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阿拉比

其他

国际组织实习| 感受世界车轮转动,用阿语诉说中国

个人介绍王韵涵,2022届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我校“导师学术引领计划项目”立项,由留基委公派至卡塔尔留学,曾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实习,即将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留学搁浅,我选择去联合国实习研一下学期我被留基委录取为
2022年5月3日
其他

蔡伟良教授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

中国翻译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于4月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翻译行业会员代表近45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期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以及协会抗疫先进集体、优秀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和社团工作者等表彰仪式成功举行;《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2中国翻译人才发展报告》《多语种国际传播大数据服务基础元数据》《中国特色话语翻译高端语料库建设》系列标准、《专利翻译服务规范》等五部行业标准规范顺利发布。大会授予117位深耕外事外交、对外传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学者“资深翻译家”称号,其中,上外东方语学院阿语系蔡伟良教授荣获这一称号并受到表彰。蔡伟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翻译家协会原理事,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蔡伟良教授长期从事阿拉伯文学、伊斯兰文化研究,出版专著、译著十几部,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1977年—1979年,蔡伟良教授在大马士革大学文学院留学,主修阿拉伯文学,主要课程为阿拉伯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选读,两年的萤窗雪案使他对阿拉伯文学发展的脉络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对每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据蔡教授回忆,正是当时的课堂笔记和课后整理,加之回国后为学生讲授文学史的几轮授课经验,催生并巩固了编写《阿拉伯文学史》的想法。1998年由上外蔡伟良、周顺贤教授编写出版的《阿拉伯文学史》是国内最早编成的阿拉伯文学史,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由蔡伟良教授撰写,介绍阿拉伯古代文学,包括伊斯兰教前的贾希里亚时期文学、伊斯兰初期文学、倭马亚文学、阿巴斯文学、安达卢西亚文学、马穆鲁克和奥斯曼时期文学等;下卷为阿拉伯现代文学,由周顺贤教授撰写,包括北非的埃及、苏丹、马格里布三国文学,西亚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巴林、也门等国家的文学及侨民文学,成为当时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和阿拉伯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作。蔡伟良教授执教四十六年,至今仍在为阿拉伯学生教授翻译。蔡教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将教书育人置于首位,除担任阿拉伯文学、文化课程授课教师外,蔡教授长期担任本科高年级翻译课的教学工作,在他看来,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翻译技能。每一节课蔡教授都会选取阿拉伯国家时事报道或阿拉伯经典作品作为翻译材料,多角度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此外,蔡教授以为人导师的高度责任心多年来一直坚持带领研究生参与翻译项目,一丝不苟地为学生修改稿件,为敲定一词一句的翻译不厌其烦地讲解原文,一个翻译项目从雏形到成型往往要经历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认为,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外语、汉语基础和外语、汉语表达能力,更需要储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备随需随取,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蔡教授正是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翻译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无私且无量的帮助。在漫长的翻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蔡教授形成了一套他自己对翻译的认识。他认为翻译是一门建立在外语综合能力基础上的技能,因而成为外语人之必备,因为“懂外语的不一定都会翻译,而会翻译的一定懂外语”。翻译不同体裁的文本需要精准把握不同的切入点,例如诗歌翻译,最关键的是体悟诗人的情感;散文翻译,最关键的是领会作者的深邃思维及各种暗喻;小说翻译,最关键的是入戏和情节意识,学会角色转换。时政类翻译,最关键的是对背景的了解。关于被翻译界广为接受的“信”“达”“雅”翻译主张,蔡教授亦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翻译不能为了追求雅而牺牲了信和达,正因如此,翻译要做到雅是不甚容易的。翻译不是创作,要讲究“忠实”。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译者的本事就是带着镣铐跳出优美的舞蹈,而不是挣脱镣铐,这就是翻译的归化问题。在四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蔡伟良教授从未走下讲台,始终如一地在方寸之间发挥着教师的光热,亦从未弃过手中翻译的笔,最值得提及的是,其译著多达十几部。上世纪八十年代,阿拉伯小说翻译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蔡伟良教授翻译的《旧伤的隐痛》系沙特作家赛义德·阿卜杜·拉夫乌的短篇小说,是最早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沙特现当代文学作品之一。此外,1998年蔡伟良教授翻译的纪伯伦作品选《先知全书》被上海文化出版社作为《第一推荐丛书》的“领头羊”,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疫情期间的情绪管理》讲座回顾

4月9日,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春季云端学术讲座"第四弹拉开帷幕,本次阿语系结合疫情期间封闭生活,特邀上海采繁心理创始人刘玉玲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疫情期间的情绪管理》的讲座。刘玉玲老师是上海采繁心理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灵成长高级导师、SEP(Somatic
2022年4月9日
其他

圆梦外交,青春不负!

“人的青春应当如何度过?在当今,青年又应该如何自处?东方语学院19级阿拉伯语专业的三名同学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与时代同频共振,将“小我”融入“大我”!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投身中国外交事业,用奋斗为青春写上最好的注脚!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身影:明圣博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我为进博添光彩——阿语小叶子们如是说

在这次进博会的志愿者招募中,阿语系共有五位小叶子成功通过选拔,有幸身临其境,以温情服务和耐心专业助力进博会,展现我们阿语人的青年风采,他们是张笑寒,魏少聪,刘奕洋,于振昊,以及周逸飞。如今进博会已经圆满落幕,他们也不负众望、完成任务回到了学校,让我们走近这几位幸运儿,听听他们在进博会的所见所闻吧。张笑寒感谢老师们信任我给了我这样宝贵的机会去参加进博会担任志愿者。尽管全球市场受到疫情冲击,本次的进博会的活力依然稳中向好。在本次进博会,我被分配到新闻中心的咨询组后勤保障部门工作,进行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也就相当于初入职场里最基层的那些工作。参与志愿活动之前我就告诉自己,不论自己负责什么样的岗位,普通的或是重要的,繁重的或是轻松的,我都会尽我所能把我手头的工作做好,在此之上去思考能不能有所提升、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从24号集中管理开始,一直到13号集中隔离结束,我们的上岗时间只有短短的八天(3--10)。在这八天里我兑现了我的诺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此我是感到满意的。同时我也很开心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优秀的同学,他们来自上海的各大高校,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称“小叶子”。我很高兴与他们共事。同时也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们,他们认真负责,温柔耐心,对我工作中的不足予以指导和纠正,可以说我这次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主要都归功于他们。接下去想谈谈我的收获:1.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我们的社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个精巧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大动脉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所构筑的。在开馆之前,我们从停车场前往新闻中心的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基层人员:武警、保安、防爆兵、安检、志愿者、民工、工程师、办事员……以进博会为例,这个庞大系统的每一环的平稳运行保障了进博会的顺利召开:安保系统、工程系统、文员系统、展会内外……缺一不可。同时,如果我们觉得我们这些志愿者应当因为我们的劳动而受到应有的尊重,那我们就应该理解他们,因为身份无高低贵贱,不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劳动本身就是光荣的。2.如何和负责人高效沟通,这个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何换位思考,如何设身处地地替负责人思考。垂直管理的系统时常会存在信息不通畅的问题。一个信息从头部传达到基层,如果经历九层,每层磨损10%的信息,那么到最后就是0.9的九次幂是0.387,由此可见上下级之间会存在信息差。所以让负责人对你放心的要点在于:让负责人知道你掌握了情况,最好是让负责人掌握你所掌握的情况。为什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负责人可能负责多个业务,这些业务层层向下细分,他没办法事无巨细地了解到所有情况。当他把职权和职责下分到下属时,下属的有效反馈就成了关键。“让负责人知道你掌握了情况”就是最好的反馈,也是最能让负责人放心的反馈,也是最能让负责人以后也能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你的反馈。这就需要我们向上“汇报工作”。所以汇报工作看似游离于本职工作之外,实际上却是本职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可以有效地保障团队的产能。如果我们委托别人帮忙做什么,我们也会希望TA给我们有效的反馈。进博会是一个还不错的平台,能够给大家很多学习、成长、见识的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勤勉、谦虚、踏实地去投入到我的学习生活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有幸参与到第五届进博会中,再次去微微地发光发热。魏少聪不知不觉间,为期六天的进博会已经结束,期间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收获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对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的岗位是新闻中心会内采访与咨询,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在前台为来自各个媒体的记者提供会内采访预约服务与答疑解惑,是新闻中心的“门面担当”。新闻中心提供记者公共办公区、直播区、茶歇区等,是记者们办公与休闲的场所。当得知我的岗位后,内心又紧张又期待,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大型的活动,面对过这么多的媒体,但还想借此机会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志愿服务期间,我的收获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调整心态、责任感、领导力、人情味。早有耳闻新闻中心任务繁重,尤其是前台工作。当我被分配到这个岗位,了解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后,心里的畏难情绪占了上风。我在前台白班,这意味着要早上五点多起床,吃冰冷的面包,坐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前往新闻中心,每天要接待大量的记者,被询问各种各样也许我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其实后来真正工作起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大部分记者都很友好,团队效率很高,老师们也很友善,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其实是天还没亮就要起床,但是慢慢也就习惯了这样的作息。这样的生活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完全不同,身体上的劳累加上心理上的压力要比在学校学习遇到的困难更难处理,只有当身体和心理同时调整并接纳才会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这样的压力,并积极投身于工作。本次进博会召集了上海各大高校总计四千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进博会是中国搭建的面向世界的平台,志愿者代表的不仅是自己、学校,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四千多名志愿者面对的是三千多名采访记者、近五十万的进馆人次,我们遍布在场馆的各个角落,努力为到访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要有深刻的服务意识,想他人之所想,要有跨文化的同理心,更要有边界意识、政治意识以及隐私意识。身为新闻中心的一份子,我们致力于将进博会最具实效性的消息、通知最准确的传达给前来咨询的记者、展商,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责任。本次志愿服务我有幸担任学院的院系联络人与岗位组长。院系联络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进博会前期,负责收集学院志愿者们的信息以及及时传达学校、进博会方面的消息,更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细致程度、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工作的实效性:什么事情优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合并在一起做,在不麻烦大家的情况下提高效率?哪些事情容易出错?哪些人容易犯小糊涂……这些都需要提前考虑并想好解决方案,以防真正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对我而言,岗位组长的工作挑战更大一些,相当于是在大家互不熟悉互不了解的情况下让大家强行组成一个团队,难点就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集中的默契与信任。有团队就要有分工,而分工最好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对应的任务,而这对于初次见面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组长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明确大家的岗位职责,询问大家擅长的点,根据大家的特点分配工作,团队的氛围极其重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是最好的状态,这就比较考验组长的经验了,好在大家都很积极配合,我们的团队才能在短时间内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我理想的团队是分工明确,目标明确,每个人都是团队的leader,而很幸运遇到了这群可爱的人,他们做到了。工作虽然辛苦,但是老师们都很友善,会时不时给我们拿来“小福利”,给我们带糕点、果汁什么的,不忙的时候也会在一起聊人生与理想,和小伙伴们也会天南地北地聊。老师也很关心我们,记得某天气温骤降,早上天还下着雨,老师很贴心地为我们找来了厚衣服,怕我们冻感冒,还记得记者节我们一起装饰白板,一起站在前台看记者们切蛋糕,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独有的回忆;同时学校的老师和服务保障的同学们也竭尽全力满足我们的想法,最大程度的保障我们的权益。这次志愿服务工作收获很多,有很多感慨,也对进博会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次经历也必定成为我回忆里最珍贵的一段。刘奕洋我在进博会期间担任新闻中心前台晚班志愿者,主要是负责对国内外记者进行引导和解释说明。在进博会开始之前,新闻中心的负责老师给了我们一份长达20多页的记者问询指南(中英各一份),并且告知我们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是整个新闻中心的“门面”,也是中外记者认识进博会的“初印象”。这不禁让我们有些“鸭梨山大”,在四五天的时间里熟悉并运用这些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在宾馆里我们每天都需要提高对于该指南的熟练度。经过四五天的练习后,我们于11.3日正式上岗。一开始在面对记者提问的时候,说实话会感到一些紧张,因为记者们的问题往往都各具代表性,需要我们灵活处理。但随着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也慢慢得心应手起来。新闻中心晚班工作人员的上岗时间为下午两点至晚上九点,我们每天在下午两点之前就要完成交接班工作。早班和晚班的同学每天都要做好各自的工作交接,对于每天回答多少问题、有哪些事情未经处理、有哪些不足之处等等,我们都会记录在案。虽然每天晚上下班后都有种“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疲惫感,但还是感觉收获满满。印象最深的是进博会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想与人文关怀。当我们帮助记者朋友解决问题后听到那一声声道谢,收到一声声肯定与赞许,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后的那一个个善意的眼神和一抹抹欣喜的微笑,都让我们倍感温暖。中国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拥抱世界,与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一个平台,我们志愿者就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大国形象”与“大国担当”的一个窗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站好每一班岗”是新闻中心前台“小叶子”的坚守与担当,更是自我提升与自我奋进的要求所在。此次进博会志愿者经历令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明白了走奋进之路应一往无前。“向前进,搏青春”,这是每个进博会“小叶子”的口号,同时也应该是当代中国青年呐喊的最强音。于振昊这次进博会的志愿活动让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志愿者,作为进博会这样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国际展会的志愿者,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这次我的工作岗位是会内采访与咨询,主要服务对象是来参会采访的记者们,在开幕式之前,新闻中心的负责老师们给我们分发了长达20页的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对应的答案,这些都是根据前几届进博会总结出来的记者可能会问到的问题。第一次参与大型展会的志愿活动,就要面对这么重要的工作,压力的确很大。开幕式前几天由于不熟悉路线,展会设置等,到前台来咨询的记者络绎不绝,而我们发现,记者们提出的问题有很多都和我们之前了解的和预演的不一样,不过在前台负责老师的帮助下,在记者询问下手足无措的紧张情绪缓和不少。通过前两天的实战锻炼,我们逐渐变得轻车熟路起来,我们准确且耐心地解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背后是我们经过不断培训、反复记忆、并实战模拟的成果。通过记者反馈的问题,我们新闻中心前台再反馈给进博局,尽可能以满足记者们的合理需求,完善进博会的服务体系。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提供前台咨询服务的工作,深感其不易,但每当为记者们答疑解惑之后,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那一句“谢谢你”时,这一切的付出也就值得了。周逸飞这次进博会志愿活动,我被分到了新闻中心的综合管理组,刚一上岗就得知4号我要被派到班车组,8号要被派到文化展演组,然而我对这些工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找到负责老师,询问了集合时间和工作内容之后,我终于确定了工作的具体事项。在班车组的工作主要是在媒体班车停车场引导媒体前往新闻中心和搭乘核酸检测班车,当时天还没有完全亮,两名保安已经在那里等着第一辆班车的到来,为经过的每个人检测体温,尽管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尽职尽责属实让我感动。原本以为完成了4号的任务后接下来的工作能够轻松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5号临近中午,我们才突然得知将有39名同学来参观新闻中心,并进行相关培训,期间所有的活动安排都由我们几位机动组成员完成。我们三名早班一起商量确定了当天各活动的行程安排,并分头去联系各方的负责人,提前对活动路线和场所进行熟悉。在确定时间和活动内容无误并可以顺利进行后,我们一起合作,做出了一个更加直观的活动安排表,并及时发给了来访负责人和新闻中心里负责培训的老师。这一系列事情以前并不是我所擅长处理的,但任务压在面前,就得想办法去协调和应对,可以说,这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也是一定程度上对自己舒适圈的突破吧。8号,我又被调到文化展演组,那天恰逢记者节,会有大批媒体来参观新闻中心。提前一天,我们就被要求应对新闻中心的各处活动进行再熟悉,尤其是二楼的一些特色展区和活动专栏,以便能够在媒体参观时能够向他们熟练介绍。虽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计划有变,8号那天负责老师为我们免去了介绍的任务,只需要陪同就好,但通过老师们的介绍,我也学到了很多,默默做好了笔记,对上海的文化底蕴、科技发展以及非遗文化有了更为清楚的理解。除了忙碌的工作,最开心的还是最后两天能忙里偷闲逛馆:
2021年11月15日
其他

回家|12.8阿语系返校日回顾

碧空如洗,白云悠悠,午后冬阳照人暖今天的天气似乎对上外格外友好也再适合不过来迎接我们亲爱的阿语校友们回家了。(滑动查看下一张)一大早充满朝气的志愿者们便布置好了接待室摆好了水果和热茶准备迎接校友们的到来。(滑动查看下一张)一上午,陆陆续续有校友们到达东院,或是循着记忆或是跟从志愿者引导,找到了阿语校友的接待教室,在门口签到。(滑动查看下一张)即便毕业多年,即便或许已经不再有使用阿语的机会了,但不少人依旧能清晰地记起自己的阿语名,他们纷纷在留言本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写下了对上外、对阿语系美好的祝愿,为母校的70周年添上了满载回忆的一笔。(滑动查看下一张)在那之后,他们或是坐进教室里与昔日的同窗寒暄,或者充满好奇地在焕然一新的东院里探索参观、拍照留念。更有不少人早已成家,他们带上了孩子一同“回家”,融融暖意萦绕在东院的每一处。(滑动查看下一张)中午,随着校友们的陆续来齐大家聚集到东院大门口来了一张“全家福”的大合影。这次校庆我们请回了不少重量级的老教授,如:周顺贤、袁义芬、朱威烈、陈中耀、马智雄、温诚等。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的画面,不由令人感慨万千,他们体现出的,是代代上外阿语人间的传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动查看下一张)下午的重头戏,当属阿语前辈和本科生的见面会了。朱威烈老师回顾了上外作为俄文专科学校的创办历史、回顾了最初在阿语系任教的岁月,他肯定地指出:“70年来上外始终没有改变,始终紧紧贴近国家需求,为国家建设输送最可靠的语言类人才。”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当今国人普遍对于本国政策了解不够深刻,对所研究国际事务不够透彻,并对我们寄予了殷切期望。他鼓励我们要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最大限度利用上外提供给我们的优质资源,去发展自身,学以致用,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滑动查看下一张)周顺贤老师则是用阿语送给在座所有毕业生与本科生一句祝福:“.
2019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