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在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金振豹 静修与读书 2022-01-06

内在科学是关于人性和生命本身的科学,是关于人的非物质的,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科学。在这个层面,人们思考到底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情绪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爱,自由有无可能,人生的意义何在,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有没有灵魂,如何看待宗教和信仰……这样一些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人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的问题,“我是谁?”的问题。这些问题貌似虚无缥缈,空泛玄虚,很容易陷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困境,但如果始终不去面对,只凭本能、直觉和习惯行事,迟早会发生种种困惑、冲突甚至争斗和战争。一个家庭里老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见,你坚持要吃萝卜,我坚持要吃白菜,就算是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是貌合神离,日子迟早过不下去,不是打架,就是散伙。一个家庭如此,一个社会同样如此。

 

这些问题,在人类文明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宗教和在宗教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习俗的领地。科学传统的出现让这个领地上有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人开始不满足于因袭传统和“常识”,而是开始问为什么?一开始他们还没有能力直接在精神领域挑战权威,而是在更容易引起普通人思考和共鸣的肉眼可见的物质世界,也即所谓外在的世界,对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人们开始相信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也有认识和检验真理的能力的传统,被科学史研究者认为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初以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为代表的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他们认为,通过灵活运用观察与推理,以敏锐的方式运用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在幻想、古代神话或宗教中寻找答案,才有可能不断修正我们的世界观,发现隐藏在普遍观点之中的实在的新面向。按照这种思维,弟子不再被迫遵从和赞同师父的观念,而是可以自由地发展这些观念,不必害怕放弃或批判其中需要改进的部分。

 

这种以观察、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完全追随前人和宗教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效果已经有目共睹。它很快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科学传统和技术及生产能力,不仅几乎彻底地改变了人类世界的外观,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只是,我们对这种观察、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只是局限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且因此对自我的认知也越来越物质化。持一种物质性世界观的科学不知不觉间取代了原有的宗教成为另一种不无僵硬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宗教时代的人们就象是活在父母的荫庇下,不敢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婴儿,外在科学时代的人们就象是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在尽情地享受了一段“自己作主”,“随心所欲”的日子之后,却在人和人之间,包括和自己最亲密的人之间的无休无止的竞争和冲突当中,在健康的日渐衰退当中,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当中,越来越感到孤独和焦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根本意义上的压迫和奴役不是来自外界,不是来自自己的配偶、唯利是图的上司、冷漠无情的社会、极权官僚的政府,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来自自己对外界莫名地有着种种期待,却没有意识到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以及每一个既存的体制,都有自己的历史,是各自历史的产物。而我们对他人,对外界的期待,与自己的过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自己的,仍然不够成熟的生命状态的直接呈现。当我们坚持自己期待的绝对正确,并因此与他人,与外界形成不可调和的紧张与冲突之时,破坏性的对抗和痛苦也就不可避免。

 

在当今这个时代,在人类对于外在世界,也即对于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的时代,尤其是当人们通过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开始发现连貌似绝对实在的物质世界也从根本上受制于无形的非物质的力量,人们也需要把观察、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运用于人类内在的,精神的领域,运用于人类对自我,对人性的进一步认知,而不是想当然地继续活在对传统,对流传下来的教条和信念,乃至对自己的“直觉”和“本能”的不假思索的信仰、奉行和主张之中。

 

就此而言,观察、推理和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既适用于有形的外在和物质的世界,对无形的内在和精神的世界也同样有效。如果说,在外在科学当中,观察、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是运用于外在的世界,包括对外在世界做各种实验来不断深入地发现其内在规律,在内在科学当中,观察、推理和批判性思维则是首先需要运用于我们自身,是对自身的身、心、能量、意识等各个层面及其彼此关联的理性探索。我们当然也可以对他人的身、心、能量和意识状态进行观察。但是很显然,我们对他人的身心和意识状态进行观察、评估和分析的能力是受到我们自己的身心和意识状态,受到我们对自我的理解所制约的。

 

外在科学和内在科学一个根本性的不同是,我们对自身,也就是说,对自己的生命状态的观察、推理和评估会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包括我们的身体、能量和意识。 这种研究者对被研究之对象会直接产生影响的现象在外在科学是比较不容易被认识的,尽管并不是不存在。而在内在科学上,一切观察和评估都是直接的影响和干预。比如说,当我们试图通过静坐去认识身心的实质的时候,我们已经改变了自己身心的状态。就算一个刚开始练习静坐的人说自己在静坐时什么也没有感觉到,那其实这种“无感”正是他自己的意识状态的反映:他的意识和他的能量是脱节的。对此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会有不断深入的体会;而当他对此有所体会时,他的身心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其实正是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来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身心的实质。这其实也正是生命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当一个人试图经常去觉察自己的身体、能量和意识状态及其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僵硬地用各种宗教、道德或其它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具备内在科学的一些基本意识。只是,几乎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在某种价值观的主导之下,在一定的人生阅历当中形成的。与此种价值观或人生经验拉开距离,努力从一个更宽广的人性角度来认识自己,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和挑战。尽管如此,不断深入地认识自我,认识人性,持续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渴望。在任何时代,任何一个社会和文化都建立在某种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之上: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儒教、科学传统……都是如此。它们都有自己对于人性的基本主张,也多少都会提供一定的理由。这些理由也可以说就是它们指引人们认识其所主张的人性观的方法。为此,我们需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估和比较,来获得对于人性的更加整合而合乎实际的认识。这种对各个传统或人性观所采用的方法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和评估的努力可以称为内在科学的方法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除了源于中国的道家传统,其它各个传统都比较忽略人性当中的能量层面。而能量实际上在人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间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如果忽略了能量的作用,人们往往或者过于强调精神和灵性的层面,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传统,或者过于强调物质的层面,比如迄今为止的科学传统。当一个传统过于强调精神和灵性的层面,就会倾向于否定世俗生活和生命健康本身的价值,追求对现世生活的超越,而进入到无法理性认知和论证的领域;而当一个传统过于强调物质的层面,由于物质的有限性,就会导致人对自然的过份掠夺和干预,以及人和人之间的过度竞争和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当今时代,深入认识人性当中的能量层面,以及它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联,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以能量为切入点对各种生命现象进行理性地观察、推理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通过每个人自己在此基础上的生命转化,我们有可能对人性和生命获得前所未有的认知,将内在科学和外在科学之间的界限打通,也为各大宗教和精神传统之间,以及它们与科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一个具有整合性的基础。


注:关于内在科学的方法论,亦可参考本公众号2018年3月6日文章:“我们如何发展自己的判断力?



 

预 告

 

一、对托马斯•希伯尔《平常即奇迹》一书的评论

 

197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托马斯•希伯尔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身心灵导师。他有医学背景,又经过长期的冥想训练,并且致力于从科学视角整合古老的智慧和精神传统。自2004年以来,他发起的“庆祝生命节(Celebrate Life Festival)”每年吸引一千多人参加,也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就生命话题进行探讨和交流的盛会。2008年他创立了内在科学学院(Academy of Inner Science),以为关于意识的内在科学和关于生命的外在科学研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平台。2016年托马斯 •希伯尔发起“口袋项目”,以对集体意识中的创伤和阴影问题进行研究和疗愈。他可以说是在当今这个意识觉醒的时代在推动外在科学和内在科学的相互对话和整合,并对因为种族冲突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集体创伤和文化隔阂进行疗愈和整合方面有卓越声誉和重要影响的人士。

 

我于今年五月份在柏林从德国朋友那里第一次了解到托马斯•希伯尔,已经对他产生浓厚兴趣。前不久了解到致力于身心灵健康教育的深圳自在园促成托马斯•希伯尔今年4月份第一次来中国参加交流活动和举办工作坊,也希望借此机会和他有进一步的交流。为此我对照原文翻阅了由自在园组织翻译的托马斯•希伯尔和德国法学教授,柏林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史蒂芬•布雷当巴克的对话集《平常即奇迹》。这个对话集分为八个部分,提出了八条对于精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准则:


1、对自己的人生和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

2、 让和您对话的伙伴在此刻成为您人生电影中的主角;

3、 既前往对您来说有着最大吸引力的地方,也要前往让您最感到抗拒的地方;

4、 随时保持对您身体的关照;

5、 在恰当的地方运用知识性的概念,但是要有创造性;

6、 完全地安住于自己的生活;

7、 透明沟通;

8、 尽可能全面地感知这个世界。

 

在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快地翻阅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希伯尔对于精神发展的论述与很多更加传统的修行人的教导有很大不同的是,他非常具有现代性,观点独到而清晰,同时又和我自己长期以来的思考和感受能够共振。但是对于这样有原创性的见解一阅而过是不够的。我产生了从自己对内在科学的理解,尤其是基于自己的静修实证以及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对希伯尔提出的这八条准则进行深入思考和评论的想法。我想通过这个工作,进一步梳理内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及其与外在科学之间的关联,同时也使得自己在4月份与希伯尔当面交流之际,能够更好地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与之进行有创造性的探讨。我也想以此引起国内的公众对托马斯•希伯尔这位无疑有着广阔视野和深刻洞见,又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身心灵探索者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向大家推荐他4月份来中国的交流活动和工作坊(421日和22日)。详情请见如下链接:托马斯•希伯尔:透明沟通——压力转化与创造觉醒之路


二、一日静修体验工作坊及音乐会

 

311日、12日和18日金振豹博士在北京朝阳区大屯路西奥中心合力向前工作室举办为期一天的静修体验工作坊。详情请见本公众号227日文章:金振豹博士静修与自传工作坊介绍及三月份日程。为期一天的静修体验工作坊适用三和会员制度。会员参加只需缴纳100元场地费。非会员为600元每人。

 

每天工作坊结束之后4:305:30之间将有高品质的音乐体验活动。311日下午为古琴体验,音乐人为王耕先生;312日下午为尺八体验,音乐人为灼卿先生。关于两位音乐人的介绍,可见本公众号2016221日公告:古琴、西塔琴和尺八的对话”318日下午的音乐体验活动待定。不参加静修工作坊的朋友可以单独参加音乐会。会员免费,非会员80元每人。

 

三、       《人生何处去》购买

我翻译的德国人智医学医生苏珊娜霍夫迈斯特博士所著《人生何处去》,是一本以人智学为基础的自传工作的重要著作。每个人的情绪模式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成长过程,尤其是早年经历所决定。人智学认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通过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早年经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疗愈作用,有助于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当下的处境,看到生命新的可能与方向。关于本书的更为具体的介绍,请看本公众号2017922日文章拉开一点距离看人生——《人生何处去》译后记。本书正式出版尚需两三个月,目前如有需要的朋友可联系我获得打印版,80元,含邮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