》考虑中国风墙纸、刺绣、青花瓷等,怎样才能跟英国乔治亚建筑中西合璧;乔治亚建筑平稳严肃,强调雕塑装饰,用平衡线角和垂直线构图,因石材而表现出沉重稳定性和纪念性,属于贵族阶级的典雅厚重建筑。于是有人诘问:“为什么娃娃屋总是漂亮的房子、精致的家具,总是幸福的家庭,难道对贫民、矿工、饥荒、战争、人类的苦难视而不见?”有人回答说,“你欢喜,很好,你就自己做吧,又或者,你根本就不应该玩娃娃屋,不如去行侠仗义(48页)。”其实西西《哨鹿》(1980)已写过清朝乾隆盛世的圈地运动,君民对峙,若再写此类题材已无新意。《我的乔治亚》从建筑角度提出思考和质疑: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是“羊吃人”,吃贫困的佃农;殖民运动是强国吃弱国;当代香港是屋吃人:贫穷者成为房奴,摊上负资产;房地产开发商是新时代的恐龙,把持经济命脉,在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利益驱使下,花园发展遭到破坏,开发商不讲究空间结构、户型布局、生活情趣,不重人文品味,在畸形欲望主使下,民众被低劣重复的空间模式牵着走,空间庸俗化,居住在没有灵魂的城市。但生活空间即便有情趣和韵味,也还不是美好的家,因为还欠缺最重要的东西:爱心。西西说:“我经营我的小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如米兰・昆德拉论卡夫卡,拆生命的房子,建小说的屋子。西西搭建微型屋,经营细部的装饰,搭建小说空间架构和建筑空间架构联姻,实现越界和交融,为小说空间叙事贡献出新的创意。


有人批评说,西西创作一路向内退缩,在想象世界里,一切只以自我为准。就写作意义而言,文以载道可以,浇心中块垒也可以。更何况,西西作品从来不止一义。乔治亚房子仿佛西西自我的对象化,将模型人物精心安放在不同空间位置,想象日常,以及周围社会、政治、历史大环境,借他们的故事,说自己的感悟,省思空间和历史如何交杂呈现。福柯指出,“完整的历史,需要描述诸种空间,因为各种空间在同时又是各种权力的历史。”大陆影视《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宅门》都讲乔家大院,但意不在省思建筑,而在于叙述男尊女卑、建家兴业的霸权故事。表面看来,《我的乔治亚》是微型屋迷者的纪实自传故事;深意蕴涵是从家居建筑空间文化出发,反思英国史、香港殖民史,乃至世界的文化地理和家国建设问题。英国殖民香港,带来民族冲撞、惨痛记忆,但也带来某些先进理念。不同时代的港人对殖民有着暧昧情感,祈求平缓的过渡。通过搭建乔屋,西西实现家国关联,在各种秩序中寻找细节合理性。一屋窥天下,打造建筑的细节,搭建政体的合理性。全书描述乔治亚微型屋的精致典雅,渗透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对后现代性的建构,渗透对桃花源未来的向往,构想理想的建筑和生存空间、理想的国家政体和文化形态。最终西西领悟到,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爱好来设计屋子,也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来设计政体。这世上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制度,各国制度的形成都有复杂的发展过程、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我们只能建立一套良好的又适合自己的制度。《我的乔治亚》囊括建筑、文化、政治、历史等内容,核心是英国史、香港史、世界史、人类未来生存等宏大问题。微型屋,隐喻香港挤逼生存空间;搭建微型屋,隐喻西西自身写作,将建筑艺术融入小说空间设计,实现越界,西西为小说空间叙事贡献出新创意。



二、 手卷式的长度空间叙事

 

西西实验建筑空间叙事,源头要追溯至30多年前的长篇:《我城》(1975)和《美丽大厦》(1977)。王德威认为,两作都像清明上河图,呈现出一个地方的两种写法,前者开放式,后者封闭式。其实,两书创意在于都用新法雕刻城市空间:《我城》从手卷、连环图、电影中吸取小说谋篇布局的雕刻空间感,开创城市外部空间叙事——大城个体化;《美丽大厦》以电梯手卷体,省思香港大厦建筑空间,开创建筑内部空间叙事——小楼大世界;两作都具有本土视野,而《我的乔治亚》则具有国际视野。如果说,董启章的《地图集》以地图为主角;那么,西西的《美丽大厦》则以电梯为主角。



第一,扫视电梯手卷式的大厦物理空间,增添新的文学空间意象。


很少人将电梯入画;现代室内绘画者善于画苹果、花卉等,户外写生者忠于山形水貌的变幻。叙述电梯故事的小说也较为少见。西西《美丽大厦》有意为大厦电梯空间画像,采取客观冷静的慢摇凝视法,摄录人物行止,开创新意象。开局就是电梯素描:“黝黑而郁重的铁闸在路轨上隆隆地挪移如同一列扬洒着煤烟的古老火车驰过一座架空的桥道……在我的头顶上空是手制的日月,柔白的光流把我的肩背拨向自己的家门,而我的脸面却偏向东段的电梯。”全书10节,第1至4节,叙述电梯正常运转时,高楼居民日常生活,住户多热心肠,不时召开互助会,应对停水停电,共同商讨解决难题,进行防盗和消防演习等。但从第5节起,电梯故障、失灵,生出麻烦事,也生出幸事。起初,人们只是焦躁地等待电梯修复。谁料,电梯一坏就几个月,生活乱了套,尤其是高层住户,上下班、购物都极为不便。知识分子罗氏夫妇仿佛异类,自顾学问,且有洁癖,难与人沟通;一停水电,电梯一坏就入住酒店。廊道上的门密闭,像“中世纪修道院式的隔离”,“像一张张沉默的嘴巴,没有声音……海员的一家静蔽得如一艘泊隐在芦花荡内的小艇”(第64页)。一直至9节,都讲电梯休眠后的事情,占全书大半篇幅。结尾时,电梯终于修复:“他听见一群蜜蜂的飞翔,电梯的门缓缓奇异地敞开了(209页)”,电梯上升作结。西西写透了现代人的电梯综合症。都市人的烦恼,迥异于农耕人的烦恼。


1854年,欧的斯(Oits)发明有自动安全装置的升降机,其后电梯广为使用,高楼兴建成为可能。毕恒达分析过电影的电梯场景,法国《快乐时光》(1967)电梯变成画廊,美国《致命的吸引力》(1987)电梯里做爱,但婚外情注定悲剧告终,美国《金钱帝国》(1994)中,地下室男主角要送急件给董事会,电梯服务生说:董事在最高的45层,一个人要花50年才攀得上去,却只需30秒从那儿掉下来。《美国情缘》(2001)和台湾《对不起,我爱你》(2009)都有电梯、钞票、情缘的剧情,香港《见鬼》(2002)电梯里有鬼魂,《文雀》(2008)电梯里男女以气球挤压身体,情欲流窜,美国《落日车神》(2011)电梯里杀手突然给女子深情一吻后,乘机将枪手击毙,香港《无间道》电梯开启一瞬击毙对手。真正以电梯为主角的,有荷兰的《电梯》(1983),讲述电梯控制的电脑晶片发展出自主意识,开始对人杀戮,集合了电梯可能发生的各种故障与失控现象。


西西《美丽大厦》以电梯为主角,比电影实验更早,叙事手法更新。有人将电梯想象为通向灌木丛中美丽城堡的通道,而西西将流动的现代电梯与静止的美丽大厦空间对接,动静脉血管相连;追随住户们的走动,缓缓扫过大厦内部空间:管理处、走廊、楼梯、大门、天台、铁闸、室内等;外部空间:大厦外部空间:脚趾般贴近地面的各种店铺,如兴记杂货店、铁铺、馄饨面铺、肉食店、空运公司等,从阳台看到邻近的楼房森林等。身体移动与大厦内外时空共舞,产生出节奏感,形成了大厦芭蕾。全书以中国园林式的移步换景空间叙事法,运用手卷的散点透视法,而不是西洋建筑和绘画的焦点透视法,开创出空间叙事的深层创意。



第二,西西为现代建筑注入后现代的人性因素。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西西读过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Architecture as Space),了悟建筑好坏要看空间的调配。古典和浪漫主义建筑基于农业文明,以砖、石、木为材料,属于手工的、少数贵族象征的场所。现代主义建筑基于工业文明,伴随城市中产阶级、机器流水线、批量标准化生产、工业化运动而出现,实用简洁、标准化、集约化,以玻璃、钢、钢筋混凝土为材料,考虑市民居住需要。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强调建筑的功能主义,建筑成为居住的机器。密斯(Mies van der rohe)坚信“少就是多、装饰即罪恶”的清教徒式理念,设计出大玻璃盒子式的摩天大厦。现代理性与高科极速发展,产生出向空中、地下延伸的巨型构筑,坦克、房车、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等移动式建筑。但摩天大厦给人压抑感,大面积阴影、玻璃幕墙噪音和反光、直线分割、电梯钢筋给人冰冷漠然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人感受到与本质自我相异的生存矛盾,感到文化记忆的遗忘,人丧失了存在和行走的意义,感到压抑无聊。现代建筑作为建筑师个人中心和自私的精神史,是某种症候学的图像史。实用论建筑学忽视更高深的生命问题,逻辑实证计量方法过于化约,难以呈现人文的深层意义。美丽大厦原名为“梅丽”,但台湾诗人信中总写为“美丽”。西西敏锐地认识到,现代大厦既美丽也不美丽:大厦提供遮风挡雨的居所,尽量给人提供方便;但大厦电梯、铁门给人冰冷感、漠然感,不美丽得让人难受,《我城》阿果早就明确说:不要工业文明冰冻感的。


如果说建筑师关注外观、内景设计、建材运用等因素;那么,西西更关注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生态的关系,关注人性关怀。现代大厦因为现代化电梯生病,导致大厦肠梗阻,但冰冷的世界没有变臭变脏,现代人反而因祸得福,人与人之间有了交流,互相串门,彼此帮着买菜、扔垃圾、救治病人,形成了关照场域,大厦变得温情、和谐。麦婶和麦大牛母子热心肠,管理员荣伯尽职,卷发邻居虽热心学问,但还是跟左邻右舍沟通互助。在极雅的阳春白雪和极俗的下里巴人的人群中,“你”富有反省精神,清醒地有所感悟:“时钟并没有垮散,上了发条,又的答的答地响起来,电视没有失灵,只不过是天线歪了。你隐隐触及一些人际事件即一己生活中某一暗角,如同歪了的天线和停滞的时钟,偏斜的必须加以拨正调整。停顿的也有待着手推动(173页)。”希区柯克电影《后窗》,镜头缓缓扫射、窥视对面楼房的种种细节,但意在再现阴谋和惊恐;而西西小说再现大厦居民的日常点滴,买菜、接送小孩上课放学、购杂物、倒垃圾、交管理费,呼唤人与人的友爱互助。大厦不仅是生活的空间,也是价值观念和经验的汇集点。现代建筑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人为的人性扭曲,现代人需要不时调整心态。因此,叙述者有意进行对比叙述,讲述去小岛旅游,发现天然景观给人亲切感;当找不到返回镇上的车时,两个土生青年热情邀搭顺风车,一路谈修理汽车、乡间生活,让人感悟到肝胆相照;他们的住地没有长长的走廊,在乡野天然状态下,人性健康而和谐。





为现代建筑注入人性化因素,西西同时还反思神性问题。小说多次提及天使、传道者。第3节文人谈论《圣经》天使。第5节,他告诉你,终于找到六个翅膀的一幅天使图,意大利中世纪赛血蒂的画作,而你觉得:“这六翼的天使,好像是一只昆虫”。第7节提及耶稣没有朋友。第8节拥有天使画册的两友却反目成仇;他写《天使笔记》发现,启示录里很多天使,并非都带来大喜的讯息,并非所有天使都是加百列,而成了兵丁。人们纸上谈兵,枉论天使。你却发现,麦婶拖着病体,逐家逐户送红豆沙糖水,其子麦大牛主动为邻居爬上天台,修整电视天线,当他又在门口出现时,仿佛长着翅膀,刚从天空中飞下来。纸上天使,不及现实天使来得真切;不需要多么玄妙的神学理论,只要愿意助人、心怀广阔,就是天使,人性能给大厦注入切实的人文因素。


第三,多重叙述视角的建筑空间叙事。


不同心理角度形成不同空间。《美丽大厦》的话语空间多声道,叙述人称多变:第1节叙述人称为“我”,叙述者是大厦的忠实观察者;中间8节夹杂“你”、“他”和全知叙述视角,多人物视角扫视大厦内外,带出不同观感;第10节叙述人称最特别,“我”是大厦本身,在台风猛袭之时,倾诉自身狼狈不堪的窘况,再加电视新闻的即时播报,内外串联起整个城市空间。头尾都用长句,语句绵长,仿佛永不终止的大故事。中间2至9节,不断穿插人物对白,像诗歌分行,在绵长文体中加入换气符号;对白方言夹杂:广州话、上海话、国语,轮番上阵,众声喧哗;对话者多为女性,有意给沉默女性以发声机会,嘘寒问暖,透着关切温馨,而不是唠叨无聊碎嘴,改写人们对女性话语的偏见。但是,所有对话都不加引号,不标识谁是对话双方,读者只能靠蛛丝马迹猜测领悟,有意促使读者放慢阅读的速度;第3节叙述文人雅集闲谈,多人对话交叉穿插,应接不暇:“关于那个天使,圣经里边第一次出现的天使是在创世纪第三章第二十四节。/ 对于这个圣罗兰的左岸,你的感觉怎样?/ 是加百列吗?/ 呵,非常的雪丽呢,马蒙赛。/不是加百列,是基路啪,守在伊甸园东。……不是海明威呀,是杜斯·柏索斯那个家伙,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61页)读者慢慢理清线索,才知其中缠杂着几组对话: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缘由、天使话题、左岸、皮包、旅游逸事,不按传统对答次序,而是对白拼贴,雅谈和俗语混合,乍看各不关涉,实则遥想呼应,跟略萨的对话连通器法相似。西西在此隐喻文人谈话高深莫测,不近人间烟火,相对于全书平民化风格而言,显得异类。


《美丽大厦》话语空间以大厦建筑为人生舞台、银幕场景;从日常生活中截取一段时空,各色人物在大厦上演独幕剧、多幕剧、幽默剧、黑色剧、荒诞剧、喜剧、悲剧等,像中国手卷般,让时间缓缓流淌,故事时间跨度从圣诞树装饰,蔓延到过年的挥春,再到换季后的暴雨来袭。在显微镜下放大生活细节,流水般刻写大厦各色住户的行止,这些内容在主流宏大叙事的男作家笔下,不太可能被观察和叙事;但西西进行细致入微的展示,见人未见,惰性场景有了新活力,习以为常中见出新感知。如果说,《我城》文风短峭欢快,快速跳接如新浪潮电影;那么,《美丽大厦》文风舒缓,有意使用超长语句,像电梯一样无休无止,循环起落,长镜头和特写镜头为主,一如小津安二郎、侯孝贤的电影风格,形成了慢镜电影空间与长卷语体风格。全书既写建筑内部空间,也写外部空间,建筑和周围环境,由此扩大为城市空间。透过大厦认识世界,透视并承载香港社会问题,小大厦变成了大社会。20世纪70年代香港恰逢经济起飞,西西呼唤民众齐心,合力向上,共筑美好家居,有深刻的时代隐喻。

 


三、后现代香港的宽度空间叙事



 

后现代主义思潮源起于建筑界;后现代小说空间叙事法,根植于后现代建筑思想。1977年,美国詹克斯(Charles Jencks)《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西西论法国皇宫寝室:“如走廊般,既是私人也是公共空间,空间流动,有双重的功能,如文丘里所指,它们既复杂又矛盾”,其显然读过美国后现代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1925-)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后现代建筑要素在于,混杂而不要纯粹,折中而不要干净……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旧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功能既要含蓄也要明确,多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现代建筑从实用角度设计;后现代建筑从景观生态角度设计:全面考虑学习工作、生活闲暇空间需求,建筑功能符合生态。厌倦现代住宅风格者,将工厂仓库改造成Lofts住宅。后现代生态建筑成为人性的容器,变成可被不断阐释的文本,成为人类情感与自我精神生存祈望的图腾,是自我存在的依赖与证明,如哥德说,建筑是凝固的诗。波德里亚从室内家居看出后现代性:象征贵族气概的大钟大镜等消失,象征父系话语的大床大柜消失,椅子不再是桌子的附庸,折叠收缩家具增多,显示出后现代文化的自由、大众化、人性化倾向。杰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现代主义是关于时间的。表现后现代的全球空间意识,需要新手法。


西西开辟文学建筑空间叙事,源于深广的艺术素养宽度和厚度,源于个人兴趣和独特思维,总能随时随处都能发现跨界创意:“我的乔治亚变成家具博物馆。英国的铁路可以变成艺术馆,荷兰的教堂可以变成博物馆,香港的牛棚变为学舍、展览室,这叫跨界规划(crossprogramming)。是的,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呢?”自年青时代起,其就与友朋结伴旅游,西走丝绸路,北上黑龙江,游历欧、亚、中东地区二十余国,放眼世界,旅行兴趣始终是看房子,饱览中西名家故居、历史建筑经典和现代建筑,如吴哥、庞贝民居、雨果故居、西关大屋等,撰文评析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之美,详述历史背景、人文渊源,建筑散文百篇多结集为《看房子》(2008),行文旁征博引,搭配自绘插图、彩色照片,陈天授的装帧美术设计,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西西发现,书本图文也像房子,有内外空间、变化无穷的空隙;建筑家屈米(Bernard Tschumi)注重处理建筑间隙;一如中国书法家和画家注重画面的留白处理。


后现代建筑处理城市空间的方式,给文学叙事带来哪些灵感启示?建筑师通过几何语言,把存在空间具体化,在三维时空序列中生成幻梦,形成虚构的符号化表达。北京“鸟巢”将坚固钢筋柔化为如水的椭圆,“水立方”将软性塑胶气泡钢化为如铁的正方。哈迪德将现代主义建筑的直线弯曲,用斜线穿插,拆解破坏平行线、垂直线、中轴线:彼得·埃森曼通过旋转、移位、重叠、偏移,在三维上解构现代建筑的精确理性,凸显出矛盾性、开放性、多元性。马克·柯里认为,“后结构主义叙事学重要特征在于,设法保持叙事作品中相矛盾的各层面,保留复杂性,拒绝将之降低为具有稳定意义和连贯设计的冲动”。正如博尔赫斯的迷宫意象,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品钦《万有引力之虹》,意象偶成,充满矛盾,任意多元发展成为自然显现。




西西建筑小说叙事法融汇后现代建筑特点:超现实拼贴形成偶然形式,为戏耍式的建筑美学,强调东方式的散点透视,承认弥散、瞬间状态的视觉,承认谬误、畸变、散乱零星的日常视角,对现代理论进行嬉戏性解构;采取层进式的空间搭建法,采用故事套盒法虚实并置,分层空间既是自足的独立世界,也通过精神脐带互通营养。西西的建筑思维意识,使其不断开辟出小说建筑空间创意。在井然有序的脉络中,七部长篇各有特色。《我城》以慧童和青年的乐观视角,叙述对城市的心理感觉空间,从现代电影中借鉴平行蒙太奇、快速切割蒙太奇、长镜头叙事法;从中国长卷中借鉴移步换景的时空置换法;《美丽大厦》以中年女性的写实视角,叙述现代大厦的物理实体空间和人文环境空间,开创电梯体文学;《哨鹿》以平民视角,省思君民空间的此消彼长,开创比蒙太奇影像叙事;《候鸟》以小女孩的质疑视角,叙述战乱中的上海和香港双城空间,开创兴蒙太奇影像叙事;《哀悼乳房》以中年女性的睿智视角,探测女性身体、生理疾患的内部空间;《飞毡》以老者的包容视角,叙述肥土镇的天文地理生物等知识和历史典故,从音乐曲式中借鉴“鱼咬尾”法,想象蝉联结构,搭建小说建筑空间,开创反线性的蝉联网结增殖叙事;《我的乔治亚》以建筑师的趣味视角,拼贴叙述作为他者的英国建筑内部空间和文化意蕴。《美丽大厦》省思香港建筑、地方感,《看房子》考察中西建筑、全球感,《我的乔治亚》反思英国建筑、流动感、自由感。《我城》和《我的乔治亚》都冠以“我、我的”,从个人视角看历史、看城市、看世界;它们与《浮城志异》都讲“城”——我城、浮城、乔城,但又各有差异:分别采取写实、志异、两者联姻叙事法;叙事视角分别为平视观照、仰视祈福、全知限知平视仰视交错;分别刻画草根群像、无人相的抽象、个人相与集体相交织;所书时代分别为上升时期、焦虑期、尘埃落定期;叙述焦点不同,《我城》关注人与城的生存关系,采用移步换景的片段拼贴叙事;《浮城志异》关注城的子夜转折,将某刻放大,采用时间零的空间膨胀法;《我的乔治亚》关注世纪长河的城史,采取分层分进搭建法。空间比地方更抽象,如异地空间、几何空间、外太空等。西西越到后期,越超越某一地方,转向省思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从空间小点阅览世间人事,如博尔赫斯创设的直径两公分小圆球“阿莱夫”,能映照万物,应有尽有。总之,西西开创多元建筑空间叙事的新可能,日积月累的厚度、创意影响了香港后来者。





一是书写城市图像式空间。建筑物理空间,指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和其它位置;像中国山水画的“留白”、书法篆刻的“计白以当黑”,建筑要处理的不是线条及图像,而是空间。现代城市基本元素是街道和广场,内部空间是走廊和房间。本雅明在巴黎街头闲逛,发现了现代性,形成了浪游者理论。心猿《狂城乱马》像浪游者叙事,在九七历史缝隙中摸爬滚打,求得生存空间,却跌入不明所以的后现代境遇中。也斯、黄碧云穿行于世界各大城市间,从饮食文化流转、离散文化思索中,挖掘香港空间的后现代性。二是书写心理和幻觉的雕塑空间。城市实体建筑和软性符码共同构筑城市文化。大多数作家叙述城市文化,既论建筑,也论时尚、语言、食物等符码,以反对或联合方式传达意义,形成多语义空间。董启章《V城繁盛录》叙述城市街道、饮食、节日等文化,以集合体方式展现出香港的物理和心理文化空间;其《地图集》不以浪游者眼光看香港,而执迷于城市的地图,对中西地图建构史进行考古,剖析城市地图空间话语建构,开创出后现代的香港空间叙事。三是搭建篇章结构、节奏次序的建筑空间。刘以鬯开风气之先:短篇《天堂与地狱》创造环形结构,以三千元钞票为串接点,从徐娘到小白脸到年轻女郎到大胖子,再回到徐娘,形成戏剧性环状结构,揭露人间地狱真相;短篇《链》创造蝉联链接结构,借人物相遇串接故事;各色人物偶遇,但各忙其事,由此组成1967年社会众生相,为港版《清明上河图》;还有前述的《对倒》。刘以鬯善于从结构上触动灵感,形成新的空间叙述,但其多写短篇,实验建筑空间小说数量较少。


香港作家们开拓文学空间叙事,源于香港混杂多元空间(hybrid space)富有后现代性,充满各种可能性、难以操控、定性及约化、蕴藏多种意义、难以表述、带有颠覆性的别异空间(space of other)。贝聿铭,这位后现代建筑界大师,正是充分理解香港空间特点,设计出新式的香港银行建筑:高楼玻璃帷幕映照自然景观的变化,高楼结构制造出竹林景观,呈现中国式的田园诗趣,产生出混杂生活风尚,正如其重新设计的卢浮宫景观,将古典文艺空间与新式玻璃金字塔几何造型并置,形成时空错乱的空间感。香港空间日益狭窄,如旺角雀仔街般,窄小的雀笼,雀声震天。香港身份日益混杂,让人难以辨清什么是本土与南来、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香港文化日益模糊、迁移各种概念,使得公共、私人、商业空间的界限互相重叠渗透。香港既有现代建筑功利冰冷的症候,也有后现代建筑混拌、人性化、注重生态整合特点。香港能包容异己,但也有新问题,如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George Ritzer)所说,全世界社会空间都日渐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政治决策、公司运作、休闲旅游都如麦当劳快餐般,追求划一标准的运作模式,务求一切都可掌握、计算、控制,提高效率。这导致香港本土具有丰富性的异质空间,逐渐化约为同质空间。城市发展要警惕这些现象。


 当代不少艺术家具有文学创作和建筑设计双重背景,文学与建筑互补互涉、互相滋养。建筑家写小说随笔,从砖瓦搭建到字句谋篇自由跨界,如保罗·安德鲁,被誉为“诗人建筑师”,设计过混沌状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海鸥状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白莲状的东方艺术中心等,其《记忆的群岛》讲述冥想,建筑师因受头痛折磨,对自然界、建筑有细微如原子的感受,意识流动,记忆群集,构筑心灵花园,再现冰冷建筑无法承载的感性认识,呈现抽象线条和形状,具有诗学特质。巴拉什《空间的诗学》说:“我们的灵魂就是一所房子”,安德鲁自传小说《房子》,以房子为主角,且努力逃离自己设计的房子:“我们像寄居蟹那样生活,从一所房子到另一所房子。一旦我们离开了别人为我们造的、我们仅仅借住的墙,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我知道,就是这样,我永远都不会为自己建一所房子,我只为别人建房子。”其以“精细、省略”来阐释小说与建筑:所谓精细,指房子有原型,小说可作细致描绘;可房子总是给人住的,不能塞满东西,这就叫作省略。看来,建筑和文学的空间精髓在省略不言处。善写看不见的建筑者,有博尔赫斯的迷宫文学《环形废墟》、《小径分岔的花园》、《通天塔图书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等。张永和,海外华人建筑家、作家,论述文学与建筑别有会心:三岛由纪夫《金阁寺》口吃和尚火烧金阁寺,因建筑太美,受不了对自己的压力;艾柯《玫瑰之名》结尾也是修士们火烧建筑。为什么总是僧侣毁灭建筑?因离尘世最远的僧侣们,居于古典建筑,而其本是为死人而建的。无独有偶,西西《看房子》也讲过:“建筑是由地板、天花和四面墙围起来,供我们作息的空间。建筑物和雕塑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是封闭的。我们不可能生活在雕塑里。金字塔是建筑,因为那是法老王的居所;但方尖碑不是建筑,因为我们不能走进方尖碑里。”雨果《巴黎圣母院》,文学打败建筑,获得永生;德布林散文《图书馆》,扫烟囱的工人认为,只要在图书馆的空间里呆着,就能获得知识,获得仙气。张充和认为,建筑的实用性、审美性、永恒性之间永远存在矛盾。



文学与建筑的跨界融合,如何与时俱进?随着电脑网络发展,后现代建筑出现新可能。古典建筑以柱式支撑为基本语言;现代建筑工业批量生产,以空间切割为基本语言;到了后现代时代,虚拟建筑、数字空间成为新的关键词。工业革命产生出摩天楼、店面、美术馆、家、校舍等建筑类型,信息革命将之淘汰,生产出服务器、比特店、电子商场、电子之家等新事物;城市文化变成电脑化空间,物理场所变成网址。看不见的比特构筑软城市,砖头和钢筋混凝土堆积成硬城市,两者并存互补竞争。互联网催生新的城市空间模式:新科学通过电脑操控原子和分子,发明新型材,如纳米碳管为新式坚硬材料,编成如纸薄的织物,可以抵御子弹;未来可用碳纤维编织大楼,3D打印建筑。新材料势必创造新形态,计算机程序员变成建筑师、规划师,界面变成建筑,按三维空间设计建筑图纸,构件可用三维数控铣床来量身定,建造出除长、圆、锥体之外,更有美学趣味的复杂建筑。1983年,英国比尔·希列尔(B.Hillier)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理论,将社会可变因素与空间形态、空间文脉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综合考虑客观的物质性空间和人主观感知的空间;应用于道路网络与城市形态关系、城市步行、车行流量预测与分析、零售业和商业中心分布探讨、商业中心演化分析、空间与犯罪率分布关系研究等。先进城市规划形成网格式城市,高科技交通发展又形成地上、地下、天空的网络体系,后现代空间变得日益复杂,新空间影响行为方式,对空间理论提出严峻挑战,后现代文学如何呼应这些变化,从建筑空间中找到高科数码灵感,开创出新的叙事法?这将是未来文学的新发展方向。



注释  :

向上滑动阅览

1、 (挪威)雅各布·卢特 ;《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徐强译,申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未名译库·新叙事理论译丛,第51页。

2、 西西:《我的乔治亚》,台北洪范书店2008年9月版。

3、 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王超,朱健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出版。

4、尹国均编:《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7-133页。

5、 西西:《我的乔治亚》,洪范书店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54页。

6、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2页。

7、西西:《美丽大厦》,1977年1月4日至3月31日在香港《快报》连载,台北洪范书店1980年版。

8、凌逾:《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79页。

9、毕恒达:《空间就是想象力》,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版,第184-189页。

10、尹国均:《国外后现代建筑》,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1、西西:《看房子——西西的奇趣建筑之旅》,台北洪范书店2008年版,第280页。

12、(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13、凌逾:《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页。

14、尹国均:《国外后现代建筑》,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15、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5页。

16、廖炳惠:《吃的后现代:一位台湾学者的餐饮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17、骆颖佳:《后现代拜物教——消费文化的批判及信仰反省》,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2页。

18、张永和:《作文本》(增订版),三联书店,2012年版。

19、西西:《看房子——西西的奇趣建筑之旅》代序,台北洪范书店2008年版。

20、尹国均:《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2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61页。





作者简介


凌逾: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跨界经纬”公众号。出版论著《跨界网》《跨媒介香港》《跨媒介叙事》《跨媒介:港台叙事选读》,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主编:凌逾

责编:张紫嫣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1956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