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1 用人要用贤

▲点击上方[国学经典智慧语录]关注我们

41 用人要用贤

《余莉开讲》第四十一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用人要用贤。那么应该重用哪些人呢?在《说苑》上记载,周成王即将要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周公就让祝雍来做一些祝福,说一些祝词,并要求要简明扼要,那么祝雍他怎么祝贺的呢?他说,使王近于仁,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意思是说希望大王能够亲近仁德的人,远离奸佞的人,珍惜时间,惠施财物。任用贤德的人和有能力的人,那么这里就提出任贤使能,作为用人的标准。所以古人用人特别强调要以德为先。为什么这么重视道德呢?在《孔子家语》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说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求良焉,士必悫而求智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也。这个弓必须调好之后,才能使它成为强劲的弓,不至于伤到射箭的人。而马呢,必须让它驯服以后才成为良马。士必须谨慎忠诚,才能够再求他的智能。如果这个士没有诚敬之心,忠诚之心,却多才多艺能力很强,那就像豺狼一样不可亲近。所以古人用人呢首重德行。一个人没有德行,却有很多的才能,对国家社会的危害反而越大。那么具体而言,应该用哪些有德行的人呢?


第一就是孝廉之人,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孝廉作为选材的标准。在《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而能够爱其他的人,这是和德行的本质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而尊敬其他的人,这也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为什么是相背离的呢?因为这样的人呢,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那能够对领导很忠心吗。如果对领导很忠心很听话,那也一定是有利可图。“廉”首先就意味着不贪。如果一个人欲望过重,那为了满足自己过重的欲望,就会去做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事。所以修身要从戒贪开始。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郑国有一个司城官叫子罕。因为他负责一个城市的工程。那么就有人给他送了一块美玉,这个子罕就据不接受,这个送美玉的人就说,我这一块美玉是已经被专家鉴定了。确实是价值连城。我才可敢于呈献给你的。这个子罕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你以美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那我们两个人不各失其宝了吗?不如你守住你的美玉,而我守住我的廉洁。这样我们就可以各守其宝了。所以你看子罕他以廉洁为宝,所以能够克除贪心,没有被外在的利益所诱惑。


那么这个廉除了不贪之外,还有廉政的意思。在《潜夫论》上,有这样一句话,讲到一个人作为一个贤臣,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他说,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这个贤德的人做臣子,他不会一味地谄媚巴结君主,来损害君主的威德,不会阿谀奉承众人,而苟且容身。不会败坏公家的利益,来任意处事;他也不会歪曲法律而畏惧权贵。他的贤明能够明察奸邪,他的道义使他不结党营私,这才是真正廉政的臣子。


那么历史上这样廉政的臣子,也确实是层出不穷。比如说在《后汉书》上就记载着祭遵的故事。祭遵呢,他曾经跟着光武帝出征黄河以北,并被任命为军市令。在光武帝的族中,有一个小儿犯了法,祭遵怎么样呢,就按照法律严格地把他处死了。光武帝听了这件事,当然是非常生气,于是就命令人要把祭遵收监。当时任主簿的陈副就进谏了。他说,你常常想让军纪严明,现在祭遵奉法,不避权贵。这就想让军令严明,使军令得到实施。光武帝听了这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祭遵。并且任命他为刺奸将军。那么这个光武帝呢,他还经常告诫手下的将领,说应该小心祭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家族中的一个小儿犯了过失,都被他给杀掉了。那他一定也不会对你们这些将领有所偏向。光武帝在平定了黄河以北之后,又把祭遵拜为征虐将军。


光武帝能够任用祭遵,并且给他很高的待遇,而祭遵呢,也严格要求自己。所受到的赏赐全都分给手下的人。确实是没有私心。等他过世的时候,光武帝亲自去送他,看到他曾经坐过的车马,都痛哭流涕。所以祭遵过世之后,光武帝还经常对群臣说,怎样能够找到像祭遵这样,忠于职守奉公守法的臣子呢?那么从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光武帝他也很了不起,他能够任用那些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人。所以首先要用孝廉之人。


第二就是要任用那些德化百姓之人,也就是要用圣贤人。在《吕氏春秋》上说,忠臣孝子是当君主,做父母的人,都特别想得到的。而荣华富贵也是做人臣,做人子所希望的。但是往往君主得不到忠臣,父母得不到孝子。而臣子儿女也不能够得到自己的富贵荣显,这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这都是因为不懂得礼义所导致的。而不知道礼义是因为不学圣贤教诲所导致的。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人不尊师重道。特别是尊敬圣贤人来兴起道德的教化。那么在《荀子》上就告诉我们,他说“非我而当着,吾师也。”能够批评我,而且批评得很恰当,这样的人是我的老师,“是我而当者,吾友也。”他表扬我,但是表扬得也很恰当,这是我的朋友。“谄谀我者,吾贼也。”我本来没有真才实德,也没有能力,但是他为了让我高兴,就谄媚我奉承我,这样的人是什么呢,是我的敌人。所以我们要分清楚,我们身边的人是师是友,还是奸佞之人。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有名的君主,他任用大臣,都是任德不任力。首先看他的德行。我们看在晋文公逃亡的时候,这个陶叔狐跟从着他,晋文公返回到国内之后,他三次封赏,都没有封赏到陶叔狐。陶叔狐就不理解,他就去见咎犯,就说,你看我跟从着君主逃亡已经13年了,面色都变得黝黑,手足长了老茧,可是现在君主返回国内,三次行赏都没有轮到我。是君主把我忘了呢,还是我犯了什么大的过失呢?结果咎犯就把这一句话告诉了文公。晋文公就说,我怎么会忘了这个人呢?能够用道使我的精神专注,用义来说服我,使我的名声得以显扬,使我成为德才兼备的君主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最高的奖赏。以礼来规范我,以义来劝谏我,使我不能够为非作歹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次一级的封赏。而那些勇猛强壮的勇士,有难在前,他就冲锋在前。有难在后,他就在后断后。让我免于危难。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第三等的赏赐。陶叔狐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吗?能够为人效死的人,不如保存这个人的生命。和人一起逃亡的人,不如保存这个人的国家。三次行赏之后,就应该轮到有劳苦功绩的人了。而在有劳苦功绩的人中,陶叔狐应该是第一位,我怎么你能把他忘了呢?那么后来。周朝的内史听了这句话,就说,晋文公要称霸了吧,因为古代的圣王都是先德后力,优先重视的是德行而不是劳力。晋文公可以称得上做到这一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够以德行教化百姓,言传身教,应该受到国家最高的重视。而且呢,他以德义来教导国君,它的国君呢,他都有正确的治国理念,这个国家自然就兴盛。而没有覆亡的危险。这也是防患于未然。


第三就是要任用犯颜直谏之人,这一点《群书治要》上记载得特别特别地多,内容也非常地丰富。比如说在《韩诗外传》中,就记载着:晋平公到河里去游玩,很快乐。他就说,怎么样能得到贤士,共享这种快乐呢?这个划船的人听到了,就跪下来对他说,我们的君主不喜欢贤士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个珍珠产生于大江大海,这个玉器都出于昆仑山。他们也没有长脚也没有长腿,但是他们却来到了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因为君主您喜欢它。而现在有贤士,贤士还长着脚,长着腿,但是却没有来到我们国家,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您没有真正喜好贤士的意愿。怎么能担心没有贤士呢?平公听了之后又说了,他说你看我的食客,门左有一千人,门右有一千人。早晨的食物都不够吃,就派人晚上去征收赋税。晚上的食物不够吃,就早晨派人到市场上征收租税,怎么说我不喜欢贤士呢?我养了这么多的食客。这个划船的人就说了,你看这个鸿鹄,一振翅就能飞翔千里,它所依靠的,是它翅膀上的六条强劲有力的茎羽,而背上的粗毛,腹下的细毛,你增加一把也不会让它飞得更高。你减损一把也不会让它飞得更低。而您现在的食客,不过是背上的粗毛、腹下的细毛罢了。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团队里并不是说谋划的人越多越好。这个《诗经》上说,谋事的人太多,事业就不能成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团体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国家也好,并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真正有贤德的,有能力的人越多越好。


那么在《新序》上也记载着:晋平公去向叔向请教,国家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叔向怎么回答的呢,叔向回答说:“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这个大臣为了保存自己的禄位,不敢犯颜直谏。身边的近臣因为怕犯罪,也不敢直言向君主禀告。结果下情不上达,这才是国家最大的忧患。那么这个大臣之所以重禄不进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君主没有雅量。不愿意听人家的劝谏。所以这些大臣也会投其所好,说他喜欢听的话。


那么古代圣明的君主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会引导属下去犯颜直谏。那么在《吕氏春秋》上,也记载着一个楚文王的典故。这个楚文王他得到了“茹黄狗,宛路箭”,这都是非常有名的狗和箭,他到云梦泽去田猎,三个月都不回来。他又从丹地得到了一个美女,每一天和这个美女在一起,一年都没有去听朝,不务朝政。后来他的太保申就说:“先王曾经卜卦,认为我做太保是很吉祥的。现在您的罪理应受鞭刑。”楚王就说了:“能不能变换一个方法,不要用鞭刑责罚我呢?”太保申就说:“我承继的是先王的法令,不敢废除。如果您不接受这个鞭刑,我就等于是废除了先王的法令。我宁愿获罪于您,也不愿意获罪于先王。”楚王听了之后无可奈何,就说:“那好吧。”于是这个太保申就把席子拉过来,让楚王趴在上面,把50根细细的荆条绑在一起,跪着把它放在了楚王的背上。如此做了两遍。说:“大王,您可以起来了。”楚王就说了:“既然都有了鞭笞的名义,既然都有了受鞭刑的名义,你就不如痛痛快快地,名副其实地打我一顿好了。”太保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能让他感到羞耻就可以了。对于小人才需要让他感到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他都不改变自己的行为,那让他感到疼痛,又有什么帮助呢?”太保申说完之后,就站起身来走出去,请求楚王把他处死。这个楚文王就说:“这都是我的过失,太保您有什么过失呢?”你看这个文王呢,被太保的忠诚所感动。所以他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把太保申重新召回来,杀了茹黄狗,折了宛路箭,把丹地的美女也给放回去了。并且一心一意地治理楚国。最后他兼并了39个国家,使楚国的地盘也非常地广大。那楚文王后来能够有这样的功业,都是太保申犯颜直谏的功劳。


所以在《易经》上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说这个王臣,大王的臣子,都忠厚老实,犯颜直谏。为什么呢?都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之所以能忠厚老实犯颜直谏,去进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身的安危,而是想匡正君主的过失。如果君主有过失,这就是危亡的征兆。见到君主有过失而不去劝谏。就是轻视君主,陷于危亡的境地而无视。那么这样的事情,忠臣是不忍心做的。他不忍心看着君主,陷于危亡的境地而不去劝谏。所以你看,如果我们的周围,有能够犯颜直谏的臣子,冒着大不韪,大不敬的后果,还能够劝谏你。那么这个人呢,是最值得你珍惜的人,对你最忠心的人。


第四就是要任用不嫉贤妒能之人。人为什么会嫉贤妒能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私心。他想的不是让这个团队更团结,做得更好,而是怕别人的能力影响超过自己。别人受到领导的重用,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这种人气量很小,成就也不会很大。我们中国人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有没有忍这一个精神。看他能不能够忍辱负重。看这个人有没有福气,看什么呢?就看他有没有度量。是不是量大福大。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这个子贡来向孔子请教,说现在的人臣之中,谁能够被称为贤德的臣子呢?孔老夫子就说了,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可以称为是贤者了。子贡觉得好奇了,他就问,说难道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因为管仲协助齐桓公治理齐国。而子产做郑国的宰相,都是很有才能的人。所以协助齐国和郑国的国君呢,把国家治理得很强盛。那么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说是出力的人是贤德的呢,还是能够进谏贤才的人是贤德的呢?那子贡就回答了,说当然是进谏贤德之士的人,才能被称为贤。孔老夫子说:对呀,我听说鲍叔牙能够让管仲显达,子皮让子产显达。而没有听说过管仲和子产,推荐了比自己更贤德的人,让他们显达的。


所以你看呢,孔老夫子在这里评价一个人,是不是贤德。也主要看他是不是嫉贤妒能,他的心量是不是够大。能不能推荐德才兼备的人。这是我们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那么在《说苑》上,有这样一个典故,发人深省。这也是管仲讲的。有一个卖酒的人,他的酒器非常地干净,他的酒旗也悬挂得很高很高,但是他的酒搁酸了,都卖不出去。他不知道什么原因,就问邻居,邻居怎么回答的呢?邻居说:因为你们家有一只猛狗,别人带着酒器想来买酒的时候,这只狗就迎上去咬人。这就是你的酒卖不出去的原因。其实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狗”,这个“猛狗”就是这个国家里有权有势的人。那些有道德学问的人,想来辅佐国君,但是这些有权势的人嫉贤妒能,却迎上去诋毁他陷害他,让他才能发挥不出来,不得施展。这就是国家的“猛狗”。


那么这个呢,古人对此也有所认识,他知道贤德之人,他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成败,所以在制度上也特别地规定,那就是“进贤者必有赏,进不肖者必有罪”。而不敢推荐人才的人,被称为无能之人。这样的制度一旦实行了,那么臣子都愿意去推荐贤者。


第五种人呢,就是隐恶扬善之人。在《体论》上说,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从这里我们看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都是把人的过恶加以掩饰,为的是长养自己的厚道善良。而小人呢,却是毁谤别人的善行善举,而且自以为有功,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我们古人呢,观察一个人,就是观察,看他的言语。他所说的话,是经常称颂别人、夸奖别人,还是经常毁谤别人挑剔别人。


所以你看我们中国古人呢,要看人要用人,确实都有一些智慧和经验在其中。所以用人就是要用孝廉之人。要用那些能够言传身教,德化百姓的圣贤人。还要用那些能够犯颜直谏的人,不嫉贤妒能的人,隐恶扬善的人。


那我们今天呢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