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屿志

其他

10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为何会有如此海量的古代瓷片?

鱼唇厚且微张、鱼鳍呈飞翔状、鱼尾较大且呈摇摆状,一条活灵活现的飞鱼被绘制在一件古代器皿上。这是一只“南宋青釉褐彩鱼纹瓷洗”,出土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南宋青釉褐彩鱼纹瓷洗2021年10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初发现散落的少批瓷器碎片,经过文物部门的深度挖掘后,出土了10吨以上的瓷片,预计可修复文物不少于3000件。这些埋藏在地底下的古代瓷片就像是一块块历史碎片,让我们看到了曾经那个热火朝天的温州港。出土近10吨瓷片温州朔门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大量的漆器、丝绸、瓯窑青瓷等物品从这里销往海外各国。在古港遗址中发现有4处瓷片堆积带,有条带状的,也有坑状的,且年代集中于元代。其中堆层最厚的有1.5米,长度为28米,瓷片数量相当可观。朔门古港瓷片堆积这些碎瓷片品种相当丰富,大部分来自龙泉窑,也有本土瓯窑的褐彩绘瓷器,以及湖田窑、建窑、遇林亭窑、义窑、松溪窑、吉州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沙埠窑等瓷窑。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瓷器的百花齐放,也验证了温州港曾是联通全国贸易、走向世界的海运大港。文物专家们发现,这批瓷片没有使用痕迹,猜测有可能是运输、转运途中的损耗品。当时瓷器的海上运输难度大,容易出现瓷器破损的情况。港口可能有专人验货,把有破损的瓷器丢弃在码头附近。龙泉青瓷部分瓷器外底有墨书作为标记,如“姓氏+置”“置”“东”“西”“上”“纲”等,出土酒瓶上也有商号名称。在一只宋代瓷碗底部,可以看到“谢六置”三个字。“谢”是姓氏,“置”是置办的意思。在泉州古城西南部的南外宗正司遗址,也曾出土带有“谢置”二字的瓷碗。根据史料记载,南宋初年共有349名皇族迁驻泉州,到1233年时已扩展至2314人。而当时被誉为“天下龙泉”“青瓷之最”的龙泉瓷器备受皇家青睐。或许当年这位“谢六“就是以南宋皇族采购员的身份,到温州进货的。出土的宋代瓷碗“谢六置”龙泉青瓷从温州发货数以吨计的古代瓷器残片中有九成以上来自龙泉窑。为何如此大规模的龙泉青瓷会出现在朔门古港?原因很简单:龙泉制造,温州发货。龙泉窑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制瓷时间最长的几大瓷窑系之一,生产的龙泉青瓷“胎薄如纸、光润如玉”。宋元时期,龙泉青瓷外销至东南亚和高丽、日本等国,成为中国外销瓷器的“主力军”。龙泉位于大山深处,陆路交通不方便,且瓷器属于易碎品,走水运更加稳妥。龙泉正好处在瓯江上游,顺江而下至温州,再从温州港出口到世界各地,是龙泉青瓷当时最为便捷的外运方式。为了运输方便,许多龙泉窑厂依照地势建在瓯江两岸。北宋元祐七年(1092),瓯江上游河滩还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处州官民疏浚治理河道险滩,使水运交通得到极大改善。华盖山上遥望东门永川路浦边码头,可见舟楫纵横的场景。“控带山海,利兼水陆,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温州港是天然的海湾良港,为龙泉青瓷的外销提供了有力条件。早在唐代,温州地区逐渐兴起海外贸易,与日本、新罗有了航线相连。南宋绍兴元年(1131),温州设立市舶务,成为沿海对外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而且当时的温州与宁波、泉州的关系密切,外销的龙泉青瓷除温州港直接出航外,有的则是先运往宁波、泉州两地,再运输到海外。“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那时的朔门古港一片繁华。温州还特别能造船。古时温州“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三国时期就建有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横屿船屯”。宋元时期更是温州造船的辉煌时代,温州官营造船场每年造船额居全国前列。龙泉青瓷乘坐温州船走向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本土瓯窑盛极一时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温州港不仅销售龙泉青瓷,本土瓯窑生产的瓷器也十分受欢迎。瓯窑所产缥瓷,其釉色如淡青色的丝帛,是青瓷中的上品。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南宋青釉褐彩鱼纹瓷洗,上面的褐彩也是瓯窑青瓷代表性的装饰风格特点之一。酒器(瓯窑)温州古称东瓯,瓯字从瓦,说明这里的先民擅长制造陶瓷。温州瓯窑是我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代名窑之一。早在商周时期,瓯江北岸的永嘉就已生产原始瓷器,到了东汉末年已由原始瓷发展为真正的瓷器。腰鼓(瓯窑)东汉的瓯窑窑址分布于瓯江下游北岸永嘉箬隆村后背山、罗溪芦田村殿岭山一带,瓷器大多为青瓷和黑瓷,弦纹、水波纹使用普遍,有的器表满饰弦纹,凹纹处形成绿色积釉圈带,与淡青釉相映生辉。北宋是瓯窑发展的高峰时期,瓯江、飞云江下游两岸集中了大量的窑址,绵延数里,烟火相望。瓯窑的制瓷历史一直延续到元代,长达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寄送宁波的信件一日即可到达!100年前的温州邮政速度堪比现代快递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温州邮驿历史悠久,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海王驺摇建都东瓯时始设邮亭。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往往要翻山越岭、几经辗转,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1877年,温州海关正式开埠运行,温州港城开始走向近代化发展,也拉近了温州与各地的距离。温州近代化的邮政在此环境下因运而生,1896年“温州邮政局”成立,次年元旦在朔门瓯海关正式对外营业。那时从温州发往宁波的信件,第二日即可到达。温州邮驿历史悠久上世纪70年代,魏晋时期的画像砖《驿使图》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的古墓中出土。只见画中的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左手举木牍文书,跃马疾驰。这幅《驿使图》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画砖彩绘《驿使图》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邮驿系统。在交通要道上,每隔一段路就设置驿站,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等。《周礼》中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南朝宋人郑缉之《永嘉郡记》里有“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的记载,这里的“亭”就是邮亭。南朝宋时期,谢灵运在温州期间所游的“南亭”,便是一处“邮亭”。游南亭谢灵运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唐开元年间,温台驿道上置有上浦馆,负责传递衙署文书,并接待来往官员。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温州在沿海山头摆设烽火斥侯36处,“烽”“驿”衔接构成了古代官方特有的军政通信联络网。宋元时期,朔门古港一代也设置有传递消息、接待官员使节的驿馆。元代著名史学家黄溍在《永嘉重修海堤记》记载道:“温为郡,俯瞰大海,江出郡城之后,东与海合,直拱北门,枕江为亭,榜其额曰‘四时万象’,候馆在焉。”但这些官方机构只用于公文传递,民间老百姓想要传递书信只能依靠游商、熟人、同乡等捎带。直到明永乐年间,民间组织经营的民信局才逐渐兴起,主要有传递信件、包裹及银钱汇兑等业务。到了清代,民信局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民间通信网。乾隆年间,温州设有全盛、永义昶、永利3家民信局,嘉庆年间又增设协兴、福润、正大、天顺4家民信局。当时从瑞安寄信到天津,短则10天,长则达20多天。1894年10月30日,瑞安人宋恕在《致杨晨书》中说:“八月十四日始接七月廿三尊缄并都察院传知,事已无及,令人益叹息于中国邮政之不修。”1884年5月13日自温州寄巴黎,6月8日落地,行程近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明清时期朔门附近有个批验所,与盐有关,温州曾是全国盐业产销中心之一

走遍天下离不得钱,山珍海味离不得盐。盐在古代有多重要?被誉为“国之命脉”。地处东海之滨的温州,曾是盐业产销中心。海涂广阔,海水资源丰富,温州在生产海盐方面拥有有利的天然条件,因而产盐历史悠久。曾拥有五大盐场,是两浙海盐的主要产地。温州所产出的大量盐货,经瓯江航运行销到两浙和江西等地。可能是为了便于商人贩盐至各地,元代瓯江边港口码头附近有永和盐仓。明清时期,朔门附近有一官方设置的批验所,用以核验从盐场运出的盐斤。清代诗人方鼎锐《温州竹枝词》感叹道:“木球(筏)盐舶纷如织,都付瓯江上下潮。”描绘出一幅盐舶交织在瓯江上的繁忙景象。"古人如何制盐?"先秦史官编撰的《世本》中有这么一句话“夙沙氏煮海为盐”。相传在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属下有一部落住在山东一带,部落中有个人叫夙沙氏。有一天,他从海里打了半罐水放到火上煮,突然有一头野猪从他面前飞奔而过,他见状拔脚就追。等他捉住野猪回来时,发现罐子里的水已经烧干,只剩下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突发奇想,用烤熟的猪肉蘸着细末吃,味道竟很鲜美。这细末便是从海水里熬制出来的盐,夙沙因此被后世誉为“盐宗”。温州地区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制盐历史。早在东周,就有瓯人“煮海为盐”的记载:“积沙成城,以捍潮势,亭民取咸潮脱沙”,晒卤而成盐,制盐技术已经出现。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凡取卤煮盐,以雨晴为度。亭地干爽,先用人牵牛挟刺刀取土,经宿,铺草籍地,复牵爬车聚所刺土于草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以上,锹作卤井于溜侧。多以妇人、小丁打芦芿,名为‘黄头’,舀水浇灌,盖从其轻便。食顷,则卤流入井。”这说的是“刮泥淋卤”法。简单来说,就是刮取海滨的咸土,将咸土堆在铺有茅草之处,茅草下埋有装卤水的“卤井”,利用潮汐获取高盐度的海水。卤制成之后便是煎煮制盐。清光绪《永嘉县志》所载的永嘉场图在温州制盐史上,宋、元、明代大多采用刮泥淋卤、煎煮制盐。清代则推行摊灰淋卤、坦晒制盐,与前者相比,坦晒法成本低,劳动负荷轻,成卤快,产量高。《瑞安乡土史谭》稿《盐政》中这样描述:“砂铺平坦地,旁开水沟,引潮入沟,泼水于坛,摊灰于砂上,至晚则堆积成堆。次日仍泼水摊晒,约经三日,方好入漏。每卤一担,成盐十五斤其色白,其味咸。”"温州地区有五大盐场"唐天宝元年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100多年前,瓯海关税务司公署为何选址朔门,开埠给温州带来了什么?

对温州来说,18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烟台条约》的签订,温州被迫打开了通往近代的大门。1877年,英国人在朔门附近选了一块地作为温海关的关址。温海关后改名瓯海关,与对面江心屿岛上的英国领事馆隔江相望。瓯海关税务司公署为砖木结构三层坡顶回廊建筑,现已不存在。而在一百多年前,它的存在推动温州向现代化港口城市转型,社会经济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温州英领事馆旧址近照。老眯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700多年前,朝廷使团出使柬埔寨,为何选择从温州港出发……

林婷婷识别二维码,关注“孤屿志”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温州第一位榜眼,800年前长眠于海坛山,他在江心屿的一次送别聚会,影响深远

叶适墓从市区海坛广场旁的蜿蜒小道上山,没走几分钟便看到一座醒目的古墓,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长眠于此。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正月二十日,叶适在永嘉城郊水心村病逝,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海坛山南麓的慈山,距今已过去整整800年。把时间往前倒推至淳熙七年(1180),那时叶适等永嘉学派学者与永康学派的陈亮正在江心屿相聚,两大学派在孤屿碰撞与交流。海坛山与江心屿隔江相望。这头是长眠之地,那里有永嘉学派的记忆。登慈山望江心寺清·徐益哲江上何年寺,孤峰湧水中。不为云隔断,犹可望相通。蓬岛疑堪即,楼台恐是空。何当登彼岸,清磬一声同。温州历史上第一位榜眼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谥“文定”,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人称“水心先生”。叶适在少年时,便与永嘉学派名儒陈傅良成为忘年交。绍兴三十年(1160),叶适11岁,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教育林元章的两个儿子林正仲、懿仲。叶适经常在林家嬉戏,便有机会得到陈傅良的指导。“余亦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根据叶适的回忆,他与陈傅良相识四十年之久,受陈傅良的影响最深。陈傅良是永嘉事功学派创始人薛季宣的大弟子,叶适还得到了薛季宣另一弟子王楠的指导。他为王楠所作的墓志铭说:余稚从公至耄。南宋龙泉窑叶适墓志
2023年11月18日
其他

朔门古港遗址发现千年前的澡堂子!那么古代温州人是怎么洗澡的

古时,洗澡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孔子在朝见鲁哀公之前,要先沐浴斋戒,以示尊重。古代官员还有“休沐”假,隔五天放一天假,让住在朝中和衙署的官吏回家洗头洗澡。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了“休沐”,如《万石君传》记万石君的长子建,官为郎“中令,管理宫廷门户,“每五日洗沐归谒亲”。2021年10月,江心屿对岸的朔门古港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被发现。遗址在考古发掘中惊喜不断,考古人员甚至发现了古代公共浴室的踪迹。也许那时,到温州港做生意的商人和来江心寺取经问道的僧人都有机会在港口洗个舒服的热水澡。朔门遗址发现浴室踪迹温州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港口贸易的日益兴盛,码头上的生活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在朔门古港遗址的最东端有成片房址,其中一片区域的地面上铺着平整的方砖,像是用砖堆砌而成的池子,而且有与它配套的青砖砌的排水沟以及出水口。考古人员推测为元代或者更早时期的公共浴室,浴室由前后两间房构成,每间都有洗澡的池子连着更衣室。不过,这片区域是否为公共浴室,还需进一步考证。朔门古港遗址,地面上铺有平整的砖块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说,在前几年涉及到佛教类的考古中,也曾经发现过类似布局的浴室,整体的建筑样式和排水沟的设计很相近。试想一下,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在海上漂泊数月后停靠至温州港,商人、船员纷纷下船在港口周边闲逛,惊喜发现附近有公共浴室,便进去洗个热水澡,洗去赶路带来的疲惫。何其舒适,何其惬意。港口有浴室不稀奇,在宋代,浴室甚至是教育场所配备的硬件设施之一。永嘉学派学者陈傅良在《重修瑞安县学记》中提到,淳熙十三年(1186)瑞安县学重修后“讲堂、廊庑、厨湢皆一新之”。浴室最早称为“湢”,宋人重视公共卫生,多数官办学校均建置有浴室,供生员沐浴使用。宋代已有公共浴室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高辛氏始造为湢,此沐浴之始也。”宋代团扇上的浴婴图,来源/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品那么古人如何洗澡呢?有澡盆,也有浴室和浴池。早在商周时,古人已经用浴盆洗澡了。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他洗澡用的是青铜浴盆汤盘,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千百年来,温州古城最热闹的地方就在江心屿的对岸

今年是温州建郡1700周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置永嘉郡。当时永嘉郡正面临一件紧要大事——修建郡城。恰巧堪舆大师郭璞正在温州,他提出“倚江、负山、通水”的规划选址方案,和“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的具体建城规划。古城内形成了“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衙”的功能格局。温州古城以北,便是瓯江,是温州与外界进行海上贸易的要道,包括朔门古港、江心屿在内的北埠无疑是温州城最热闹的地方。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木帆船,洋轮,水上飞机…江心屿见证了温州水上交通的千年演变

700多年前,一艘元代海船在途经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时意外沉没。结合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专家推测该沉船可能是从温州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的民间贸易商船。温州自古交通不便,被称为“死(水)路一条”。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温州人外出做生意,只能走水路。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船只从温州港起航,去往世界各地。作为温州“千年商港”的见证者,江心屿也目睹了千年来温州港运输工具的发展。朔门古港遗址考古现场自古造船技术一流古时温州“瓯居海中”,江河纵横。瓯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不仅能熟练掌控船只,造船技术也是一顶一的好。早在三国时期,温州就建有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横屿船屯”。南宋温州建立市舶司之后,温州港的国内外贸易日益兴盛,宋人陈傅良形容温州“江城如在水晶宫,百粤三吴一苇通”。温州造船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以“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与明州同列全国之首。温州建有多处官营造船场,规模最大的一处就设在江心屿对面的郭公山下。那时的温州船场已经能利用“船样(图纸)”来建造船舶,《宋会要辑稿》便提到嘉定十四年(1221),“温州言:制置司降下船样二本,仰差官买木,于本州有管管钱内各做海船二十五只”。连远在北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需要40多艘浮桥用船,也派人来温订造。古代船舶的简易图纸温州船质量好,军用船只纷纷选择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满岛桂香”模式开启,江心屿的桂花林打开了整个秋天

一抹红加一抹绿再加一抹黄这是江心屿秋天的颜色在阳光交汇下江心屿有了世外桃源的水墨有了诗意盎然的意境几度秋意浓最是桂花香桂花盛开时连空气都是甜的一踏上江心屿就被满岛的桂花芬芳所笼罩清幽而朦胧漫步在幽林小径到处都有桂花的踪影这里几株那里几棵金黄浅黄的花朵点缀在绿叶之下就像一个个温暖的灯球把孤屿的深秋点亮传说桂花树伐之不倒是月宫里的神树木犹桂在月中植人似身来镜里游在诗人包恢的笔下孤屿好比月宫仙境孤屿清秋夜星河万里楂夜色袭来伴有微微凉意在草地上席地而坐看满天繁星秋意在桂花香中愈加深邃海天秋晚正千树低黄香垂橙橘一抬脚便入了秋一拂袖便入了画秋天的风把颜料泼向了江心屿的共青湖、双塔、树林……落叶黄了枫叶红了而在绿叶枝头随风摇曳的桂花是秋天最耀眼的存在秋日的孤屿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温州曾有一条老街名字古里古怪,藏着很多故事!还与江心寺的僧人有关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温州古城有一条街,因走的僧人多了,便成了僧街。在现存的几幅清末、民国时期的温州城区地图中,这条街有被标注为“僧街”的,也有写成“麻行街”、“麻行僧街”的。老街巷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承载着专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时光。“麻行僧街”承载着哪些城市记忆,僧人又是从何处而来?1925年《永嘉县城区全图》上标注为”麻行新街“。黄聘珍制这条街常有江心寺僧人来往麻行僧街南起百里西路,北至瓯江边,全长达324米。这是一条相当古老的街坊,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更名,在宋代叫做“噀酒坊”,明代时称为“广惠坊”,从清代开始被叫做“麻行僧街”。在1925年黄骋珍制的《永嘉县城区全图》上,麻行僧街被标注为麻行新街,或许是因为在温州方言中“僧”和“新”读音相似。明清以来,温州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例如皮坊巷、打绳巷等。麻行僧街原是因为这条街上有许多以售卖麻纺为主的店铺,被市井称为“麻行”。在原麻行僧街北端的出口处,是古城七大城门之一的“永清门”,市井俗称“麻行门”。永清门与江心屿仅一江之隔。清代《孤屿志》记载,“出永清门而直视,有水横浸城根,是曰瓯江。之上有小山岛宛在水中,是曰孤屿。”南宋诗人林景熙在《江心寺》诗的题后特意标注,“在温州永清门外”。可见永清门是城里人到江心屿游玩的必经之地。光绪《永嘉县志》中的《新定城池坊巷图》弘一法师曾隐居温州12年,其间一度移居到江心寺闭关。他在给丰子恺等人的信件中提到他的收信地址,“乞写温州‘麻行门外江心寺弘一’收为宜。”不过信件只能送到麻行码头的一家豆腐店,等岛上的工人去取的时候捎回给弘一法师。为何被称为“僧街”呢?江心寺在南宋时为浙东大丛林之一,有寺田二千多亩,僧侣众多,南宋后期最多时和尚多达一千余人,能把江心寺“挤爆”。在这条街上经常能看到有僧人经过,所以温州百姓称这条街为“僧街”。后来,街面上的“畚扫堆店”逐渐取代了麻纺类的店铺,形成温州地区颇具名声的“畚扫堆店”一条街。后来,街面上的“畚扫堆店”逐渐取代了麻纺类的店铺,形成温州地区颇具名声的“畚扫堆店”一条街。如今,麻行僧街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和挺拔的高楼。百里西路的麻行小区仍保留着“麻行”之名,也算是麻行僧街在城市变迁中遗留下的印记。麻行僧街或与爱情有关关于“麻行僧街”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传说。麻行僧街旧照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看龙舟,到温州!古代瓯江上的龙舟竞渡有多热闹?

喜迎中秋欢度国庆瓯江又名蜃江,相传在唐元和年间,刺史韦庸“于江浒沙中得筝弦,投江中,化白龙腾空而去”,故得名蜃江。龙的子孙天生就是龙舟竞渡的好手,温州为中国龙舟之乡,至少拥有两千多年的龙舟史。蜿蜒绵长的瓯江是龙舟竞渡的天然场所,在这里诞生了极具温州特色的龙舟文化,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的龙舟情结。位于瓯江之中的江心屿也见证了无数龙舟好手在大江大浪中乘破风浪。清代光绪年间的郭钟岳著有《瓯江竹枝词》一百首,他在《瓯江竹枝词》中为后人再现瓯江千帆竞渡的繁华盛景: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秋千天外落,梢婆笑学女儿装。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一桨划过两千载。温州一带的龙舟民俗,源于古代对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瓯人以龙为图腾,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在鼓乐中竞划龙舟,祈求平安和丰收。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旧志云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北宋时期,温州龙舟还曾作为“战舰”出现在战场上。当年方腊义军进攻温州西门,温州官员募集民兵,驾驶竞渡船从会昌湖上袭击义军,结果大获全胜。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曾赋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南宋时的龙舟已在温州盛行。到底有多火呢?宋代温州太守杨蟠有诗云:“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龙舟竞渡那天,不论是州官大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赶来观看,就连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名门闺秀也纷纷走出闺房一睹盛况。南宋全国性地理志《方舆胜览》提到温州“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它郡最”。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决赛在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
2023年10月1日
其他

一座亭,一段情,温州江心屿上的这些古亭背后都藏着什么故事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它们或据山冈,或藏幽谷或临绝壁,或跨长虹亭子不仅是休憩停留之地也是很多文人墨客的流连忘返地所谓无亭不成园、无亭不成景江心屿上有大大小小十几处亭子以其精致的造型点缀在江心各处使孤屿这颗明珠更加璀璨谢公亭江心屿上最著名的亭子莫过于谢公亭。据南航先生不完全统计,古代至少有四五十首诗歌咏怀谢公亭。谢公亭位于西塔山下,紧邻江边,坐亭中可以看天上云卷云舒,望江中潮起潮落,艇舸争流,鸥鸟竟翔。相传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政暇频游江心屿,常在一座石亭中观景,后人建谢公亭,为之纪念。谢公亭初建于唐,千年来屡有兴废,经历多次重建。今亭为1952年重建,朱红圆柱,黄色琉璃瓦,六角攒尖顶,亭中立有谢灵运的线刻画像碑。亭柱有两副楹联,“两峰涧合原青老,孤屿诗多首谢公(王瓒)”“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杜甫)。”卓公亭从谢公亭向北直行,能看到为纪念温州明代名臣卓敬而建的卓公亭。亭旁立有卓敬塑像,形象忠愤激昂,凛然正气。此处原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卓公祠,卓公祠曾与文天祥祠一左一右相辉映。据史料记载,当年卓公祠里匾额、楹联、碑刻多多。遗憾的是,1938年5月,日寇飞机袭击永嘉城区,卓公祠被毁圯。2016年秋,在原卓公祠的遗址上,卓公亭落成。归鹤亭归鹤亭在西塔旁,黑筒瓦、红方柱。坐亭中,可观西塔宏伟壮丽,俯瞰林木葱茏、瓯江浩淼。亭中有联云:孤屿孤山亭两个,一归一放鹤千秋。归鹤亭之名便是呼应杭州西湖孤山的放鹤亭。问舟亭沿凌云桥一路向北,在共青湖畔有座黛顶白柱的亭子,这就是问舟亭。亭子旁系有画船一艘,供游人观赏。唐开元年间的一个冬天,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乘舟泛江到永嘉,与好友张子容在江心屿题诗饮酒。孟浩然另有《宿永嘉江》一诗: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如果孟浩然再度问起永嘉郡,相信现在问舟亭中的这副对联,可以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江北江南楼台如画,潮生潮落世界日新。花柳古亭穿过九曲桥,可以看到一座漂亮的古亭,这是从人民路花柳塘“移居”而来的花柳古亭。花柳古亭为清代建筑,上世纪80年代末,为拓宽人民路,古亭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恰逢江心屿东园扩建需要一处景观,商议后一拍即合,决定将古亭搬到江心屿。亭子的石柱等都是原物,而亭子上方复杂的木构建筑则是由工匠依照古法搭建,原来完好的砖瓦木料也用在重建中。“搬家”后的花柳古亭是当时江心屿上最大的亭子,也成为一道全新的景点。怀青亭怀青亭为双连亭,两亭连体,寓意江心原分两屿,后经清了禅师填川合一,故亭取名为“怀青亭”。亭中悬有一副对联,出自明代温州状元周旋的诗句“不与人间连世界,却从海上结楼台”。妙高亭山水戏台旁的妙高亭是江心屿东园最高的亭子,置于堆石之巅,拾级而上,顿觉四面生风。江心屿是佛之屿,妙高亭为禅之亭。“妙高”为梵语“须弥山”之意译,须弥山是佛教世界观的中心。清代林兆斗有诗《孤屿次韵》:中流一拳石,宴坐足销闲。客话烟波里,禅心水云间。天水共青共青湖东侧的亭子为天水共青,缘此处有“收江郭,含蜃气”的景象,在此放眼景区风光,天水共青、翠碧浮动。既切景,又形胜。天水共青设置了亲水台供游人观赏风景,此处两岸古树环绕,绿意葱茏,古老的江心双塔一望可见。湖面视野开阔,风景宜人。临湖望夕,可以感受到天的空旷、水的温柔。
2023年9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江心屿的秋天,几代温州人的童年回忆!有些照片你可能看不懂...

最近,一幅由张毅创作的《江心屿全景大发现》拼图勾起了几代温州人的童年回忆这些年江心屿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作者的心里江心屿还是童年时的模样是他们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的乐土本期,跟着《江心屿全景大发现》一起拼出江心屿的童年记忆一直以来江心屿是秋游的热门地在交通不太便利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边县市的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到江心屿秋游凌晨四五点就得从码头出发摇摇晃晃几小时才能到达江心屿或是乘坐公共汽车一路颠簸到城里再步行至瓯江畔坐船即便如此也抵挡不住他们对江心屿的向往1964年1月,一中一小露营江心留念那天可以穿上好看的衣服揣上家长给的零花钱吃上一根五毛钱的冰棍在草坪上做游戏、放风筝在岸边抓跳跳鱼、小螃蟹江心屿承载着的儿时记忆至今难忘廖女士与何先生合影(1993年摄于江心屿湖心亭)很多人仍保存着游玩江心屿时的照片那时人“飘”景上的照片十分盛行照片的上半部分是人像下面是凌云桥或湖心亭等景物中间加以“白云”过渡在没有p图的年代在双重曝光的作用下实现腾云驾雾孩童的记忆里还有充满梦幻和欢笑的游乐场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东园游乐场最热闹的十年每到节假日游乐场总是熙熙攘攘碰碰车、旋风、海盗船、激流勇进……恨不得把每个项目都玩一遍现在回忆起来似乎那欢声笑语还在耳边环绕后来江心屿有了西园有了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乐园那里散落着更多年轻人儿时的记忆江心屿东园游乐园的经营户展示家人在江心屿游乐项目前的照片
2023年9月9日
其他

古代瑞安人和乐清人是怎么来孤屿游玩的?如今S2线开通,免费接驳,江心屿走起!

随着温州轨道交通S2线的正式开通这几天乐清、瑞安两地市民互访热情高涨S2线车厢内站无虚席一幅人人从从众众的景象市民可在机场站、灵昆站与S1线实现丝滑换乘来市区游玩也更方便了即日起至9月5日惠民路站有往返江心屿的免费接驳车带你一路直达江心屿线路信息接驳地点:惠民路站——江心屿景区码头接驳时间:8:00/9:00/10:00/11:0013:00/14:00/15:00/16:00免费接驳时间:8月30日至9月5日江心屿轮渡营运时间:每日8时至22时,半个小时一班(滑动查看江心屿美图)从乐清的清东路站出发乘坐S2线到机场站同站换乘S1线前往惠民路站全程大约需要1小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人从乐清、瑞安到温州需要走多远的路呢乐清到城区可坐船或走官路唐朝时期,馆驿制度已经十分发达,《乐清县交通志》记载,“本县早有驿道,唐开元年间(713—741)已设有军政文书的上浦馆”。上浦馆,即象浦馆,宋代叫瀛壖馆。据学者南航分析,上浦馆在今永嘉县三江街道挂彩村与乐清市北白象镇琯头村之间的乌牛街道码道村。码道村南临瓯江出东海,自古就是温州通往乐清、台州方向的必经之地,为中国古代的黄金航道之一。明代天顺《一统志·温州府》载:“上浦馆,在府城东七十里,唐孟浩然于此逢张子容。”唐开元年间,孟浩然从绍兴告别崔国辅,乘舟泛江到永嘉,探望同乡好友、时任乐成县尉的张子容,张子容从乐成赶到瓯江北岸的上浦馆为他接风,江心屿正是他二人友情的见证。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孟浩然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建炎四年(1130)正月,宋高宗为避金军,一路南下,从海路经大麦屿、青澳门、琯头,最终驻跸江心屿半月有余,留下墨宝“清辉”、“浴光”。南宋绍兴二年(1132),乐清知县刘默修筑了一条从乐清县城到琯头驿的80里驿道,从县城通恩门出发,途经白溪驿、瑶岙驿、西皋驿,至琯头驿,民众称之为“刘公塘”。从此,沿瓯江水路到琯头,可以直接坐船或走官路到达乐清县城。瑶岙驿遗址明万历年间,推官王允麟署乐清县时,继续开辟新路,自琯头经乌牛,越胜美尖北长界岭、罗溪抵港头,过江即至府城永嘉(温州城区)。据清代光绪《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载,当时自乐清县南门出发,经文昌桥、文虹桥、万岙村、峡门桥、龙首桥、柳市镇、横带桥、白象街、双庙桥、重石村、磐石卫城内到海滨的磐石埠头,长达44里;而自乐清县城西门出发的干路,经下蒲母村、沙岙桥东、下印村北、廿里桥、版塘岭东麓、高岙桥、戴家桥、琯头街至乐清、永嘉交界的滕公桥,道路长达40里。乐清白箬岭驿路瑞安到城区有三条路可走据《温州近代交通史研究》,温州至瑞安平阳等地的古道主要有三条。西路傍山,是最早的古道;东路沿海滨,在三国孙吴建立横屿船屯后更为重要;中路是温瑞平运河塘路,五代吴越后成为三地间最主要的通道。最早的古道是从温州西部瓯海瞿溪街道雄溪往上,过山岭上的红枫古道,可到瑞安湖岭一带,长约50里。在温州与瑞安未通汽车以前,此路为两地陆上主通道,人流昼夜不断,岭上灯火不绝。另有一条桐岭古道是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瑞安陶山至瓯海潘桥到温州城区最主要的通道,是物资商路、征战要道,也是传送文书邮件的驿道。人们从瑞安经古道翻过桐岭,到达河头村船埠头,乘坐温桐河轮到达城区小南门河上岸。小南门河是古时的护城河,是通往三溪、梧田、瑞安的内河交通枢纽,水上运输船只的集散地。民间曾有传,“王字加人本是金,王木亭边螺丝潭,南塘河上魁星阁,小南门外赛龙船”,可见当时小南门外的繁华交通。温瑞塘河古称南塘,俗称七铺塘河。东晋时由人工开凿,唐大和、会昌年间(公元827—846
2023年9月1日
其他

他是文天祥的后人,皇帝宠妃的老师,乘船南下因风浪停留温州,登上江心屿追忆先祖

南宋德祐二年(1276)四月,民族英雄文天祥渡江来到江心寺,写下千古名句“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600多年以后,一位同样来自江西的文姓诗人踏上江心屿追忆先祖,他是文天祥的后人文廷式。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号芸阁(云阁),江西萍乡人。文廷式与文天祥皆处在乱世中,都是在乱世中为家国奉献一生的豪杰。文廷式他是光绪皇帝倚重的忠臣,与瑞安的黄绍箕等列名清流。他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大胆弹劾李鸿章,组织“强学会”,推动“公车上书”。就才华而言,他是光绪帝宠妃珍妃的老师,是一位颇有声望的诗人、词家与学者,有誉“有清元儒,东海先觉”。因笔误丢了状元文廷式是光绪十六年(1890)殿试第一甲第二名,为榜眼。在他中进士之前,曾担任过珍妃和瑾妃的家庭教师。左:瑾妃,右:珍妃文廷式在26岁以前,一直随父居粤,客居在广州将军长善幕府,与其子志锐、侄志钧兄弟为挚友。他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后,到京城都是住在志锐和志钧家中,还做了长善两位侄女的家庭教师,这两位侄女就是后来成为光绪帝嫔妃的珍妃和瑾妃。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皇帝大婚,两女被选为嫔侍,后进为妃。珍妃长相出众,深得光绪皇帝的恩宠。文廷式画像文廷式在当时“文誉噪京师,名公卿争欲与之纳交”,被称作“四大公车”之一,其余三人为王懿荣、张謇、曾之撰。加上珍妃的枕边风,光绪很难不注意到这位来自江西的大才子,有意提拔他。第二年,文廷式考中贡士,考官以排序第一名将文廷式考卷呈送御览。可惜的是,他的试卷中有一个低级错误,把“闾阎”写成了“闾面”。“闾阎”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光绪有意让文廷式中状元,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懂得光绪的心思,竭力为文廷式开脱,声称古人有“闾面”对“檐牙”的用法。《文道希先生遺诗》但有错字是事实,若是选他为状元,难免会引来朝臣和文人的不满,最终光绪皇帝只让他中了榜眼。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堵住悠悠众口,翁同龢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外间以文廷式得鼎甲,颇有物论。”光绪二十年(1894)詹翰大考,光绪亲擢文廷式一等第一名,升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当时的朝廷分为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后党”。文廷式支持变法,是帝党的重要成员,与黄绍箕、沈曾植、张謇等人被称为“后清流”。被罢官后实业救国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主张退让求和。文廷式主战反和,反对李鸿章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认为“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引起慈禧盛怒。慈禧厌恶文廷式不是一天两天了,她挪用编练海军的军费修建颐和园,供六十寿辰庆典享乐之用时,文廷式就上奏光绪:“请皇上停办点景,移作军费。”加上光绪的皇后是她的亲侄女,光绪专宠珍妃,把皇后撂在一边,让慈禧很是不快,她把这份怨恨也算在了文廷式头上。文廷式撰《纯常子枝语》四十卷,民国三十二年序刻蓝印本,卷首文廷式撰《闻尘偶记》一卷,民国邓之诚抄本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他是温州女婿,曾参与“公车上书”,在温做官时,还发动亲友募捐重修江心寺

1895年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京城,一时民怨沸腾。当时正在京城参加科考的康有为、梁启超集结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列名“公车上书”的举人中,有温州女婿冒广生。冒广生肖像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祖籍江苏如皋,因出生于广州而得名“广生”。冒广生是如皋赫赫有名的才子,对经学、史学、诸子、诗词都有深入研究,尤其在词学上的成就在近代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他的才华被瑞安人黄绍第看中,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结婚17年后,冒广生携全家回温,担任瓯海关监督。寓温期间,他广交好友,寄情东瓯山水,不仅出资建造瓯隐园,还为重修江心寺四处奔走募资。同时,他热忱于温州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温州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冒广生(右一)与家人在瓯隐园合影。冒怀庆供图被未来老丈人一眼相中冒氏在如皋是书香门第的大族,明末清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冒辟疆是冒广生的祖辈,冒广生一直以他为榜样和动力。冒广生幼时聪慧过人,四岁开始上私塾,有神童之称。17岁时考秀才,经县、府、院三道关考试都中头名,人称“小三元”。冒广生与温州的缘分,要追溯到光绪二十年(1894)的中举。当年出任江南乡试副主考官的正是他的未来老丈人黄绍第。黄绍第是瑞安“五黄先生”之一,“五黄”说的是瑞安城区小沙巷的一黄姓人家,两代人中出了五位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黄绍第会试考取进士后,入翰林为庶吉士,先后担任过翰林院、国史馆的编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黄绍第在江苏出任江南乡试副考官。批阅时,一首题为《大将龙旗掣海云》的五言诗脱颖而出,此诗正合时势,立意不凡,经考官合议,一致认定为“诗冠全场”,这份考卷便是出自考生冒广生之手。冒广生不仅才识过人,还是一位姿容俊美、风度翩翩的才子。黄绍第见了很是喜欢,特地托当年的阅卷官王庆埏做媒,将自己的爱女黄曾葵许配给冒广生。黄绍第写给冒广生的信札冒家与黄家都是书香世家,可谓是门当户对。黄曾葵比冒广生小三岁,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女子,擅于填词作对。第二年冬天,冒广生到瑞安与黄曾葵完婚,婚后这对小夫妻回到苏州生活。1912年11月,当时的农工商部右丞袁云台(袁世凯之子)推荐冒广生到温州任浙江省瓯海关监督兼温州交涉员。次年2月,41岁的冒广生携一家老小回到温州,接管瓯海关及所属各口。编刻温州地方文献瓯海关关署设在旧温州总兵衙门,原是明代王叔杲的玉介园故址。冒广生到任时,那里已破败不堪,杂草丛生。他便节衣缩食,自掏腰包三千余金,重新打造关署,改名为“瓯隐园”。改造后的瓯隐园景色如何?《瓯隐园碑记》载:“西入园门数百步,夹道植海棠、芙蓉,有王谢祠五楹,以祀前郡守王右军、谢康乐。由祠东行折北,为疚斋,斋上有阁,曰诗传阁,系斋主人葺《永嘉诗传》处……再折而西,为永嘉诗人祠,祠亦五楹,高墙厚墉,颇为壮观,系祀唐宋以来诸郡人之能诗者……”冒广生(撰文)永嘉诗人祠堂之碑记此时,黄绍第正在为搜集整理乡邦文献而忙碌,女婿任职温州,他很是高兴。在他的影响下,冒广生也开始搜集整理温州地方文献,为温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碑记中的“永嘉诗人祠”便是他为祭祀谢灵运以来历代诗人建造的。自撰楹联:“词客有灵,留我供一龛香火;落花如梦,倚栏歌千古江山。”辑成并刊行包括释元觉《永嘉集》和《证道歌》、王开祖《儒至编》、徐照《芳兰轩集》、徐玑《二薇亭集》等唐宋元温州乡贤著作在内的《永嘉诗人祠堂丛刻》13种。此外,冒广生还网罗温州文献,编成《永嘉诗传》百卷,收入自唐以来两千余诗人的诗作两万余首。《永嘉诗人祠堂丛刻》祠堂建成后,冒广生邀请好友、同僚符璋、陈祖绶、陈寿宸、吕渭英、徐定超、洪炳文等人共同结社,吟咏酬唱,辑为《瓯隐园社集》,瓯隐园一时名士云集。冒广生还是一位资深戏迷,他结合温州地方戏的情况,梳理、考证了古代戏的发展,撰写了《戏言》,是一部具有地方戏研究性质的重要文献。《戏言》跋云:“温州戏学,余素举以与永嘉学术称为二霸者,不可无以表章之。”足见冒广生对温州戏的喜爱。冒广生为温州百姓所乐道的,还有他效仿老莱子“戏彩娱亲”典故,为母亲建造“后戏彩堂”的轶事。“后戏彩堂”小楼建在关署西首,在小楼对面还造了一座戏台,经常聘请温州同福、品玉等戏班在此演出,让母亲安度晚年。在温州历史上,“戏彩娱亲”的故事曾多次上演,北宋温州通判赵㞦为父亲修建“戏彩堂”,清代温州太守梁恭辰也建造了一座“戏彩亭”。张罗修缮江心寺冒广生在温任职期间,江心寺经历了一次大修。他在《重修永嘉江心寺碑记》中提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和黄曾葵在瑞安完婚后曾去过江心寺,当时就有了重修的想法。1913年,来温赴职后又故地重游,见殿宇颓废,令人叹息。于是开始筹备重修江心寺的事宜,他发动母亲和妹妹各出百金,又发动同僚、士绅,募集到1600金。温州收藏家林晓克藏有一幅汪如渊的《江心孤屿奇胜图》,这是汪如渊为冒广生所画,在题跋中记录了他修缮江心寺一事。汪如渊《江心孤屿奇胜图》瑞安进士胡调元的《华山老和尚重修江心寺记》也证实了他曾慷慨解囊。据胡调元所言,冒广生募集到的1600金,还未到修复费用的一半,华山老和尚才是最大的支持者。江心寺重修时,温州名士吕渭英始终在旁辅佐。此时,华山和尚从上海来,吕渭英请其主事。华山和尚便拓地,“恢宇缭垣,结阁为堂、为房、为厨、为坎,趺莲承藻,建幢设鼓,一一具足。僧徒至百数人,梵呗之声昼夜不绝,蔚然复称东瓯之丛林。”堪称江心寺的最盛时期。冒广生游览江心屿时,与先人产生了共情,“夫寺固宋高宗驻晔之地也,吾尝抚‘清辉’之石,而欷歔流涕于南渡以后之无人!又尝拜文丞相祠,而愧其得受命之正……”碑记后附上一首《和康乐登江心孤屿》诗,诗曰:窳呰滞江表,山水耽回旋。登临有代谢,寿命无俄延。晴光眷孤屿,众流悲逝川。物理悟兴废,客怀供澄鲜。宗风寂不振,典志缺孰传。挥手千黄金,聊结灵山缘。愿言谢车马,栖上终吾年。冒广生曾邀约诗社社友同游江心屿,众人赋诗唱和,徐定超、陈祖绶、洪炳文、钱振埙等人皆有诗作留存。和冒广生江心寺,用谢康乐《登江中孤屿》韵【洪炳文】诗人领郡溯芳型,到处留题蜡屐停。昔日高风贤太守,此时孤屿小江亭。六朝人物供凭吊,一点金焦接香冥。更有崇坊康乐在,谢池芳草入春青。编辑
2023年8月18日
其他

100多年前,这位行政长官曾担任词社社长,让民国时期的温州词坛焕发新机

民国初年,温州成立了两个文学团体:慎社和瓯社。慎社写诗,瓯社填词。这两个文学团体的成员大部分为温州当地人,然而一位名为林鹍翔的“外人”却在两个社团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林鹍翔(1871—1940),字铁尊,浙江吴兴人,曾在温州担任瓯海道尹,是民国时期词坛的重要人物,师从“清末四大家”之二的朱孝臧、况周颐。林鹍翔与慎社、瓯社的缘分还要从1921年的上巳节说起。那天,慎社在江心屿举办了一场雅集……出任瓯海道尹,为徐公祠增建华表林鹍翔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海龟”。1902年中举,第二年便因清廷改革之需,东渡日本求学。林鹍翔在日本就读的是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二班。这个速成科是日本法政大学特别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学习班,所有课程都由日本教授讲课,并配有懂日语的中国留学生传译。“速成科”,顾名思义,在短期时间内学完课程,因此这个班的学习任务十分紧张,学生非常刻苦。民国时期很多政要如夏同龢等人都是这个班的毕业生。林鹍翔在回国后也得到了重用。归国后首先到长沙任湖南省政务厅长,1916年调回浙江任外交部特派驻浙江交涉员。1920年春又奉命到日本出任驻日学监,几个月后因急症状调回国内。回国后,林鹍翔就来到温州任瓯海道尹,是瓯海道的行政长官,管理所辖各县的行政事务。林鹍翔上任后,为徐公祠增建华表。胡珠生《吕渭英、胡调元请建徐公定超功德碑呈文》附记:“适新任道尹林鹍翔热心公益,素重文事,碑石及华表统得加速建成。怎奈突有意外阻难(此为林鹍翔前任事),碑址只得改在江心孤屿。此后再经二十多年(应指1966年之后20多年)种种变故,碑柱及各种纪念文物统渐废毁无遗。”澄鲜阁参加江心雅集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一座江心屿,半部东瓯史!江心屿入选温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

近日,江心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成功入选温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基(营)地。该基地以宋园为研学活动专区,辐射江心屿全部景区和纪念馆。从去年国庆节开始,宋园推出相关研学教育产品,推出的“瓯越诗之岛、研学江心屿”线路,成功入围温州市第二届青少年研学旅行示范线路大赛。打造的“宋韵瓯风研学”、“江心屿古井探秘研学“、”江心屿历史文化研学”等系列研学活动,成为江心屿研学活动的标杆样板,接待了温州市实验小学、温州市少艺校、龙湾区实验小学、温州都市报小记者,温州晚报小记者、温州市鹿城区总工会等学校和团体的数千名学生,上岛体验园区的研学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研学课堂,寻觅江心古韵,体验宋韵文化。巧读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叠字联出自南宋状元王十朋之手是温州流传最广的楹联被誉为千古奇联“奇”在它有11种念法不管哪种都是描写江心屿四季晨昏云聚云散、潮涨潮落的美景“朝”“长”皆是多音字分别有两种读法对应两种意思可根据不同的断句产生多种读法在学习读对联的同时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孤屿航标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自宋代开始直至清光绪年间江心东西双塔塔顶夜灯高照为引导夜航船只指引方向因此江心屿又被称为“世界古航标”东塔顶上的榕树最是引人注目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为何能枝繁叶茂?在双塔下学习古代航标了解东西双塔的建筑年代和历史演变解密东塔上无土生长的榕树观察向东南方向倾斜7°的西塔探秘宋井江心屿上共有七口古井或大或小、或深或浅井水不断、寒来暑往数百年来默默滋养江中孤屿其中海眼泉、宋井、回环泉为宋代古井江心屿沿江江水“咸卤”而江心古井“井水甘冽”且井水千百年不枯听研学导师讲述井水不犯河水的缘由宋园雅戏宋园位于西塔山下亭台楼榭、花石鱼池仿佛漫步宋代古园林时光穿越至宋代温州游历南宋王朝记忆解密鹿城地名与宋高宗的故事欣赏宋代日常生活器皿领略千年商港通商历史感受永嘉学派文化传承蹴鞠、射箭、投壶,锤丸滚铁环、拍纸牌、丢沙包这是古代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又称“童百戏”古人通过各种运动来消遣娱乐或是表演观赏、招待宾客宋园雅戏体验古代文人的风雅日常在玩耍中领略古人尚“礼”的精神编辑
2023年8月4日
其他

一代文宗阮元来江心游玩,拜谒文天祥祠留下一首诗,被赞为“与斯祠不朽”

​江心屿宋文信国公祠的大门上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摘自阮元的《江心孤屿谒文丞相祠》: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阮元是清朝廷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臣,他活跃在乾隆、嘉庆、道光的政治舞台半个世纪之久,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他还是清代晚期一位了不起的学者,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被尊为一代文宗。他这首《江心孤屿谒文丞相祠》诗被学者称赞为与文公祠同垂不朽。出生在武官世家的文弱书生阮元是一代名儒,可他却出生在一个武官世家。明神宗时,“小槐公”阮岩由淮安迁扬州,为阮氏迁扬之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等皆官至将军。阮元的祖父阮玉堂是一个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良将。父亲阮承信,熟习《左传》《资治通监》等经典,亦娴熟骑射。阮氏世代有武功,偏偏阮元生来文弱,手无缚鸡之力,学习射箭时甚至没有力气拉开弓。由于没有练武的天赋,阮元的父母便转向培养他读书。阮元的母亲林氏是福建大田县知县林廷和之女,幼承家教,好学不倦,阮元5岁便跟着她识字。阮元幼年有一点口吃,读起文章来结结巴巴。林氏教他一句一句慢慢念,在她耐心的引导下,阮元终于掌握了读书的方法,背诵如流。阮元6岁时就被送出去读书,曾受业于多位学者。其外祖父的执友胡廷森对他的影响很大,胡廷森擅长作文,通晓各类文体。阮元师从胡廷森学习《文选》,为日后的诗文写作和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乾隆五十年(1785),22岁的阮元参加科试获得一等第一名,成了“廪膳生”。时任江苏学政谢墉对他深为赞赏,“余前任在江苏得江中,此次得阮元矣。”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考翰詹,阅卷官员评定阮元为一等第二名,乾隆皇帝将他从第二名提为第一名。就在大考翰詹的第三天,乾隆即下旨:“阮元升詹事府少詹事。”向来大考,编修、检讨升任学士已为最优,而阮元升任少詹事,从七品官一下子提拔为四品官,可见是特加优宠。阮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晋太傅。他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先后五十余年,位高权重,声名显赫,被称之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写下温州版“劝学”清代乾隆中后期开始,社会矛盾逐渐尖锐,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内忧外患,而当时选拔人才重视的八股制艺和八韵诗,脱离现实,不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嘉庆二年(1788),阮元在典试优行生员时曾说道:“以四书取士,垂数百年,明初剿袭成书,为《五经大全》,锢蔽士人耳目,至我朝以经术教士,当若何提倡以矫空疏杂滥之弊欤?”面对此番困境,阮元试图改变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和学院的教育方式。他曾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其间“广建学舍,兴起人才”,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力量,扶掖笃学之士。嘉庆三年(1789),阮元以浙江学政的身份到温州视察教育,温州“近时学艺荒芜,科名寥落”,“诸生聪明才力,原可有为,惟是不取师资,不读经史,庸词俗格,沉锢终身,所由见闻日隘,子弟皆愚也”。阮元倡导实学,而当时温州士子沉溺于八股文。他在《劝务崇实学教》中列了一个书单,建议士子们读各类书,“《十三经注疏》为学问根柢,《毛诗》《三礼》尤易启发迷途,《史记》《两汉》更可扩充识力……”阮元在条教中言之谆谆,可惜当时的士子依旧认为这是徒有形式而不起实际作用的空文。在江心留下传世名作阮元在温州视察期间游览了江心屿。在宋文信国公祠,阮元百感交集,作诗抒发自己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这首诗如今就刻在文丞相祠庭院中的回廊上。江心孤屿谒文丞相祠阮元独向江心挽倒流,老臣投死入东瓯。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朱鸟西台人尽哭,红羊南海劫初收。可怜此屿无多土,曾抵杭州与汴州。尾联中的“曾抵杭州与汴州”与南宋诗人林升的名句“只把杭州作汴州”相似。不过林升讽刺的是南宋朝廷不顾国仇家恨,夜夜笙歌,而阮元则是颂扬文天祥的忠勇大义,用意完全相反。在他看来,江中孤屿中的文丞相祠完全抵得上“杭州与汴州”。吴仰贤评论阮元此诗:“笔大如椽,足与斯祠不朽!”若论笔力之重之大,阮元此诗在江心屿历代题咏中堪称首屈一指,确实足与文公祠同垂不朽。与阮元同游江心屿的,有青田人端木国瑚和清阳湖(今常州)人陆耀遹。二人因才华出众深得阮元的赏识。《定香亭笔谈》收录了阮元、端木国瑚、陆耀遹三人的《江中孤屿谒文丞相祠》诗端木国瑚(1773—1837),字子彝,鹤田,号太鹤山人。阮元督学浙江时视学处州(今丽水)选才,阅端木国瑚卷,大加赞赏,邀请他到杭州敷文书院读书。他所作的《定香亭赋》,清思古藻,其文风恰似南北朝齐梁入手笔,令阮元赞不绝口,以诗相赠:“谁是齐梁作赋才,定香亭上碧莲开。括苍酒监秦淮海,招待青田白鹤来。”端木国瑚因此被誉为“青田一鹤”。陆耀遹(1771—1836),字绍闻,曾在阮元手下当幕僚。阮元很欣赏他的诗词,称其“诗才清拔,非唐人不道只字”。阮元《定香亭笔谈》此行二人皆有诗,均收录在阮元的《定香亭笔谈》中。《定香亭笔谈》是阮元督学浙江时写下的随笔,多以诗词歌赋抒发游兴。江心孤屿谒文丞相祠二首端木国瑚百战飘零越海东,烟尘满目寄飞蓬。欲回天地波涛上,只剩山河涕泪中。渡雁有声催宿雪,扶鳌无力坠秋风。此心不逐狂澜倒,半壁犹悬气似虹。一隅势已失偏安,马角崎岖岁月残。海外有天移北极,尘中无地著南冠。浮云孤屿随潮变,暮雨荒陵入梦寒。千载断云诗可读,丹心犹似旧时看。江心孤屿谒文丞相祠陆耀遹信国孤忠垂宇宙,乘潮曾度海门边。江声夜撼风云色,塔影秋高日月悬。故国山河无半壁,新亭涕泪此中川。飘零壮志难回首,犹认碑题德佑年。编辑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做了一个梦,写下50多首诗!这位明代温州人称得上是江心屿第一“宣传大使”

江心屿是“诗之岛”。谢灵运写下《登江中孤屿》之后,各地的诗人纷至沓来,江中吟唱,留下上千首诗篇。就作品数量而言,王瓒可以称得上是江心屿的第一诗人,累计写下五十余首诗。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是温州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他是温州禁毒先驱,曾舍弃当“县官”的机会,将一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

清朝后期,中国深受鸦片烟毒之害。英国利用以鸦片为主的货物,每年从中国掠去数百万两白银。当时永嘉、乐清、平阳等地皆有栽种罂粟之处,奸民熬烟售卖,温州也陷入了鸦片的毒害中。温州禁毒先驱张振夔对鸦片深恶痛绝。张振夔到京城参加会试时曾遇到一位同年染上烟瘾,涕泣而道之,要他立即戒绝,才允许跟他在一处同住。张振夔在所著的《赘言》中曾疾呼:鸦片之误人毒矣哉,国以之贫,家以之破,躯肉以之脱,骨髓以之竭,子孙以之绝!张振夔(1798—1866),字庆安,号罄庵,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清代中晚期温州著名学者,青田端木国瑚、瑞安鲍作雨、定海黄式三等人都是他切磋学问的好友。他曾与鲍作雨主修《乐清县志》,获得了“良史才”的好评。传世有《介轩文集》20卷,其中有多篇题咏孤屿的诗。张振夔画像全身心投入抗英战争张振夔28岁时,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道光六年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海内第一读书人”朱彝尊为何避难温州,在温10个月写下60多篇诗文

清康熙元年(1662)年底,34岁的朱彝尊抵达温州,寓居永嘉知县王世显幕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在清初称得上是一代文宗,于诗,他是清初浙派诗开山祖,与王士禛并称为“南朱北王”;于词,他是“浙西词派”创始人,与纳兰性德、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彼时的朱彝尊还没有这些耀眼的成绩,还只是一位崭露头角的青年文人。他在温州的短短10个月,创作了60余篇诗文,为温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清代《孤屿志》收录其为江心屿作的5首诗。清代《孤屿志》收录朱彝尊诗5首朱彝尊的曾祖父朱国祚曾是明朝首辅,但朱彝尊出生时,朱家已家道中落,经济衰败。好在文学和学术根基深厚,尤其是先祖留下的藏书为幼时的朱彝尊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文化乳汁。朱彝尊6岁入家塾读书,好学不倦,有神童之称。有一次,塾师胡先生举“王瓜”令朱彝尊属对,他应声答道:“后稷。”他以农神对贱物,胡先生似乎很生气,作势欲打。其实,胡先生内心也佩服其属对之巧。10岁时,开始跟从叔父朱茂皖学习,凭着过目不忘的天赋异秉,朱彝尊每天能记诵一万字,复书背诵,不漏一字。朱彝尊朱彝尊在《荇溪诗集序》中回顾说:“予年十七,避兵夏墓,始学为诗。”清顺治二年(1645),鸳水诗社的王廷宰到朱彝尊丈人家做客,向朱彝尊讲述诗学之道,于是17岁的朱彝尊开始潜心学诗,20岁已是“起居饮食梦寐,惟诗是务”。明亡后,朱彝尊开始了长达23年的游幕生涯,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才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开始了入仕新朝、在京为官的岁月。自古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彰显本朝的正统地位。博学鸿儒试后,皇帝宣布重开明史馆,将博学鸿儒全部任命为明史纂修官。一方面,希望通过修史来总结明亡教训,另一方面,也能笼络和安抚朱彝尊这类视国史为文化命脉的前朝学者。对于入馆修史,朱彝尊十分积极,还特意写信给家人,要求将家中有关明史的书籍寄到京师,多多益善。朱彝尊嗜书成癖。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带着楷书手王纶,冒充听差,入宫禁之中抄录四方进呈书籍,被人举报漏泄宫禁机密,因此遭到贬斥,时人称为“美贬”。朱彝尊对此并不后悔,他在书椟上作铭说:“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清代禹之鼎绘《竹垞先生小像》归乡后,朱彝尊曾先后去广东和福建游历,并来往于吴越间。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帝南巡到无锡,在行殿接见了朱彝尊。朱彝尊将自己的经学著作《经义考》之《易》《书》两部分进献给皇帝和皇太子,康熙评价很高,赐“研经博物”的四字匾额,皇太子胤礽称朱彝尊为“海内第一读书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直下江南,各地人民奋起反抗,烽火连天。朱彝尊的从祖朱大定在家乡“首倡起兵,据守嘉兴”,带领族人投身抗清运动中。尽管朱彝尊在暮年时出仕清廷,但作为前朝遗民,他也曾有过血气方刚的抗清岁月。顺治年间,山阴(今绍兴)有一个以魏耕为代表的秘密抗清团伙,打着文学团体的旗号,暗中开展复明运动。魏耕曾改名表明自己的复明决心,魏耕原名璧,又名时珩,在清兵入关后改名耕,又名甦。“甦”由“更”、“生”两字合成,是希望明朝复生的意思。而“耕”字取自刘章咏《耕田歌》的“深耕概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暗藏着驱除“非其种”的满族人的志向。魏耕曾向郑成功上书献策,建议他从海道进入长江,郑成功根据他的计策,同兵部尚书张煌言率水师攻入长江,收复大批州县。顺治十八年(1661),魏耕等人被告发,史称“通海案”。朱彝尊与魏耕等人交往密切,和他们一起参加抗清运动。在郑成功发动长江之役期间,作《杂诗》三首,记录和评论了这场战役。诗中形容由长江口溯江西上的南明军队像一条逆水而游的大鱼,腾决之势显示了飞跃的力量:滔滔东流水,中有西上鱼。素鬐扬洪涛,腾决势有余。云雾生晦冥,川岳助吹嘘。白龙未变服,胡然愁豫且?亮无图南志,终返北溟居。起初,通海案并没有牵连到朱彝尊,但后来此案波澜迭起,事态愈发严重。康熙元年(1662)十月,朱彝尊仓皇出走,在路上遇见永嘉县令王世显。王世显与他是故交,正好要到永嘉赴任,于是邀请他一起前往永嘉。有了清朝官员的庇佑,朱彝尊此番避祸远走倒是十分从容,一路行来一路诗,闲情逸致,丝毫未减。在朱彝尊留下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们此行的路线,乘船沿钱塘江、富春江水路至兰溪、金华,转陆路至丽水,最后顺着瓯江东下,抵达永嘉。朱彝尊在温州作的《东瓯王庙碑》朱彝尊抵达永嘉的时间大约是康熙元年年底,之后在王世显幕府中做文书,驻留了长达10个月时间。朱彝尊寻访了温州各处名胜古迹,在《永嘉杂诗二十首》中,追随谢灵运的足迹,写了松台山、春草池、孤屿等地,犹如一长幅永嘉山水画卷,美不胜收。在他的《曝书亭集》里,这趟温州行一共写了30题、54首诗,另外还有《东瓯王庙碑》等文章,加上其它散落集外的诗文,总数在60首左右。朱彝尊《曝书亭集》朱彝尊在江心屿打卡“孤屿题诗处,中川激乱流”,但江心屿的景和物,又勾起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以及故乡难归、流落他乡的漂泊感。孤屿亭对月[朱彝尊]皎月空江满,寒云万里收。纤毫瞻顾兔,恍惚动潜虬。望远高楼笛,行歌半夜舟。南征有鸿雁,相傍宿沙头。朱彝尊站在高楼远望,听着江面上的小舟传来的些许歌声,仿佛诉说着夜行旅人的飘泊之苦。南征鸿雁夜宿沙洲,还有同类作伴,互相偎依,而避祸异乡、孤苦伶仃的自己,相比之下显得更为凄惨。谒文丞相祠[朱彝尊]尚忆文丞相,当年此誓师。计成犹转战,事去祗题诗。竹柏空祠屋,牲牢尚岁时。鸱夷他日恨,异代有同悲。他来到文丞相祠悼念也曾抵抗异族入侵的文天祥,“鸱夷他日恨,异代有同悲”,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通过凭吊前代英烈,表明自己祈盼复明的心迹。在温州住了些许日子后,朱彝尊的胞弟朱彝鉴来到永嘉,告知他魏耕一案已经有所缓和,追查的风声逐渐平息,同时也带来了父亲病重的消息。康熙二年(1663)十月,朱彝尊向王世显告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即便离开温州很久,朱彝尊还经常回忆起在永嘉的日子,“予尝游永嘉,登华坛、青嶂诸山,遥望所谓芙蓉峰者,丰容窈窕,出没岭表,思遂揽龙湫、雁宕之胜......”编辑
2023年7月7日
其他

乾隆年间,灵魂有温度的大诗人袁枚从老家出发一路玩到江心屿,在温州留下不少趣事

如今夕阳红旅行火热,老年人退休后喜欢外出游玩,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清代乾隆年间,有位叫袁枚的老人,从67岁开始,遍游天台、温州、黄山、匡庐、罗浮、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这些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档都曾与江心屿有交集,他们教育的方式绝了

文徵明不辜负父亲的一生清白,拒绝百姓捐赠的丧葬款。章纶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把儿子培养成了学霸。赵㞦和梁恭辰为了讨父亲开心,特意建造戏彩堂(亭),供他们娱乐。身为儿子,黄淮为父亲建造最胜寺。作为父亲,他又在皇帝面前大力举荐自己的儿子。……在温州这座古城,发生了许多父子之间的温情故事。而且,这些父子都与江心屿有着很深的渊源。本周日是父亲节,让我们一起聊聊那些父子情深。拒绝乡民捐款文林(1445—1499),字宗儒,成化十二年(1476)任永嘉知县,弘治十一年(1498)再来温州任知府。他的儿子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壁(字徵明)。文林文林为了培养儿子文徵明,下足了功夫。他有一群大佬级的朋友,都被他请过来给文徵明上课,文徵明“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吴宽是文林同科进士中的状元,李应祯是“国朝第一”的书法家,沈周为“吴门画派”创始人。文徵明明很争气,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人称“四绝”。文林在永嘉知县任上时,曾提出要在江心屿为文天祥修建祠堂,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开工就被调走了,只将文天祥的《北归宿中川寺》一诗镌刻立碑。后来,文林的继任者刘逊完成了他留下的任务,在江心屿上修建了文天祥祠。弘治十一年(1498),文林任温州知府,文徵明也跟着一起来了。文徵明在温州待了四个月,为科举考试做准备,直到秋天才离开,去应天(南京)参加乡试。文徵明在温期间,文徵明题写了孤屿古井的“海眼”二字。据《永嘉县志》记载:“孤屿有海眼泉,明文徵明书‘海眼’二字,镵于井阑。”后来,他还在《瓯江孤屿》诗中怀念往日在江心屿游玩的日子。瓯江孤屿文徵明昔年行李滞东瓯,曾到江心寺里游。孤屿浮空双塔迥,风烟都属谢公楼。文徵明曾留下墨宝的海眼泉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文林在温州病重,文徵明急忙带着医生从苏州赶往温州。可惜他们赶到时,文林已经病逝三天。文林为政清廉,连办丧礼的钱都没有留下。温州官民自愿凑集千金为他办丧事,但文徵明拒绝了这笔钱,不愿辜负父亲一生为官的清白。最终,温州乡民用这笔钱在华盖山修建了“却金亭”,纪念文林和温州知府何文渊,并在永嘉县学内及礼贤坊(今兵营巷)等处建文公祠,树德政碑。却金亭,纪念文林与何文渊而修建培养儿子成学霸陈都阃招饮江心章纶孤屿嶙峋耸境中,红尘无路可能通。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莲座装成金碧地,蓬壶现出水晶宫。藩侯宴我同来此,落日亭前忆谢公。次韵宋侍御游江心寺章玄应妙绝中川影,乾坤此最灵。远山疑北固,初日见东溟。祠寄文公象,槎横使者星。惟应悲节义,三复史官铭。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明乐清县人,卒赠南京礼部尚书。章纶的儿子章玄应,字顺德,官至广东布政使。章玄应也是妥妥的学霸,但是他没有文徵明那么幸运,学习条件十分艰苦。他8岁随父章纶迁居北京,12岁时章纶因涉复储事下狱,章玄应与母亲向在京乡亲故旧乞借求援,16岁才又随父到南京读书。章玄应的学业是章纶指导的,由于一直生活在南京,成化元年(1465),章玄应参加了南京乡试,通过后成了南京籍举人。后来,章纶因与同僚政见不合,得罪了很多官员。成化四年(1468)十一月,南京的御史和给事中们集体上折弹劾,他们列举的事件中就包括章纶“纵子冒籍”。“冒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高考移民”。明代的科考十分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本籍考试。“纵子冒籍”是触及刑法的大事,立刻引起了宪宗皇帝的重视,立马派人前往南京调查。第二年,调查的官员回奏说弹劾章纶的事“皆不实”。由于章玄应参加南京乡试的时间,是在现行考试制度改革之前,属于“占籍”而不是“冒籍”,可以予以宽恕。不过章玄应是“大臣子,有嫌”,因此遭到了“着革去举人,复返回原籍为生员”的处理。成化七年(1471),章玄应回到原籍浙江参加乡试,中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春参加礼部会试成进士,中会试第十九名殿试第五十一名。两次科举考试,都是一考就中,可见章玄应的实力是非常强的。举贤不避亲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内人,明代第一位内阁首辅。明朝对书法极为重视,书法成为科举之外的得官门径。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向全国招募善书的神童,挑选了二十八人组成书法导师队伍,让黄淮带领,还拿出秘府所藏古代名人法帖,供宫廷书家学习。当时,黄淮向朝廷举荐了温州老乡谢庭循、胡宗韫等人,黄淮之子黄采也因“善书法,入翰林”。宣德六年(1431),黄淮的父亲黄性享寿九十三高龄而终。第二年,宣宗下诏赐祭葬于南柳“黄府山”上。黄淮特意赶到京城谢恩,并带上了27岁的黄采。黄采年幼时就聪明颖异,精书法、亦能绘画。举贤不避亲,黄淮在宣宗面前举荐了自己的儿子,“采颇习楷书,愿留京报效”。宣宗准许黄采于翰林院进其书学。黄淮与江心寺的住持昙旭禅师是发小,也是同学。黄淮告老还乡后,二人的来往更加密切。昙旭禅师向他提议在市区的郭公山建造最胜寺,用来祈求身体康复,并作为祝贺父亲黄性九十大寿的礼物。寺院于1428年开始动工兴建。最胜寺,由黄淮捐资建成黄淮和黄采父子二人皆善诗文,为江心寺留下过诗句,描绘了江心屿的壮丽美景。江心寺黄淮中川古刹压金鳌,百尺危楼倚碧霄。画栋云飞象浦雨,绮窗月涌蜃江潮。老僧爱客能分榻?游子忘机欲弃瓢。远望金焦何处是,万家烟霭路迢迢。江心寺黄采灵鳌戴石峙江心,烟岛翻成鹫岭深。地接诸天朝梵静,波涵双塔夜灯沉。云蟠奎画犹存古,潭隐降龙尚至今。色界尘寰殊咫尺,惟应隔岸礼鲸音。戏彩故事感人至深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谥号“清献”,是北宋赫赫有名的“铁面御史”。他是中国传统戏剧形象“包青天”的原型之一,《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赵抃赵抃退休之后,他的次子、温州通判赵㞦把他从衢州老家接到温州养老。赵㞦,字景仁,神宗熙宁六年进士。海坛山的海神庙残断石碑有载,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温州发生了风灾,太守石牧之、通判赵㞦到海神庙祷神祈佑。赵㞦为了让父亲安度晚年,模仿二十四孝故事中“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在温州的府邸附近修建“戏彩堂”。赵抃到温州时,戏彩堂已经建好,老父亲开心极了,特意作诗夸赞自己的儿子。留题戏彩堂示男㞦赵抃我憇堂中乐可知,优游逾月竟忘归。老莱不及吾儿少,且著朱衣胜彩衣。在温州期间,赵抃游览了温州各地风景、探访名人遗迹,如谢公岩、谢公楼、仙岩等地。他在离开温州前写了一首《自温将还衢郡题谢公楼》,可见他对温州此行的满意:雁荡周游遂此过,永嘉人物竟如何。三贤籍籍风流守,一宿匆匆证道歌。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因留子舍欣逾月,归去事知所得多。谢公楼位于永嘉郡城北门上(今鹿城区望江东路),原属于北门的城楼,因谢灵运常于此游览、休憩,得名“谢公楼。”谢公楼与江心屿仅一江之隔,是江心双塔最佳观赏地。清道光年间,建造“戏彩亭”博父母一笑的故事再次在温州上演。戏彩亭道光二十七年(1847),温州太守梁恭辰仿照赵㞦的做法,把父亲梁章钜迎养到温州,也建造了一座“戏彩亭”,并常常邀请戏班在此演出。梁章钜梁恭辰亲笔题亭匾“戏彩”二字,并作跋说:“宋温州通判赵㞦,迎养其父清献公于倅厅,构戏彩堂,当时传为盛事,东坡、颖滨皆有诗。今资政公亦就养郡斋,而兹亭适成,因以名之。”梁章钜大受感动,亲自为戏彩亭写下一副对联:舞彩又成亭,故事远惭清献德;逢场凭作戏,正声合补广微诗。在温期间,梁章钜畅游温州,足迹遍布雁荡、石门、江心屿、仙岩、飞云江等。梁章钜是中国楹联学开山之祖,梁章钜、梁恭辰父子俩在共同编写的《楹联丛话》中大赞江心屿:“江心寺为东瓯第一名胜。登临一眺,无不在望。南有山与此山两两相峙。”《楹联丛话》在《楹联丛话》中,他们还特意提到了江心屿上有许多楹联,比如:屿中有江心寺,风景极似金山。朱沧湄文翰联云:“长与流芳,一片当年乾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台。”梁章钜也曾赋诗《孟楼》,将和江心有关联的历史人物一一点到。孟楼梁章钜凭栏泼眼尽秋光,城树村烟俯莽苍。历览敢希谢康乐,标题漫借孟襄阳。江山如此清辉在,人物当年逝水忙。谁识浩然留正气,西偏丞相有祠堂。编辑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温州最年轻的文状元,仅23岁!他和南宋温州第一个状元王十朋都曾在江心寺读过书

江心屿是温州学子的福地。绍兴年间,王十朋和木待问先后寄居江心寺读书。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高中状元,他是温州在南宋时期的第一位文状元。6年后,23岁的木待问金榜题名,成为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文状元。南宋49名状元中,比他更年轻的只有18岁的汪应辰和22岁的张孝祥。有趣的是,木待问并没有参加过殿试,而是以省试第一名的身份直接被定为当年的状元,幸运极了。又到一年高考时。本期孤屿志,我们来讲讲少年状元木待问的故事,希望将木待问的这份幸运,传递给每一位高考生。“省元”直升为“状元”木待问,字蕴之,号抱经居士,南宋第12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木待问少年求学时,正是二程洛学在温州崛起的时期。他和名儒陈傅良同出郑伯熊门下,郑伯熊擅长经学,为一代宗师。木待问在郑伯熊门下学习多年,在儒学上有较高造诣。后又拜福建长溪知名学者张叔振为师,还受到了温州知州张九成以及州学教授史浩的青睐。木待问天资聪颖,一点就通,在这些名师的教导下,他学业大进,王十朋称赞他“少年才气已超群,场屋能擒锦绣文”。宋洪迈编撰《夷坚丁志·李卫公庙》载,温州城东有李卫公庙,当地人去求梦,很是灵验。绍兴三十二年(1622),马上要参加科考的木待问希望自己能一举中第,所以他也去了李卫公庙求梦。他梦见自己穿着紫衫,独立于田间,见数千名读书人拥一棺木奔跑而去,但都回头看着他。第二天一大早,木待问找到同乡同学潘柽解梦。潘柽说:“君当魁天下。棺字从木从官,得官无疑,数千辈舁之,明皆出君下也。”果然如潘柽所言,隆兴元年(1163),木待问应礼部试,为“省元”(第一名)。木待问雕像按正常的科考流程,通过省试的学子要继续参加殿试,才算真正的登科。好巧不巧,在木待问参加省试的前一年(1162),宋高宗赵构让位养子赵昚,次年宋孝宗赵昚即位。虽然宋高宗并没有驾崩,但是宋孝宗仍然要居丧守制,按例罢殿试,不亲策进士。故幸运儿木待问直接被定为当年的状元,王十朋在《答木状元启》中有“夺魁兰省,赐第枫宸”之语。虽未经殿试选拔,但是木待问学识和才华绝对担得起状元之名。王十朋是隆兴元年的别院考官,他亲眼目睹木待问在六千考生中脱颖而出,称他“成赤壁之捷,年正类于周郎”。木待问的主考官洪遵特别赏识他的才学,招为门下婿,也有人说木待问是洪遵弟弟洪迈的女婿。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三洪同朝并为台辅(丞相)世所罕见。绍兴十四年(1144),木待问随父母迁居温州城区问政坊(今七枫巷)与王十朋“臭味聊将比兄弟”当时温州学子在佛寺进修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王十朋和木待问也曾在僻静清幽的江心寺读书。王十朋把自己寄居在江心寺读书的经历比拟作谢灵运“偶来莲社游”的雅事。王十朋长木待问28岁,大概是同期寄居江心寺读书,交情不浅,两人相隔六年先后中状元,有“臭味聊将比兄弟”之说。木蕴之即席和文字韵诗酬以二绝王十朋回头遥念旧时群,把酒欣论坐上文。臭味聊将比兄弟,大冯君和小冯君。大冯君和小冯君是指西汉冯野王和冯立两兄弟,二人清廉公正,治绩优良,深受百姓爱戴的故事。王十朋用大小冯君比喻自己和木待问的关系,一是表明二人志趣相同,亲如兄弟;二是希望自己和木待问也要像大小冯君一样,为官时为百姓做实事。民间流传,王十朋和木待问在岛上读书时,寺院主持就认定他们为“龙种”,颇为看重,经常拿饭菜招待他们。木待问和江心寺的寂光禅师相识,曾写文疏盛赞寂光禅师兴建罗汉殿的功德。建罗汉殿疏一水环流,双峰屹立;实境胜地灵之所,乃龙游凤舞之方。昔真歇创成丛林,三十年俄惊一变;今寂光荐兴梵刹,余千日将就全功。唯一乘真诰,尚尔蒙尘;顾四果真人,未归宿地。钦闻乐国,特遣化人。求隆栋之十围,建大厦之百尺。玉枢电绕,春回万仞遍檀林;金锡云开,日有诸天散花雨。愿垂重诺,就此洪因。为江山千载之奇观,资见闻多生之善种。相传,罗汉殿的地基是木待问捐赠的,也有一种说法为王十朋捐赠。王十朋为乐清人,当时不大可能拥有江心屿的田地。反而木待问在城区问政坊的住处距离江心寺不远,有可能拥有江心屿的涂地,被木待问捐舍给寺院作为罗汉殿的地基。为官有政声据《瑞安市志》记载,木待问“为官有政声”。他为官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京城担任经筵侍讲等职,犹得宋孝宗的器重。宋光宗即位后,木待问又被升为太子詹事,掌太子府内外众务,并有训导太子之职。可以说木待问在教授太子这件事上,两任皇帝都十分满意。似乎是南宋朝廷有意锻炼木待问,把他下放到地方任职。知太平、宁国、婺州,在任仅一年半载,知福州不到两个月。绍熙年间宁国府大荒,木待问时任宁国知府,他留心赈济之事,调剂粮食,救济灾民,深得人心,这也是他最为时人称道的政绩。他当太平知州时,一如既往地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他的上司、后来成为左丞相的周必大作有《回太平州木詹事待问启》给予很高的评价:“兹承均劳禁路,分镇当涂。民吏交欢,江山增重。”木待问一直在外任职,但他始终牵挂着家乡。乾道二年(1166),温州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大水灾,有“乾道二年发大水,水漫温州城门柱”的谚语。大水淹没了整个温州城,百姓流离失所。王木亭木待问当时正客居饶州游学,恰巧王十朋时任饶州知州。二人听闻家乡遭受了大水灾,联名想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全身心投入到赈灾救济之中,帮助灾民渡过难关。乡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在如今的温州府前街与五马街、禅街交叉口,建造一座“王木亭”。编辑
2023年6月9日
其他

这位被称为温州诗坛祭酒的诗人到底有多厉害,写诗他只服这三人

孤屿二十韵(节选)梅调元孤屿何年辟,游人到处夸。金焦犹在迩,蓬岛谅非遐。浪卷千堆雪,潮回一带沙。微茫分水国,浩荡接天涯。永嘉人梅调元以诗闻于当世,是明末清初温州诗坛祭酒。何为祭酒?最早的时候,祭酒是一种祭祀活动,由宾客中的一位长者举酒祭神,后来引申为对年高望重者的尊称。诗坛祭酒,就是诗界中资望和成就最高的人,可以说是诗坛领袖。梅调元到底有多厉害?周天锡称他“体备三唐,而一以清真出之,华而不靡,宛而不匮,学者推正始焉”。为人犹长松之于蔓草也梅调元,字赞臣,顺治八年(1651)岁贡,授龙泉县学训导。梅调元明敏嗜学,博览古今书籍,有随手做摘记的习惯。崇祯三年(1630),他在杭州作客,所录的笔记被虫鼠咬啮一空。他痛哭一场,又从头再来,累积一百八十二册。他做的笔记,都是蝇头细字,笔画一丝不苟,用功之勤如此。那时的社会风气,大多读书人都喜欢饮酒着棋,放浪风流,讥弹时政,自鸣高雅。梅调元却是行为端饬,不苟言笑,是个正人君子。周天锡在《梅赞臣墓志铭》中写道:“昔有一巨公,耳七子名,召见之,私语赞臣:‘子视若背,犹长松之于蔓草也’。”“七子”指的是“城南七子”,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梅调元与同里陈邦屏等七人结社,号“城南七子”。周天锡《梅赞臣墓志铭》梅调元诗如其人,工稳而清丽,平和而致密,没有激情,没有豪气,宛然是一位长者。浩然楼梅调元百尺层楼冠巨鳌,文公曾此驻旌旄。厓山事去家何在?孤屿潮生塔自高。魄化杜鹃啼夜月,神骑白马蹴江涛。凭栏一望忠魂杳,天地茫茫首重搔。温州诗坛前辈中,梅调元在嘉靖、隆庆以前只佩服侯一元一人,万历、崇祯时只取何白和邵建章。侯一元,字舜举,号二谷山人,是当时温州地区在明代中叶的主流作家之一,孙衣言评论说:“二谷侯先生最后出,甄综经史,特为淹雅。文似宗派荆川诸家,而以视恭毅,则已过之。诗与荡南涂辙不同,而亦无纤仄之音。”周天锡在《梅赞臣墓志铭》记录了明代末叶温州的诗坛情况:戊己之交,永嘉以诗名者何山人无咎……邵茂才少文、项副使听所、柯茂才茂倩,而何、邵为最。何、邵指的就是何白和邵建章。何白是明末温州杰出的布衣诗人,一生写了近两千首诗。邵建章,字少文,少具异质,力学工诗。《孤屿志》收录梅调元诗三首与人结社,号永嘉五子梅调元在明末清初算是温州诗坛的活跃分子。先是与陈邦屏等七人结社,入清后,又与林占春、李元发、王尔椒、林健等人结为诗社,号称“永嘉五子”。林占春,字梅生,康熙十二年(1673),与周天锡受聘共纂《永嘉县志》。周天锡对他也是赞不绝口,“继赞臣而建骚坛旗鼓者,其梅生乎”。林占春的诗,“醇雅秀整,坚古沉郁,称名广而用物宏,取资平而原本厚,其研深说虑,朝诵夕吟,盖五十年于兹。”清代《孤屿志》中有收录一篇林占春撰写的《朱公祠碑记》。据《永嘉县志》,“朱公祠,在江心孤屿,祀行人司副朱衮”。朱衮,字修龄,义乌人,与林占春、梅调元等人是好友。《朱公祠碑记》中称,朱衮“弱冠探永嘉山水,因与邑人李颖少、梅赞臣诸君,暨兵备使开来万公诸当事,订莫逆交,日往来于松台、孤屿间,击钵康吟,觞咏竟日”。李颖少,即李元发,永嘉五子之一。李元发存诗较少,《东瓯诗存》仅收录两首他与梅调元共游江心寺的诗,从诗题中可以看出,梅调元应该是诗社的社长。同梅赞臣社长游江心寺李元发绀宇熏风拂彩铃,蒲团坐对两峰青。屠沽忏悔堪参法,鱼鸟忘机亦听经。到处生涯云满袖,得来慧业水盈瓶。栖迟渐觉嚣情尽,静夜渔歌出远汀。色相空明宿世成,俨然离垢一先生。浮云不住千峰变,流水无情两岸平。避俗陶潜归正果,翻经刘勰厌尘缨。由来系恋均成梦,解领明珠入化城。李元发《同梅赞臣社长游江心寺》五子中的另外两位诗人林健与王尔椒。林健,字弱仙,又字子强,九岁能读书,十六入郡痒,二十食廪,声名噪黉序间,有《万开来宪副招饮江心寺》诗。王尔椒,字笃蕃,号忝生,善诗,《东瓯诗存》录其诗六首。作《中川谣》悼念顾锡畴唐王隆武时,礼部尚书顾锡畴与家人迁往温州,借住在温州江心寺。隆武时的温州,党派林立,各自分权,身为礼部尚书的顾锡畴除了能与帝王说得上话以外,却无半分实权。隆武二年(1646),顾锡畴在江心寺被贼人杀害,弃尸江中,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温州百姓纷纷出动,终于在三天后找到了他的遗体,“棺殓寺中,驰报其家,迎以归”,并为他在江心寺旁建顾公祠。为了悼念顾锡畴,梅调元写了一篇《中川谣》,其序云:“为顾公作也。丙戌五月十五日,括兵戒严,时宫保尚书顾公出宿中川,诸公饯别入城。中夜贼起,被害。时人哀之,为作此谣。”中川谣(节选)自兵之起地维裂,眼见东南日流血。从此朝廷重武臣,高牙大纛频添设。健儿应募挽雕弧,短后横行佩虎符。扬鞭顾盼何辉赫,虐使文吏如孤雏。纷纷巨盗日横戈,叵测无如此辈何。尚书顾公发鬓皤,自吴徂越劳奔波。间关报主真无忝,诏赐龙文尚方剑。重臣坐镇事从容,武虣闻风手为敛。“括兵戒严”指的是诚意伯刘孔昭遣姚永昌率兵袭瓯事件,此时南明政权内部派系斗争严重。《中川谣》指出,这场凶案的主要原因是文官卢若腾与武臣贺君尧的矛盾,当时是武臣“扬鞭顾盼何辉赫,虐使文吏如孤雏。”刘孔昭“号人曰杀顾为部兵而非他所为也”,部兵是谁,谁是凶手,当时也“无端难作知谁是”。梅调元没有在文中点名凶手,但周天锡《樗庵私志》记录了凶手的姓氏:“丙戌五月十五日夜,盗杀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顾公锡畴于江心寺,而净社大佛适以是日坠地,声如坏墙。尚书为总兵贺君尧健卒朱姓者刺杀之,朱现存。”周天锡认为,杀害顾锡畴的是贺君尧的一位朱姓下属。编辑
2023年6月2日
其他

明代文学家焦竑与一温州推官师出同门,他们在江心屿曾有一段感人的送别故事

在陆路不发达的年代,江河就是离别之地。江心屿地处瓯江入海口,是古代有名的“惜别宝地”。千百年来,无数舟楫在江心屿停泊,远行的旅人在此地与亲朋告别。明代万历年间,文学家焦竑来到温州,与相识多年的挚友潘士藻相聚。久别重逢后的离别,更是难以割舍。焦竑在离开温州前,与潘士藻舟泊孤屿,饮酒饯别,并写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悲凉。焦竑的离别诗丰盈了江心屿诗岛的底蕴,江心屿更是见证了二人弥足珍贵的友情。因科场案深受打击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南京旗手卫人,是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明代王学思想革新运动左派学者杰出代表。焦竑焦竑祖上出身行伍,几代都荫袭祖德,当一个中下层的小官。焦竑天生异质,是个读书的料子,他的父亲焦文杰称他为“读书种子”,并把教育焦竑的任务交给了焦竑的大哥焦瑞。他勤奋好学,加上有父兄的督促,进步很快,16岁参加童子试获得南都第一,24岁中举。然而他数次会试落榜,年近半百才以会试第七、殿试第一的成绩,被神宗钦点为状元。中魁后,焦竑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皇长子出阁,焦竑成为东宫讲读六人中的一员。焦竑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懈怠。不过他性格耿介,未免时露锋芒,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同僚,对他进行排挤和打压。据《金陵通传》卷十九《焦竑传》记载,焦竑“既负众望,性复疏直,时事看不可,辄形言论,政府亦恶之”。万历二十五年(1597),焦竑出任顺天府乡试的副主考官,被同僚诬陷收受曹蕃、汪泗论的贿赂,徇私枉法,给他安上了“文体险诞生、取士非人”的罪名。面对同僚的抨击,焦竑上书为自己辩驳,他在给神宗的奏折《谨述科场始末乞赐查勘以明心迹疏》中,语言情真意切,而且有理有据。但他的申辩没有得到神宗的支持和回应,最终焦竑被贬为福建福宁州同知。焦竑也因此事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尽管有许多同僚都知道焦竑的冤屈,但只有黄云蛟等少数几人敢于直言其冤,甚至还有人趁机落井下石,颇有“墙倒众人推”的悲凉。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焦竑携家眷乘舟离开北京,往福建福宁州赴任,别无他物,仅有书籍两船。第二年,吏部进行官员考核,焦竑被认为为官“浮躁”,遭到降级降薪。焦竑更加心灰意冷,索性辞官返回故园。认为佛与儒是相通的焦竑一生交游广泛,上至朝廷重臣、学界泰斗,下到山林隐士、寒门学子。对焦竑影响最大的是泰州学派学者耿定向。嘉靖四十一年(1562),耿定向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来督导南京学政。此时焦竑年仅22岁,他拜入耿定向门下,学习“心性良知之学”。耿定向很是器重这位年轻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耿定向创办崇正书院,选拔江南十四郡名望之士来书院读书,他不仅选中了焦竑,而且还任命他为书院之长。耿定向早期对佛学半信半疑,后来直接站在了佛教的对立面。焦竑对佛教的态度与耿定向截然相反,他对佛教积极肯定,认为佛与儒是相通的。焦竑对佛教的态度是受到了好友李贽的影响,而李贽与耿定向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复杂。耿定向与李贽既是朋友,也是论敌。耿家三兄弟中的耿定理最早结识了李贽。万历八年(1580),李贽在姚安辞官,来到湖北黄安,住在耿家,充当门客和家庭教师。耿定向与李贽因此有了接触。经过了几年的交往,耿定向逐渐对李贽的言行感到不满,唯恐李贽的言行对家中子侄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李贽于万历十三年(1585)春离开黄安耿家,前往麻城。万历十八年(1590),李贽把多年来与耿定向辩论的书信和文章,收入《焚书》,在麻城公开刊刻发行,彻底惹怒了耿定向,两人的关系达到冰点。李贽《焚书》然而,焦竑与李贽却有着长达三十多年的友谊。焦竑与李贽相识在隆庆元年(1567),李贽任礼部司务。这一年的冬天,焦竑来到北京准备第二年的会试,两人便在此初识了。到了隆庆四年(1570),李贽任南京刑部员外郎,焦竑才与他有了频繁的交往,他听过李贽的讲学后,对李贽评价极高。两人私下关系相当融洽,经常结伴出游。焦竑深受李贽影响,笃好佛学。耿定向得知之后,很是担忧,多次告诫焦竑不要沉溺于此。与友人在孤屿惜别耿定向的另一位门生,潘士藻也笃信李贽之学,他与焦竑是师出同门。耿定向潘士藻(1537—1600),江西人,字去华,号雪松先生。焦竑在《雪松潘君墓志铭》中说,跟从老师耿定向学习的四个最知名的学生中,“与吾辈游独去华氏为最久”,称赞潘士藻说:“君为人磊砢有大节,与人言必尽倾,望而知其君子也。”在同门师友中,潘士藻和焦竑交往时间最久。焦竑在知天命之年才状元及第,此前备受科场失意的折磨。年华渐老,羁旅漂泊,肝胆豪气和名利之心逐渐消磨,而隐居求仙的念头日益强烈。万历十一年(1583),潘士藻中进士,授温州推官。推官相当于现在基层的司法官员,审理百姓递交的案件。潘士藻到任后不久,焦竑游天台、雁荡,到温州与之相会。潘士藻曾有过邀请焦竑一起出家的想法,他得知焦竑即将来温州游玩,特地写信给焦竑,“永嘉大好山水,无论二雁,即积谷、华盖诸胜,近在几榻。西望大海以临彷徨,慨然欲与汗漫之游。兄果有意乎,小儿递至手教,暗然心恻,无常迅速,总之令人益决出世缘耳。”江中孤屿别潘去华焦竑孤屿维舟欲发难,他乡去住共悲欢。一樽梦断江天雨,八月人归海峤寒。肝胆自知从客尽,鬓毛偏觉傍秋残。徘徊剩有游仙意,怅望严陵七里滩。焦竑《江中孤屿别潘去华》这首诗写于两人分别之时。他乡遇故知,其乐可知,但离别时最是不舍。“行者”舟中酒醒,自是黯然伤神。潘士藻虽是“住者”,但也只是宦游之身、他乡之客,友人离去,独留海隅的他何尝不是倍觉清冷孤寂呢?“行者”与“住者”悲欢与共的情感在这里产生了共鸣。万历二十五年(1597),焦竑因科场案被弹劾之时,潘士藻为其鸣不平,同门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此次温州行,应该不是焦竑第一次来温州。万历五年(1577),王叔杲建在华盖山附近的玉介园(今墨池公园)落成,焦竑来参观过,并写下《玉介园记》。此记收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21中。万历十一年(1583),温州知府卫承芳移建郡城的卓敬祠于江心屿文相祠右,紧邻谢公亭。焦竑为之作《卓忠贞公祠记》。编辑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明代这几位清正刚直的御史都为江心屿写了诗,让孤屿多了几分正气

古代“御史”是个什么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监督百官,设立了御史大夫寺。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鼎盛。明代御史最大的特点是以小官监督大官,御史只有正七品,但其职权很大,可以对皇亲国戚、地方大员进行弹劾。简单来说,御史的职能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要想当好一名御史,品行非常重要。明代有多位御史来过江心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他们都给江心屿留下了诗作,为江心屿增添了几分正气。王诤史书称其有“古大臣风”王诤(1508—1581),字子孝,号竹岩,永嘉英桥王氏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贵州巡抚。因其抗直不阿,史书上称其有“古大臣风”。王诤故居里的王诤蜡像嘉靖四十年(1561),王诤奉命巡盐河东,担任巡盐御史。当时有人认为河东巡盐御史是一份美差,不仅外表风光,而且手握重权,于是提出想要跟他交换岗位。王诤淡泊名利,并不在乎这些,便答应了此人。但是本堂周公延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他看中王诤的品质与能力,坚持让王诤出任。王诤出任河东巡盐御史后,脚踏实地、大干实事。《竹岩王公传》记载:“公往而不复雍容,乃日孳孳兴利除害,如监司守令然。”他务实求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工作岗位上可谓是兢兢业业。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温州这些古代神童到底有多神?他们与江心屿缘分不浅

现在一些高校会开设“少年班”,招收成绩特别突出的低龄学生,也就是俗称的“神童”。在古代科举制中,也有专门选拔神童的科举项目——神童举,也叫童子科。《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说的是唐代的刘晏七岁的时候“举神童”,被授予了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被称为“神童”的小朋友,往往在诗文、书画等技艺上天赋异禀。温州人才辈出,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被称为“神童”,他们在童子科中举,长大后依旧功成名就。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来过江心屿,为江心屿留下了自己的诗作。本期孤屿志,我们来聊聊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王应辰髫年能对客赋诗春日登毗卢阁王应辰佛阁召峣接帝京,振衣四望敞春明。九关车马临芳甸,万井烟花绕禁城。地迥绮疏还月色,天低银汉自风声。瞻云不尽思亲意,聆梵空遗出世情。王应辰(1505—1566),字拱甫,号海坛。王应辰小时候非常聪明,七八岁时就能在客人面前念诗,人们称他为奇童,未冠补郡庠生。长大后的王应辰非常有涵养,性情温和,平生没有疾言厉色。他很佩服王阳明、陈白沙的理学,于是改号体斋子。不过王应辰的仕途走得并不顺利,屡试不第,嘉靖四十年(1561)以贡授上海训导。王应辰的文学造诣很高,淹贯经史,熟习古文词,尤其擅长作诗,他的著述很多,有语录《省言》,诗文《正情集》、《简淡集》、《旨苕斋诗话》。王应辰的诗文为名流所推许,论者谓其文宗秦汉,诗则三唐,于学无所不窥,潜心理窟,旁通内典。王应辰与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交好,曾和王叔果同修明嘉靖《永嘉县志》。王应辰死后,王叔果为其写了一篇墓志铭,他在王应辰墓志铭中说,“知公莫如余”。王应辰的作品大部分没有留存下来,在他仅存的几首诗中,还有一首和王叔杲《江心寺》诗的诗作。孤屿次旸谷韵王应辰云海超沙界,风涛拥化城。到来身似叶,浮处迹如萍。说法双林寂,斋心孤月明。从兹摈文史,况复惜簪缨。江心寺王叔杲贝阙开孤屿,金轮壮海城。江山双砥柱,天地一浮萍。铁马云中奏,金莲水底明。登临超万象,俯槛拂尘缨。王应辰《孤屿次旸谷韵》刘基读书能七行俱下散天花·舟泊中川刘基落日长江泊小舟,碧空如水月如钩。闲寻孤屿上高楼。狂歌争击节,起沙鸥。开遍蘋花已白头。错疑飞柳絮,点芳洲。悠悠片石砥中流。双峰缥缈处,拟丹丘。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县南田武阳人(今属文成县)。刘基小时候天资聪明,展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学习天赋,阅读速度极快,“读书能七行俱下”。他12岁就考中了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刘基像泰定元年(1324),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从师学习《春秋》经。《春秋》的内容十分晦涩难懂,初学者往往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据说刘基只需要默读两遍就能背诵如流,还能根据文义说出自己的理解,他的老师认为他将来一定是个不凡之辈。黄伯生在《文成公行状》中称他“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元统元年(1333),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初任江西瑞州路高安县丞。此后在元朝断续为官十余年,担任的都是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师府都事之类的七品小官。他不被朝廷所重视,四度罢职赋闲。48岁时愤而弃官,隐居家乡。至正二十年(1360),50岁的刘基接受朱元璋的邀请出山,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及北伐中原,辅佐朱元璋一统江山,建立大明王朝。民间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谚语。刘基《题宋燕肃春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数位神童以善书画入朝明代有地方荐举、天子亲试的神童(奇童)选拔方式,当时判断神童的标准大多是吟诗诵经,或善出巧对。选拔出来的神童大多入读翰林院,师从诸多翰林学士。在明英宗时代,能书善画的小神童也能进入翰林院读书。任道逊自幼聪颖过人,七岁即能赋诗,会写直径数尺的大字,布局运笔已颇具法度,一时声名在外。明宣德八年(1433),12岁的任道逊作为“神童”被推荐上京应试。任道逊宣宗皇帝听闻任道逊这个孩子才华出众,很是好奇,将他召至金殿,亲自检验他的水平。年幼的任道逊在殿上书写了“龙凤”二字,笔法甚工,引得宣宗啧啧称奇。又出题曰“九天殿上书龙凤”,任道逊以“百尺楼头望斗牛”应对,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赞扬。之后任道逊被录取进入国子监就读,入直文华殿,以书画供奉内廷,累官至太常寺卿。据明朝倪绾的《群谈采余》记载,当时有大臣还以此题诗:年比甘罗少二周,山川毓秀出温州。九重殿上书龙凤,百尺楼头望斗牛。金马玉堂身已贵,青灯黄卷业还修。他时大展经纶手,重沐恩波拜冕旒。任道逊尤其擅长楷书,在明代书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当时内廷诏令文告都出自他手。书画家项元汴称赞他:“明书法于文、祝、宋、沈之后,有詹希原等六三人,任道逊名列其间。”任道逊12岁上京,而另一位来自温州的“奇童”周令7岁就被召入翰林充秀才,堪称传奇。周令幼时,其父就开始口授其经史,手授其书法。他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柳楷。他师从人称“榜眼王”的王瓒,在诗书、易学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当时的温州知府是项澄,他崇文兴教,曾重修温州府庙学、建明伦堂等。明成化二十年(1484),项澄把年仅7岁的周令以“书法奇才”的身份,举荐给朝廷,于是被招入翰林院。周令年纪虽小,但他为人稳重,做事谨慎,颇有“少年老成”的气质。弘治十一年(1498),周令任中书舍人,值内阁,领制敕文字,侍经筵,预修《玉牒》、《国史》等,因文笔不错,甚得帝心。后任顺天府丞,历任太常寺卿兼司经局正字、通政使等职。明代书法家姜立纲(1444—1499)也是在7岁的时候以“能书”出名。代宗选他为神童,召入北京,命为“翰林院秀才”。天顺七年(1463),姜立纲被授予中书舍人,在内阁制敕房办事,为皇帝誊录诏旨。明时,凡用于朝廷、藏于秘府的金版玉册、承奉谕旨,均出自中书舍人之手。姜立纲的字在社会上声誉很高,世人称之为“姜字”,“人得片纸,争以为法”。姜立纲作品瑞安人柳楷与姜立纲有相似的经历,他四岁学书,七岁邑大夫以能书荐举,以神童的身份入选国子监就读。他学成以后,初授翰林待诏,掌管应对职事,官至中书舍人。柳楷与姜立纲同在内阁当官,他的诗文、书画皆佳妙,山水苍秀有致。编辑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宋园游园会来了,这个五一来江心屿做宋“潮”人吧

淄博的烧烤火了云南的泼水节火了那温州有什么?五一假期一起来江心宋园体验古代宋“潮”人的玩法吧汉服秀在江心屿这座千年孤屿之上有着许多古代文化的景观与建筑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古老而虔诚的文化气息当我们身着古装越罗衫袂迎春风
2023年5月1日
其他

明代江心寺曾因香灯田惹上官司,这位温州诗人将此事写入碑记,警示后人

碑刻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在金柏东主编的《温州历代碑刻集》中,收录了27篇有关江心屿的碑刻,见证江心屿近八百年的历史。“江心寺香灯田其来远矣。”江心寺的香灯田距今至少有八百年的历史。在明代,江心寺曾因香灯田惹上官司,江心寺都差点保不住了。为了警示后人,不再发生此类事件,侯一元特意撰写《江心寺复香灯田碑记》纪录此事。侯一元(1512—1586),字舜举,号二谷,明乐清缑山(今蒲岐镇侯宅村)人。嘉靖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他撰写《江心寺复香灯田碑记》时,已致仕回乡,过起了读书著述、治家教子的乡居日子。侯一元为官三十年,勤政爱民,颂声载道,他13岁“伏阙救父”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一段佳话。侯一元像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为何明代江心屿曾同时出现两座文天祥祠?与这位写下“满江红”词碑的官员有关

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电影《满江红》中,全军吟诵岳飞词作《满江红》的片段,把电影的情绪推向高潮。《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在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岳飞之孙岳珂整理编纂的《岳王家集》中并没有这首词。明嘉靖十五年(1536),徐阶为岳飞编的《岳武穆遗文》收录了这首词,署名为岳飞,来源是杭州西湖岳坟里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这首词。岳飞这块石碑为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刻碑立于西湖岳坟,使得《满江红》广为人知。赵宽提倡气节,景仰历史上的忠臣烈士。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大忠大勇,也深深打动了赵宽。赵宽曾到江心屿凭吊文天祥,并提议重建文丞相祠,以表达对文天祥最诚挚的敬意。下笔即超迈老辈皆推服之赵宽(1457—1505)字栗夫,号半江,吴江人,有诗文集《半江赵先生文集》,共收录诗赋512首。王鏊评价赵宽“生而白皙纤弱,若不胜衣,而警敏绝人,自少读书,五行俱下,其于举业若不经意,下笔即超迈,老辈皆推服之”。《半江先生文集》成化十七年(1481),赵宽参加了当年会试并取得第一的成绩。当时的阅卷官吴宽是他的同乡,有人认为是吴宽偏袒同乡。为平息猜疑,主司召试诗赋,赵宽下笔数千言,葩藻夺目,让在场众人叹服。赵宽入仕后,初授刑部主事。他在刑部任职时,与同官华亭陈一夔、昆山秦廷贽、黄岩王存敬四人相互唱和,并结为诗社,“益肆文翰,淹贯群籍,时称为外翰林云”。他们也经常出现于吴宽、王鏊的文士聚会上。初任刑部,因为年轻,吏事还非其所长,不久即表现出决狱才华。徐师曾在《重刻半江赵先生集序》评价其“孝文盛之时而禀清淑颖异之气,几有著作皆脍炙人口,当时其即席唱和对客应酬,握管濡毫畧无凝滞,大者千言小者数句,……一时才名之,士咸屈服焉,识者谓少游复出于今不为过矣”。原祠“狭隘弗称”提议重建文丞相祠弘治年间,赵宽曾担任浙江提学副使。提学副使即以“专一提调学校”为职责的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在任时要到全省各府州巡视学校,考校生员。弘治十三年(1500),赵宽巡视到温州时,与按察副使林廷选、温州知府邓淮结伴,登上江心屿凭吊文天祥。赵宽评价文天祥为“圣贤之俦,旷古之人豪”,认为文信国公祠规模“狭隘弗称”,与文天祥的英雄形象不匹配,提议对祠堂进行重建。林廷选和邓淮便开始着手祠堂的选址重建,“在寺之北垂,倚岩临流,崇深虚明”,林廷选“为之区画”,邓淮“躬经营之”,不久新祠建成。因此江心屿曾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拥有着两座文天祥祠,成化十八年(1482)永嘉知县刘逊首建的文天祥祠紧挨着江心寺东边,邓淮重建的文天祥祠位于江心寺北边。摄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宋文信国公祠弘治十五年(1502),赵宽再次来到温州,邓淮邀请他为扩建完成的新祠作记,即《重建文丞相祠记》。赵宽在记中介绍了新祠的情况,祠内陪祀了“三贤”,即杜浒、徐臻、文富,三人皆与文天祥有关。“考从公之士宜祀者,得二人焉。曰司农卿杜浒,公脱镇江,浒之力也。公至永嘉,浒实从之。又尝以佐府招集兵财来台温焉。曰正将徐臻,温人也。以笔札典督府机密,小心精练,从公北行,备殚忠款。既又得公之孙一人焉,曰富,在前元时尝守温,有惠政。遂以三贤配享于公。”文信国公祠庭院中诗词碑刻杜浒与文天祥同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出使元营被俘,押解北上的途中,杜浒和文天祥一起脱身逃出,来到江心屿,杜浒还在温州替文天祥招募兵马以图复兴宋室。徐臻是温州人,曾追随文天祥,在他身边做文字工作,被收入《宋史·列传·忠义篇》。文富则是文天祥是孙辈,元代时曾任温州长官,很得民心。宋文信国公祠旧游千载遗文在洒泪西风读断碑“公当中国礼义垂绝之余,夷狄禽兽方张之日,天实生之,以主张乎吾道,扶植乎人纪,振中华之风,弭乱贼之萌,百行赖以不堕,九畴赖以立,万化赖以行者也。不然,腥膻污浊,四海一流,斯民其不披发左衽矣乎?”赵宽在这篇记的开头言辞激烈,痛批异族统治者。“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装束,明朝人以“披发左衽”为耻,因为之前遭受过元朝近百年的奴役,“夷狄禽兽”、“腥膻汗浊”等词更是把异族统治者贬到尘埃,以致明代《江心志》中的这篇《重建文丞相祠记》没有被收录进清代的《江心志》和《孤屿志》,怕扎到清代统治者的心。清代《孤屿志》收录赵宽的《次文山宿江心寺诗韵》不过清代的《江心志》和《孤屿志》倒是都收录了一首赵宽追和文天祥《北归宿江心寺》原韵的诗。次文信公江心寺韵赵宽九鼎摇摇系一丝,孤臣夜泣鬼神悲。间关豺虎还来此,俯仰乾坤独为谁?直拟挥戈回落日,岂知填海负深期?旧游千载遗文在,洒泪西风读断碑。首联以文天祥的“孤臣夜泣”起,尾联以自己的“洒泪西风”结,赵宽与文天祥在情感上达成了共振。在南宋政权危如累卵之际,文天祥自敌营逃出,历经千险万难,辗转来到温州,以挥戈返日的雄伟气魄和精卫填海的坚定意志投入到无望的斗争中,企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赵宽钦佩文天祥大无畏的精神,这首诗是对文天祥这位读书人的楷模、以天下为己任的前辈英雄的崇高致敬。除了拜谒文天祥,赵宽登上江心屿后还去了江心寺和东西双塔游览,作有《登江心塔寺二首》诗,收录在他的《半江集》中。登江心塔寺二首赵宽亭亭孤屿立江皋,千尺招提压怒涛。水国天空城雉小,海门潮下石駞高。山灵不厌幽人赏,野兴那堪俗务劳。欲驾长风凌碧落,十洲三岛恣清遨。万里沧溟只尺间,登临一眺豁心颜。瓯闽形胜应堪揽,王谢风流尚可攀。斋钵午惊山鸟散,渔船寒趁海潮还。驱驰甚愧幽栖客,聊共青天半日闲。编辑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春天的花开了,温州这个季节只属于江心屿!花开成诗,只等君来

江心屿春日限定踏青赏花登孤屿宋ㆍ杨蟠天暖风光起,侵晨到此间。花飞春北去,潮落水东还。双峙江心塔,层分海口山。圣朝恩不浅,令我养疏闲。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现在正是踏青赏花好时节樱花、桃花、海棠花数十种鲜花在江心屿盛开到处都是春的气息快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踏上寻春赏花之旅解锁江心屿的春日限定吧江心屿的主调是绿色古树繁茂,曲径通幽如同一座天然的盆景园镶嵌在烟波荡漾的瓯江之中而江心屿的春天是多彩的金盏花、三色堇、紫罗兰在共青湖畔争奇斗艳铺出了一条通往春天的花路五彩缤纷朱栏明媚照黄塘,芳树交加枕短墙。天水共青海棠花开与樱花相见就是春天宋园旁的樱花小道朵朵樱花被春风唤醒在轻抚中缓缓舒展高枝带雨压雕栏,一蒂千花白玉团。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四月正是绣球荚蒾盛开的时节宋园内浓郁青葱的青团子将逐渐转变为白色开出洁白如雪的花朵几只黑天鹅在湖中玩闹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扑扇戏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这群小精灵为江心增添了不少仙气芳榭俯中川,登临意豁然。繁华一水隔,形势九山连。趁春光正好一起来江心赏花吧编辑
2023年4月1日
其他

到江心屿体验宋人的“潮”生活!宋园成温州学生研学热门打卡地!

宋朝人如何打发闲暇时光?在池塘边看“小荷才露尖尖角”在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或是约上三五好友“把酒问青天”或是“买个扁舟凌银浪,闲坐中川片石”若能穿越到宋代,你想做些什么?这周,江心屿宋园迎来了一群小客人与宋韵撞了个满怀蹴鞠、捶丸、投壶、射箭享受宋人赛场竞技古法香囊、篆香啜茗体验宋式生活的仪式感左右滑动查看图集“宋”里“宋”气的庭院建筑集山水林泉、风雅精致于一方天地园内复刻宋代生活场景展陈宋文化、宋历史从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到艺术与器物的极致之美宋园已成为温州学子研学游的热门打卡点宋韵之美之所以俘获人心在于其精致风雅而不失烟火气在于其“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情趣宋韵之美从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湮灭江心屿像一位老朋友总有着熟稔又新颖的感觉这一回在江心宋园游历儿时的嬉戏乐趣体验文人的风雅日常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在研学中感受千年宋韵风华蹴鞠、射箭、投壶、捶丸等运动是古代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这位温州诗人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宁愿在乡野讲学,与江心屿颇有缘分

一部超级志书,揽尽天下奇英才。明永乐年间,为了编纂《永乐大典》,两千多文人齐聚京师,其中不乏温州人的身影。瑞安人虞原璩博览群书,词翰兼美,膺荐预修《永乐大典》。因表现过于出众,明成祖朱棣又征召他去修《高皇玉牒》,诏令中特意叮嘱他“督速前来,毋弃朕命”,可他以疾推脱,宁愿在田间授课讲学。虞原璩有《环庵先生遗稿》传世,被黄淮称为“一代之醇儒”的他与江心屿颇有缘分,本期孤屿志,我们走进这位“隐君子”虞原璩。(才华横溢)膺荐预修《永乐大典》虞原璩(1367—1439),字叔囿,号环庵,一生布衣,居住在瑞安大罗山南麓双桥里(今属塘下镇),为输盐亭户。虞原璩在乡间劳作之余,闭门研究六经和诸子百家之书,昼夜苦读,终成饱学之士,慕名登门求教的学子络绎不绝。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要编辑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于是下令动员全国的文人参与修书,“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京师”。《永乐大典》全书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约三亿七千万字,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典籍渊薮”。永乐三年(1405),虞原璩被推荐入朝编纂《永乐大典》。虞原璩有一首《双桥苦》诗,为饱受重税之苦的双桥盐民亭户鸣不平,有人因此诗攻击他是不满时局。无奈之下,虞原璩退出了《永乐大典》的修编工作。永乐七年(1409),他再度被荐召入京。双桥苦虞原璩双桥苦,半是亭民半戎户。亭民何曾谙斥卤,戎户年年困勾补。又膺里正承公府,批帖牌花日旁午。故家子弟罕稽古,囊空不敢为商贾。四肢傲惰耻农圃,风月三三或五五。闲坐桥头讲文武,行人羡指神仙伍。岂知此仙骑此虎,瑞乡无如双桥苦。《永乐大典》不过有学者认为,虞原璩只参加了抄写《永乐大典》副本的工作。据《正史韵姓》:“虞原璩……永乐己丑膺荐预修《大典》于文渊阁,笔削悉中程度。”可见虞原璩是在永乐己丑年被推荐入朝,即永乐七年。而《永乐大典》定稿于永乐五年(1407),一年后正本全部抄录完成。此时征召虞原璩入朝,应该是为了抄写副本,因此征召的对象都是书法高手。黄淮为虞原璩撰写的《墓志》说他“书法真草行楷兼工,本之羲、献、欧、虞,尤得近代夔陈二公笔意”。书成后,按朝廷惯例应授官职,但虞原璩无意仕途,以母亲年迈为理由,坚决辞官求归故里。回乡途中听闻母亲故去的噩耗,一路哭奔至家。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之后,他重操旧业,授课讲学。后来成祖又征召他去修《高皇玉牒》,专门派遣官员来瑞安,聘请他和温州黄淮等人同往参修。结果他以脚病为理由,拒绝赴召。(佳作迭出)与友共赴江心唱和虞原璩平日隐居乡里,以田园自娱,但与官员、名士的交往从未间断过。虞原璩的《环庵先生遗稿》中收录了几首他与友人共游江心的诗作。和孙仪曹原贞游江心寺韵虞原璩岧峣孤屿屹中川,金碧辉煌蜃气鲜。听法神龙依宇下,忘机鸥鸟狎階前。楼台倒影疑无地,境界超凡别有天。珍重春官郎署客,华裾织翠过高轩。《环庵先生遗稿》题中的“孙仪曹原贞”,应该是江西德兴人孙原贞,“仪曹”在唐以后是礼部郎官的别称。孙原贞(1388-1474),名瑀,字原贞,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授礼部主事,历郎中,后多次到浙江任职。瑞安“月泉诗派”的季德玑有《与孙主事游江心》《上修志书礼部孙主事元禛》诗,前诗像是虞原璩诗的唱和诗,后诗中有“春官清署出南宫”,虞原璩诗中也提到了“春官郎署客”,春官为礼部的通称。因此虞原璩和季德玑的诗里提到的应是同一个人,三人曾结伴共游江心。季德玑诗题中“元禛”可能是同音之误。与孙主事游江心季德玑玉节南游涉大川,停舟孤屿兴飘然。春官曾踏金鳌背,禅伯长斋绣佛前。海藏涌成三宝地,星轺来自九重天。名山自此生光彩,诗句吟成月满天。季德玑《上修志书礼部孙主事元禛》诗孙原贞是泰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曾任兵部左侍郎,镇守浙江。景泰三年(1452),在朝廷镇压了浙闽边境的农民起义后,孙原贞上书建议从瑞安、平阳分置一个县。景泰帝御赐“泰顺”之名,意为“国泰民安,人心效顺”。虞原璩与黄淮(1367—1449)是同龄人,二人相交深厚,曾同游江心寺,在昙旭禅师修建的毗卢阁作诗。同少保黄公游江心寺题毗卢阁虞原璩旧句新梁命我题,千年宝阁与云齐。七闽杰木浮杯至,九斗诸山入座低。挥麈鱼龙时出没,倚阑乌兔自东西。诗成掷笔渡江去,何异飞鸿踏雪泥。江心寺题毗卢阁和环庵韵黄淮雕甍画栋护璇题,百尺觚棱北斗齐。势压苍波鳌背稳,影侵霄汉日轮低。祗园只此瓯江上,净土谁云鹫岭西。俯视尘寰名利客,劳生扰扰隔云泥。(何虞醋交)传为一时佳话何文渊(1385—1457),字巨川,号东园,宣德五年(1430年)任温州知府。何文渊很欣赏虞原璩的才能,常常乘小舟从温州城到双桥去做客,与他辩难经史,商榷时务。二人推心置腹,成为了莫逆之交。何文渊曾下乡询问稼穑之事,得知瑞安石岗陡门因年久失修,渠道淤积,严重影响到粮食丰收。当晚他没有回府,而是乘一叶扁舟,循着温瑞塘河去双桥,找虞原璩商议去了。虞原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提出“陡闸固桩,拓阔深疏,驳岸筑埠,清污还田,据田摊丁,兵壮协理”的疏浚方略。何文渊当即约定,两人择日同赴现场勘察,尽快将其付诸实施。谈到尽兴之处,何虞想要饮酒来个一醉方休,但虞家存酒已经喝完。且天色已晚,村子里也寻不到酒。他们竟以家中的存醋代酒,佐以蔬韭、对酌畅谈,来了个一“酸”方休。这段以醋代酒的夜晤,时人称之为“醋交”。《岐海琐谈》也纪录了这段“醋交”趣事,“何守文渊在郡日,当中夜乘小艇访征士虞原璩之庐,坐久索饮。村落间无所觅,公笑曰:‘虽酸醅亦可也。’乃出新醯一瓶共酌,剧谈竟夕而别”。虞家后代更是将以醋代酒畅谈学问的房间挂上“谭醯室”(“谭”即谈,“醯”,醋也)的匾额,成为当地美谈。编辑:连佳佳
2023年3月3日
其他

这位南宋诗人三次来温州做官,闲暇时他喜欢走这条郊游线路,留下千首诗作

隆兴元年(1163),温州学子木待问高中状元,成为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文状元。26岁的楼钥是木待问的同年。楼钥,明州(今宁波)人,与温州缘分深厚,参加礼部组织的经术和词赋考核后,获得了温州州学教授的职务,职位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教育局局长,之后又担任过乐清知县、温州知州。楼钥是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攻媿集》,《全宋诗》收录其诗千余首。在温州任职期间,写下了与江心屿有关的诗作。本期《孤屿志》,我们来聊一聊这位三次来温做官的大咖——楼钥。言传身教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不只是李白杜甫孟浩然,这位唐代大诗人在温做官时曾给江心屿留下的名作

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1200多年前的一个春日,江南盐铁使署监官顾况在江边游玩,听到不远处的江心屿传来阵阵民歌,原来是有一群人在岛中祭神。盐监官是个小官,但顾况在文学上的成就斐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同时代的皇甫湜盛赞他“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哉”。顾况在温州留下了诗歌和两篇散文代表作,记录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是难得的温州记忆。本期《孤屿志》,我们来聊一聊这位大诗人。01善为歌诗,性诙谐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唐代苏州海盐(今属浙江嘉兴)人。宋代以来就有顾况“以寿九十卒”的说法,说明他至少活了90年,是唐朝最长寿的诗人之一。《唐才子传》中记载的顾况“善为歌诗,性诙谐,不修检操,工画山水”。顾况画像顾况在少年时期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曾寄居寺观读书学习,他于儒学之外出入释老二氏,并习书画艺术,可谓杂学旁收。唐代诗人张继对顾况颇为垂青,有一首《送顾况泗上觐叔父》诗,赞扬、勉励这位后进。送顾况泗上觐叔父张继吴乡岁贡足嘉宾,后进之中见此人。别业更临洙泗上,拟将书卷对残春。至德二年(757年),顾况登进士第,但登第举子并不能立即授官,一般需守选三至十一年不等。于是他开始出门游历,足迹遍及江浙、安徽、江西及两湖等地。顾况大部分时间在江南一带宦游,从事盐政工作,做的都是僚属一类的小官。后来又去京都担任著作佐郎这一闲职,官职低微,但他的文采在京城是赫赫有名的。据说白居易当年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刚到京城就拿着自己的诗去拜见顾况。顾况一见到白居易的名字,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得赞叹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此后他还到处跟人夸奖白居易,年轻的白居易自此声名大振。顾况的爱情来得很奇妙,是一段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爱情佳话。相传在唐天宝年间,顾况在上阳宫附近的下水池边拾得一片红叶,叶上有题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唐寅《红叶题诗仕女图》顾况看到后心血来潮,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还特意跑到上游将这片红叶传进宫内: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此后二人经常通过红叶传书,渐渐心生情愫。唐安史之乱后,宫女趁乱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02永嘉监任上,记东瓯风情大约在大历六年(771)至九年(774)左右,顾况在永嘉任江南盐铁使署监官。“安史之乱”后,盐税收入成为唐朝廷的财政重点。当时江淮、两浙产盐区设有四大总盐仓、十大盐监院,永嘉监(今温州龙湾)是十大盐监之一。但“盐官”并不是朝廷旨授官员,只是户部属支机构——度支、盐铁、常平、转运使署下设并派驻在产地盐监院的盐吏。光绪八年永嘉场图顾况以登第进士身份,“委身”一盐监事吏,着实是大材小用。但是他并没有觉得委屈,反而认为“趋之署者,如好鸟之栖茂林”,积极响应朝廷盐改运动之号召,到地方上做点实事,也不失为士子的学以致用。监官的职位是他自己申请的,唐人李绰在《尚书故实》中提到,“顾况……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据考证,“新亭监”在台州临海,顾况大约在大历六年(771)三月间到任新亭监,半年后被调至温州永嘉监工作。顾况在温州实现了“写貌海中山耳”的愿望。工作之余到处游玩,领略温州本土风情,留下诗作《永嘉》,文章《莽墟赋》《仙游记》《释祀篇》等。永嘉顾况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一个春日,顾况在江边听到江岛上隐约传来土著祭神的歌谣。“江边”指瓯江,“夷歌”是民歌,“烟岛”意为烟波中的岛屿,应该就是江心屿,江心屿在唐代有可能是作为一个祭神的场所。短短二十字鲜明描摹出温州民间祭祀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反映了“瓯俗多敬鬼乐祠”的民俗文化。顾况的《释祀篇》有提到“龙在甲寅,永嘉大水,损盐田……”甲寅即大历九年(774),当地盐民遭受大雨水灾,但是祭拜海龙的仪式规制不减,可见温州当地民众祭祀风气之盛。03一记一赋再现“世外桃源”东晋陶渊明有一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无拘无束、安乐祥和、清澄明朗的理想社会。顾况效仿陶渊明作《仙游记》和《莽墟赋》,用虚拟的笔墨为温州构筑了一个古朴自然、和平美好的社会,再现“世外桃源”的景象。两篇文章都是讲述大历六年(771),温州人李庭等人在山中迷路后的见闻,记可视作赋的序言或补充。在这个地方,没有“人情之险鄙,征税之愁辛”,也不用担心男人被征兵役,妇女祭祀东瓯神庙的辛劳。村里人见到李庭,竟然向他打听“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袁晁起义早在广德元年(763)四月就被朝廷平定,距离大历六年8年多。虽远离凡尘,但依旧牵挂着袁晃动乱一事,可见此事在当地人心中产生了深刻的伤痕。误入仙境的迷者想要脱离苦恼的尘世,“愿来就居,得否”,但莽墟中人以“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由婉言拒绝了。顾况在晚年加入道教,隐居山林,或许他写这两篇文章时已经有了归隐之心,却不得不回归现实生活,多少有些无奈。顾况在温州任职四年,应该游玩了不少地方。《莽墟赋》对莽然之墟的描写,有“举首峨峨,去天无多”“倒壁挂松,灵莳接波,乳窦滴沥,芝房骈罗”之句,可能就是顾况对瓯越地区自然美景的概括。编辑:连佳佳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赐名、赐田、差借人船……南宋朝廷为江心下过9道“圣旨”,为何如此偏爱江心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七月二十一日,一道由皇帝“批示”的圣旨从都城临安下发到温州官府。皇帝孝宗颁布敕令:“敕将本寺永充崇奉高宗皇帝道场”。这是南宋王朝为江心下过的第九道敕文,此时距离宋高宗离开温州已经过去58年了。58年间,南宋朝廷从未遗忘这方小岛,为江心这块福地接连发了9道敕,赐寺名、赐良田600多亩、赐高僧主持……南宋王朝为何如此偏爱江心福地?本期孤屿志,我们就聊一聊南宋朝廷发给江心的9道圣旨。【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800多年前宋金大战,宋高宗南渡驻跸江心屿,如今岛上有哪些古迹与他有关

春节假期,电影《满江红》火遍大江南北,南宋一代名将岳飞的抗金故事再次被人们谈起。靖康二年(1127),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和大部分皇室成员被金国大军虏走。同年,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河南应天府即位。建炎三年(1129)九月,金兵渡江南侵。高宗一路南逃,于次年正月甲子(二十一日)靠泊温州港。金军水师曾下海追赶三百里,在建康(今南京)附近受到名将岳飞的多次袭击。在南宋军民奋勇抗击下,金兵于建炎四年(1130)二月二十三日从临安北撤。高宗在温州江心屿驻跸十六天,为江心屿增添了多处古迹,并成为诗人们反复吟咏的题目。本期,让我们一起追随高宗御驾,去感受江心屿的帝王气息。御书清辉浴光南宋初期,孤屿有两座寺院,普寂禅院和净信教院。普寂禅院在东塔山下,净信教院在西塔山下,二者之间隔着一道中川。宋高宗经历了一年的颠沛流离,终于能在江心屿歇歇脚了。建炎四年二月初六,他连发两道敕为庇佑宋皇室的寺院更名,“温州普寂禅院特改赐龙翔禅院为额”,“温州净信院特改赐兴庆院为额”。建炎四年二月六日,宋高宗连发两道敕为两院改名绍兴七年(1137),温州郡守李光上奏朝廷,希望将江心屿两座寺院合二为一,并请高宗赐“龙翔兴庆”寺额。宋高宗大笔一挥,准奏。元代大儒许谦有一首《中川龙翔兴庆寺》的长诗:孤屿浮中川,昼夜汨潮汐。何年地维裂,中断洲渚失?两峰峙东西,蔽影互朝夕。浮屠据棱层,梵宇绚金碧。飞龙迫风雷,曾此一憩息。昔时梐枑居,今作大士室。了师择灵地,为假蛟鼍窟。聚沙合旧港,连亘如片石。山扉夜无关,神物便入出。乱流携故老,一一访陈迹。轩亭倚葭苇,涛浪倚几席。豫章号栖风,筱簜翳寒日。凭高慨今古,天海相荡激。景在人已非,悠悠意何极!许谦(1270—1337)生在宋末,他的老师金履祥自称是“大宋遗民”。宋亡后,金履祥为表志节,他的文章自此纪年起只记干支,不著年号,自署则曰:“前聘士”。许谦登临江心时,早已有了江心寺之名,他却在题诗中特地用了宋高宗御赐的龙翔兴庆寺名,或许正是受到了金履祥遗民思想的影响,此诗有怀吊故国之意。宋高宗“清辉”御笔木匾在江心屿期间,高宗听闻金兵北撤的消息,心知自己逃过一劫,因此认为江心屿是他的福地。望着瓯江美景,他突然有了题字的兴致,于是挥笔写下“清辉”“浴光”四个大字。清代《孤屿志》记载,龙翔院中曾有清辉轩和浴光精舍,匾额皆为宋高宗御书,不过后者已废。宋高宗像如今,“清辉”御书碑尚存,原木匾现存温州博物馆,御笔碑刻(光绪年间)留存在江心寺内。而“浴光”碑据说在元末动乱中为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所窃去。明代诗人王朝佐有一首《次清辉堂韵》,题中的清辉堂可能就是清辉轩。次清辉堂韵王朝佐古汴寒灰不可温,荧荧孤屿火犹存。一抔未问长陵土,两字空劳万乘尊。卓笔有锋兵自弱,投戈无志艺何论。清辉堂外重回首,谩诧旋乾与转坤。古木当年亦锡名高宗驻跸江心屿时,对普寂禅院前的一株古松十分兴趣,曾赐名为“御爱松”。宋元之际的瑞安诗人陈冈有一首《江心御爱松》诗,感慨的也是宋高宗赵构南渡驻跸江心的往事,同款的“伤时悯乱”之情。江心御爱松陈冈古木当年亦锡名,铁枝曾借老龙栖。可怜南渡凋凌日,多少松楸在废陵。陈冈(字士原,号石池)是南宋著名遗民诗人陈则翁的长孙,出身瑞安阁巷陈氏,晚年寓居后溪别业,著有《溪堂稿》。阁巷陈氏以诗书传家,元延佑三年(1316),阁巷陈氏八世陈冈发起《清颍一源集》,选录陈氏五世陈供至八世陈礼端共15人的诗作,阁巷陈氏因此有了“一门四世盛,诗人十五家”的盛名。裴庾在《清颍一源集》的“原序”中说:“甄陶复倡为诗社,一时英俊更唱迭和。预其盟者,不啻登龙门之荣,由是诗盛于陈氏之门矣!阁巷陈氏清颍一源集这株当年曾用自己繁茂的枝叶荫庇了一代帝君、护佑了一个王朝的古松,现在已如虬龙归海,杳无踪迹。现在游客可以在宋园和岛上码头附近欣赏到松树挺拔的身姿。江心寺被奉为高宗道场宋高宗在江心屿短暂停留十六天,南宋朝廷也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他一生中为江心屿颁布了八道敕,涉及赐寺名、赐良田、禁止酒肉入寺等,可谓是皇恩浩荡。淳熙十四年(1187),宋高宗驾崩。次年七月二十一日,继任皇帝孝宗感念江心屿对宋高宗的特殊意义,特发布了南宋王朝给江心屿的第九道敕令:敕将本寺永充崇奉高宗皇帝道场。江心寺有“高宗道场”碑从建炎四年(1130)二月至淳熙十五年(1188)七月,南宋王朝两任皇帝为江心寺共发了九道勅,时跨58年。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江心寺被列为十刹之一,江心寺一跃成为佛门圣地。城区多处地名因他而改驾幸江心次僧宗觉韵王十朋圣主南巡驻六飞,邦人咫尺见天威。间关高帝尚鞍马,谨厚汉光犹绛衣。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伫看天仗还京阙,无复旄头彗紫微。因岛屿孤悬瓯江,生活起居不便,温籍官员薛弼建议“跸郡廨”。建炎四年(1130)二月十七日,宋高宗的圣驾离开江心屿,从拱北门(后改称朔门)入城。御驾仪卫入城时,民家百姓皆结彩焚香奉迎,百官则迎至永宁桥(今永宁巷口)边,拜伏道旁,山呼万岁,后人便把这一带称作“万岁埭”,即如今的万岁里。御驾依次由大街(今解放街)、五马街,通过谯楼(沿今公安路)到达州治(今广场路小学)。驻跸州治内后,遂改州治衙门为行宫,州治住宅为宫禁,谯楼为朝门。谯楼在温州古城西北处,有一迎恩门,旧名广化门。相传宋高宗从此城门出入时,百姓跪地迎候请恩,故而得名“迎恩门”,俗称“西廓门”或“大西门”。高宗还把华盖山上那座由灵素道士把持的“通真庵”改为“资福寺”,山以寺名。所以华盖山还有“资福山”之称,民间也有谐音叫“紫微山”、“子父山”。当年二月二十三日,金兵败退北撤,宋高宗决定从温州北返回銮。三月十八日,在百官的护送下,高宗从城西北定安门下瓯江登船。将过定安门桥(今象门街附近)时,高宗问随行知州卢知原,此桥何名?卢知原跪奏说:“桥名上安”,上安,意为皇上安好。高宗随即用金字题写桥额为“上安桥”。高宗从定安门出城,定安门因此得名“上门”,即圣上所经之门,后因温州方言谐音雅称作“象门”。编辑
2023年2月3日
其他

孤屿全景图里不止有孤屿,200年前的温州港口风貌在这幅图中复原了

200年前没有相机的年代,孤屿及周边是什么模样?或许可以在清代《孤屿志》收录的这幅《孤屿全图》中找到答案。《孤屿全图》更像是一幅手绘地图,画中的地名是那般熟悉那般亲切。孤屿处在画中央,四周是瓯江两岸的景色。从东向西看,瓯江北岸有挂彩山、罗浮山、华严山、永宁山、君子峰;南岸为温州城境内,有海坛沙、大观亭、镇海门、海关、鸡鸣岭、拱辰门、批验所、永清门、金锁岭、西关、回鹘山、揖峰亭、翠微山等。画如史诗,以画入史。本期,让我们置身画中,窥探200年前的瓯江风貌。孤屿全图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陈诰百里追送江湜,100多年前发生在江心屿的这场送别太感人了

江心屿是一个天然的驿站,它像一个旁观者,见证了无数行人与送行人的依依惜别。同治四年(1865)五月,江心屿迎来了一对难舍难分的友人:江湜与陈诰。诗人江湜在乐清一盐场当了一年的小官,在那里结识了当地人陈诰,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天,江湜离开乐清准备到杭州赴职,陈诰乘着小舟从乐清追到了瓯江。于是两人同登孤屿,相互盘桓良久。离别之际,江湜在扇面上作图题诗相赠。一诗一画一扇一屿,记录了江湜与陈诰的友情,也给江心屿留下“百里追送好友”的一段佳话。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宕是虚生江湜(1818—1866),字持正,一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江湜一生羁旅不定,为生计辗转各地,漂泊度日。咸丰七年(1857),其表叔彭蕴章为他援例捐了个从九品“分浙试用”的差使,希望他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然而世事多艰,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直扑杭城,江湜时为转运使缪梓的从事。杭州城破,缪梓身死,江湜差点在乱军中身亡。江湜像“昨收缪公尸,遍体丛刀痕。……悲来激肺肝,不忍身独存。”万念俱灰的江湜想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所幸被僧人静修所救。在静修帮助下,江湜逃出浙江。这年四月,太平军攻破苏州,家乡沦陷。江湜带着弟弟江澄冒险脱身,于八月抵达温州,投奔陈宝善。江湜在温州住了一年多,辅佐陈宝善处理县署事务。十一月,老家传来噩耗,他的父母和妹妹在战争中罹难。咸丰十一年(1861),江湜游雁荡山,怀着沉痛的心情,作《大龙湫题壁》一诗,倾注了他对家国之哀思:嶂连云兮山四围,仰飞瀑兮从天来。倾万斛之珠玑,为我心兮写哀。噫!风尘澒洞兮故里为灰。非龙湫之宴坐,将余生兮焉归?江湜称得上是清代咸、同年间名满天下的大诗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至作诗学诚斋,几乎出蓝乱真者,七百年来,唯有江弢叔。”雁荡山名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宕是虚生”,便出自江湜之手。江湜还是一位画家,他把这两句诗题在了自画的《大龙湫图》上,并送给了乐清文人黄梦香,之后此佳句便在温州流传开了。此联由书法泰斗沙孟海书写,现镌刻于雁荡山山门牌坊;一代词宗夏承焘所书写的,也已悬挂于灵岩寺。江湜《大龙湫图》募地乡心来一片,明朝题上孟公楼同治三年(1864),江湜再次来到温州,受命代理乐清长林场盐课大使,管理盐民和征收盐税,兼管辖区内的民事。乐清是盐业大县,制盐始于唐朝宝应元年(762),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但同治年间战乱频仍,长林场也遭受过兵火的侵袭。江湜刚到任时,场署破败不堪,根本不能住人,他带着妻儿寄居在附近的塔山寺内。盐课大使是八品微官,任上俸银不足糊口,江湜体恤盐民,仅照例征课,不为虐民之政。郑协和《水竹居诗文集》记载:“在官二年,求书者踵相接,缣素堆几案,公余之暇,手不停缀,尝曰:‘我乐此不疲也。’善水墨,颇贵重,不肯多作”。江湜教盐民作文,乃至作书换米,以诗酒水墨自乐,风雅倾倒县西士林。舟中望孤屿作江湜又看孤屿在中流,双塔凌波势欲浮。天与瓯江自千古,我思谢客不同游。潮平别浦帆初落,野阔孤飞鸟亦愁。募地乡心来一片,明朝题上孟公楼。江湜《舟中望孤屿作》收录在《伏敔堂诗续录》卷三江湜在长林场任上留下题咏颇多,这首诗就是那时所作,这是他第二次来温州,故以“又看”二字领起全篇。“募地乡心来一片”,诗人忽然涌起了一股思乡愁绪,但遍地兵燹,有家难归,乡愁又能安放在何处?他说“明朝题上孟公楼”,把乡愁寄托在诗里。这首诗寄寓了江湜半生的流离之感,情绪深沉幽微,笔致明暗交错。近世诗雄,乱世诗心。江湜孟楼题诗,揭开了江心屿近代诗歌史的序幕。陈生惜别远送我,追及我于孤屿前江湜在乐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同治四年(1865)五月,江湜调离长林盐场,到杭州任职。他的这群乐清朋友纷纷置酒饯别,作诗送行,甚至还为他一家买舟置装。他在留别诗中说:不自知愁友代愁,士林争与买扁舟。人情厚处难为别,到得行时却愿留。后来,乐清的朋友把江湜的4首留别诗和朋友们的29首送行诗结成《长林送行诗》诗集,徐德元作序,作者有徐德元、黄昆南、陈诰、郑梦白、郑梦江等人。陈诰对江湜的感情极深。陈诰,字荻洲,乐清翁垟人。陈诰比江湜小8岁,家境清寒,而狷介不羁,深得江湜青睐,多次赠诗与他。江湜在《又赠陈生》里鼓励陈诰发奋读书:勉彼益读书,乃以家贫对。我意大不然,笑其见识隘。贫乃士之福,饥寒兹磨淬。古来英杰人,激发凡几辈。富儿握牙筹,多藏作灾怪。金气锢终身,不贫反是害。生时闻我言,意气一慷慨。归去仰屋梁,屋若为之大。从此金石声,渊渊出墙外。陈诰视江湜为恩师兼知己,给他写了4首送别诗,其一道:送公江上舟,未语泪先流。强举一尊酒,聊为半日谋。相期无别意,只望再来游。怜我兼贫病,枯肠难写忧。4首五律诗难解陈诰的离别之悲,在江湜启程离开之后,陈诰竟然也乘小舟追了过来。江湜乘舟由乐琯运河进入瓯江,然后溯江而上,当他快到江心屿的时候,陈诰从后面追上来了。于是两人一同登上江心屿,再次叙旧道别。江湜被陈诰的情谊所感动,当场在陈诰的扇面上作画,并题写长诗一首。陈生不远百里追送我至江心寺,于其扇上作孤屿送行图为赠,并系以诗江湜陈生惜别远送我,追及我于孤屿前。因登孤屿同一眺,俯见山郭生苍烟。瓯江一道入海去,海云飞落东南天。远帆欲随孤鸟没,目极浩渺心凄然。《陈生不远百里追送我至江心寺,于其扇上作孤屿送行图为赠,并系以诗》瑞安张㭎曾见过此扇,他在宣统元年(1909)正月初八的日记中记载:“予旧岁在郡中学,郑君仲愚示余江君湜画扇一柄,一面画江心饯别图,一面题诗二截,皆江君留别乐城某君,而自书画以赠之者。”编辑
2023年1月6日
其他

不止是诗之岛、佛之屿,千年孤屿还是忠烈岛、状元岛、风雅岛、离别岛、爱情岛……

我无恙江心屿是温州人最深刻的情感记忆。这里不仅是诗之岛、佛之屿、古航标,1600年
2023年1月1日
其他

古代很多诗人为孤屿题诗,也有不少画家为江心作画,这些画现在都在哪里

“江心胜景似蓬莱,占断壶天绝点埃。”(明·周旋《江心寺》)孤屿十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步一景,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心屿的景色与蓬莱媲美,不仅是诗人心驰神往的“诗之岛”,也是画家眼中一处绝佳的创作圣地。历史上江心屿的画作,除元代宫廷画师王振鹏的《江山览胜图》,存者寥寥,主要集中在清代中后期,或纪游、或风光,或为饯别送行而作。当一方小岛遇上纸上烟云,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本期《孤屿志》,我们来欣赏画家墨宝下的江心屿。《永嘉登塔》清嘉庆十二年(1807)十一年,完颜廷潞任温州知府。次年,他的儿子完颜麟庆陪同祖母来到温州,在父亲的官署居住过一段时间。完颜麟庆,字见亭,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道光年间官江南河道总督十年。完颜麟庆画像温州山水景色宜人,完颜麟庆在温期间,常与兄弟出门游赏。“暇日偕仲文、季素两弟随舅氏出郭揽胜,先诣飞霞洞、揖峰亭等处,遂买棹渡江至江心寺,憩浩然楼,谒文信国祠。登东西两塔,均造其巅,遥望风帆缥缈,海市迷离,俯视觉塔倒江中,水欺人面,别有境界。”完颜麟庆给江心屿留下了一幅《永嘉登塔》画,并配以记事。此画收录在完颜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中,《鸿雪因缘图记》相当于是完颜麟庆的自传画集,是一部配有木刻图的记载作者游历和生平的作品,三集六卷,一事一图一记,共二百四十图记。完颜麟庆先后在安徽、河南、贵州、湖北等地做过官,又管辖过河道,得以游历众多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这是他创作《鸿雪因缘图记》的基础。《鸿雪因缘图记》中描绘江心屿的版画。丁海涵供图《鸿雪因缘图记》中的画作并非完颜麟庆本人创作,而是由多人完成,其中第一集为汪春泉绘。在第一集的最后一篇《兰馆写照》中,完颜麟庆写道:“盖时有门人汪春泉,自丁亥岁来参幕务。春泉精绘事,公馀每详述旧游,倩创一稾,积三年,得七十八帧。”他在平日对幕僚汪春泉讲述以前的游历,汪春泉再根据他的描述作画。《永嘉登塔》收录在第一集中,因此《永嘉登塔》画的作者应是汪春泉。《鸿雪因缘图记》在当时是一件风雅盛事,影响很大,众多名流纷纷为之题诗作序。没有来过温州的戈载,在看过麟庆的《永嘉登塔》后,提笔作词。永嘉登塔戈载竹韵梅芬,亭馆敞、共研铅椠。白云多、半侵画槛。媚中川、孤屿好,翠烟浓澹。城外探春,放怀四览。揖峰亭,钿朵绕洞飞霞染。渡江心、寺旁系缆。两浮图、看对峙,花宫仙梵。题雁预占,顿增气焰。《江心饯别图》清代的温州曾氏,是当时温州城内富甲一方的大族。乾隆年间,曾氏出了一位大名士——曾唯。曾唯,号近堂,字岸栖,他居住的“依绿园”,是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之一。依绿园后更名为籀园。图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九山湖畔的籀园曾唯平时交友广泛,在温州士人中拥有较高的声望。他疏财好义,独资修建了江心屿的浩然楼、文天祥祠、卓公祠,共同出资重建江心寺、重修江心西塔。他热心乡邦文献,编纂《东瓯诗存》《广雁荡山志》等,为温州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乾隆五十六年(1791),曾唯以监生援例授江苏溧阳县丞。据《嘉庆溧阳县志》卷九记载,他于当年九月初八到任。在曾唯离温赴任前,家乡的亲朋好友在江心寺为他送行。这次江心饯别,到场宾客几近百人,场面十分盛大。送行的场面被其中的一位画家绘成《江心饯别图》,遗憾的是,此图真迹泯灭,无法考证出自哪位画家之手。当时为该图题诗的应该有不少人,但现在能找到的只有洪守一和余国鼎的三首诗。题江心饯别图赠近堂曾君之任溧阳洪守一孤屿两浮屠,原为德士宅。岁久事葺修,谁人敢任责?一旦复旧观,供仰曾君泽。兹逢潥阳行,向此别嘉客。折柳送征帆,宾朋几盈百。离筵江上开,余情咸脉脉。黄绶荣初被,青云望自赫。遥知射鸭堂,堪接风流格。它日怀故交,披图情不隔。余国鼎《题曾近堂少尹江心饯别图即送其行》题曾近堂少尹江心饯别图即送其行余国鼎驺从纷纷出郡城,中川祖帐驻行旌。君看一幅烟江里,不尽离亭送别情。骊歌一曲彻江天,醉拂秋风上别船。此去分䣭聊小试,殊勋期与绘他年。《江心孤屿奇胜图》近代温州诞生了“永嘉画派”,后人追溯汪如渊为开山鼻祖。汪如渊(1867-1923),字芗泉,号香禅。自幼习画,凡山水、人物、花卉,无不精工优美。汪如渊尤其擅长花鸟画,有《菊花百种图卷》、《水绘风流册》等作品。汪如渊《江心孤屿奇胜图》光绪二十三年(1897),汪如渊考中拔贡。民国元年(1912)返回温州,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及师范学堂教员。不久后辞职,以卖字鬻画自给。1912年11月,当时的农工商部右丞袁云台(袁世凯之子)推荐冒广生到温州任浙江省瓯海关监督兼温州交涉员。次年2月,41岁的冒广生“赴瓯海关监督任”,接管瓯海关及所属各口。汪如渊被聘为记室,相当于秘书一职。冒广生(右一)与家人在瓯隐园合影。冒怀庆供图冒广生钟爱温州山水,他用私俸三千余金在市区墨池坊旧镇台废署修葺园林、屋舍,辟为“瓯隐园”作为居住处。效仿老莱子“戏彩娱亲”的典故,在关署西首建造一座小楼,名为“后戏彩堂”,又在小楼对面建起一座戏台,常聘请戏班演出,让母亲安度晚年。1895年,冒广生与黄绍第爱女黄曾葵在瑞安完婚后,曾去过江心寺,当时就有了重修的想法。1913年,故地重游,见殿宇颓废,令人叹息。于是开始筹备重修江心寺的事宜,他发动母亲和妹妹各出百金,又发动同僚、士绅,募集到1600金。1916年3月竣工,“复于寺西拓地,恢宇缭垣,结阁为堂、为房、为厨、为炊,趺莲承藻,建幢设鼓,一一具足。僧徒至百数人,梵呗之声昼夜不绝,蔚然复称东瓯之丛林。”堪称江心寺的最盛时期。温州收藏家林晓克藏有一幅汪如渊的《江心孤屿奇胜图》,这是汪如渊为冒广生所画,在题跋中记录了冒广生修缮江心寺一事。《江心孤屿》林晓克的藏品中还有一幅清末画家杨宾的《江心孤屿》。杨宾(1817-1898),原名杨荣宾,号雁渚,平阳张家堡(今属龙港市)人。杨宾《江心孤屿》图杨宾师从吴第,吴第又是项维仁的入室弟子,因此杨宾是项维仁的再传弟子。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吴第”中附记:“弟子杨宾号雁渚,张家堡人,画肖其师,一守维仁家法不失尺寸,识者谓少变化。字法褚遂良,书圣教序。”这幅《江心孤屿》,画面右上是江心屿,左下一带城墙隐现于树丛间,城墙西面突起一片山崖,应该是从郭公山的角度进行取景的。此图落款为“丁丑秋仲上浣五日,橅范华原笔法,似宾谷仁兄大人雅正,雁渚杨宾”,可知作于光绪三年(1877)八月。这是杨宾为“宾谷”所画,“宾谷”何许人,尚不可知。但此人交游十分广泛,在得到画作之后,遍邀名流题咏。在画轴的引首部分,有十四人的题诗共计十五首。兀然瑶岛镇江雄,塔影参差映碧空。楼阁半城云树外,帆樯一棹浪花中。芒鞋踏处遥闻雁,锡杖飞时定化龙。指点梅花新帐里,蓬莱此处认仙踪。这是厉之铭的题诗,前两联描摹杨宾画作中的布景,尤其是颔联“楼阁半城云树外,帆樯一棹浪花中”,可谓诗笔与画笔同工。编辑:连佳佳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古代多位书画大家来过孤屿,不见画作却给江心屿留下诗,诗中有画,别有味道

诗、书、画,昔日文人至雅之事也。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是诗书画三者兼修。瓯江环抱中的江心屿,草木茂盛,亭台点缀,是一座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盆景。自谢公题咏孤屿以来,历代赋诗江心的诗人无数,江心屿成为一座山水诗歌的宝库。《孤屿志》等古籍中收录了多位书画大家题咏江心的诗。他们的诗与文人墨客的相比,毫不逊色。诗人与画家,都是通过作品释放着灵性之光。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让诗画孤屿的内涵更加灵动多彩。本期,我们来认识几位诗书画三项全能的文人。董其昌塔影云连水,僧音梵与华。赠江心休上人董其昌香积千年共,黄梅五叶花。檀那无住相,功德等恒沙。塔影云连水,僧音梵与华。宗雷开社后,知尔退堂赊。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其书法和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孤屿志》收录了董其昌的这首《赠江心休上人》,“休上人”可能是江心寺的一位僧人。董其昌少时聪颖,《明史》载“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他在早年读书时,受父亲董汉儒的影响,勤奋力学,“其昌初就塾,比夜,汉儒从枕上授经,悉能诵记”。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后任湖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礼部尚书等职。据说董其昌17岁的时候,参加松江府会考,写了一篇很满意的八股文,自认为可以一举夺魁。谁知发榜时,董其昌屈居第二,原因竟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这件事对董其昌的打击很大,从此发愤练习书法。他以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董其昌以行书见长,尤精小楷,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合称“明末四大书法家”。董其昌在绘画上也颇有建树,他擅长绘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人。他在67岁临摹的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取青绿设色、水墨兼并浅绛的综合绘画技艺手法,表现出他的人物工笔精湛、山水风格独特、画坛艺术自然传承的巨匠魅力。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董其昌的诗文、书画和鉴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称为“三绝”。薛英中秋孤屿携樽酒,占却沧溟千万亩。董其昌的书法在国内有众多效仿者,不少有名的书法家皆师承于他。清代乐清人薛英便是其中的一位。薛英(1665—1746),字雪涵,号雪堂。少时天赋颖悟,聪明勤学,爱诗词,尤善画,在乡塾“每试辄列前茅”,深得老师及族人赞扬,擅长水墨画,书画宗董其昌。康熙五十三年(1714),薛英乡荐中举,授绍兴府萧山县儒学教谕。他在萧山任上教育有方,又因书画出名,深受当地学子敬仰,登门索求其画者无数。在萧山任职七年,留下了不少佳诗美画。后因身体欠佳,辞职回家,当时“诸生固留,更承邑令爱羡不放”“归田之日,诸生偏道送至数十里外”。薛英返回故里后,曾移居鹿城(今温州东屿一带)。他觉得当时城里学堂偏少,便决心创办新学堂,亲自选址规划,自己出资,当地人出力,历经数年,终于在巽山西麓建成了“薛英学馆”,自己担任主讲。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薛英,在巽山顶上建“薛英文昌阁”。薛英喜好山水,多次游览家乡及萧山诸地的风景名胜,留有多首诗篇。他尤爱雁荡山,在萧山任职期间,写下《手辑雁荡山志,时谋付梓》一诗赠友人,说自己“乡心久欲赋归田,不道淹留又隔年”,回乡后,辑有《雁荡山志》一稿。他在江心屿写下一首《中秋集江心觞月》:中秋集江心觞月,用王梅溪先生九日饮酒韵薛英中秋孤屿携樽酒,占却沧溟千万亩。浮云净扫太虚清,皎月一轮悬海口。主人豪兴压江波,预卜佳晨集群友。老树风生野鹘惊,危矶潮杂蒲牢吼。临江纵酒呼明月,酒落杯中月落手。河汉声流窣堵高,直欲振衣上牛斗。古人已往皆陈迹,来者纷纷续其后。海外神仙亦浪传,人间良会能长有?试看当年驻跸亭,只今唯见青苔厚。狂吟不放月空斜,过此还期九月九。曾衍东瓯嘉环海接蓬莱,岛屿孤悬绀宇开。江心寺曾衍东瓯嘉环海接蓬莱,岛屿孤悬绀宇开。不籍蚁封辞土壤,但凭蜃气结楼台。塔撑古刹东西峙,潮打层城早晚回。康乐昔年遗咏在,养生今有道人来。曾衍东(1751—1830),字青瞻,号七如,又号七道士,山东嘉祥人,清代知名小说家、诗人、画家、书法家。曾衍东自幼随父亲宦游南北,辗转杭州、苏州、汀州等地。康熙甲申年(1764),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在曾府挥笔作画,令当时年仅13岁的曾衍东仰慕不已,也摹仿着画了一只苇荻间的螃蟹,黄慎见后大加赞赏,称:“此子当以画名。”乾隆五十七年(1792),曾衍东考取举人,后屡赴京师参加会试皆不中。在他49岁的这一年,参加朝廷“大挑”,获得一等,先后出任咸宁、江夏、当阳、巴东知县。嘉庆十八年(1813),曾衍东在湖北巴东知县任上,判案时忤逆湖北巡抚韩葑,被降罪罢官,流放温州。嘉庆二十年(1815),64岁的曾衍东拖家带口来到温州,暂住同族曾立亭的依绿园。第二年,他在宝庵桥附近自建房屋,因草屋面相九山湖,得名“小西湖”。他还在门上挂了副对联:挂冠自昔曾骑虎,闭户于今好画龙。曾衍东在温州以卖画为生。他在《古榕杂缀·小引》中说:“家中大口小口,哑哑待哺,温州又特死煞,道士困穷,拙于谋生,不得已,只好涂涂抹抹,溷人眼泪,画几张没家数的画,写几个奇而怪的字,换写铜钱,苦渡日子。”嘉庆二十三年(1818),曾衍东接受永嘉知县吴兼山的聘请,担任教席。卖文鬻画之外,多了一条谋生之路,但生活并没有多少改善。据说他常常身穿七品官服,手提菜篮到府前菜场买几块豆腐改善生活,是温州坊间老百姓眼中的“奇人”。曾衍东游览过江心屿,也去过仙岩、雁荡山等地。每去一地,他均有诗记事。他的著作《哑然诗句》《古榕杂缀》《七道士诗抄》《日长随笔》等,均为寓居温州所作。吊文信国曾衍东宋室杭州与汴州,将军丞相两千秋。不还北狩人心死,莫挽南巡国祚休。一饭要囚身力瘁,片帆无恙海天愁。只今孤屿祠堂上,高并西湖武穆丘。编辑:连佳佳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历经万劫,方见莲花!千百年来,江心屿多次遭遇战火,却总能涅槃重生

“瓯当闽浙之界,称南北咽喉,近海氛已戢,远岛荡平可纾”。温州地处浙南,是浙江入闽的唯一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年来,东南沿海动乱都会波及温州。江心屿孤悬城外,免不了受到战争牵连。在清代《江心志》、《孤屿志》等古籍中,有关于双塔、江心寺等建筑在战火中损毁的记载。本期,我们来盘点那些年江心屿遭遇过的战火。方腊起义双塔俱烬“龙翔、兴庆二峰之巅,旧有宝塔……顷因兵火,与院俱烬,惟故址存。”宋人刘愈在《东西塔记》中记载,江心屿双塔曾毁于兵火,直到绍兴戊午年(1138),他和净宣和尚因率同志各捐己财而为之倡,鸠工修建。《孤屿志》收录的刘愈《东西塔记》双塔究竟毁于何时?刘愈说,“自废迄兴,阅年十八”。18年前,即北宋宣和二年(1120),这一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北宋宣和二年十月,睦州青溪县(今淳化县)堨村人方腊利用明教、天师道等秘密宗教,准备组织农民起义,召集一百多名骨干,在漆园里控诉造作局酷取民物和花石扰民等种种暴行,“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十一月初一,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部署其众千馀人,以诛朱勔为名,见官吏公使人皆杀之。民方苦于侵渔,果所在响应数日有众十万”。次年正月,方腊义军洪载部沿江南下,二月攻克婺州、处州,向温州进军。江心屿东塔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100年前,温州最大的文学社团在江心屿团建,阵容超强......

空灵的江心屿不仅是诗人的向往地,也是一座文人雅集的宝地。1921年的上巳节,当时温州最大的文学社团“慎社”把团建地点选在了江心屿。活动行程满满,先到文信国公祠祭奠文天祥,再到澄鲜阁禊饮,还要完成社团的任务:作诗。众人挥洒笔墨,争相吟咏,光是以《八声甘州》为词牌名的,就有13首。这场聚会云集了梅冷生、王理孚、夏承焘、林鹍翔等多位文坛大佬,他们之间的学术碰撞和后续交流,对促进温州诗社、词社学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期孤屿志,就来聊一聊百年前这场在江心屿举办的盛会。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温州朔门发现千年古商港遗址!朔门一带很多码头故事与江心屿有关

张驰审核:林婷婷参考资料:综合央视、浙江新闻、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媒体报道《温州三十六坊》《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300多年前,江心屿办过一场规模空前的文人聚会,堪称温州版的兰亭雅集

“江流白涌,噌吰鞺鞳,宛然写照东坡。山气青来,缭绕参差,大似画成北苑。”——《江心宴集序》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一群文人雅士三三两两从温州城区出发,“或是父与子,或难弟而难兄,或望似竹林之二阮,或名符绛帐之诸生”。他们带着美酒、佳肴,乘美景,趁良辰,驾一叶扁舟,前往共同的目的地—江心屿。参加聚会有30人,人数稍逊于当年王羲之召集的兰亭雅集,但在江心屿的历史上算得上是规模空前。兰亭雅集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序》,江心雅集给后人留下什么?本期孤屿志,让我们一起来围观300多年前的这场江心雅集。爰集江心,一瞻山斗古代文人雅士会经常组织在一起搞聚会活动,这样的聚会活动称之为“雅集”。所谓“雅集”,说白了就是指古代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进行与文学和艺术相关的游艺活动,内容和形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沙龙。江心雅集的召集人叫王复礼。王复礼,号草堂,据传是王守仁的六世裔。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创立“阳明心学”,人称阳明先生。王复礼是清初经学家及古文选家,以诗文书画孝友著,著有《家礼辨定》十卷及《武夷九曲志》、《季汉五志》、《王子定论》。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王复礼游温州,成为温州知府王国泰的座上宾。他寓居温州期间,游南北雁荡山,见龙湫五色水,意欲筑室其侧,作有《仙雁流觞诗》。王复礼到温州后,虽然受到知府的礼遇,但他与温州的文人士大夫还没有深入的接触。于是发起一场江心雅集,与诸名流酬唱倾洽,想借此拉近与温州文人们的关系。释元奇《与王草堂居士》古人十分注重宴席礼仪,邀请人参加宴会,会发出正式的请柬。清代释元奇的《江心志》收录了一篇王复礼作的《江心宴集启》,应该就是这场宴集的邀请函。他在《江心宴集启》里写道:“欲于清和令节,共图畅叙言欢。爰集江心,一瞻山斗。诗不期于限韵,纵笔皆文;酒无藉于传杯,引觞自酌。座中硕彦,克类西园;席上嘉肴,难追北海。山水有清音,何必丝竹管弦之盛?文章即交道,会看风云月露之奇。敢乞惠然,届期不速。”王复礼提到的“西园”,指的是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西园雅集。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花园,王诜曾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十六位文人名士相聚西园。王复礼称这场江心宴集的嘉宾将“克类西园”,表达了对温州文人团体的欣赏和推崇。宋代李公麟《西园雅集图》(部分)人齐三十,韵起一东雅集在立夏前一日举行。他们足足玩了一整天,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王复礼在《江心雅集赋》记述了当时的盛况:“觞政及茶经而并设,诗筒与韵府以俱陈。则有槐吟嗣美(翁),莲说更新(周);效黄门之就问(包),瞻紫气之遥临(李);淹洽直追夫高隐(林),豪雄克类于长明(康)。亦有世号无双(黄),技称三绝(郑);把酒闻鹂(戴),吹笙娱客(王);同玉海之千寻(朱),若元龙之百尺(陈)。更有东林之远,西园之通(休公),说无生而趺坐,听绪论而敛容。人齐三十,韵起一东。数比兰亭而稍逊,品方金谷以尤隆。”在平水韵中,两平韵(阴平、阳平)正好有三十个韵部。参与雅集的林必登在《江心宴集序》中称,“骚人共唱,数叶两平;韵府各分,诗俱七律”,参与雅集的三十人各拈一韵,各成七律一首。不过,清代释元奇的《江心志》只收录了其中的13首,清代陈舜咨的《孤屿志》收录11首。《孤屿志》收录了这场雅集的部分诗作立夏前一日集江心寺即席分赋王复礼长夏初临景物鲜,轻舟载酒荡朝烟。寺依孤屿疑无地,人到中川别有天。雨霁顿舒千里目,江流新涨百重泉。惭予此日追觞咏,独喜群贤似昔年。在两本志书中,均把宴集主人王复礼的诗放在了同题诗的首位。且《孤屿志》注明了诗人们取用的韵。七虞康世绶江上峰峰映绿芜,雨馀云敛屿全孤。水光平浸楼台影,天宇初分海岳图。喜托良游徒雅士,谩言高隐学潜夫。座中诗句谁偏好,恐摘驴龙领下珠。九青包文憻中川巨浪接沧溟,词客新睛载醁醴。树色还含天际碧,山光齐作雨馀青。孤臣志节吞云海,太守风流自草亭。俯仰乾坤间独好,莫将身世叹浮萍。《江心志》收录的其余十首作者分别是陈天章、李朝贤、郑应曾、黄芳卿、陈元书、朱宾、李焴、戴志逵、林迈涞、王燿,《孤屿志》中有赵应桂的诗。王复礼《赋》中所注的翁、周二姓,可能是翁应春和周天锡等人,可惜他们在雅集中作的诗没有保存下来。《赋》中提到的“休公”,应该是江心寺的和尚,但究竟是谁,已难考证。当时江心寺的住持是修《江心志》的月川元奇,他有一首写给王复礼的《与王草堂居士》诗,但并不是雅集的分韵之作。尽兴而归,再赋江心黄芳卿的儿子黄朝珪也参加了这次的雅集,《江心志》中有一首他的七言排律,题为《立夏前一日,王草堂先生招集江心,分韵再赋》,想必是雅集结束后,仍觉得不过瘾,便提起笔,洋洋洒洒写了一首六十六句的排律。立夏前一日,王草堂先生招集江心,分韵再赋七言排律三十三韵黄朝珪琅邪公子自翩翩,䌽笔纵横迈昔贤。授简枚生来兔苑,勒勋班椽重燕然。为敦温清无虚职,况恋烟霞有夙缘。策杖因探桐柏胜,扳萝遂觅阮刘仙。黄朝珪《立夏前一日,王草堂先生招集江心,分韵再赋七言排律三十三韵》黄家父子均以诗闻名。黄芳卿,字芄若,康熙岁贡,曾协助教授李璋重修府学尊经阁。黄朝珪的祖父宗扬、叔芳名也是有名的诗人,朝珪从小受家学的熏染,为诗“轨而不胶,鲜而不窕,辟彼朱弦疏越,绰有馀闲”。《江心志》另外收录了李象震的一首四十二句的七古,他的情况可能与黄朝珪相同,毕竟这样的长篇,恐怕不是即席可以完成的。李象震与林必登是好友。“夫登山临水,旅客易于言归。而弄月潮风,良朋何期毕集。”林必登时常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聚齐好友一起出游呢?林必登《江心宴集序》这个愿望王复礼帮他实现了,“兹当首夏清和之节,相为终朝燕喜之游,宛在中央,真称仙窟。诞登彼岸,齐赴骚坛,是诚继美西园,嗣音东土者矣……今则放棹中流,欲共一觞一咏。言登孤屿,留连一壑一邱。”在仙如蓬莱的孤屿对酒题诗、登楼作赋又有良朋作伴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编辑:连佳佳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古代很多温州官员办宴集饮酒赋诗首选江心屿,皇帝曾为此屡发禁令

古代文人喜宴集,常邀三五好友,寻一方清净地,共饮一壶美酒,坐而论道,对墨挥毫。江心屿如一盆天然盆栽,横卧江中,瓯江水将孤屿隔绝在尘世喧哗之外。于是,江心成了古人游乐宴饮的最佳去处。在《孤屿志》等古籍中,收录了多首江心宴饮诗,宴集的主人大多为温州地方官员。他们邀请当地的文人赴宴,齐聚江心,诗酒唱和,谈文论道,尽显风雅。天气渐凉,正是出游好时节。本期“孤屿志”,我们来聊聊江心宴饮那些事儿,体验古代文人的宴集喜乐。交游喜共星车饮主道来逢郡将贤宋元丰初年,温州知州石牧之在江心屿的清暑阁召集了一场宴集,邀请孙昌龄、林介夫等官员和士人会饮。北宋时期,江心屿还是两座孤岛,东岛有普寂禅院及东塔,西岛有净信禅院及西塔,清暑阁可能位于其中一院。宴集中还有和尚在场,并请求与会诸人留题姓名。孙昌龄有《清暑阁会林介夫》诗流传至今。清暑阁会林介夫孙昌龄一别东嘉已七年,白头重访旧林泉。交游喜共星车饮,主道来逢郡将贤。单骑远驰中禁使,清谈分坐隐居仙。高僧起乞题名版,异日留为野老传。孙昌龄,北宋熙宁五年(1072)任温州知州。《岐海琐谈》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记载,“绿野桥,去来福门外半里,孙守昌龄因产双莲,改名‘双莲桥’”。元丰初年,他任两浙提点刑狱时,再至温州,受邀参加了这次的宴集。林介夫(1004—1101),名石,瑞安人,世称“塘岙先生”。他少有志操,刻意经籍,沉潜诸子百家,涵养道德伦理之学。他钻研《春秋》,在家乡授徒讲学,从事学术活动,开创了永嘉之学的先河,与王开祖、丁昌期被合尊为“皇祐三先生”。林石画像林石与石牧之、孙昌龄的身份不同,只是一介布衣,但当时的官员对林石十分敬重。明弘治《温州府志》在对林石的记载中称:“邑官初至,率上谒执弟子礼。”这次宴集的召集者温州知州石牧之,即诗中所称的
2022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