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清时期朔门附近有个批验所,与盐有关,温州曾是全国盐业产销中心之一

孤屿志 2023-12-30

走遍天下离不得钱,山珍海味离不得盐。盐在古代有多重要?被誉为“国之命脉”。

地处东海之滨的温州,曾是盐业产销中心。海涂广阔,海水资源丰富,温州在生产海盐方面拥有有利的天然条件,因而产盐历史悠久。曾拥有五大盐场,是两浙海盐的主要产地。

温州所产出的大量盐货,经瓯江航运行销到两浙和江西等地。可能是为了便于商人贩盐至各地,元代瓯江边港口码头附近有永和盐仓。明清时期,朔门附近有一官方设置的批验所,用以核验从盐场运出的盐斤。

清代诗人方鼎锐《温州竹枝词》感叹道:“木球(筏)盐舶纷如织,都付瓯江上下潮。”描绘出一幅盐舶交织在瓯江上的繁忙景象。


"古人如何制盐?"

先秦史官编撰的《世本》中有这么一句话“夙沙氏煮海为盐”。相传在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属下有一部落住在山东一带,部落中有个人叫夙沙氏。有一天,他从海里打了半罐水放到火上煮,突然有一头野猪从他面前飞奔而过,他见状拔脚就追。等他捉住野猪回来时,发现罐子里的水已经烧干,只剩下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突发奇想,用烤熟的猪肉蘸着细末吃,味道竟很鲜美。这细末便是从海水里熬制出来的盐,夙沙因此被后世誉为“盐宗”。

温州地区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制盐历史。早在东周,就有瓯人“煮海为盐”的记载:“积沙成城,以捍潮势,亭民取咸潮脱沙”,晒卤而成盐,制盐技术已经出现。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凡取卤煮盐,以雨晴为度。亭地干爽,先用人牵牛挟刺刀取土,经宿,铺草籍地,复牵爬车聚所刺土于草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以上,锹作卤井于溜侧。多以妇人、小丁打芦芿,名为‘黄头’,舀水浇灌,盖从其轻便。食顷,则卤流入井。”这说的是“刮泥淋卤”法。简单来说,就是刮取海滨的咸土,将咸土堆在铺有茅草之处,茅草下埋有装卤水的“卤井”,利用潮汐获取高盐度的海水。卤制成之后便是煎煮制盐。

清光绪《永嘉县志》所载的永嘉场图

在温州制盐史上,宋、元、明代大多采用刮泥淋卤、煎煮制盐。清代则推行摊灰淋卤、坦晒制盐,与前者相比,坦晒法成本低,劳动负荷轻,成卤快,产量高。《瑞安乡土史谭》稿《盐政》中这样描述:“砂铺平坦地,旁开水沟,引潮入沟,泼水于坛,摊灰于砂上,至晚则堆积成堆。次日仍泼水摊晒,约经三日,方好入漏。每卤一担,成盐十五斤其色白,其味咸。”


"温州地区有五大盐场"

唐天宝元年 (742),朝廷于温州置永嘉监盐官,这为永嘉场之始。永嘉场是“永嘉盐场”的简称,这里不仅是温州地区第一个产盐场所,也是全国古代重要的盐场之一。大历年间(766—779),全国海盐设四场十监,永嘉场列为全国十监之一。唐代诗人顾况,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至九年(771—774)任永嘉监盐官,衙门设在温州灰桥浦,盐场则在今龙湾永强一带。

永嘉场坦晒法制盐场景图


宋代,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永嘉盐业蓬勃发展。朝廷在温州沿海共设置了5个盐场,分别为温州“永嘉盐场”、乐清“天富北监场”(今台州玉环境内)、平阳“天富南监场”、瑞安“双穗盐场”和乐清“长林盐场”。

瑞安“双穗盐场”
蒲岐古盐田遗址

温州盐产量之多,一度成为两浙海盐的主要产地,甚至还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食盐“过剩”危机。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浙东温、台二州年产盐量338692石,然而年销量仅占年产量的三分之一。淳熙元年(1174),温州再一次发生积盐事件。据当时浙东提盐司奏称:“温台州……常有积剩,不惟坐放卤沥消折,兼发泄不行,致拖欠亭户本钱……。”南宋政府不得已下令“将亭灶相度斟量减并”,其中将永嘉场的39灶减为34灶。

盐政管理机构还设有盐仓,掌管本地产盐的收纳和支拨。瓯江堤岸边有永和盐仓,元至顺二年(1331),曾遭台风毁坏。《永嘉重修海堤记》有载,“水暴溢,括苍山中被郡境,飓风激海水,相辅为害,堤倾路夷,亭随仆,永和盐仓亦圮。”

在清代叶应宿的《孤屿全图》中可以看到“批验所”的身影,这是产盐区到行盐各区间建立的盐引检验机关,对盐商从盐场运出的盐斤进行抽查核验。明洪武元年(1368),设两浙转运司专掌盐政,在温州拱辰门外设立批验所,清初盐政沿袭明制,温州批验所沿用了明旧址。

叶应宿《孤屿全图》中的“批验所”

"对盐的管控极为严格"

盐的税利收入是历代官府的重要财源,唐朝有所谓的“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唐乾元元年(758),官收盐每斗(5斤)价10钱,而官卖价竟高达110钱,每斗盐盈利100钱,是原价的10倍。盐虽为微物,但利润极高。这也造成了许多盐官贪污钱财,中饱私囊。

为了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皇帝制定了各种考核和业绩要求。没有完成绩效指标的,就要被责罚或撤职。比如清朝的“盐务官”更换频率非常高,基本是一年一换,偶尔才有两三年一换的。

古代,政府对食盐买卖的管控极为严格,贩卖私盐是不被允许的。但是私盐较之于官盐价格低廉,且质量好。盐价越高,私盐就越盛行。元代运输食盐由纲官押运,以防途中食盐走私偷漏。元贞二年(1296)八月,命江浙行省调集船舰50艘、水兵2300人,沿海巡禁私盐,但私盐终难禁绝。仅延佑三年(1316)这一年之内,两浙私盐案就发生200余起。

明代私贩更是将其发展为武装走私。明洪武七年(1374),瑞安周广三(或云周大豹)贩卖私盐,集众六百余人,出没平阳,瑞安小村、百丈等地,杀三魁巡检。温州卫指挥王铭调处州守御副千户谢成,会同平阳守将谭济加以剿捕。

清乾隆永嘉场大使记铜印

清代贩卖私盐的规模更大了,从事贩私的“游手之徒”已有数十万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温州府总巡通判衙门有盐捕20名,各县盐区也配兵工防守。各个销岸又委托商人自设商巡武装。尽管如此,仍然无法堵截走私活动。


编辑 | 连佳佳 刘曦
校对 | 郑凌
审核 | 婷婷
参考资料:
《温州市盐业志》温州市盐业志编纂领导小组
《永嘉场盐业史话》林伟昭
《宋代温州盐业初探》王兴文 张振楠
《元代温州盐政考述》陈彩云
《清代温州盐业考叔》张方华

识别二维码,关注“孤屿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