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 点击上方卡片,看更多精彩内容

39 重农务本

《余莉开讲》第三十九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重农务本》。在《群书治要·汉书》上记载,说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那么这一句话是讲,在汉文帝即位之后,他从自身做起,厉行节俭。一心想着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当时,因为战国时期的动乱,影响了汉初的发展,整个社会也背离了“以农为本”的方针。很多人都弃农从商。


在这个时候,贾谊看到了问题,于是就向汉文帝上书说,管子曾经说过:“仓廪里的粮食都充足了,人们才会懂得讲求礼节。”如果人民衣食不足,吃不饱,穿不暖,还想使国家得到治理的,从古至今还没有听说过。接着,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他说“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古人曾经说过,一个农夫不耕作,就有人会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人就会受冻。“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这个“屈”就是尽的意思。他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时节的。如果使用起来,过分地奢靡,没有节制,那么物资势必会用尽。“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这个“恃”就是依靠的意思。古代治理天下,达到了精详细致的地步。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那么贾谊还说:“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重,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如今人们都背离了农业,而趋向商业,不劳而食的人就愈来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奢侈浪费的风气日益严重,这是国家的大祸。


那么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也有一段类似的阐述。把这个道理讲得更清楚。它说“夫人之情,莫不乐富贵荣华,美服丽饰,铿锵炫耀,芬芳嘉味者也。”这里讲的人情,我们要知道人性和人情是不一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没有任何的欲求,就像水那么样的清澈,没有任何的污染。而人的习性,这个被称为情,也就是后天的熏染。而喜欢荣华富贵,比如说华美的服装,漂亮的饰品,铿锵作响的音乐,渲染眼目的光彩,香喷喷的佳肴美膳等等,这都是人情所喜好的。结果是白天想着这个事,夜里做梦还是想着这些事。


你看现在很多人有钱了,有闲暇时间了。整天想的是什么呢?就是吃喝玩乐。所以一心一意地想着这些事,须臾都不离开自己的心。这就如同是水往下流,瀑布会奔向深谷一样,自然而然。


所以中国人把人的欲望,看得非常的清楚。所以把“欲”比作是深渊。“欲”是深渊,如果人的欲望任其发展,而没有节制,最后怎么样呢?连自己都无法约束自己,任着这个欲望所摆布。


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古人特别制定了“礼”,来节制人们不合适的欲望,甚至还要通过礼,防患于未然。像我们中国古礼中有一句话说,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在接递东西的时候,不要碰到手。很多人觉得这太封建了吧,你看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受一些西方的,开放自由的思想的影响,结果把这个礼,误以为是吃人的礼教。结果开放之后,男女之间的交往很随意,接触机会很多。肌肤相亲的机会,也越来越容易。那我们看到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婚外恋的情况越来越多,男女之间的情欲不加节制,越来越放纵,结果未婚先孕,未婚同居,结果堕胎。还有第三者插足等等。这些现象都大量出现。这个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人于禽兽的区别几希。说我们人和动物的区别,只要一点点。那么这一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懂得礼,人懂得义。他知道用礼和义去节制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


所以这个孔老夫子告诉我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你远离这些污染呢,可以让自己保持清净。特别是《弟子规》上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那么这样做的好处,它其实不是约束自己,让自己丧失自由。恰恰相反,它是让你远离污染,不要受到不好的影响。当然我们知道,更高等的修学功夫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像一个人在百花从中行走,他什么事都可以做,但是他不会被任何外物所吸引,所诱惑。但是我们一般人,我们没有这种功夫,所以要怎么样呢?要远离金钱、美色、美食等等,引起人欲望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一旦沾染,那不是一般人能够戒除的。所以普通人还是以远离为好,这样就能保持心地的清净。


在《崔寔政论》上就接着说了,说现在市场上,都卖那些华丽的工艺品,商家也卖僭礼的服饰。手工艺者也可以做奢侈品。那人们看了这些,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受不了诱惑,肯定会争相购买。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商人之流,家家户户的超级享受,奢靡无度。


国家的政策一旦有了偏失,那普天之下的人,都会去追求奢侈浪费,违背礼仪的生活。这不是宣传劝导所导致的,而是时势潮流,驱使他们这样做。因而,这是天下最让人忧心的事情之一。


人们放弃了农业,而争相从事商业,为什么值得忧虑呢?我们可以把它分析概括为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会导致天下的财产缺乏,甚至导致全球的环境危机。这个贾谊说:“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哉?”“生之者甚少”,就是从事生产的人,特别是从事生产粮食的人,越来越少。而浪费的人,不参与生产的人,不劳而食的人越来越多。奢侈浪费的风气,还越来越严重。那这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枯竭呢?


《大学》上就告诉我们说:“生财有大道”。什么大道呢?“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就是生产的人很多,而消费的人少,这样的话,才能够保持,财富能够充足。但是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恰恰相反,生产粮食的人少,不劳而食的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粮食不够吃。而且奢靡之风越来越严重,天下的资产也会因此而缺乏。这个资产就是指这些资源、财富等等。


那我们知道现在全球都出现了环境危机,资源危机。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人们越来越膨胀的欲望。越来越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但是整个地球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膨胀的欲望,这才是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所以有人说,如果人人都像美国那样的消费方式,再有几个地球都不够。所以我们古人怎么看待发展呢?我们看一个羊群“自杀”的真相,我们就知道古人,他其实是很高明的。有一群羊,它们集体跳崖“自杀”了,那人看了之后觉得挺奇怪啊,它们活得好好的,为什么集体跳崖自杀呢?于是就去研究原因。结果发现其实这群羊,本来就是在草原上吃草而已,但是他们为了吃到,比别的山羊更加鲜美的水草,他们就要跑到前面去,因为前面的水草,没有羊吃过。更加地肥美。但是落后的山羊,它就不满足了。它也会跑起脚步,跟得更快,跑到前面的山羊的前面,吃到更加鲜美的水草。而这个落后的山羊,也不甘示弱,它们再跑到前面的山羊的前面。结果这样,你追我赶,这群山羊互不相让,莫名其妙地,就在草原上奔跑起来。结果在跑的过程中,越跑越快,越跑越快,最后就忘记了要去吃草的目的,跑到了悬崖面前,收不住脚,结果怎么样呢?给人的印象,就是集体跳崖自杀了。那我们看看,这个羊群“自杀”的现象,我们再反观一下我们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经常说,那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但是我们再想一想,人要生存,最起码的物质需要是什么呢?那就是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但是我们现在发展经济,以追求GDP增长的结果,是使我们连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都喝不上,都呼吸不到了。那请问,我们发展经济的意义何在呢?


所以作为有理性的人,不要像没有理性的羊群那样,为了竞争,为了数字的增长,最后怎么样呢?最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污染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也使地球的资源衰竭。而且后代人,都没有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了。


所以中国在古代,它不强调过分地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远见。它看到任何事情走到极端,那都会导向危险的境地。所以有的时候,它不过速发展。它恰恰是更有眼光,为的是可持续发展。


所以现代很多的西方环境学家,他认为只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当前环境危机的出路。这个确实是正确的。


那么第二个,如果我们忽视农业,会产生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会导致衣食储备不足,无法应对突发事件。贾谊接着阐述说,世上有荒年,也有丰年。这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即使是在夏禹商汤的时候,也都遭逢过。如果不幸,国家遇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百姓呢?如果边境突然发生紧急的军情,几十万的民众,国家拿什么来供给粮食。战争、旱灾接踵而至,但是天下的物资、粮食匮乏。那么有勇力的人,他就会聚众蛮横抢劫,进而发动徒众去争相闹事,到了这个时候,才惊慌失措地设法应对,还能够来得及吗?所以储藏粮食等等的物资,是天下的大事。如果粮食多,而财资充裕,做什么事会不成功呢?“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凭借着充足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你攻城能够成功,你守城能够稳固,作战能够获胜,以此怀柔敌方,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附。那还有什么人,会招致不来的呢?


所以应该让百姓回归农业,着力于国之根本,让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和四处谋生的人,转行来从事农业。这样积蓄就会充足,百姓也就能够安居乐业了。汉文帝被贾谊的谏言所打动,于是怎么样呢?他开始设立天子的责任田,并且亲自耕种,勉励百姓回归农业。那我们从这里看呢,中国古人那里富有的观念,就是衣食无缺。有足够的衣食储备,来防御天灾人祸就可以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奢侈无度,挥霍浪费的生活。这样一浪费呢,这个资源就会匮乏。


在《礼记》上就明确的记载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句话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我们现在人口众多,但是很多的农民呢,都进城打工。很多的耕地都没有人去种了。我们的粮食怎么样呢?大量的依靠进口。所以粮食安全也成了问题。那么这一段话就提醒我们,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粮食储备,这叫不足。没有六年的粮食储备,这叫危急。如果连三年的粮食储备都没有了,这个国家就不称其为国家了。


他还说:如果连续耕种三年,确保储备一年的粮食。连续耕种九年,确保储备三年的粮食。这样三十年一以贯之的做下来,即使遇到凶灾、水旱,民众也不致挨饿,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个时候天子每天用餐的时候,就可以奏乐了。意思是什么呢?天子就没有那么多的忧虑了。因为粮食储备充足,人们衣食富足,他没有后顾之忧。即使突然有了战争,突然有了水旱等灾害,他都有足够的粮食去应对。


那么第三,如果我们忽视了农业,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深。那么在《群书治要·汉书二》上记载,说晁错曾经上书汉文帝,说“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这段话也说得很有味道,他说百姓就在于君主用什么方法来管理,来引导。他们趋从利,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并不在乎流去的方向。像金银珠玉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是大家都认为他很贵重。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上层的人喜欢用,那么底层的人呢,都会效仿上层的人。所以才争相去抢购这些金银珠玉。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的领导,喜欢穿名牌,坐名车,喝名酒,抽名烟,戴名表,并以此为荣。那么老百姓就会起而效仿。认为这才是荣耀的表现。这样一来,奢侈浪费的风气,就会越来越严重。那么世间奢侈的风气越来越严重,人们所用的服饰都违背礼制,没有实用价值的器具越来越昂贵。就像古玩、字画、奢侈品,甚至是石头等等,这些东西却越来越昂贵。而农业这个本业,却越来越低贱,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那务农的人,种桑的人很勤苦,但是收入却非常的微薄。从事工商业的人很安逸,但是他们的收入和利润却丰厚百倍。如此一来,耕种的人越来越少,而从事末业的人,从事商业的人越来越多。虽然这个荒地有开垦,但是因为人们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种地之上。没有尽心尽力地去耕种收割,怎么会有丰收的年景呢?


所以“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国家是以老百姓为根本。而老百姓是以粮食为命根,粮食没有人去耕种,百姓不能够保命。国家的根本当然就削弱了,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难,这是国家最大的忧患。


那么第四,如果我们忽视了农业,会导致贫穷者奸邪,富足者淫逸。那么作奸犯科就会屡禁不止。在《群书治要·说苑》中,记载着一段话,这个魏文侯问李克,有的地方称他为李悝,他说:“刑罚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李悝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是生于百姓邪曲不正,还有放纵奢侈的行为。”凡是奸诈,邪曲不正的心,都是因为人们饥寒交迫才生起的。而放纵奢侈的人,都是把他们的心思,耗费在文饰之上。古代的奢侈品,都是精雕细刻的玩物,还配有锦绣的绶带。一旦人们把这些,看成是有价值的东西,那么男的就会放弃农业,从事雕纹镂花,女的也会放下织机,去学习刺绣。这个农事受到了妨害。这才是饥饿的根源。纺织受到了妨害,是寒冷的根源。“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这老百姓都饥寒交迫,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还能够不作奸犯科,不做邪曲不正的事,这是很少的。


那么有钱人是怎么样的呢?“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这个男女都互相炫耀衣服饰品华丽漂亮。那么这样做,还不奢侈放纵的,那也是从未有过的事。“故上不禁技功,则国贫民侈。国贫民侈,则贫穷者为奸邪,而富足者为淫佚,则驱民而为邪也。”因此,如果上面不禁止机巧之事,奇技淫巧的事情越来越多。奢侈品的生产越来越多,最后导致的是国家贫穷,而人民奢侈。国家贫困,而人民越来越奢侈浪费,那贫穷的人就会想出一些奸诈的,邪曲不正的方式,来追求富裕的生活。而富裕的人还会互相攀比,过上更加放逸纵欲的生活。这就等于是,驱使人民去做邪曲不正的事。当百姓被驱使走上了邪路,再用刑罚来诛杀他们,这等于什么呢?就是等于为百姓设置了陷阱。所以他最后说,“刑罚之起有源,人主不塞其本,而都期末,伤国之道也。”刑罚的生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堵塞它的根源,而只是在枝节上进行督促。做了错事就给予严惩,这对国家是有损害的。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人他思考问题,思考得很深远,而且能够考虑到根本。而不是就事论事。特别是农民,他付出得多,收入得少。而工商业者,付出得少,收入回报却丰厚。这样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贫富差距加大了,那贫穷的人,就会做奸邪之事。富裕的人,就会做纵欲放荡之事。这样作奸犯科的事越来越多。而一旦人们养成了娇奢放纵,奢侈浪费的习惯,国家的资源会越来越枯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再不重视农业的话,耕田的人越来越少,人们的衣食都不能够得以保证,那么遇到了灾荒,就没有办法接济了。应对不了突发事件。


那么这些教诲,对于我们现在人,都是很好的启发。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要重视农业这个根本。这样才不至于,在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应接不暇。


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