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既前往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也前往让自己最反感的地方——《平常即奇迹》系列评论之三

金振豹 静修与读书 2022-01-06

编者按:本文是对即将于4月份来中国交流的奥地利身心灵导师托马斯.希伯尔和柏林公共政策研究院斯蒂芬.布雷当巴克在他们的对话录《平常即奇迹》一书当中探讨的八项精神成长和内在科学之原则的系列评论中的第二篇。关于托马斯.希伯尔和内在科学的介绍,参见本公众号3月8日文章“内在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以及3月16日文章“内在科学如何可能”。这一系列的前两篇是:

1、2018年3月19日:“对自己的命运和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

2、2018年3月26日:“让对方成为您此刻人生电影中的主角”。


活跃在这个时代的精神导师很多,既有传统宗教领域的,也有更倾向于科学和理性传统的,比如《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可是不知为何,托马斯·希伯尔让我感到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这当然与他把对精神领域的探索看成是一种内在科学,并强调内在科学和外在科学的整合有关,也与他所做的事情,比如发起欢庆生命节,针对大屠杀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开展集体创伤疗愈等等有关。这些努力超越了宗教,回到所有人性共有的精神性,因而具有极强的现代性。不过,从《平常即奇迹》这本书所阐述的第三个精神发展的原则,即“既前往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也前往让自己最反感的地方”,当中,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他对我何以会有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吸引力。

 

对于人本能的情绪和好恶,许多古老的精神传统给人的印象是要加以抑制乃至否定,似乎只要走上修行的道路,就要和种种世俗的快乐绝缘。但是希伯尔却说,我们要前往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当然他紧跟着也指出,我们也要前往让自己最反感的地方。考虑到这个教导的前半部分已经足以让人心情舒畅,让人不由得对它的后半部分产生好奇,有兴趣进一步一探究竟。

 

在这一章中,希伯尔完全从能量的角度来阐述这个貌似自相矛盾的精神发展之原则。他说,人的行为是以能量为基础的。当我们感到某人某事对自己有吸引力,是因为它们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能量,因为我们感到和这样的人和事在一起自己内在的潜能会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这里有一个发展的维度,而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这种被激发的状态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内在打开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空间。我们既能够接收到来自自己内在的信息,也能够接收到来自自己外在的信息。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感受到富有创造性的,妙不可言的快乐。最妙的是,这种成长归根结底是来自内在的。我们从外界所接收到的,让我们内在的潜能得到开发,使我们能够“从自己的内在下载新的版本”。这是一个自我进化的过程。

 

这个“吸引力原则”的效力是普遍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当我们感到自己被强烈的吸引,都可以去做。性方面的吸引也是一样。因为我们的身-心系统是基于能量的雷达系统,让我们只看见能够带给我们能量的事物。当然,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物当中感受到能量。有的人容易被尼采的思想所吸引,另一些人更容易被性所吸引。

 

当然这不是说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除了基本的法律和道德习俗的考量之外,关键在于,我们这个身-心“雷达”系统是不是足够正常和健康。一个经常被压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的“雷达”系统是很容易发出不合时宜的,失控的信号的。为了让自己的“雷达”系统足够灵敏,我们需要经常维护它,适时加以发展和更新,才不会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能量来源。随着我们的“雷达”系统越来越高级,我们会越来越有一种福至心灵的感觉,越来越容易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前往让自己最反感的地方。而这也与能量有关。因为我们的身-心“雷达”系统也能捕捉到“阴影能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创伤,会在我们的内在留下许多阴影,是我们自己平时不愿去触及和面对的。但是这些阴影实际上都是阻碍和压抑我们的能量自由流动的地方。一旦这些地方被触及或翻开,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愤怒、悲伤、痛苦、恐惧、耻辱、紧张……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使我们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消耗自己的能量,也让我们的生命处在一种僵化的,难以再发展的状态。

 

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那些让我们感到愤怒或痛苦的人和事,而在于我们自己内在的能量状态。当我们的内在有未被整合的阴影,有阻碍我们的能量自由流动的伤疤和堵塞,我们多少处于被隔离的,缺乏连接的状态。

 

当我们遇见一个自己厌恶的人,一个让自己十分反感的人,我们往往被自己的阴影能量(表现为愤怒或恐惧这些情绪)所淹没。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只看到自己投射在对方身上的东西,而无法真正看到对方,无法看到对方作为一个人的来龙去脉,也就不可能转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了让这样的相遇变得有意义,让那些痛苦的时刻成为发展和转化的契机,我们必须能够自由地,带着开放而灵活的内在站在那里。

 

前往让自己最反感和抗拒的地方,无疑会引发一连串的情绪反应。但正是这样的场合,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在的阴影和不足。如果我们真地有兴趣让自己成为更加完整的,不断发展的人,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这样的场合和自己的情绪反应。当我们成功地整合了这些阴影和不足,我们的内在也会变得更加强大。当同样的场合再一次出现,再一次面对同样的人和事,我们不会因为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淹没而以一种条件反射的,无能为力的模式去应对,而是有可能作为一个更加自由的人,以建设性的方式加以处理和转化。

 

如果说希伯尔在《平常即奇迹》当中所述的前两项精神成长的原则,即“对自己的命运和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以及“让对方在此刻成为您人生电影中的主角”,还只是从侧面提及能量和精神成长之间的关系的话,这第三项原则则充分揭示了能量在精神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对能量的觉察,对人的精神性及其发展的理解不可能是完整的。真正的精神导师对于人类之精神性的洞见不可能不涉及能量,尽管他们往往并不直接提及能量,而是直接对“感受”加以分析和探讨,比如释迦牟尼。但是如果不从能量的层面来理解“感受”,往往会因为只看到身心感受的虚幻性及其消耗能量的一面而加以否定,给人以修行应当尽可能弃绝七情六欲的印象。

 

但是希伯尔很敏锐地捕捉到了“感受”背后的能量因素,也充分肯定了能量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的确,人的身心是一个以能量为基础运作的动态系统。我们看到美食美色或者读到有意思的文字和思想感到愉快,是因为这些事物激活了我们内在的能量。而另外一些人和事物让我们感到恐惧、愤怒或痛苦,是因为它们压抑或打击了我们内在的能量,或唤起了对于这种压抑和打击的记忆。这些感受及情感方面的体验都是我们得以窥见和认知自己生命状态的窗口。离开了这些,我们无从觉察自己的生命状态。

 

更重要的是,对能量的肯定背后是一种肯定生命的生命观。也就是说,这种生命观认为能量的发展是好的,值得追求的,而且从能量入手,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自己生命当中的阴影和创伤,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和自由,也让自己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具有创造性和转化力。而这正是“爱”的真正意义。

 

就这一章而言,希伯尔侧重谈的是借助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境来发展自己的能量。值得注意的是,他是从一种发展的观点来谈论能量的。他鼓励我们接触和追求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和事,但这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享乐,而是因为,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和事揭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潜能。我们因为感受到了发展的可能性而感到快乐和活力。没有揭示发展的可能性的快乐只是单纯的享乐和能量消耗而已,无法给人带来持久的身心愉悦,比如酗酒、吸毒、没有爱的性放纵等。通过发展自己的感官,自己的身-心“雷达”系统,我们也会越来越轻松地接触到能激活我们自身之能量的人和事。

 

让我们反感和抗拒的人和事则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在的阴影和阻滞。只有通过勇敢地面对这样的人和事,直接而真切地感受那些负面的情绪,我们才有可能处理这些阴影和阻滞,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

 

几天前我在辛庄附近参加了一场由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带领的自传工作坊。这是一种在老师的引领下学员们分组以七年为周期整理各自的人生经历,进行自我疗愈并发现各自生命成长的脉络的方法。在这样的工作中,每个人很容易就能看到那些对自己的生命成长及身心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也常常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是因为是有意识地去“看”和“重新经历”,也能够得到整个环境和他人的支持,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感到得到了深度的疗愈,更能够接纳自己的人生以及相关的人和事。如果说,“前往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侧重于生命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的话,“前往自己反感和抗拒的地方”则在疗愈和整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希伯尔对这第三个原则的阐释当中,我也进一步确认中国的道家传统在这个时代对于生命成长和精神发展的意义。道家传统对人的精神性及其发展的理解正是和它对生命的能量层面的理解密不可分的。道家传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认为人的精神性有一个发展的维度,并且充分肯定生命本身的价值,比如追求养生、健康和长寿,强调身心合一,形神相济。这都是建立在对能量有清晰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上的。

 

这也意味着,以能量为基础的静修打坐训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希伯尔在这里所探讨的这个精神发展的原则并在日常生活当中加以灵活运用。我们能否把握这个原则,能否在生活当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来主动地转化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很好地觉察自己的内在能量及其变化。一个对自己的内在能量缺乏觉察的成年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来处理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当我们已经陷在某种情绪当中,要与之拉开距离,采取理性的行为方式,往往是极为困难和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就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静修打坐作为一种自我觉察的训练,关键是在对自己的能量和身心状态的觉察。而正如我一直以来强调的,当我们开始做自我觉察的努力时,这会直接导致我们的能量和身心状态的转化。我们会越来越深入地体会到身心合一的妙处。这也是一个感官开发的过程,一个让我们的身-心“雷达”系统变得越来越稳定和敏锐的过程。当我们再回到现实生活当中,面对各种有挑战性的情境,我们也会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些情境对自己的能量状态的影响。不管是去追求和体验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人和事,还是去理解和把握让自己“最感到反感和抗拒”的人和事,我们都会表现得更有主动权,更加自信和有建设性。




活 动 预 告


一、4月11日到15日三和静修中心五天静修工作坊

4月11日到15日我在北京昌平辛庄三和静修中心举办为期5天的静修工作坊,费用为5000元每人,含在静修中心5天的住宿,不含伙食费。关于工作坊的介绍可见本公众号2月27日公告:“金振豹博士静修工作坊介绍”。


二、4月27日-4月29日深圳静修工作坊

4月27日-4月29日我在深圳南山区侨城东路自在园举行为期三天的静修工作坊,4月25日19:30-21:00在这里有免费静修沙龙。详情请见:“金振豹博士静修疗愈工作坊”。


、希伯尔访华日程及活动


托马斯.希伯尔来访中国的日程及活动请见下表:



详情可见:托马斯•希伯尔:透明沟通——压力转化与创造觉醒之路以及“2018年4月:希伯尔首次访华行程”。


、4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圆桌会议



《人生何处去》改名为《拉开距离看人生》


我翻译的德国人智医学医生苏珊娜霍夫迈斯特博士所著《拉开距离看人生》(原译名为《人生何处去》),是一本以人智学为基础的自传工作的重要著作。每个人的情绪模式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成长过程,尤其是早年经历所决定。人智学认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通过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早年经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疗愈作用,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看到生命新的可能与方向,成为自己生命之主动的转化者。关于本书更为具体的介绍,请看本公众号2017922日文章拉开一点距离看人生。本书正式出版尚需两三个月,目前如有需要的朋友可联系我获得打印版,80元,含邮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