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华皇华

其他

周欣展:时代的声光——记张晖和张晖奖学金

【编者按】2023年3月15日,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杰出系友张晖先生(1977年11月14日~2013年3月15日)逝世十周年,现转发周欣展老师《时代的声光》一文,以志怀念。张晖(1977—2013)01中文系(现为文学院)98级同学毕业20周年之际,适逢母校建校120周年,在北京和杭州工作的部分校友捐赠100万元,以其95级学长张晖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为校庆献上了一份特别的贺礼。我当年兼职学生工作,与张晖和98级同学交往较多,深感有缘。此时此刻,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又回到与同学们相聚于浦口、鼓楼两地校园的美好岁月。张晖(1977—2013)是上海崇明人,出身于一个清贫的乡村工农家庭,1995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一学期后(1996年初)入选第一届文科强化班(由中文系管理,张伯伟为负责人)。文科强化班是南大加强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其贯通文史哲三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来自文史哲三系的专聘教师,以及校系两个方面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对于张晖这样极具学术潜力的学生的成长更是特别富有成效的。三年级时,张晖在张宏生老师指导下完成了近20万字的学年论文《龙榆生先生年谱》,显示出出类拔萃的科研能力。著名文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吴小如先生在《张晖著〈龙榆生先生年谱〉》一文中说:以这部《年谱》的功力而言,我看即此日其他名牌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甚至有些但务空谈、不求实学的所谓中年学者也写不出来,因为当前中、青年人很少能耐得住这种枯燥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我为南京大学出了这样人材而感到由衷骄傲和庆幸。(1999年7月31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段话常被引用,已广为人知。但还应补充的是,吴小如先生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说:然而张晖君来信殷殷关注的不是他本人的这部《年谱》是否能有出版机会,而是嘱我设法打听,是否有好心的出版社肯把榆生先生的诗词遗作公开出版。这种纯粹为抢救和弘扬老一辈学者创作遗产的公心着实令人感佩。张君的《年谱》尚须略加修改以臻于完善,而其拳拳用心则令人兴“今之古人”之叹。故作此小文表而出之。由此可见,张晖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志在淑世,笃于情义。这才是一个真实、完整的张晖,也是张晖的特别优秀之处。因为天才固然令人赞叹,而后天养成的宝贵品格更能体现人性的光辉。《龙榆生先生年谱》张晖赠书鉴于张晖的品学兼优,中文系在其读研期间请他担任了98级本科学生的辅导员,希望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一天傍晚,他和我坐学校班车在暮色苍茫之中通过长江大桥到浦口校区召开班会,他在讲台上面对百名学生讲话,声音不大,也不见演讲者常有的兴奋,但温文而雅,表达清晰有致,颇具为人师表的上佳气质。虽然张晖做辅导员的时间不长,不会也不愿做自我宣传,很多学弟学妹对其为人治学的了解并不很深入,但后来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卞东波(1996级)、童岭(1999级),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顾涛(1996级),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刘娇(1998级),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刘利群(1999级),在苏州大学任教的顾迁(2000级)等同学走上学术道路都受到这位学长的积极影响。02张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仍然一如既往地勤奋努力,毕业论文《晚清词学考论》得到答辩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学校和江苏省的优秀硕士论文。在南大中文系学习7年之后,经周勋初、张宏生两位老师的推荐,他考入香港科技大学师从陈国球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工作,其间又赴台北中央研究院在严志雄研究员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随着两岸三地游学历程的延伸和学术交往群体的扩展,张晖的学术有了扎实而迅速的开拓、升华,在近现代学术思想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明清诗词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2001年到2015年的15年间,其出版的著作和遗著已有16种之多:1、《龙榆生先生年谱》,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增订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出版)2、《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3、《诗史》,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版4、《清词的传承与开拓》(与沙先一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5、《施淑仪集》(辑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6、《中国“诗史”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修订版于2016年出版)7、《忍寒诗词歌词集》(辑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8、《无声无光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9、《朝歌集》,张霖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0、《陈乃文诗文集》(辑校),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11、《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生平与学术》(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12、《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13、《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张霖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15、《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16、《龙榆生全集》(主编),上海古籍出版2015年版张晖部分著作才力、品格、机遇等方面的优异条件极其难得地在张晖的身上汇聚在一起,使其成为对中国(两岸三地)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格局能够产生重要作用的新一代学者中的一位核心人物,其前程的不可限量得到海内外师友们的公认。而学术与人格的相互促进和高度统一也使得他在学术界颇具亲和力和感召力,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声誉。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王彬彬|孙犁的意义

王彬彬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著有《鲁迅晚年情怀》、《为批评正名》等。内容提要孙犁的文学创作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新书 | 《丑陋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世界第一章米开朗琪罗的鼻子/015第二章彼得的影子/029第三章大卫所见/054第四章工坊世界/084第五章恋爱中的米开朗琪罗/131第二部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周欣展|“隐秀”之“隐”的语言学解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说天气阴晴的晴,同时又暗指爱情的“情”。飞白是仿效因同音而导致的语言错误,从而生发出有趣的意味。例如《红楼梦》第二十回写道: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远东文学研究第十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白居易诞辰1250周年研讨会致辞

徐兴无题记:2022年6月30日,南京大学与圣彼得堡大学联合举办:ISSUES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孙书磊|本体与新变:近年江苏红色农村题材戏曲考察

孙书磊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专业方向:戏剧戏曲学。摘要近年江苏红色农村题材戏曲创作的繁荣,是当代戏曲的突出现象。江苏红色农村题材戏曲在选材倾向上,坚守历史题材创作的同时,加强向现实题材移动;在体制形态上,秉持戏曲本体特征与杂糅非戏曲本体的变异手段在不同剧目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又不同程度地共存于同一剧目中;在艺术风格上,由传统正剧发展为红色正剧,并紧扣正剧叙事逻辑,推进悲情书写,同时又创造性地发展红色轻喜剧。江苏红色农村戏曲创作对戏曲本体的坚持与新变现象,值得戏曲界深思。关键词江苏戏曲;红色农村题材;本体;新变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年来全国戏曲界创作了大量的红色题材剧目。与其他艺术比较,农村是戏曲得以发展、繁荣的特殊土壤,红色农村题材戏曲创作因之较其他同题材的艺术形式创作更为繁荣。红色农村题材戏曲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坚守戏曲本体与大胆新变共存。而作为戏曲创作体量和影响较大的江苏戏曲,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代表性①。一选材:从历史题材向现实题材的重心转移农村题材,包括农村的历史题材和农村的现实题材两个方面。红色的农村题材,则对应地涵盖农村的革命历史题材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下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的现实题材。(一)历史题材的坚守近年来,在江苏的戏曲创作中,反映革命历史的优秀农村红色题材剧目,主要有陈明的淮剧《送你过江》、扬剧《茶山女人》,姚金成、李云的梆子戏《母亲》,罗怀臻的扬剧《阿莲渡江》,仲春梅的锡剧《离歌》《云水谣》,朱正亚的淮剧《浪起宝应湖》,澄蓝的柳琴戏《彭城儿女》,魏强的柳琴戏《古镇酒坊》,胡永忠的淮海戏《天下民心》,刘康军的柳琴戏《古城拉魂》、许振贵的淮海戏《风雨连庆楼》和夏广巧的泗州戏《信仰》等。《送你过江》剧照这些剧作的共同主题是:热情讴歌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组织下投身到革命事业的滚滚洪流中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作品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农村风起云涌的斗争画卷和农民参加革命事业的革命热情。有的集中写某一历史时期的红色历史,有的写抗日战争故事,如《古镇酒坊》写宿迁洋河古镇的罗家酒坊掌柜罗长河及其徒弟镇生为八路军制造酒精疗伤,并为了不让酒坊落入日寇手中而与日伪军英勇斗争,罗长河宁死不屈;《古城拉魂》写宿迁唱柳琴戏的农民艺人庄仲年不畏日伪强暴,奋起反抗,在对敌斗争中以生命保护和传承了柳琴戏的拉魂腔;而《风雨连庆楼》则写抗战时期为八路军、新四军制造武器的著名农民兵工厂马厂,在铁工会指导员姜剑英领导下与日伪军斗智斗勇,保障了我军的武器供应。有的写解放战争故事,如《天下民心》写淮阴淮海戏班主马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怀着对未来光明的憧憬,推着小车,唱着小戏,带领家班成员和乡亲们汇入百万民工支援淮海战役的滚滚洪流中;《浪起宝应湖》写解放战争后期江苏宝应湖上“湖匪”头目孙天佑被国民党县长迫害聚众湖岛,后在解放军侦察员顺子和帮助下投奔解放军的过程;《送你过江》《阿莲渡江》分别写解放战争后期江北农村童养媳江常秀和逃婚少女阿莲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反抗压迫,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故事。有的则写和平时期故事,如《云水谣》以当代英雄模范王继才为主人公,写当代民兵王继才几十年如一日克服种种困难、为国守岛的故事。《古镇拉魂》剧照有的则是表现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和农民的命运,如《离歌》写军阀割据、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三个时期苏中革命根据地农村母亲菊芬千辛万苦抚养成人的五个儿女,在星火燎原的背景下分别走上革命道路,随后相继牺牲;《彭城儿女》写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徐海蚌地下党负责人周林冲破封建家庭的桎梏走向革命,后在对日伪斗争中不屈而死;《母亲》写抗战末期沂蒙山区农村妇女李秋荣的长子、次子逃离村中恶霸魔爪,分别参加八路军和被国民党抓丁,参加抗日战争,后长子牺牲,三子参加解放军,母亲李秋容参加淮海战役支前小车队,为救解放军伤员小石头,放弃将三子遗体运回安葬,再策反已成为国民党军官的次子投诚,被授予“人民母亲”的光荣称号;《信仰》以70年来不忘入党初心的张道干为主人公,写在解放战争的一场惨烈战斗中因突围无望,指导员下令将所有党员材料全部焚毁,战斗唯一的幸存者张道干自此失去了党员身份,几十年间他历经坎坷终于找到了当年的入党介绍人,从而恢复了党籍。《茶山女人》从解放战争尾声写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讲述江南茶园主少爷韩松参加革命的经历以及爱情、家庭的变故。《茶山女人》剧照(二)现实题材的加强表现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的优秀剧目,主要有徐新华的淮海戏《辣妈犟爸》、淮剧《大路朝天》,魏强的京剧《向农》,袁连成的《十品半村官》《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大喇叭开始广播啦》《鸡村蛋事》《赶鸭子下架》等系列淮剧,袁连成、徐栋的淮剧《马家荡里唱大戏》,陈明的柳琴戏《矿湖情缘》,朱正亚的淮剧《湖湾金秋》,杨蓉的京剧《大树成荫》,丁晓东的淮海戏《孟里人家》,刘云的淮剧《八万还乡》,赵春节、丁晓东的淮剧《首乌花开》,程旭江的淮海戏《胖婶当官》,黎化的通剧《瓦匠女人》,深远的锡剧《召唤》,叶志军的柳琴戏《在水一方》,陈淑华的柳琴戏《春风燕归来》,胡仁伟的黄梅戏《朱家村》,袁晓亚的柳琴戏《好大一棵树》和陆伦章的锡剧《江边新娘》等。新时期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的剧作题材多样。有的聚焦和反映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成就与问题。如《向农》写农村干部向农在生命最后的90天里依然全心全意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留守村长留守鹅》写当了30年村主任、被留守村民称为留守村长的陆二黑带领留守妇女走出贫穷困境。《村里来了花喜鹊》写乡文化站代副站长花喜鹊下乡扶贫故事。《鸡村蛋事》写大学生村官常萤萤扎根农村,带领农民走科学致富之路。《赶鸭子下架》写小村庄为创建“最美乡村”而发生的先赶鸭子上架,再赶鸭子下架的一连串故事。《马家荡里唱大戏》写村民“老泥鳅”在对待实施“退圩还湖”问题上的困惑及其最终舍弃自家利益,响应政府号召,营造一方碧水蓝天的故事。《矿湖情缘》写煤矿工的后代为确保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推进,努力化解老一代矿工的煤矿情结与环保观念内在冲突的故事,展示塌陷区年轻一代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湖湾金秋》和《大树成荫》分别写20世纪80年代中师生艰难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和农村教育思想中的新旧冲突。《八万还乡》写农村青年报效家乡,回乡竞选村官的心路历程。《首乌花开》写扶贫书记于思禾发动村民科学种植何首乌的故事。《胖婶当官》写农村妇女胖婶被选为村民小组长,组织村民将烤红薯推向城镇销售从而致富。《召唤》写李大江听党安排,放弃自己生意,带领村民立足村情、招商引资。《在水一方》写骆马湖地区河湾村支部书记何爱莲说服、帮助渔民转变养殖产业,避免养殖污染。《春风燕归来》写乡村振兴工作组组长黄莉鼓励农民进行新型农民居住区建设。《朱家村》写村支部书记朱富民带领村民搞虾稻共生农业。有的则侧重写农民的性格、人心与人性。如《辣妈犟爸》写辣妈尖辣椒的泼辣尖刻、犟爸牛金的倔犟霸道的独特性格。《十品半村官》写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牛什么廉洁奉公的耿直性格。《大路朝天》写农村出身的两代筑路工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凸显了农民工敬业和倔强的个性。《孟里人家》写原本古风淳朴的孟里村村民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变得不再淳朴仁义,退休老编辑孟怀古痛心疾首予以拨乱反正。《江边新娘》写医科大学生方亦红受农村妇女吴素芳长期匿名助学,为回报社会而后做农村“赤脚医生”。《大喇叭开始广播啦》写村扶贫书记徐田生在贫困乡村扶贫时遇到村民的种种狭隘与自私的精神面貌,从而将精神扶贫作为扶贫的重点。《好大一棵树》写镇文化站长薛开明为保护具有“非遗”价值的千年古槐而进行斗争的不屈精神,发人深省。《瓦匠女人》描述南通建筑铁军背后家庭的辛酸苦辣,表现了南通铁军背后女性代表冬梅的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辣妈犟爸》剧照(三)选材重心的转移传统戏曲以历史题材剧为主,无论宋元南戏、元明杂剧,还是明清传奇、杂剧、花部,包括现代的京剧和地方戏等,莫不如是。这是传统戏曲选材上之本体。尊体思想,古今一然。戏曲受众乐于接受的就是戏曲讲述历史故事这个题材之本。农村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在深入发掘江苏本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的。剧作反映党的早期兵工马厂(《风雨连庆楼》)、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对日伪斗争(《古镇酒坊》《古城拉魂》《离歌》《彭城儿女》)、淮海战役(《母亲》《天下民心》)、渡江战役(《送你过江》《阿莲渡江》)、英雄模范(《母亲》《云水谣》《信仰》《彭城儿女》)等,将江苏的主要革命历史都写成了剧作。同时,又将本土红色历史与本土戏曲文化(《古城拉魂》《天下民心》)、酒文化(《古镇酒坊》)、茶文化(《茶山女人》)等结合起来,以真人真事为主人公(《母亲》《云水谣》《信仰》《彭城儿女》),或有原型(《离歌》《古镇酒坊》《风雨连庆楼》),或以真实的农村革命历史为背景,使红色农村题材剧作更具本土性,从而更易为观众接受。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红色农村题材戏曲固守选题之本,是剧作得到观众认可的关键。党的历史是延续的,写当下现实题材成为红色农村题材戏曲创作的必然选择。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样式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感召下,配合意识形态宣传需要,在历史题材创作之外,向现实题材延伸,扩大传统戏曲的选材范围,并出现向现实题材的重心转移,已成为近年江苏红色农村题材戏曲创作的突出现象。江苏的红色农村现实题材戏曲的创作体量远大于历史题材。选材内容几乎涵盖近年农村工作的所有重要方面。其中,由于江苏北部和中部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较多,所以剧作多以其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为素材。新时期农村题材剧作不写重大事件,而写农村细微末节的具体小事,有的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观众感觉剧中所写的故事就像在身边发生的一样,具有极高的亲和力。这种全方位地呈现农村题材的戏曲,较历史题材剧更受农民观众的欢迎。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程章灿|石刻文献之“四本论”

程章灿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摘要石刻作为一种文献形式,具有写本、刻本、拓本、辑本等四种形态。石刻的四种版本形态,构成了石刻文献从生产、阅读、流通到利用的生命循环的完整过程。不同版本形态,代表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生产者参与,“四本”突出了石刻文献的物质性与复杂性。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一过程,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四本”彼此的异同和关系,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思考“四本”对于重建整个中国古典文献学体系尤其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意义。“关键词石刻文献
2022年10月21日
社会时事

苗怀明|一个不可缺少的特殊群体——论《红楼梦》对丫环群体的书写

苗怀明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gudaixiaoshuo123)创办人及主持人。出版专著有《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红楼梦研究史论集》《风起红楼》《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及《梦断灵山:妙语说西游》《吴梅评传》等。摘要:丫环是《红楼梦》人物群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描写和评价这一特殊群体是衡量《红楼梦》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作者多从正面来描写这些丫环形象,写出这一特殊群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写出她们的不幸命运,对她们的悲惨遭遇给予同情,其中袭人、晴雯两人塑造得得最为成功。作品既写出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又写出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具有典范意义。关键词:《红楼梦》;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南京大学文学院10项古籍整理成果入选2021—2035年第一批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2022年10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了《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并公布第一批重点出版项目。南京大学文学院师生主持或参与的10项古籍整理成果入选。1文学类:(二)丛编序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李章斌|“非格律韵律”:一种新的韵律学路径

李章斌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南京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著有《在语言之内航行:论新诗韵律及其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台北:政治大学出版社,2015年)等。获得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排名第一),台湾第三届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文学类首奖,唯一)、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1“非格律韵律”的界定与理论基础的确认“格律体”新诗的探索虽然自闻一多以来就不断有人在探索,然而新诗的所谓“格律体”的音韵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对写作束缚颇大,因此附和的人并不多,现代汉诗因此也就保持了以自由体为主流的现状,当代的新诗尤其如此。其实,岂独中国新诗无法实现真正的格律化,20世纪西方各个主要的语种(如英语、法语)的诗歌的格律也呈现总体上的松动和崩溃的趋势,谨守格律的诗歌虽然在英语、法语诗歌中偶有出现,但已经不是主流。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法语的诗歌不再追求音韵效果,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完全自由、没有任何形式可言这一意义上的“自由诗”(Free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叶子|抗战时期的林语堂与《纽约客》杂志

叶子现任职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教授《外国文学》,《〈纽约客〉杂志与1925年后的美国小说》等课程,业余从事翻译工作,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安吉拉·卡特小说的译者。摘要抗战背景下,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林语堂与英语文化大刊《纽约客》的相互影响分为三个阶段。1935年至1941年间,栏目主编费迪曼等人对林语堂的随笔与小说并无特别好评,但格外重视他在战时“对外讲中”的身份,林语堂也因此调整写作策略。1942年到1943年,林语堂作时事政论集《啼笑皆非》,与费迪曼的一系列地缘政治新书评论相辅相成。1943年后,在中美主流报刊对林语堂的批评声中,唯有《纽约客》给予《啼笑皆非》正面评价,并对林语堂回到中国后宣传抗战有所期望。林语堂的作品在与《纽约客》评论的持续对话和相互建构中,不断探索流变,具体而微地反映出同时代的历史与政治现实。1935年到1945年间,是林语堂言谈与著述最重要的十年。初到美国,他即是妇女俱乐部被谈论最多的明星作者,图书出版公司最青睐的对象,并与纽约文化名流多有交集,游走于专栏作家、文化经纪人、小说家和政论家等多重身份之中。但对于林语堂的两本文化随谈、两部长篇和时事政论集《啼笑皆非》,《纽约客》的评鉴始终冷静而客观。林语堂接受《纽约客》的采访时,对后者的批评建议也有所采纳。此外,《啼笑皆非》中对地缘政治学派的重构与批评,或对“共同体意识”的谨慎怀疑,皆与战时《纽约客》的态度互为表里。综观抗战期间林语堂与《纽约客》杂志间的对话,不难领悟其中包涵的自由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核心理念。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冯乾|清代词学中的“雅”与“艳”

冯乾1972年生,江苏大丰人。南京大学文学硕士(2000),文学博士(2003)。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词学。摘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程章灿|总集与文学史权力——以《文苑英华》所采诗题为中心

程章灿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摘要在古代中国,虽然文学史之撰写及其呈现形态与现代中国颇不相同,但是,在包涵文学作品的文本整理、文学典籍的文献承递、文学知识与经典的传播等在内的一系列影响文学史运作的过程中,话语权力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其表现形式较为隐蔽,往往不为人察觉。本文将其称之为“文学史权力”,并以《文苑英华》一书对所采诗篇题目的处置为中心,讨论总集编纂中的文学史权力运用问题。对诗题进行类化、简化或同化,是《文苑英华》这部总集在文献使用和编纂体例上的重要特色之一,其影响及于诗歌之流传、阐释与接受,更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其对个别作品的占有、支配甚至再创作的权力。“关键词总集;《文苑英华》;诗题;文学史;权力在古代中国,知识生产和知识秩序的建立与现代中国不同,文学史之撰写及其呈现形态亦与现代中国颇不相同,但是,在包涵文学作品的文本整理、文学典籍的文献承递、文学知识与经典的传播等在内的一系列影响文学史运作的过程中,话语权力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无可置疑的,只不过其表现形式较为隐藏,往往不为人察觉。我们将这种影响力称之为“文学史权力”。①以总集而论,以往学者比较重视选本对作品的去取、序跋对宗旨的标榜以及评点对趣味的玩赏等等②,而较少注意总集类著作对诗题的处理。本文以宋人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为中心③,着重透过其对所采诗作题目的处理,来窥探其间所隐含的文学史权力及其运作形态。一、为什么以《文苑英华》为例选择以《文苑英华》为中心,是考虑到此书作为总集的若干特殊性和代表性。首先,《文苑英华》虽然不是第一部总集,但是,它“是一部选录上起魏晋、下迄五代的重要文学总集”,“从名称上有袭用昭明《诗苑英华》或者《文章英华》之意,而从具体选录文体的种类看,则真正是继承《文选》之体系”,④是研究先唐及唐代文学的重要依据。至于它在体例方面上承《文选》这一点,则不仅表现在其分体选录作品而先赋后诗的编排秩序,而且表现在其所录作品在年代上基本上继《文选》,与《文选》所录基本不重叠。虽然随着研究的深细化,学者们已经发现《文苑英华》中也收录了少量已见录于《文选》的诗文作品,⑤但是,笔者以为,这毕竟是少数的、个别的现象,并不影响这样一个整体判断,即:《文苑英华》收录诗文作品有意接续《文选》,补其所遗,是收录唐代诗文的一个宝库。其次,《文苑英华》是一部大型的类书式总集,其分体分类之细,不仅远逾《文选》,甚至超过《艺文类聚》。就分类体系而言,《文苑英华》有不少类目与《艺文类聚》完全相同,甚至少数作品径直取自《艺文类聚》,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文苑英华》是上承《艺文类聚》的。例如,《艺文类聚》卷53“奉使”录北齐裴讷之《邺馆公宴诗》、庾信《将命至邺》、又《酬祖正员诗》等篇,而《文苑英华》卷296亦设有“奉使”一类,其下亦收录以上诸篇诗作。再如江总有一首诗,全文如下:“石关通越井,蒲涧迩灵洲。此地何辽敻,群英逐远游。高才袁彦伯,令誉许文休。游焉值君子,复此映芳猷。崤函多险涩,星管壮环周。分歧泣世道,念别伤边秋。断山时结雾,平海若无流。惊鹭一群起,哀猿数处愁。是日送归客,为情自可求。终谢能鸣雁,还同不系舟。其如江海泣,惆怅徒离忧。《文苑英华》卷266录此诗,题作《别南海宾化侯》;《艺文类聚》卷29亦录此诗,却题作《别宾化侯诗》,与《文苑英华》略有不同。意味深长的是,全诗共22句,二书不约而同,只选录此诗自“分岐泣世道”至“为情自可求”之间的8句。这一现象只可能有一种解释,即《文苑英华》此处乃据《艺文类聚》钞录,只是其题目稍有变异。⑥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相互联系与诸多相似点,后代很多研究者,包括专门研究类书的学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将《文苑英华》误认为类书,甚至称为宋代“三大类书”或“四大(类)书”之一。⑦本来,总集分体别类以类相从的编纂方式,即有与类书相近之处,像《文苑英华》这样收罗宏富的大型总集,就其所发挥的实际功用来看,更不妨看作是文学专科的类书。换个角度来看,亦可以说,总集之“总”中包含有“类”,而类书之“类”中亦包括有“总”,二者是相互贯通的。实质上,无论是“总”还是“类”,都贯彻着某种话语权力:如果说类书主要体现的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文化权力,那么总集体现的则是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权力,亦即本文所谓文学史权力。第三,《文苑英华》之值得特别关注,还因为它的出现,正好处于古代中国从钞本向刻本转换的宋代。此书在宋代流传颇广,影响甚大。南宋学者彭叔夏撰有《文苑英华辨证》,不仅是校勘学的名著,而且为我们窥探先唐及唐人别集之流传、追索《文苑英华》之史源及其编纂真相,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前人往往将《文选》与《文苑英华》相提并论,却罕见将宋人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与旧题清人胡克家《文选考证》相提并论者。这两部校勘学名著同为十卷,虽然《文选考异》的篇幅明显大得多,但是,仅就本文所涉及的研究课题而言,《文苑英华辨证》的意义与价值显然不让《文选考异》。二、《文苑英华》对诗题的类化、同化与简化《文苑英华》收录诗文作品,分赋、诗、歌行、杂文等38体。其中,卷151-330各卷所录诗(乐府已包括在其中),卷331-350各卷所录歌行,皆在本文讨论的诗歌范围之内。每一体之下,再按照诗歌题材内容,分列类目,层层而下,越分越细,各层次的类目可以称之为大题;每一类目之下,分别统辖若干诗作,各篇诗作的题目,可以称为小题。这种依照类别区分、大题统摄小题的编纂方法,形成了全书井然的结构秩序。诗与诗之间,各小题相互联属,也构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网络,共同支撑着上一层次的大题。题目越分越细,是为了便于读者检索具体诗作,揣摩学习;至于层层而上地设置大题,则是为了更好统摄全局。总之,这种编排方式与类书相近,其目的之一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类书式的作用。这里举《文苑英华》卷153“天部三”为例:雨十七首;喜雨九首;对雨十二首;苦雨九首;杂题雨三十首。雨、喜雨、对雨、苦雨、杂题雨等,都是类目,亦即本文所谓大题,每一大题之下统摄的小题多少不等。这些大题的设立,显然是总集编者归纳、总结、整合并且命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贯彻了他们的分类观点,而且体现了他们的文学史权力,其命名一端最为明显,即使“杂题”一类也不例外。表面上看,“杂题雨”之下的三十首因为无法整合,才归拢到这个大题之下,但即便如此,杂题的设立,亦证明编者作过整合和命名的努力:既整而难合,故以“杂题”命名之。⑧“杂题”的命名在《文苑英华》中多次出现,例如卷152“天部二”与“望月二十六首”并列的,有“杂题月三十五首”。在编者眼中,这三十五首诗,既不能归入本卷的“望月”,也不能归入上一卷的“月”、“中秋月”、“玩月”、“对月”等大题之下,只好另立为“杂题”,自成一类。在其他卷次和类目中,杂题有时候与类目结合,于是产生了诸如“杂花”(卷323花木/杂花)、杂咏(卷327花木/杂咏)等大题。“杂”多从来是相对于整一而存在的,“杂题”的存在,正好反映了《文苑英华》编者对于类目的整合和对于大题的命名。为了支撑大题,或者说,为了使具体诗作(小题)更加切合类目(大题),《文苑英华》编者不惜对小题进行整改。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整改现象绝不只见于《文苑英华》一书中,也见于其他总集和类书。不妨先将《文苑英华》与《文选》作一比较。《文苑英华》卷159“地部一”,在“山三十五首”的大题下,录有沈约《游钟山》一首。查沈约此诗亦见录于《文选》卷22,题作《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与这个诗题相应,《文选》将沈约此诗归在“游览”诗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诗也可以视作“应教/奉和”诗。为了使此诗小题与《文苑英华》的大题相合,编者删去了《文选》诗题的后半,并在前面加一“游”,在这一番改造之后,“(游)山”遂成为新题的中心。这正是《文苑英华》编者所期待的整合效果。如果这一删改不是由《文苑英华》编者所作,那么,这一结果就过于巧合了。即使后退一步,假设《文苑英华》不是自我作古,而是采用了此前总集或别集中早就存在的题目,那么,在这种有明显倾向性的采择中,也同样彰显了编者的立场,体现了编者的文学史权力。再将《文苑英华》与《艺文类聚》作一比较。如前所述,《艺文类聚》卷53“奉使”录北齐裴讷之《邺馆公宴诗》,庾信《将命至邺》、又《酬祖正员诗》等篇;此诸诗亦见录于《文苑英华》卷296“奉使”,但诗题却有所不同。裴讷之诗变为《奉使至邺馆》,庾信后一首诗题变为《将命至邺酬祖正员》。显而易见。“更名”后的诗题,好比作过“易容”手术,至少在形貌上突出了与“奉使”这一类目的亲缘关系,变得更加切题。在这里,编纂总集好比作一篇文章,切题成为必要而且首要的考虑,而这样做的时候,总集编者有如文章作者一样,对他的作品拥有极大的主宰权力,易言之,这时的总集编者具有一种类似“作者”的身份。遗憾的是,这一点人们通常视而不见。不知道是不是笔者的错觉,在整合诗题这一点上,似乎《文苑英华》诗体前50卷(卷151-200)表现得尤其突出。例如卷151“天部一”在“月”之大题下,录有沈约《咏月篇》,此诗《文选》题作《秋月》,《艺文类聚》题作《望秋月》,可以说都已切合大题,《文苑英华》却照样对原题作了整改。更典型的整改,表现在下面两个例子中,整改前后的题目全然不同。第一个例子,是《文苑英华》卷298“馆驿”大题下所录李郢《淛河馆》,据宋本校记,本集中的诗题作《暮春山行田家歇马》,无“馆驿”字样。《淛河馆》的题目,虽然切题,却不知《文苑英华》编者当日有何版本依据?恐怕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重新题名。第二个例子见于卷305“哭僧道”大题下所录孟浩然《悼正宏禅师》。据明本校记,本集中的诗题作《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并无“哭悼”字样。无论是采取新题,还是自命新题,都将影响这一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存储位置及其流传阐释。若采用前人诗题,《文苑英华》最有可能援据的应是各家别集。事实上,彭叔夏在校勘《文苑英华》时,利用了很多当时可以见到的别集。别集中的许多诗题,与《文苑英华》所录者不同,有些明显经过总集编者的剪裁。例如卷160录李嘉祐《发湓城浦望庐山》,集本诗题多“初晴直省斋勅催赴江阴”十字。今录李诗全文如下:“西望香炉雪,千峰晩色新。白头悲作吏,
2022年10月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顾黔 | 江淮官话古全浊声母演变研究

顾黔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方言地理学研究。提要:浊音清化是汉语语音史上重要的演变规律,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本文考察江淮官话洪巢片、通泰片、黄孝片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成因。发现在江淮官话与吴语交界地区的江苏通州和溧水,清音浊流、清音送气带浊流、清音送气、平送仄不送四种语音类型并存,推导出官话方言浊声母的演变链。据此探讨浊音清化的演变条件和机制,指出浊气流为浊音清化送气提供了介质,是演变的前提条件。关键词:江淮官话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高子文|“完整性”的抛弃与“戏剧”的解体:从黑格尔到雷曼

高子文高子文,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戏剧戏曲学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戏剧理论、戏剧批评。摘
2022年10月3日
其他

王爱松|李锐乡土小说的空间形式

《小说理论》,白春仁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第316页。⑭[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页。⑮Julia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汪正龙 |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

汪正龙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及马列文论。摘要: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话题对接与语境关联,这为对二者进行比较与结合提供了可能。其中对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詹姆逊等人综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构筑新的理论形态的尝试,是与美学有关的三个方面。怀疑精神与对美好社会以及审美与艺术的共同追求是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深层机理。关键词:马克思;弗洛伊德;美学;社会文化批判马克思与弗洛伊德都是对20世纪思想史、美学史影响巨大的人物。日本学者今村仁司认为:“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思考对于20世纪人们的思考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把历史世界(意指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总体)从神话故事中解放出来,使之从科学理论上加以思考成为可能。尼采挖掘出以传统哲学构式不能接近也不能思考的领域,开辟了从原理上思考它的可能性。弗洛伊德首开对人类‘精神’之深层的探索,‘发现’了无意识的领域。”[1](P9)作为两种关于人生、社会与历史的总体观念和解释模式,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了对话关系,这为对二人进行联系比较提供了可能。的确,马克思与弗洛伊德都关心审美与艺术问题,“如果说美学渗透了卡尔·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政治范畴和经济范畴,它同样渗透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们不再认为快乐、游戏、梦想、神话、爱好、象征、幻想、表象等是附加材料以及严肃的生活目的的审美点缀,人们认为它们就是人类存在的基础”[2](P257)。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与结合既与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的对话关系有关,也与现代思想史的发展有关,对美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出现了把马克思与弗洛伊德联系起来的各种尝试,形成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赖希。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先后发表《辩证唯物主义与精神分析》(1929)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3)。赖希自称糅合了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提出了“性经济”理论即个人性能量的经济学,用以解释法西斯主义的意识起源,认为法西斯主义是群众几千年来基本生物需要长期受压抑的非理性表现。此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奥兹本(R.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李昌舒|论北宋科举士人的身份建构与审美思想的转变

李昌舒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摘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陈恬|沉浸与操纵:论耳机剧场的听觉构作

耳机剧场的沉浸性“如果你戴上耳机,如果我在你的耳朵里呼吸,你的大脑会告诉你,我真的在你的耳朵里呼吸,它甚至可能开始发热了……”在英国共犯剧团(Complicite)的作品《邂逅》(Encounter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毕业20年,他们为何悄悄捐资100万,为已故学长张晖设同名奖学金?

“别提我们的名字,就写98级部分校友。”在5月20日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1998级校友毕业20周年之际,文学院(原中文系)1998级部分校友悄悄捐资100万元,设立南京大学“张晖奖学金”。张晖,是98级校友20多年前在南大读书时的辅导员,也是南大人才培养的一位典范学生。2013年,张晖的去世在知识界引起关注,扬子晚报曾有《天才青年学者张晖的“声与光”》的报道。在36年有限的生命里,低调治学的他著述、编撰整理书稿16部,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清诗词研究等领域取得卓著成果。1998年,21岁的张晖在皖南旅行留影100万元为开放式留本基金设立后接受各界追加捐赠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悉,南京大学“张晖奖学金”的设立得到学校领导、有关院系和部门的共同支持,捐赠协议书已于5月6日由捐款校友和南京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委员会签订。目前,100万元资金已到达学校账户。明年,在张晖逝世10周年之际,将进行奖学金的评选颁发。奖励对象目前为文学院的全日制优秀学生,以后将逐步扩展到人文学科。该奖学金为开放式留本基金,设立后接受南京大学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单位捐赠支持。每年根据基金规模、留本收益情况制定评选、奖励方案后实施。《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张晖是我们的辅导员、兄长南大教我们做有情有义的人在人们印象中,高校奖学金的名字,要么是著名教师,要么是捐资人或公司,为何此次奖学金以张晖命名?100万元资金由哪些校友慷慨解囊?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出资“主力”,是文学院98级校友季明(化名)等人。电话那头,他再三表示,“别提我们的名字,就写98级部分校友”。再问,就是“张晖是我们的辅导员、兄长”,“南大教会我们做有情有义的人”。继续“闲聊”,得知季明等校友早就有意回馈社会、反哺母校,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今年适逢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98级毕业20周年,明年则是张晖去世10周年。设立一个能传承下去的“张晖奖学金”,或许是对母校、对学长、对青春最好的致敬。经文学院原学生工作负责人联系协调,这一设想最终成形。“其实我跟张晖学长不是特别熟,但是,他的离开,是很大的损失。他去世时,我也没什么钱,就买了他的一本书。”而今,40岁出头的季明们事业有成,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说,到了这个年龄才发现,除了自身努力和机缘,南大以及中文系的滋养,更是他们在社会上立足、成功的精神支柱。“南大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潜移默化。南大教我们有独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教我们淡泊名利,让我们成为一群有情有义的人,这都是人生中最富足的部分。”他们将“张晖奖学金”设计为开放式留本基金,也是希望能力更大时可以追加。“好的大学,要靠大家一起努力。98级不敢说做榜样,也希望给学弟学妹们做个表率,将母校的精神传承下去。”此举在98级的同学群里也引起关注。大家一边猜着匿名捐赠的是哪几位低调同窗,一边展开对张晖的回忆。“大神”“学术标杆”“温良敦厚”……尽管张晖担任辅导员时间不长,还是留下不少“传说”。98级校友木目(化名)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自己大一入学时,就在鼓楼校区文科楼下的橱窗里,看到过张晖的照片和学术成果介绍,老师们提起他更是赞不绝口。“给我们留下神秘高大的印象。但到了大三那年,他成了我们的辅导员,直接接触发现他十分温和腼腆,说话轻声细气。”后来木目有事找张晖帮忙,到研究生宿舍找到他。“他的桌上一尘不染,床上也是整洁异常。那天他细心解答了我的所有问题,又把我送到楼下,叮嘱回浦口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少年立志走学术道路认为学术不是让人逃避现实张晖是谁?他做了啥?2014年,张晖去世一周年之际,《学者张晖别传》出版。这部《别传》,勾勒出张晖有血有肉的形象。书中遴选了与张晖生平事迹和思想情感关系较为密切的、有代表性的师友回忆文章,并收录了张晖硕士阶段(1999-2002)在南京的求学日记等内容。1977年,张晖生于崇明岛的一个普通工农家庭。少年阶段,他就立志于文史研究。1995年,他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96年3月,张晖入选以培养人文学科基础研究人才为目标的文科强化班,受到文史哲三系名师的熏陶。本科阶段,他先后受教于张伯伟教授、张宏生教授,并常求教于卞孝萱先生门下。在本科三年级时,张晖开始撰写《龙榆生先生年谱》,其间,得到施蛰存、程千帆、周勋初、吴小如等学界耆宿的垂青。当时,吴小如先生读了《龙榆生先生年谱》未刊稿后称赞“我看即此日其他名牌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当前中、青年人很少能耐得住这种枯燥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我为南京大学出了这样人材而感到由衷骄傲和庆幸”。《龙榆生先生年谱》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许结|武帝旌旗在眼中——汉赋的武帝书写及其省思

许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中国赋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摘要:汉赋的兴盛与武帝的关系非常密切,汉赋作品中对武帝人物图像的呈现尤其值得关注。在汉赋创作中,自司马相如《上林赋》对“天子校猎”的描写,其中内涵的武帝“尚武”的形象,到扬雄《长杨赋》对武帝朝“武事”如抗击匈奴战争的具体展示,以及东汉京都赋对武帝作为的得失评价,又喻示了对其形象构造由武仪、武事到武功的变迁。而其中牵涉到的庙制建毁的争议,礼德思想的省思,又是赋家视武帝为一重要的历史坐标,并予以文学化的书写。关键词:汉赋;武帝;庙制;尚武形象;书写与省思《上林图卷》明
2022年4月1日
其他

资讯 | 讲座预告:日藏《玉篇》残卷研究四题

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聚东亚汉文典籍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探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文化精神,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复兴提供有益的学理认识。
2021年4月15日
其他

资讯 | “语义学与汉语语法理论创新” 系列讲座

因此,对于构式语义和评价表达功能的刻画与分析,既要观察其邻接成分语义吸收的影响,也要关照会话序列这一互动性语境对意义和功能解读的塑造。讲座II“语义学与汉语语法理论创新”系列讲座
2020年10月27日
其他

杂谈 | 徐兴无:分裂时代的英雄们

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聚东亚汉文典籍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探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文化精神,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复兴提供有益的学理认识。
2019年6月3日
其他

资讯 | 讲座:“中山国鸟柱盆”与中国早期器具意义的美学复原

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聚东亚汉文典籍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探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文化精神,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复兴提供有益的学理认识。
2019年5月31日
其他

资讯 | 2019年倪豪士《史记》翻译工作坊叕来了!

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聚东亚汉文典籍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探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文化精神,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复兴提供有益的学理认识。
2019年5月20日
其他

资讯 | “中国语言文学及其叙事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聚东亚汉文典籍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探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文化精神,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复兴提供有益的学理认识。
2019年5月19日
其他

杂谈 | 毕飞宇:南大的“水”、南大的“石”和南大的“帆”

王伯沆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此关上了他的大门。他的家外面的人进不来,也里面的人出不去。时间久了,邻居们觉得奇怪了,这个人家怎么回事呢?敲开门一看,吓死了!一家三口气息奄奄,躺在那里。在那干什么?等死!
2019年1月21日
其他

资讯 | 讲座:简帛文献中的宇宙图像

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聚东亚汉文典籍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探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文化精神,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复兴提供有益的学理认识。
2018年10月15日
其他

杂谈|毕飞宇:《项链》里的契约精神

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聚东亚汉文典籍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探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文化精神,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复兴提供有益的学理认识。
2018年2月21日
其他

青衿 | 陈云昊:“文体之争”与钱基博的文学正名

陈云昊浙江义乌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6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民国学术史、文学史。内容提要约百年前的“文白之争”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汉语表述文学的方式。无论对新文学阵营还是对文化保守阵营来说,“文学”一词都有待重新定义。在“文白之争”中分裂出的文言阵营,尽管首先应对的是语体形式的冲击问题,而更重要的使命是找回文明主体性的文章体统。因此,“文白之争”要理解为更深层的“文体之争”。钱基博以回溯“骈散之争”的文体学理解超克了时代性的“文白之争”,从而提供了以“文”定义“文学”的正名路径。其文学正名的努力,是回应平民化时代重新安放文学的淑世行动。关键词钱基博;文学;文体之争;骈散
2017年11月13日
其他

青衿 | 陈云昊 《哭声》:当下时代的礼俗状况

作者简介陈云昊浙江义乌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6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民国学术史、文学史。摘要韩国导演罗泓轸的电影《哭声》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它直接面对着当下时代的礼俗状况的内在空洞。在一个祛魅了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更高层面的实质正义问题,现代人不知道如何安放“鬼神”或“魂灵”的位置。罗泓轸看到这个时代的“神秘学类型的衰落”,实际上并不是仅仅将《哭声》作为一部风格化、美学化的电影来处理的,而是将“鬼片”作为思考乃至于重建礼俗秩序的媒介。关键词罗泓轸;《哭声》;鬼神;礼俗秩序罗泓轸(右)在《哭声》片场韩国导演罗泓轸说自己在拍完《黄海》(The
2017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