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分钟读懂核聚变

崔哥看世界 崔博效率手册 2022-12-24

12月5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在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所设立的国家点火装置(NIF)中,首次实现了可控核聚变的“净能量增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全球科学界、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到底什么是核聚变?“净能量增益”意味着什么?人类真的从此进入了“无限能源”的阶段了吗?

下面我尝试用“三分钟读懂”的风格,以问答的形式,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 首先,到底什么是核聚变?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质能方程E=mc^2,其中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速,即质量和能量之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相互转化。由此基础上,人们得出了核能的原理,即通过质量的损失,来获得能量。

核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

1、一种是核裂变,即把一个重元素裂变为两个轻元素。简单计算可知,一克铀235的裂变,可以产生810亿焦耳的能量。这就是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2、另外一种是核聚变,就是从两个轻元素聚变成一个重元素。最为常见的是氘(Deuterium)和氚(Tritium)聚变,形成成氦,如下图所示(即3H+2H→4He+n+17.6MeV):

其中氘和氚都是氢的同位素,氘可以从海水制备。氚则一般从核反应制得,用中子轰击锂可产生氚。

核聚变损失的质量比核裂变大,所以释放的能量更大。事实上,核聚变反应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它是恒星(例如太阳)的能量来源。核聚变也是能源发展的前沿方向,被视为未来社会的“终极能源”。如果人类可以掌控这种能量,就能摆脱目前地球的能源与环境危机困扰。

  • “终极能源”听起来太诱人了,那要通过核聚变获得能源,主要难点是什么?


核能虽然
原理清晰,但是实现起来,关键在于“可控”两个字,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报道,都会加上这个名词。原子弹(核裂变)和氢弹(先核裂变再核聚变)是已经实现的用途,但是我们显然不可能每次通过炸弹去产生能源。

对于核裂变而言,也就是核电站,人类基本基本做到了可控(注意“基本”这个词,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因为海啸产生泄漏的场面还历历在目),但是它的主要问题是:

1、需要的铀和钚等重元素在自然界非常稀缺;

2、这些元素的半衰期长达数万年,导致核废料无法妥善处理。

相比之下,核聚变有两个显著的优点:

1、需要的原料可以通过海水和核反应获得,相对容易得多;

2、氘和氚的半衰期只有几十年,所以不会导致长期的核废料问题。

不过,核聚变的触发条件要求非常高,需要极高的压力或者上亿度的温度才能实现,因此主要发生在太阳这样的恒星。

这就是实现核聚变的最大难点,在不使用氢弹这样的触发条件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控的核聚变条件?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磁约束法,就是将核原料约束在一个强磁空间内,不接触任何物体,然后通过电磁加热,在等离子体条件下达到聚变条件,如下图所示:

另一种是惯性约束法,就是在极短的时间让极强的激光轰击核原料,让核原料的瞬时压强或者温度达到聚变条件,这就是此次美国NIF团队所采取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 那么美国能源部这次发布的新闻,到底意味着什么?


北京时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
下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国家点火设施(NIF)的一个团队,采用上面所提到的“惯性约束法”,首次成功在可控核聚变反应中“点火”。

12月5日,研究人员将 192 束巨型激光射入一个橡皮擦大小的圆柱体(如下图所示),强烈的能量将容器加热到超过 300 万摄氏度,容器内装有胡椒粒大小的燃料颗粒:氘和氚。氘和氚在非常高的压力和温度下迅速聚在一起,产生了核聚变反应。在持续不到十亿分之一秒的微小火焰中,激光输入了2.05兆焦耳能量,聚变的原子核释放出 3.15 兆焦耳的能量(相当于100克TNT炸药的爆炸威力),即能量增益达到153%,这就是所谓的“净能量增益”。

美国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Jennifer Granholm)将这一突破形容为“21世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壮举之一”。她在发布会上表示,核聚变的商业化,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到了那一天,人类可以使用几乎无碳的电力,这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这次实验的最主要意义,就是实现了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即上面提到的153%),也就使得可控的核聚变变为了可能。某种意义上,这次对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验证,之后要解决的就是工程学问题了,例如如何增加输出能量的规模,如何降低输入能量和激光撞击环境的要求,等等。

  • 我国目前在这个领域有哪些成果?


2020年,“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在法国开始组装。它采用的上文中提出的第一种方法”磁约束法“,即将核原料约束在一个强磁空间内,不接触任何物体,然后通过电磁加热来达到聚变条件。

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如下图所示),俗称“人造太阳”。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相关工作。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探索自主可控的核聚变技术。2017年12月,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在安徽合肥正式启动工程设计。CFETR计划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到2021年,CFETR开始立项建设;第二阶段到2035年,计划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开始大规模科学实验;第三阶段到2050年,聚变工程实验堆实验成功,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完成人类终极能源。

2021年5月,中科院建造的东方超环(EAST)在核聚变研究上取得进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EAST实验的意义主要在于研究如何长时间稳定地约束等离子体,以便为我国参与的ITER项目及CFETR提供实验支持。

  • 在技术行业,我们经常说,我们很容易高估一个技术的短期效益,而低估它的长期影响。那么,核聚变技术在短期和长期,具有什么样的前景呢?


美国此次取得的技术突破,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还距离很远,在短期内还难以对全球能源行业产生显著的影响:

1、这次实验实现的能量增益,距离达到“电厂”的水平,还差上百倍。实验虽然获得了1.53倍的增益,但是这只考虑了激光的输入功率,而为了产生这些激光,还需要从电网中提取 300 兆焦耳的能量。这意味着 NIF 实验的效率需要提高一百倍才能完全收回成本。LLNL武器物理和设计项目主任马克·赫尔曼(Mark Herrman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指出,可能需要增益30—100倍才能让聚变能发电厂成为可能。

2、“可重复”是聚变能商业化的另一难点。美国另一国家实验室的主任米奇·韦德(Mickey Wade)指出,现在的激光器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冷却,这使得激光轰击发电厂的设想完全不可能。他认为,未来的“惯性安全壳”反应堆需要像汽车发动机一样工作,每秒产生几次小型爆炸。根据韦德的看法,接下来聚变能商业化要做的是延长这些反应的时间,至少维持在数十秒甚至数百秒。

但是从长期而言,这是世界上首次激光核聚变点火,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一旦在未来几十年中,核聚变技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潜力,那么会给整个社会的能源使用带来巨大的变化:

1、能源产生、加工和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因为能源生成过程无需产生二氧化碳,“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很大程度上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充满魅力和惊喜,当然也有着崎岖和坎坷,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公众号的三分钟教学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