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么小的孩子做什么性教育? | 不,小朋友已经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

京师心理

大学堂


8月12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在南京南站目击到一名20岁左右的男性将一名明显未成年的小女孩儿抱在大腿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手伸入小女孩连衣裙内,在胸部摸索。



8月14日,又有网友在微博爆料,在重庆某医院目睹到一名中年人抱着未成年女孩,将手伸入其裤内。期间小女孩还起身去做检查,检查后中年人又将手伸入女孩裤子中。目前已经查明该中年人是女孩的姑父。



这两个事件中,同行都有其他家人,而家人并未阻止,不仅如此,两个小女孩的表情全程都很平静,似乎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在公开场合尚且如此过分,不知道在私下里是不是还有什么更过分的举动。


最近,还有微博爆料,发现了一个专门经营儿童色情视频的网站,里面还有疑似老师身份的人利用身份方便猥亵幼女的视频。这每一个触目惊心的事件,都令我们警醒,不仅要严惩罪犯,并且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针对儿童的性教育还很缺乏,之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文利老师课题组开发的儿童性教育教材在网上也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对该教材表示抗议,认为尺度太大,最后原定使用该教材的小学将此教材撤下。


有些家长和老师反对儿童性教育,认为孩子太小了,没必要知道这些,说什么他也不懂,反而会学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研究证明,四五岁的儿童已经开始理解人体各个器官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要作用,并且,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教育会影响儿童对身体概念的理解。


这篇2014年发表的研究中,采用访谈法,测查了4-7岁的儿童,这些儿童来自于三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普通英国白人家庭、英国穆斯林家庭、巴基斯坦穆斯林家庭。


研究者会问儿童17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心脏、脑、肺、血液、胃这五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比如,研究者会问:


心脏在哪里?

心脏是干什么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心脏会怎么样?


除了每个器官的这三个问题之外,研究者还会额外问两个关于吃饭和呼吸的问题:


为什么人要吃饭呢?

为什么人要呼吸空气?



结果发现:


  • 对于5个器官的位置,4-5岁的儿童,大约能答对3-4个;7岁时基本上都能答对4个。


  • 对于5个器官的功能,4-5岁的儿童大约能答对1个;7岁时能答对2-3个。


  • 对于失去该器官后是否能存活,4-5岁儿童大约能答对2个;7岁时能答对2-4个。


在这5个器官中,孩子们明显认为心脏对于人的生命是更重要的。


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中发现,相比于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家庭的孩子而言,来自英国的普通白人家庭组和穆斯林家庭组的孩子更多地认为这些重要器官对于生命很重要。


研究中还发现,两组英国儿童,他们对器官功能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增加,而巴基斯坦穆斯林家庭的儿童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趋势。研究者解释道,这可能和英国小学的科学课上对于人类身体的讲解有关,巴基斯坦的儿童在学校并不会学到这样的知识。


可见,四五岁的儿童已经开始理解身体中的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而且,教育可以显著地提升他们的理解。



所以,性教育从小开展是完全合理的。通过一些关于性教育的绘本、已经出版的性教育教材,家长和老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教给孩子相关知识,不用担心孩子太小无法理解。毕竟,坏人永远不会嫌你的孩子太小。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分类精选”-“友情公号”可以查看。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婴幼儿心理”(微信号:kidslab)。婴幼儿心理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婴幼儿心理实验室创办,该实验室主要从事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欢迎大家关注婴幼儿心理微信公众号。



作者说


孩子该知道的并且想知道的,家长强行装作孩子不知道,那么就会像中国的性教育一直以来的局面一样:孩子自己通过各种渠道瞎了解,或者,就那么一直什么都不知道,直到出了事,家长才追悔莫及。


其实,性教育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通过合适的方法,孩子完全可以理解。这个世界上坏人这么多,教导孩子保护自己,孩子总要先知道自己要保护的是什么。






参考文献:

[1] Panagiotaki, G., & Nobes, G. (2014). Cultur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ody and the concept of lif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3), 276-290.

图片来源:image.google.com




作者 | 李小土

来源 | 婴幼儿心理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婴幼儿心理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测验 | 催眠 | 星座 | 失恋 | 双性化 | 同性恋 | 男女友情

学霸 | 单身 | 熊孩子 | 女博士 | 老年人

假期 | 双十一 | 职业生涯 | 北极研究

听觉 | 视觉 | 记忆 | 睡眠 | 痴呆

精神分裂症 | 抑郁症 | 自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