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 点击上方卡片,看更多精彩内容

40 用人的重要性

《余莉开讲》第四十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讲用人的重要性,在《群书治要》中特别强调重用贤人的意义。我们可以把用人的重要性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用人关系国家的治乱。


在《汉书》上说:“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任用贤德的人,国家才能够得到治理,而任用不贤德的人国家必然混乱。这可以说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得到的必然结论.


在《典语》上也说:“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说这个国家治理得好坏,社会的安危,不是由其他什么原因所导致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俊乂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或乱作”。如果君主喜欢的是有才华有德行的人,而且德才兼备的人在领导的位置上,这个国家政治就会清明。相反如果君主喜欢奉迎巴结的人,而且邪恶之人干预朝政,这个祸乱就不可避免。


那么在《群书治要·墨子》中,提到一般人对于治理国家,任贤使能,并不重视。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现在的王公贵族,都想使国家富裕,人民增多,希望法令得到合理有序地运转。但是却不懂得尚贤使能。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士君子只明于小术,而不明于大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现在的王公贵族有一只牛羊不能够宰杀,他一定会找一个好的屠夫来宰杀牛羊。如果有一张破弓不能张开了,他也一定会找好的工匠来修补。虽然身边有骨肉至亲,或者无缘无故富贵起来的人,相貌俊美的人,但是他知道他们没有这个技能。一定也不会让他们去做这些事,为什么呢?唯恐他们败坏了自己的财物。所以王公贵族们对这些事,尚知道尚贤使能,但是对于治理国家呢,却不知道尚贤使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到真正治理国家的时候,王公贵族会不假思索地,举荐任用他们的骨肉至亲。无缘无故富贵起来的人,或者是相貌姣好的人。由此可见这些王公贵族亲爱他的国家,重视他的国家,还不如亲爱他的坏弓,重视他的牛羊一类的财物。所以说天下的士大夫君子们,在位者,都是明于小术,而不明于大道的。那选一个比喻非常形象恰当。


在《说苑》上说,没有恒常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恒常得以治理的百姓。如果得到贤德的人,这个国家就会安昌,失去贤德的人,国家就会灭亡。自古至今无不是如此。


所以古代的这些圣明的君主,都非常尊重贤才。在《新序》中记载着魏文侯的一个故事。这个魏文侯非常重视贤才。他怎么表现的呢?每一次路过段干木所居住的巷子的门口的时候,他一定会站起身来,然后扶着车前的横木,像这个方向表示致敬。这个仆人就不理解了,就问他原因,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所居住的巷子吗,段干木是一个贤德的人,我怎敢不对他伏轼致敬呢?段干木是因为有德行而荣光,而我呀,不过是因为土地广阔而荣光。段干木富有的事道义,而我呢,富有的不过是财富。土地不如德行,财富不如道义。我理应重用这个人,我理应尊敬他。所以魏文侯就给了段干木百万的薪禄。而且经常向他去请教治国的道理。魏国人听说这就事后,都特别地欢喜,结果怎么样呢,不久之后,这个秦国想要出兵攻打魏国,这个时候司马唐雎听到了这件事,就劝谏秦王,说段干木是一个贤德之士,而魏文侯对他礼遇有加,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这个时候还不应该去攻打魏国。秦国的君主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按兵不动,不再去攻打魏国了。


那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重用贤德的人,让天下人都为之佩服,不敢轻易对他有所企图。为什么呢?你看《孟子》中说道,一个人一定是先侮辱了自己,然后才被别人侮辱,一个家庭,也一定是内部有了纷争,才让别人看到有机可乘。那么一个国家呢,也一定是自己的内部掀起了纷争。别的国家看到这个国家不团结,才会打它的主意。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有贤德的人被重用,它兴起伦理道德的教化。从上到下都团结一致,没有私心,不自私自利。那么这个力量就是非常强大的。别的国家也不敢对他有所企图。


所以在《潜夫论》上也说,国家为什么会乱呢?怎么能够判断出这个国家将要混乱呢?关键一点就看,这个国家是否重视贤德的人。这个古人告诉我们,不重视贤德的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君喜欢财货。《群书治要·六韬》中也说,如果在上位的国君喜欢财货,群臣就都喜欢获得利益。那么贤德的人最大的特点呢,他就是不自私自利,这些欲望、财利对他没有诱惑。那么贤德的人,一旦不被国君重用,他就会隐居起来。这个国家因为没有人兴起良好的伦理道德的教导,人自私自利的心全都升起来了。那就是《孟子》上所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各种各样的祸患也都产生了。


那么在《新序》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说这个秦国要去讨伐楚国,在去讨伐之前呢,先派使臣去看一看,秦国有什么宝器。楚王听到之后就把令尹子西召过来了,问他。说秦国要观一观我们国家的宝器,是不是可以把我们国家的和氏璧、随侯珠拿出来给他们看一看呢?令尹子西回答说,我也不太清楚。那楚王一看呢,就又把昭奚恤给召来了,也是向他询问这件事。昭奚恤说,秦国是想看一看我们的政治得失,而另有企图。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宝器,在于贤德的臣子。像珍珠玉器这些玩好之物,算不上国家最宝贵的东西。秦王一体,他回答的很有道理。所以就派昭奚恤来应对这件事。那么昭奚恤怎么做的呢?他在东面设了一个高台,在南面设了四个高台,在西面建了一个高台。等秦国的使者来的时候,昭奚恤就对他说,您是我们国家的客人,那请到东面的上位就座。令尹子西呢,他就坐在南面的高台上,然后太宗子傲、叶公子高、司马子反都依次坐在南面,昭奚恤自己坐在西面的高台上。对秦国的使者说,您想看一看我们楚国的宝器,楚国的宝器是贤德的臣子,能够治理百姓充实仓库,使百姓各得其所,有令尹子西在这里,手里拿着圭壁,能够出使诸侯,化解彼此之间的仇怨,使两国能够结交友谊,没有战争的忧患,有太宗子傲在这里。能够保卫国土紧守边疆,不侵犯邻国,邻国也不能够侵犯我们国家,有叶公子高在这里。治理军队,整修军器装备,抵御强敌,手里拿着战鼓,可以激励百万的民众,他所任用的人,都可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有司马子反在这里。缅怀先王霸业所成就的功绩,能够汲取治理动乱的经验,有我昭奚恤在这里。就请您尽情地观看吧。这个秦国的使者听了之后,无言以对,非常地惊讶,回去之后呢,就向秦国的国君禀告说,楚国有很多贤德的臣子,这个时候出兵去攻打它,还不是时候,因此呢,秦国就放弃了征伐楚国的念头。


所以你看呢,历史上这些贤明的君主,都是以贤臣为宝,而不是以珍珠宝玉为宝。这样呢,重用贤德礼贤下士,国家才得以安定。那么如果在位的人,都喜欢珠宝财富,那么上行而下效,整个国家就危险了。那么在《盐铁论》上岁这一件事也做了这样一个评论,它说“随和,世之名宝也,而不能安危存亡。”随侯珠和和氏璧,虽然是世间的名贵的宝物,但是它有什么用呢?并不能是危亡的国家得以安存。所以“喻德示威,唯贤臣良相,不在戎马珍怪也。”你要彰显自己的威德,只有靠贤臣良相,而不是这些珍禽异兽珠宝金银等等。因此,贤王以贤为宝,而不以珠玉为宝。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用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这个国家就能够治理得好


第二一点,用人也关系到民风的善恶。在《群书治要·后汉书》上记载,说“务进人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说一定要进用贤德的人,让他们来处理朝政。如果我们任用的是真正贤德的人在位,不过几个人,这个社会人心就会得到扭转,民风习俗会由恶变善。


所以我们看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皇帝,都礼请儒、释、道三家的大德为国师。那么自己以学生之礼,礼敬老师。跟着国师学习,对国师礼遇有加。那么这些儒释道的大德,他每一天都给皇帝和群臣讲经说法,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圣贤教育。那么皇帝又对他们如此恭敬。这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就兴起了追求道德爱好仁义的风尚。


所以我们社会呢,如果能够选拔出那些德才兼备的,对传统文化有认知的,又能够力行传统美德的人。每一天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那我们相信,不过两三年,这个社会风气就会为之一新。中国古人说邪不胜正,只要有一个频道是播放正确的,正面的教导。那么大家呢,都会能选择正确的,明辨是非善恶的这种教诲。


《群书治要》中有一本书叫《文子》,它就指出了国家为什么不能任用贤德之人的原因。“上多欲则下多诈,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益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这个领导者之所以不能任用贤德的人,没有兴起教化,原因就是自己欲望太多。自己的欲望太多,那么听了圣贤教诲,让他呀要节俭,要杜绝骄奢淫逸,他听了之后也做不到。每一天又在说他,他听着也很不顺耳。那他也知道民众学习之后,分得清是非善恶美丑。那么再去投票选举的时候,自己也选不上了。所以这个在位者不能任用贤德的人,还是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


所以《文子》上说,社会上层的人欲望很多,底层的百姓就会兴起欺诈之风。上面的法令非常的繁多,而且经常没有条理,下面的百姓就会不安定。上面的人有很多的贪求,下面的人就会交相争夺利益。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枝叶上解决问题,就如同是想止住水,却要开凿河渠,想要救火,却要往里边放木柴一样。那么这告诉我们要想任用贤德的人,必须要有圣王出现,明君出现。所以《文子》中提到,“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经,非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礼义修而任贤德也。”圣明的君主在世,他会把他所喜好的,还有他厌恶的,明明确确地宣告天下。经过非议或者称誉来引导舆论。通过亲近任用贤德之人,鄙视并且罢退不肖之徒来治理国家。刑罚虽以颁布,但是却能够放置不用。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刑罚,这个刑罚也都很完备。但是因为没有人犯罪,就可以把这个刑罚搁置不用。这都是因为礼义道德得到了推行。而礼义道德之所以能够得到推行,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些贤德的人得到了重用。也就是说,如果贤德的君主出现,任用贤德的人,兴起伦理道德的教化,那么社会风气,也可以在短期内扭转过来。我们看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兴起,其实都是在乱世的基础上。那为什么它建立朝代几年之中,就可以恢复和谐呢?就是因为开国之君,往往都汲取了灭亡之君的教训,所以他自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修身修得很好。而且任用贤德之士。这样的话,在短短的时间,这个国家也就走上了正轨,社会也就很快地安定和谐下来。


那么第三呢,就是用人,关系到领导者个人的安危。那么我们知道任用什么样的人,对于领导者他的事业成败,还有自身的命运都至关重要。首先,任用贤德的人关系到领导者的正邪与否。在《蒋子万机论》中就讲到,说“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说君王要治理国家,必须有贤德的人来辅佐,才能达到国泰民安。因此,这个领导者被称为头脑,而臣子被领导者称为四肢。这就像一个身体一样,他们必须相互协调,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你用什么样的人,关系到君主的正邪。


那么在《说苑》上记载,齐桓公来向管仲请教,说治国最大的忧患是什么?管仲就说最担心的就是“社鼠”,桓公听不明白,什么是“社鼠”呢?管仲就说,这个“社”就是土地的神像。要用很多的木头,把它捆绑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涂了泥,就做成了 这个土地神像。因为神像的中间一般都是空的,所以老鼠就经常以神像为托身之所。如果你用烟去熏它,你怕烧了一根整根的木头,也烧不死老鼠。你用水去灌它,又怕把神像上面的泥给毁坏。里边的老鼠不能杀死,就是因为这个土地神像的缘故。而齐国也有“社鼠”,就是君主身边的这些人。君主身边的人如果不正,就会蒙蔽善恶,让君主无法了解实情。君主身边的人仰仗着君主的庇护,就会在百姓中夸耀自己的权势,而鱼肉乡里。你不诛杀他们,会给国家带来混乱。你诛杀他们呢,他又是君主所庇护的人。很难把他诛杀掉。所以要治理国家,最担心的就是君主身边的人不正。


那么用人还关系到领导者的安逸与否。如果你用人用得得当,你自己就不用很劳苦,自己就会很安逸。所以《尸子》上说“夫用贤,身乐儿名附。事少而功多,国治而能逸。”如果您能够任用贤德的人,你自身会很安乐,而名声自然跟随而来。事情少而功绩大。国家得到治理,自身也很安逸。


在《说苑》上记载着孔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弹着琴,自己从来没有离开公堂,单父就得到了治理。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巫马期,他也治理单父,但是他怎么样呢,披星戴月事必躬亲,忙忙碌碌的不得安居。不过,这个单父也得到了治理。那巫马期就问了,说为什么子贱弹着琴,很安逸的就把单父给治理好了。子贱回答说,我的做法就是任用贤人,而你的做法是任力,靠的是出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固逸也”。出力的人,那肯定是劳苦奔波。但是能够任用贤德的人,把这些贤能之士都发挥作用,那自身就会很安逸。国家也能治理好。那么子贱就属于后者。所以他四肢安逸,耳目不劳,平心静气,让百官把事情给治理好,而巫马期却不然。他损害自己的性情,而且辛辛苦苦地亲自去教诲百姓。虽然单父也得到了治理,但是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根本,在于领导者自己有德行,而又不嫉贤妒能。信任那些贤德的人,对他们委以重任,这样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那么怎么样任用贤德的人呢,具体的做法,就是把天下最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任为三公。把国家中最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任为九卿。把一县之中最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任为二十七大夫。把一乡之中最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任为八十一元士。都是以他们的才能大小给以适当的官职,让他们做合适的事。那么这样一来,道德教化就由天子达至百姓,这样以位重的人来制约位轻的人。因为位重的人他有德行,那位轻的人德行稍稍不够,但是他受到有德行的人的限制、引领,他也会逐渐第转而去做道德的事。所以上面一倡导什么,下面的民众就跟着应和什么。上面有所行动,下面也会自然跟随。四海之内同归一心,都背弃贪婪鄙陋,而心向道义。用这样的办法来教化民众,就像风往哪吹,草就往哪倒一样。没有人不跟从。


所以你看,古代的人任用贤才,都是以德行才能的高低为取舍。而不是任人唯亲,或者是徇私枉法。


用人还关系到领导者自身的成败,那么我们举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一点。那么在《晏子》上,记载着一个齐景公的故事,齐景公有一次问晏子,他说我的先君齐桓公,曾经率领兵车三百辆,九次会盟诸侯,一统天下。那么现在我率领的兵车有一千辆,可以赶上齐桓公的业绩,在他之后一统天下吗?这个晏子怎么回答的呢?晏子说,齐桓公率领兵车三百乘,九次会盟诸侯,一统天下。那是因为他左有鲍叔牙,右有管仲的辅佐。而您呢,现在左右全是娼优,谄媚邪恶的人在前,阿谀奉承的人在后。又怎么可能赶上齐桓公而成就霸业呢?


晏子的话就是从一个侧面提醒景公,桓公之所以称霸天下,是因为他能够任用贤才,信任贤才。如果你也想称霸天下的话,不是要效仿他有多少的兵力,而应该效仿他任用贤人的智慧,还有度量。


所以你看这个用人,确实也是关系到君主的成败。正是因为用人如此地重要,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人呢?那我们下一次课再讲。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