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投研

被微信屏蔽
社会

赵建:谁在坐食“去中国化”的红利?

我们最近一年的宏观研判,对于复苏节奏,对于通缩及下行周期的严峻性,对于汇率和股市的谨慎看法,大部分是正确的。也有几个没看准的地方,其中之一,是高估了全球衰退的概率,尤其是高估了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概率。反思原因,除了低估了美联储创造和修复资产负债表周期的能力,和发达市场经济对风险的群体免疫力外,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看到全球供应链在“去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让越来越多中国过去的竞争对手坐食渔翁之利。他们坐食来自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外移的资金、订单、资本、财富、人才、产业链等,自身赚的盆满钵满,减缓了周期性下行的压力。比如新加坡坐食中国金融资本和私人财富外移的红利,万亿美元财富从香港和内地转移到了新加坡,让其不费吹灰之力就承接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再比如东南亚、印度、墨西哥和加拿大,坐食了从中国外迁的产业链和订单,尤其是墨西哥,利用与美国的地缘优势,一举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就连美国自己,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2022年以来制造业投资竟然创下历史新高,制造业投资真的在回流了。特朗普用贸易战没有实现的目标,拜登政府却用国际政治手段轻易完成了。而相对应的,则是中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速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下滑,进入6月份和7月份,下滑的速度开始加剧。最新的7月出口数据,用美元计算已经下跌速度已经到了-14.5%,创下疫情以来最大下滑记录。FDI下降更是严重,创造了本世纪以来的历史新低。FDI的下滑有更大的指向性意义,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往往基于更加长远的考虑,代表着世界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因此这些变化虽然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的恐怕是不可逆的长期原因。这个从中国在全世界的贸易份额占比持续下降中也能看得出来。图源:雪球这是国际贸易和政治秩序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知道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大部分时间都牢牢占据着“世界工厂”的“C位”,将几亿劳动力纳入到了全球总供给曲线,为全世界尤其是创造需求的欧美发达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也成就了自身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无论是中国的国力,还是普通大众的生活,都是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善。为什么进出口或国际经贸往来如此重要?有人说从总量计算,出口带动的GDP也就那么一点点,而且要被动的经受外部环境的波动。比如2009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需求塌缩,中国的经济也立即出现大问题。的确,从GDP总量计算,出口的贡献并不高,但是要清楚的一点是,从事出口生意链上的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具有非常高的就业密集度。据商务部统计,外贸出口带动的就业有近两亿人,拉动的产业链纵深非常高,因为出口领域的市场体系相对完善。这也是外部需求出现问题很容易会让国内产生巨大寒意的重要原因。其次,出口换汇也带动了进口,也让老百姓可以到全世界购买好的商品和服务(教育、旅游和技术等)。虽然从结构来看,与出口不同的是,进口的企业主要是国企,进口的东西主要都是来自上游的能源、矿产、粮食和核心技术与材料,但是后来普通大众的海外消费与投资也在快速提高,让中国人民也感受到了世界工厂的福利。最为重要的一点,国际贸易为中国创造了良好的世界和平环境。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一改一百多年前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关系”,通过打开国门以市场的准则进行利益交换,取代了野蛮的充满了血与火的战争与侵略。国际贸易让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以和平的姿势崛起,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人的幸运,也是全世界的幸运。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制造福利和繁荣的同时,也在加剧一些矛盾。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家战略、治理结构、外交风格及综合国力等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美国民主政治也在快速的衰退和异化,特朗普及背后的右翼民粹力量横空出世,大国政治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米尔斯海默所预言的悲剧。自2018年开始,以中美关系为典型,开始是贸易战,后来上升到科技战、金融战。疫情发生民主党上台后,更是加速了中美关系质变的进程,上升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领域。事实上,由于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造成的裂痕,美苏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再次出现了东西方阵营对峙的局面。图源:格隆汇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开始采取以内循环为主导的新发展战略。对于国际经贸格局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向,这意味着有大量的来自中国“拱手相让”的机会,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让其他国家坐收中美大国博弈的渔翁之利。要知道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工业增加值、国际贸易份额、吸引的FDI等等,基本都是占据全球三成到四成。今天,即使中国退出份额的一部分,也给其他竞争对手带来巨大的资源外溢。对东南亚、墨西哥、印度,甚至包括日本等国家来说,站在他们的角度,就是巨大的“去中国化”红利。对中国来说,也很可能低估了摆脱外循环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让内循环成为主导模式的难度。这是一个重大的范式转变,这意味着过去积累建立的二元结构短期内要发生剧变,对宏观风险缓释能力大大降低。内循环要循环起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是供给侧(解决卡脖子技术),也不是需求侧(消化大量的产能过剩),而是分配侧。既包括收入的分配,居民部门的份额还是偏低,得到的转移支付和福利水平也是偏低;也包括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杠杆率偏高,无法释放充足的需求,以便在短期内替代被砍掉的外循环。在这些根本性问题无法短期解决的情况下,就让双循环退化成单循环,难免会发生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这种逻辑下,就不难解释今天我们感到困惑的现象:为什么中国没有强劲复苏反而陷入“通胀疲软”,而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则没有陷入普遍预期的长期衰退反而是继续的繁荣。在今天全球化大变局的漩涡里,并非都是输家。中国内循环战略的重大转变,由此“拱手相让”的订单、资本、财富、人才和产业链等,对很多国家就是一种“红利”。或者说,这一次,中国又为全球没有发生周期性的大衰退,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自己需要面对更大的长期需求不足的压力。*—
2023年8月11日
被用户删除
科技与创新

淡马锡CEO:“去风险”和“脱钩”并没有太大区别

七国集团5月广岛峰会,在协调这个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对华关系基调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对华策略——“去风险”(de-risking)而非“脱钩”(decoupling)。它像是暗示,西方只是打算减少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依赖,而不是寻求在更大范围内限制遏制中国。【G7相关声明见文后附录】“去风险”这个词,首创者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她在今年3月底的一场演讲中首次公开抛出这个带有鲜明立场的词汇。不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等高官便接过话茬,频频在各种场合“推广”。比如,5月16日布林肯在美参议院就中国策略提供陈词时说:We
2023年8月10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魏加宁:光靠短期的宏观政策很可能是饮鸩止渴

去年(2021)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对最新形势做出的研判,我认为非常准确,首先强调了“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而且强调了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认为这次的经济工作会议有很多亮点,非常有针对性,都是针对我们这些年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要敬畏历史等提法,非常有份量,非常值得深思。但是,经济工作会议还遗留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比如关于需求收缩,尽管我们现在看到了需求在收缩,但是还会有一些因素继续起作用。比如“乘数效应”,经济在扩张的时候有个乘数效应,收缩的时候同样也会有乘数效应。再有一个是“巡视效应”,去年四季度正好是金融部门接受巡视,大家想想,我们的金融部门整天想的是如何应付上面的巡视,他还有心思放贷款吗?所以,这也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另外,还有一个“奥运效应”,大家知道马上开奥运了,为了保证天气质量,至少周边的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会关停,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也会对经济有一个下行压力。再有就是“滞后效应”,政策往往有个滞后效应,即使现在出台了政策,要想见效还要有一个过程。这是关于需求收缩,这些效应会继续起到向下的作用。其次,关于供给冲击,前面已经提到了,关于新冠疫情的冲击,贾康院长讲的非常明确,我不多说了,大宗商品涨价的冲击,以及供应链的紊乱,这样一些冲击也仍然会继续起作用。再有,预期转弱,我们现在的舆论信号非常混乱。一方面政治上启动了举报模式,经济上又启动了罚款模式,这样一些模式的启动会使投资者人心惶惶,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这样一些因素如果得不到根本扭转的话,经济下行的压力还会继续加大。另外,关于“稳字当头”,我认为非常正确,非常重要,但是有一个问题,正如过去厉以宁老师经常强调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一定的速度的话,你怎么能稳得住?就好比骑自行车,如果自行车不蹬起来,原地踏步是很难稳住的,“自行车原理”,不进则退。最后,关于经济下行。经济下行不可能像我们有些人所期待的那样“软着陆”、“L型“,由于前面讲的乘数效应等各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过了临界点的话,就有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到那个时候,你花再大的力气可能也托不住了,就跟一个雪球一旦滚下了悬崖你是托不住的。所以,一定要在它到达临界点之前把下行趋势止住,否则后患无穷。但是要止住经济下行靠什么?要靠改革。如果光靠政策,短期的宏观政策很可能是饮鸩止渴。比如你继续靠投放货币,继续刺激房地产,这样一些政策很可能是饮鸩止渴。关于宏观政策,首先财政政策现在是想扩张,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财政风险,尤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风险,想放松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关于监管政策大家可以看得很明显,监管在从紧,而且我们的监管体制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对市场负责,不对法规负责,不对老百姓负责。所以,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当高层领导的注意力没有在这个领域的时候,我们的监管就放羊,没人管;等高层领导一旦重视了这个领域的风险的时候,我们的监管部门就会一拥而上,齐步走,一刀切,还要一步到位。所以,就会出现什么情况?我经常讲,国外的金融危机往往是由于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而我担心中国是监管者的羊群效应。后来有人还纠正我——不是“羊群效应”,而是“狼群效应”。所以,监管看得很清楚,在收紧。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只有一条出路,只能放松以防同步震荡。所以,货币政策最近不断下调准备金率,再贷款给中小企业。从政策选择上来讲,在目前的政策组合里它只有放松,再不放松的话中国经济立刻就会出大问题。这是我对现状的描述。但是这里面带来一个问题,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滞胀”。所谓“滞胀”就是一边是经济停滞,一边是通货膨胀。一旦出现“滞胀”,宏观调控将无从下手,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放松银根,物价已经很高了,不能放松;如果收紧银根,经济增长已经在往下掉,也不能收紧银根。所以,一定会处于两难境地,无从下手。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是怎么走出滞胀的?我们最近做了一个梳理,主要是靠这么几个措施:一个是紧货币,一个是减财税,一个是松管制,再有一个是私有化、促创新、法治化,是靠这样几个措施走出“滞胀”的。但是我前面讲了,如果我们今天逆向而行,反其道而行之的话,我们将来会得到什么结果?什么叫
2023年8月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这钱 不花不行?

在各地暴雨成灾的新闻大集中,有几条其它类消息“脱颖而出”,仍然获得了很多关注。引人之处不只是主题特殊——方舱医院,还在于它的发包(招投标)或决策产生过程。我们一一道来。1.
2023年8月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促消费政策接两连三数十条,唯独缺了关键一条

发改、商务、工信、文旅等中央部委最近发布的促消费政策措施已有好几打,唯独缺了关键一条:发钱。这并非某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了较多学者的呼吁和网上较多的公众意见。国办今天转发国家发改委“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可能是内容太多(或发力点分散),亮点难以把握,多家媒体干脆把这条重磅新闻以“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为题刊出。略有尴尬。实际要找新亮点确有些难度,因为不少内容前期已经发布过,如取消二手车限迁、便利二手车交易登记、延续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等。另有一些能否推行并不确定,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愿意和能力,比如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等。在地方财力吃紧的当下,增加保障房供应这类支出增项预计并不容易摆到地方官员的议事前列。谈消费绕不开收入。对于大家呼吁了三年多的发钱或发消费券(有力度的),【长平投研】曾有专文分析其障碍在哪里,请参考:给老百姓发钱就引来通胀?那何不食肉糜!消费是刺激出来的吗?|
2023年7月3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大雷,终于爆了

大雷终于爆了最近几天,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最重磅的信息不是大家yy的刺激政策,也不是那半死不活的股市,更不是基金经理枯燥无味的半年报,而是:某系几家财富管理平台的众多固收类产品,同时开始不兑付了,媒体均有报道。为啥这新闻很重磅呢?因为他们家规模可能涉及上万亿,全国各地客户都大面积涉及,固收类产品到今年还能存在8-10%的收益率卖给客户。这些产品可能相当程度上是池子,是自融,也就是借客户的钱投在各类丧失流动性和有毒资产里。这本质上是比影子银行还严重的东西。这么多年,所有搞高收益池子的东西都没啥悬念都倒了,P2P收益率都没这么高,但是这家熬了这么久,本身就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所有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都很好奇:为啥还能神奇持续存在这么多年?大而不倒?如今终于开始有迹象了,凶多吉少。很多人问我这么大平台不兑付的信息,为啥这么快就知道?首先,严肃的财经媒体都写得很细了,比如看财新报道。第二,最近我在全国一些地方走动,波及面实在太广了,哪个城市都有,客户都焦虑的问我怎么办?第三,第一时间,众多人已经给我公号留言问咋办了。再说一遍:高收益固收是毒药这句话我说了很多年,但是总是有人不信。更有甚至,在去年股市大跌时候,有XX董事长当面怼我:做了一年,才这么点收益率,连固收都不如。他说的固收,正是某系的8.5%年化收益率的固收。在小微贷都只要三点多利率的今天,在三年AA城投平均收益率都不到4%的今天,还指望5%,甚至8%收益率的刚兑固收产品?我觉得这是认知有重大问题。这可是董事长,可见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是多么初级,也说明竞争不充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再说句实话,去年老百姓新增了20w亿存款,今年半年又干了这么多,还有大家买了那么多的保险,还有几十万亿的银行理财,这么多钱,这么多金融机构的总部人员,4%以上的资产都不敢买,他们都是吃干饭的?我想对当前环境下还对任何高收益的固收产品还有信仰的人说:一分钱一分货!正所谓:你看中了他的收益,他看中了你的本金!从区域上看,相比较而言,北方区域波及面更广,从东北到天津、从中原到西北,大面积的高净值客户受伤惨重,他们更喜欢一直刚性兑付的持有体验,对任何净值波动的玩意,都没有信仰,甚至对国运都没信仰了。你看深圳,福建,比例就要小很多,江浙是被18年P2P伤过后,投资者老实多了。当然还有一些中部城市,金融相对不发达,估计也一样。比如我到过南昌,整个高净值客户群的资产基本都在另外一家知名三方财富里,整天还是8%以上的固收卖给客户,这家财富公司南昌的客户AUM是全国第二。几年前,这家财富公司凭高激励几乎端了整个招行私行南昌团队。为啥我说南昌那么细,因为是我老家省会,各位三方财富,各位客户经理,你们割我老家百姓的时候,麻烦轻一点。怎么办?哎,对于持有人,说句实话,假如我碰到了,我也不知道咋办。只能说祝福吧。第一、还是要积极一些,努力去衔接你的销售,看看分别有啥资产,看看有啥进展。第二、多去锻炼身体,身体要紧,财富最终还是身外之物,必要时准备点降压药。第三、看看自己的资产还有放类似的平台,或者类似的产品没?赶紧挪到安全的正儿八经的金融机构去。记住,高收益固收是毒药。第四、财富管理市场格局变了,有时间多学习点理财常识,不一定能提高多少收益,但是可能能帮你少踩大坑,尤其是长尾风险暴雷的大坑。当然这里还有很多从业人员私下问我咋办?我不是啥权威,我只作为观察者给点微不足道的建议。某系里面的从业人员,我想,大部分波及到的人员我估计已经被离职冻结了。那就多帮客户去沟通,多帮客户着想下,看能要回来啥吧。这时候我估计能做的也有限,你提供不了啥真实价值,就多提供点情绪价值也行。还有很多类似平台的从业人员,可能目前还没爆,我也给点建议:用点心,多帮帮客户想想。不要再拿高收益固收去割客户了,尽量劝客户资产放安全点机构里面,收益低点就低点,或者接受净值波动去买点基金也还好动点脑,相信直觉,放弃幻想,不做刀口舔血的事。回头估计这也是在帮自己。如果自己不信了,赶紧走,良禽择木而栖。写到最后,我还是挺叹息的。内心里,我还真希望所有的资产都安全,所有的平台都能活得很好,所有持有人的产品都能安全兑付。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可能了。时代的风刮了过来,啥都要现原形,我们都是时代大势里的一粒尘埃。像我这样屁股在投资者这边说话的人不多,别的就不多说了,祝各位好运!欢迎点赞,收藏,关注
2023年7月24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衰退未到,美国制造业投资的“超级周期”来了?

▎至今年4月,美国制造业建造新工厂的折年支出达到1890亿美元,是2010年代平均水平(630亿美元)的三倍。这一趋势将持续到本世纪20年代后半段。了解美国制造业投资热潮规模将发展得多大,持续时间将有多长,对于理解本世纪20年代剩余时间的宏观经济至关重要。传说中的美国经济衰退将临未临,此时,一张美国制造业建厂投资热的图表引来很多人关注——与之相关的一篇文章称Axios:A
2023年7月9日
被用户删除
政治

参加座谈会的几位专家,会说些啥?

李强总理昨天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刘尚希、罗志恒、田轩、黄先海、袁海霞、秦海林、陆铭、赵伟等八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意见。他们中,2人来自政府研究部门:刘尚希
2023年7月7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防止走散,重设读者群

CP议事厅规约各位好,如果您认同我们的以下想法,欢迎加入CP议事厅:A厅:上议院1,议事厅主理人拟以微信群形式,与群友保持沟通,群内谈论主题以财经为主,主要包括时事要闻、政策解析、新书辑要、电子书刊等,也会分享【长平观察】独立报告;【长平观察】发布频率为不定期,将增设一些调研内容。2,完成打赏程序后可入群(无论以何种支付方式,你我均认同此为打赏),第一年360元,以后每年均为300元。老会员可通过
2023年7月6日
被用户删除
经济

野村综合研究所辜朝明: “中国需要强大的财政刺激手段来应对未来可能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Recession)》一书,并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2023年6月29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中国财政的未来:如何化解财政困难?

—中国财政的家底与余粮细究美国房产税,想到中国……罗志恒:分税制不是土地财政的原因,政绩考核才是昆明官方一纸“严正声明”,
2023年6月13日
被用户删除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中国财政的家底与余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导读近年来,财政通过收入端减税降费、支出端扩大支出,扩大赤字和债务,有力地抗击疫情、兜底民生、促进科技创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但是,对应的是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地方重回“吃饭财政”,各地财政运行压力较大。然而,在宏观税负下行、政府支出责任范围扩大以及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化的作用下,财政紧平衡和收支矛盾加剧将是未来的常态。财政之难,难在多目标平衡:要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减税降费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短期经济社会稳定与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的平衡、民生福利改善与科技强国的平衡。本文是《中国财政的余粮与未来》的上篇,主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如何认知财政是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二是2022年的财政形势如何?三是如何理解2023年的财政政策以及展望2023年财政形势?下篇《中国财政的未来》主要解决另外三大问题:一是未来财政面临哪些政治经济新形势?二是中央如何定调十四五期间的财税体制改革?三是短期内财政有困境,但又不能大幅度提高赤字和债务透支未来政策空间,短期、中长期分别需要从哪些角度解决财政面临的压力?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财政体制改革加速正文一、财政是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主要处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本质是事关全局的激励机制,要实现各方主体的激励相容。从历史以及国际比较看,财政若出现危机,社会危机亦不远;财政体制若不理顺,则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市场主体难有稳定预期,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清,导致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地方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同的财政体制意味着不同的激励机制,直接影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和企业的预期和行为。改革、发展、稳定均离不开财政,甚至财政行为本身就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第一,改革要付出艰难代价,调整体制机制、和平安置触动的利益群体,需要财政赎买。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结构性改革更加需要发挥财政的作用。第二,中国仍处发展中阶段,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应对经济下行期仍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在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稳定的国际国内大局亦需要强大的国防、外交和公安队伍,同样需要财政。但现实却是,近年来宏观税负持续下行、财政汲取能力下降,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紧平衡成为常态。地方政府尤其是部分基层政府重回“吃饭财政“,通过处置国有资源资产以及压减公共服务支出缓解矛盾,甚至部分地区发生拖欠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等现象,“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再度成为重要内容。从财政收入看,经济增速换挡、大规模减税降费和房地产下行拐点等导致财政收入增速下行。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如人口总量达峰、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土地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等导致经济增速下行具有长期性。大规模减税降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税基扩大的作用边际递减。从财政支出看,民生福利改善、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职能驱动刚性支出易上难下。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直接代价就是赤字和政府债务攀升,财政以自身风险的扩大化解了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越发重要。二、2022年财政形势如何?1、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增长,税收增速创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低,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约2万亿元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3703亿元,预算目标为210140亿元,歉收6437亿元,完成率为96.9%。短收主要是因为经济下行叠加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和留抵退税。2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约2.46万亿元,为近年来历年最大。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为0.6%,低于预算目标的3.8%,该增速为1977年以来(除2020年以外)的最低增速。2022年税收收入为1666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1.8%,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的较低水平;税收收入增速为-3.5%,为1969年以来即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低增速。新中国历史上税收收入负增长的年份有1955、1960、1961、1967、1968和2020年,分别为-3.6%、-0.5%、-22%、-11.4%、-2.6%和-2.3%,主要受到大跃进和特殊时期的影响。由于税收收入增速偏低,地方政府进一步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包括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增加较多,2022年非税收入达到37089亿元,增速为24.4%。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大部分年份高于GDP名义增速,但2015-2022年连续七年均低于GDP名义增速,主要是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从各税种构成看,2022年资源税、国内消费税增速较高,增速分别为48.1%和20.3%,资源税增速高主要是煤炭等资源价格上升叠加保供稳价、确保能源安全背景下的产量上升;消费税上升在于车购税减半征收刺激汽车消费以及石油价格上行。2、宏观税负持续下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连续七年下降,土地出让和社保收入占GDP比重均下行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之和,剔除重复计算部分如财政补贴社保,作为政府筹集的收入。2022年的宏观税负为30.2%,较2021年和2013年分别下降2.9和5.6个百分点。该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从分项看,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衡量的宏观税负在2015年见顶,从2015年22.1%下降到2022年的16.8%,相当于2005年的水平。以税收收入/GDP衡量的宏观税负在2013年见顶,从2013年18.6%下降到2022年的13.8%,相当于2001年的水平,2020-2022年分别下降0.8、0.2和1.3个百分点,下降速度较快。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202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66854亿元,较上年下降2万多亿元,下降23.3%,土地出让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22年为5.5%,分别较2020和2021年下降2.8和1.9个百分点。2022年社保收入(剔除一般公共预算补贴)占GDP的比重为6.4%,较上年略下降0.03个百分点。综上,宏观税负下降主要是一般公共预算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导致。(扩展:关于宏观税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主要对是对土地出让收入是否属于宏观税负的分歧,IMF计算宏观税负国际比较不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国内专家有观点认为土地出让收入属于要素收入,不属于宏观税负;也有专家认为土地属于政府垄断,不同于一般要素,至少土地出让收入中扣除开发成本的净收入属于宏观税负。本文认为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所有权从居民和企业获得的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先转化为房企的成本,其后转化为居民和企业的成本或资产,最终表现为政府从社会获得的收入。)3、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高达5.7万亿元,为历史次高水平,考虑到专项债后的赤字率为7.7%2022年年初预算报告中披露的财政赤字为“按照3.37万亿元安排”、赤字率为“按2.8%左右安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发布的财政赤字仍为3.37万亿元,但实际上的收支差为5.7万亿元,两者差额2.33万亿元通过调入历史结转结余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解决。其中,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45万亿元,还有部分调出资金。由此可知,近年来财政运行对财政资源统筹能力要求上升。2019-2022年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的金额分别为22161、26133、11714、24541亿元,2023年计划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等19030亿元。由于执行赤字为3.37万亿元,名义GDP为121万亿元,赤字率(赤字/GDP)为接近2.8%。考虑到未纳入赤字的3.65万亿元专项债,赤字率高达7.7%。4、2022年22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东部省份受疫情和逆全球化冲击大、资源型省份增速靠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吉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为-25.6%,排倒数第一;发达地区如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同比增速分别为-7.6%、-5.8%、-2.7%和-2.5%;四大直辖市天津、重庆、北京、上海均为负增长,增速分别为-13.8%、-8%、-3.7%和-2.1%,主要是受到疫情和逆全球化的负面冲击。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天然容易受变异病毒的攻击,且一旦封控影响面更大;逆全球化加速,冲击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东部地区生产发达,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冲击更大。反观西部资源型省份,在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引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以及国内保供稳价、能源安全重要性上升的背景下,西部地区资源产销两旺、量价齐升,财政收入增速靠前。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同比分别达到21.8%、20.2%、19.3%和14.9%。5、22个省份财政自给率不足50%,对中央转移支付及债务的依赖度提高2022年有22个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低于50%,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其中西藏、青海、甘肃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仅为7%、17%和21%;仅9个省市区财政自给率高于50%,主要是上海81%、北京80%、广东72%、天津67%、浙江67%、江苏62%、山西59%、山东59%和福建59%,且较往年明显下降。地方政府的收支不足主要靠中央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以及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要全面认知财政自给率指标,不能据此否定分税制以及转移支付存在的必要性。该指标只反映政府间关系的初次分配,考虑到大量的中央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给地方后的再分配效应,地方事实上的可用财力和满足支出的能力将大幅提高。除专项转移支付指定特定用途外,一般转移支付与税收返还根据常住人口、学生数量、海拔纬度等客观因素计算,金额相对可预期,可作为地方政府统筹使用的财力。以2021年决算数据为例(2022年决算数据需2023年7-8月间发布),初次分配后,22个省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低于50%,考虑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后,所有省份的转移支付后收入/支出在80%以上。其中,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宁夏、新疆获得的转移支付分别为2246、1503、2980、3722、1019和3431亿元,相当于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0.42、4.57、3、2.86、2.22和2.12倍。因此,西藏、青海、甘肃获得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支出高达121.4%、98.8%和98.8%,远高于自给率(初次分配)的10.6%、17.7%和24.8%;反而东部发达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相对较少,比如浙江获得的转移支付为954.8亿元,相当于其一般公共预算的11.6%,远低于西部地区,考虑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支出为83.7%,还有16.3%的支出依靠债务及其他调入资金解决。6、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度高,其中东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占比高,西部依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2021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2555亿元,中央财政收入91470亿元,占全国比重45.2%,地方财政收入111084亿元,占比54.8%;但是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45673亿元,中央本级支出35050亿元,占比14.3%,地方支出210623亿元,占比85.7%。为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促进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掌握较多的财力并向各地转移支付。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为82152亿元,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为40.6%,相当于地方收入的74%、地方支出的39%;即转移支付后,中央、地方实际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318和193237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6%和95.4%。经过这个分配过程后,中央政府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支出比为26.6%,仍有73.4%的支出需要发行国债、调入资金和使用历年结转结余弥补。但即使有中央的转移支付,地方可支配收入仍难以满足地方支出需要,两者之比为91.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为52.7%、转移支付/支出为39%),仍有8.3%需要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调入资金等弥补。从2021年决算数看,获得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较多的省份有四川(5503亿元)、河南(5181)、湖南(4020)、河北(3900)、湖北(3808)、云南(3799)、黑龙江(3722)、安徽(3590)、新疆(3431)等。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除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含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是另外两大主要来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较小、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类似“专款专用”。由于2022年中央对各省份的转移支付具体数据发布时间在2023年7-8月,以2021年决算数据为例。在地方综合财力的三大部分构成中,东部经济发达、土地市场活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比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偏低,自身财政能力较弱,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其中,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分别为8.6%、16.2%、21.8%和24.1%,中央转移支付占比分别为89.6%、74.4%、65.2%、69.1%;此外,宁夏、新疆、吉林、云南、内蒙古的中央转移支付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63.0%、60.9%、54.6%、53.8%和50.8%。东部地区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较少,除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外,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较高,如浙江55.8%、江苏53.4%、山东43.4%、福建40.4%、重庆34.7%。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四川省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均位居全国前五,江苏、浙江、贵州和湖南等省份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高。2022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73755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66854亿元,占比90.6%。从各省份的政府性基金收入看,江苏(11479亿元)、浙江(10069亿元)、山东(6080亿元)、广东(5196亿元)和四川(4781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居于前列,排名前5的省份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为51%;宁夏(129亿元)、青海(93亿元)和西藏(35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较少。从已公布的26个省份的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看,江苏(10690亿元)、浙江(8336亿元)、山东(5396亿元)和广东(4666亿元)、四川(4297)和上海(3799)仍居前列。从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依赖度看,江苏、浙江、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的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较高,其土地出让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分别为1.16倍、1.04倍、1.03倍、0.95和0.88倍;北京、广东、宁夏、新疆和青海等地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度相对偏低,其土地出让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分别为0.37倍、0.35倍、0.22倍、0.21和0.21倍。7、财政困难系数中央在给地方转移支付时会根据地方财政的风险和财力情况,财政部设置了财政困难程度系数,2019年4月23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下达2019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将近700亿元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分配给36个省市,在资金分配表中,列出了36个省市的财政困难系数。8、社保对一般公共预算的依赖度持续攀升,对财政的压力与日俱增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较2021年减少85万人,人口总量达峰的同时结构恶化,即老龄化、少子化加剧。2022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14.9%,较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而本世纪初的2000年老龄化率才7%;出生人口956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降至1000万人以下(1959-1961年分别为1665、1381、1187万人)。1962、1963年的人口生育高峰(分别为2491和3000万人)意味着从2022年起我国将迎来人口退休高潮,这一方面导致缴纳社会保险的人数减少,另一方面领取社保的人数激增,社保压力巨大。2022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收入为10152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补贴收入23682亿元,占社保收入的23.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1%。根据预算安排,2023年社保预算收入10935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补贴收入上升为24950亿元,占社保收入的2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1%。9、政府负债率提高,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债务率较高,且2023-2025年到期金额高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376474.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582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18185.08亿元。截至2022年末,中国政府债务为60.93万亿元,较上年增加7.19万亿元,负债率为50.35%,较上年增加3.6个百分点,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其中,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5.8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6万亿元,占GDP的21.4%,较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5.0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4.6万亿元,占GDP的29.0%,较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均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143944.69亿元,专项债务206706.31亿元,专项债务余额大幅超过一般债务。此外,与政府关系较为紧密的城投债余额13.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0.9%。截至2022年末,地方政府债券剩余平均年限8.5年,其中一般债券6.2年,专项债券10年;平均利率3.39%,其中一般债券3.39%,专项债券3.39%。三、如何理解2023年财政政策和展望2023年财政形势?(一)2023年财政政策基调:有克制的宽松、有余地的积极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并做了进一步的落实。从财政政策总基调看,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加力提效”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前者对应“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要求,侧重稳增长;后者对应防范化解风险,因此2023年财政政策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反映出这是有克制的宽松、留有余地的积极。“加力提效”将力度置于效果前,这不同于2022年的“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和2021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接近2020年“更加积极有为”,与2019年的“加力提效”一致。这是经济形势的要求,是顺应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目标的顺势而为。主要是因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的核心矛盾,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形势的严峻性不亚于前些年:全球经济下行、外需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风险仍未完全释放,居民资产负债表仍需修复。财政政策在2023年仍将在扩大内需、稳定就业、稳定物价、推动科技创新、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2023年的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高于去年0.2个百分点;赤字规模为3.88万亿元,比2022年高5100亿元;专项债拟按3.8万亿元安排,较2022年高1500亿元。赤字规模和专项债合计7.68万亿元,比2022年高6600亿元,体现了加力提效的政策基调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决心。其一,从赤字率3%看,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赤字规模增加5100亿元,既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必要的支出强度,同时并未过高提高赤字率,为未来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空间奠定基础。其二,从专项债看,较上年增加1500亿元,规模上升,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其三,从减税降费看,今年的提法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意味着与过往比发生重大变化,从追求减税降税的规模转向效率效果和精准性针对性,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其四,明确要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增加的赤字全部是中央赤字和国债。其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化绩效管理,支出端“提效”。(二)2023年财政收入形势好于2022年,但支出刚性不减,紧平衡态势仍将持续2023年的收入形势总体好于2022年,主要是基于:一是经济总体呈恢复态势奠定了财政收入形势向好的基础。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市场信心和预期逐步好转。宏观上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与微观主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推动经济恢复。当然这也依赖于政策实施效果。二是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导致基数偏低,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0.6%。三是2022年缓税缓费的部分在今年入库。从地方来看,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背景下,多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目标较2022年实际增速显著回升,但考虑到低基数效应,大部分省份增速目标相对保守。从31个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看,海南、吉林、河南、甘肃、湖北和新疆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目标较高,目标增速在10%及以上,海南达到15%;湖南和安徽的目标增速分别为8%与7%。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大部分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均在6%及以下。总体来看,大多数地区一般公共预算目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保持一致。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速走势节奏是:一季度低、二季度高,三四季度回落,与经济增速态势保持一致。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0.5%,1-4月同比大幅上升到11.9%,主要是去年留抵退税主要在二季度导致的低基数效应。因此,对于4月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提高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据此认识财政形势和经济形势大幅好转,仍要进一步加力提效,仍要继续过紧日子提高理财效率。支出压力依然较大,优化支出结构的任务较重。其一,稳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今年的重要目标,是稳就业和稳民生的重要保障,这需要财政推动促消费、扩投资。既包括直接拉动基建带动投资,还包括加强重点城市流通保供体系建设、建设综合物流枢纽畅通流通体系、挖掘县乡消费潜力等。其二,乡村振兴、区域均衡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需要财政投入保障。其三,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财政加大支持力度。(三)要高度重视五大风险财政在支持高质量发展中要保障财政可持续性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要高度重视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化带来的风险,平衡发展的效率与安全。第一,警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城投风险和财政风险交织。近年来地方债、城投债密集到期,恰逢收入增速下行期,风险加大。第二,警惕房地产风险财政化。房地产事关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行业风险化解需要财政支持,增加了地方政府救助责任。第三,防范金融风险财政化。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股东主要是地方财政部门,由于区域经营和属地监管,业务与当地财政紧密相关,地方财政承担着一定的兜底或关联责任。第四,通胀风险引发的财政风险。全球经济下行、总需求不足,2023年PPI大概率偏低,不利于财政增收。第五,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引发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财政要再度纾困并增加支出负担。总之,财政之难在于多目标平衡,在于政府职能近乎无限。当然,财政之荣也在于难中有巧,在于服务国家大局,在于担当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神圣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还要进一步理顺,事权和支出责任必须尽快上移至中央、省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还要继续完善。侠之大者,为国理财。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任何困难都只会孕育出更加强大的中国,财政困难亦不例外。
2023年5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细究美国房产税,想到中国……

每次评估的结果都会在缴纳房产税之前通知房主(如图表1样本),详细列明估值内容,包括今年及上一年房屋及土地各自价值多少、税率及预计纳税额等。房主如果对政府的估值有异议,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要求重新评估。
2023年5月25日
被用户删除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陶然: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有多少个面孔?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一中国过去70年的经济变化,尤其是过去40年的快速成长,无疑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作为占全世界人口近20%
2023年2月2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拜登在凤凰城台积电移机仪式上讲话

,在吗?先恭喜你,祝贺你。(掌声)。我告诉你,你这个地方正是个腾飞的地方。这将是亚利桑那州的一笔不可思议的财富。特别感谢亚利桑那州民主党国会议员,他们今天和我一起从华盛顿飞来。凯利参议员(Mark
2022年12月1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大疫三年才发现,“新冠肺炎”这个名称好像不对

大疫整三年才发现,“新冠肺炎”这个耸人的名称,只有中国人用,还名不副实。简中的公开资料几乎统一这样说:2019年12月起,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20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将它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1月下旬开始召开
2022年12月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港大病毒专家金冬雁:新冠病毒只会越变越弱,最后变成感冒

本文首发于百度专栏“DeepMed深医”,转载请注明来源(全文13000字)金冬雁教授
2022年11月29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王毅会见乌克兰外长库列巴,首次提出“四个应该”是中方对乌问题最权威阐述

外交部官网消息,当地时间2022年9月22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应约会见乌克兰外长库列巴。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遵守,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应该得到重视,一切致力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应该予以支持。这“四个应该”是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最权威阐述,也是中方看待处理这一问题的根本遵循。作为负责任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方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从不袖手旁观,也不火上浇油,更不会趁机牟利。我们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王毅说,感谢乌政府和人民为在乌中国人员特别是留学生撤离提供的帮助和关照,彰显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今年是中乌建交30周年,中方愿以此为契机,规划两国关系下一步发展,弘扬传统友谊,更好惠及双方人民。库列巴表示,乌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重要影响,期待中方为缓解当前危机发挥重要作用。乌愿开展符合国家利益的对话谈判。乌方一贯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方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期待同中方加强在各领域交流合作。王毅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乌克兰问题外长会当地时间2022年9月22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安理会乌克兰问题外长会。王毅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得到支持。针对当前局势,中方有四点主张:一是必须坚持对话谈判方向。当务之急是当事方尽快恢复对话,把合理关切纳入谈判中,把可行选项摆到桌面上,谈出结果,谈出和平。二是必须共同推动局势缓和。各方都应保持克制,避免加剧对抗的言行。国际社会应当发挥建设性作用,助力局势降温。核设施安全问题不容试错,任何意外风险必须杜绝。三是必须切实缓解人道局势。要遵守国际人道法,最大限度减少平民伤亡。国际调查应当客观公正,以事实为基础,避免政治化。支持联合国人道救援机构继续为受影响的民众提供帮助。四是必须全力遏制外溢影响。共同确保全球能源市场稳定运行,支持古特雷斯秘书长推动解决俄乌粮食外运问题,欢迎各国积极响应中方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不应滥施单边制裁,更不能让发展中国家“埋单”。王毅强调,安理会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遵循止战促谈的正确方向,优先运用斡旋工具调解,推动政治解决进程。—
2022年9月23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美国芯片法案 想干什么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周二,美国总统拜登将在结束防疫隔离后签署《2022芯片和科学法案》(The
2022年8月7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受访,谈大陆半导体产业和台湾

Liu)接受了CNN主持人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2022年8月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半导体行业大地震

作为芯片行业和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产业基金之一,国家大基金的人事动向颇受关注。两周之内,中纪委已调查多位相关人士。嘴里说着张江的芯片大业,心里念的却是陆家嘴的上市经。一场行业反腐的“芯风暴”已然来临。01行业地震爆发2021年11月,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发布消息称,华芯投资原副总裁高松涛疑卷入上市芯片公司内幕交易,被调查。2022年7月14日,深圳鸿泰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文忠被有关部门带走,同日被带走的还有原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路军。2022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发布消息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国开发展基金管理部原副主任路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公开资料显示,路军自2014年华芯投资成立起就出任董事、经理,参与了芯片大基金的大量投资运作。路军作为基金主要负责人也先后出任了不少被投企业的高管,比如长江存储董事、武汉新芯董事、中芯国际非执行董事。此外,路军还曾担任国开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和芯鑫租赁董事等职位。2022年7月25日,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被有关部门从北京带走调查,目前仍处于与外界失联的状态。2022年7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发布消息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同志涉嫌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2022年7月28日,大基金现任总裁丁文武近日被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仍处于与外界失联的状态。7月29日,原工信部电子司司长、紫光集团前总裁刁石京被调查,目前处于与外界失联状态左起: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华芯投资总裁路军,紫光集团总裁赵伟国,国家集成电路投资基金丁文武,紫光集团总裁张亚东,紫光集团联系总裁齐联02什么是大基金大基金,全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于2014年9月设立,由国开金融、中国烟草、亦庄国投、中国移动、上海国盛、中国电科、紫光通信、华芯投资等企业发起,基金初期规模约为1200亿元。基金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实施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作为市场上最重要的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的动向在芯片行业占据风向标地位。大基金一期规模超过人民币1300亿元。2018年,一期基金基本投资完毕,投资标的中芯片制造占67%、设计占17%、封测占10%、设备和材料类占6%,被投企业包括中芯国际、上海华虹、长江存储、紫光展锐、三安光电、长电科技、北方华创和中微半导体等。二期基金成立于2019年10月,规模超过2000亿元。行业研报显示,截至目前大基金二期共宣布投资38家公司,累计协议出资790亿元。大基金二期投资涉及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其中:晶圆制造投资额约594亿元,占比最高达75%集成电路设计工具、芯片设计投资额约81亿元,占比10%封装测试投资额约21亿元,占比2.6%装备、零部件、材料投资额约75亿元,占比10%应用约19亿元,占比2.4%大基金二期重点关注的设备包括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清洗设备等,材料方面则涵盖大硅片、光刻胶、掩模版、电子特气等。自2019年成立以来,近一两年国家大基金进入有序退出期,尤其在二期成立后减持速度加快。根据媒体统计,2021年,大基金一期在二级市场减持金额合计超79亿元,算上2019年首笔减持套现逾20亿元,该基金的减持规模已超100亿元。2021年,A股市场半导体芯片概念板块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大基金一期的减持动作更为频繁。中芯国际、兆易创新、长电科技、晶方科技、通富微电、太极实业、三安光电、瑞芯微、雅克科技、万业企业等公司,均被大基金减持。大基金一期和二期共计带动上万亿投资,细致分析大基金的投资,过半资本用于芯片制造业。不过,由于很多制造厂在前年和去年尚未建成,并未赶上2020、2021年的芯片缺货潮带来的增长红利。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近些年,众多大型半导体项目落地,投资金额动辄百亿、千亿级的半导体投资项目相继在各地上马,但是烂尾、停工等消息却频频出现。从来没怀疑过大基金的漏洞,但近期行业大地震打开的潘多拉盒子,需要我们反思。03大基金投资失策大基金成立以来,在投资上可以说是成功的,在市场主体无法竞争的情况,不断地低价入股和高价减持,大概任何一个基金经理都会做。但回看大基金投资的公司,因为大基金的投资而突破了什么技术,打破了什么”卡脖子“的东西,我们似乎没明显看见,从这个角度看,大基金算不上成功。从大基金的出资看,主要是财政部以及大国企,从投资方向看,从IDM到设计,什么都投。大家都知道,半导体芯片是一个巨大投资的市场,其最高端为芯片制造,最基础为芯片设计。但大基金并没有推动芯片制造和材料的国产替代,比如气体和光刻胶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装备、材料、IP和IDM模式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明显短板。随便看一下大基金投资以来的企业,技术上的突破基本上记不起来,能够记起来的只有在资本市场某个公司大基金又投资了,某个公司大基金减持了,换一句话说,大基金似乎只是一个炒股的,引起资本市场波动的工具。所以,这里也要明确大基金究竟是干什么的,是炒股的还是投资国家基础研究的。更麻烦的是大基金的示范效应,大基金可以这样做,那么行业内外的有钱的公司都可以这样做,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最近2年来,芯片半导体领域有了中芯系、华为系,甚至以前专投牙刷床垫的雷军和联想系也闻到了味道,反正什么公司都投,最后上市套现就是了。比较明显的,比如小米学大基金在几乎所有的半导体领域蜻蜓点水似的投资,但对于需要突破核心技术需要大量资金的半导体领域,这些投资是没多大效果的。最近一段时间,中芯国际很多台干离职,说明一个情况:在美国的制裁之下,中国突破先进制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中国芯片大量依靠进口的事实并未改变。2021年,全球半导体产值为5585亿美元。根据我国海关的信息,我国进口了4000亿美元的芯片,约占2/3。去掉一些重复计算,有数据认为,中国每年要进口全球1/3的芯片。最近几年,在半导体热之下,有一些设备和材料开始可以国产替代,但现在的情况下,即使成熟制程的企业也不可能广泛使用国产替代。大基金的投资也没办法推动这些材料和设备的国产替代。大基金不能以商业化为目的,更不能以炒股和平稳股票市场为目的,而小米为代表的下游企业,必须缴纳国产化芯片税,否则,中国的半导体芯片永远只能是这样。04喧嚣过后,一地鸡毛由于华为屡次遭断供,因而激发了全中国上下的研发热情和爱国热情。目前手机厂商、互联网巨头、创业者、家电厂商等一窝蜂地涌入芯片的研发,但各家底子到底有多厚,积累有多深呢,很难说。从2020年到现在,国内新成立的微电子公司有几万家,90%的公司在蹭热度,根本没有做芯片的设计、制造或者封测。剩下的10%里,9%在拉投资,拿补贴,剩下1%真正做事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当一个项目十分火热的时候,人人都想进来分一块蛋糕。但是这个蛋糕好不好吃,能不能做出来暂且不说,参与的人多了,杂音就会变得很多,甚至有的纯粹蹭热度,进来刷存在感,不懂也要做。再加上我国对于做半导体行业的公司大力支持,最高可达十年免息,政府也预计投入1.4万亿用于半导体行业发展。大投入大利益面前,一些不道德的公司也会在这时候混进来。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好项目难找,芯片产业则裹挟了许多国民爱国情感在里面,这个方向更容易找到融资并引发关注,背后透露出来的是急功近利的产业氛围。几年前,中国掀起一场大造芯片的大跃进高潮,不管是不是科技企业,都来参乎这充满为国争光的行业,这些企业有的是打铁的,有的是烧锅炉的,还有一点科技含量没有的广告公司,那场面真是口号开阵,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鞭炮齐鸣。当时谁要是对此有半点质疑,都会招来一片负能量甚至是不爱国的骂声,现如今这些造芯片的都怎样了?一个民族,连点自尊、自强、自爱、自律、自责、自省都丢失了,别人更是批评不得,把批评叫做“妄议”,怎么可能会造出芯片来?号称投资1280亿元的武汉弘芯,从高层决定遣散全体员工,到要求员工在2月28日前提出离职申请,在3月5日下班前完成手续办理。3月5日这可是学习雷锋纪念日,就这样把人给打发了,多么讽刺!武汉弘芯创始人,在项目成立前期,四处游说,画大饼,吹大牛,要投资1280亿元,用于14nm、7nm建造,将来产值每年达到600亿元,员工将达到5万人。为此还从台积电挖来专家蒋尚义,可是在牛年到来之后,终于把牛皮吹爆了,不得不露出原形。虽然芯片自主可控是确定性的中长期趋势,从高端芯片自主可控层面来看,目前在国内还难觅能担此大任的上市公司与高质量的产业链集群。我国的芯片产业在制造和材料等核心环节与国外差距还非常大。数据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90%以上的需求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金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行业本来就沉疴已久,如果直接灌入猛药可能会适得其反。近两年赶着政策新建的各种芯片厂来说,多少人是真心想做实业呢?事实上,现在就已经有大面积的芯片厂已经停产了,资本家早已卷款跑路,这些项目往往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性项目。国内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一些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甚至有个别项目建设停滞、厂房空置,造成资源浪费。从上海“汉芯一号”,到武汉弘芯,还有许多其他的什么“芯”,离开科技头脑的真心,只能剩下一片骗钱骗情怀的黑心。在中国人眼里,只要是砸钱能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问题是有些东西不是用钱就能买来的,没有对科学的敬畏,没有对科学家的尊重,怎么可能会造出芯片来?只能会制造出一拨又一拨新骗子而已。没播科技的种子,却盼科技花开,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思想的光辉,怎能带来发明创造的光芒?
2022年7月3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顶级学者”说要把台积电抢回来,怎么抢?

5月30日,几家机构共同主办了一场“中美论坛(2022年春季)”视频会议,现身份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的陈文玲在线发表了演讲。她主要就中美关系展开谈了四点内容。有评论说,其“态度锋芒毕露”。
2022年6月14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给老百姓发钱就引来通胀?那何不食肉糜!

浙江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发放各类消费券近20亿元,截至3月底,平均兑付率达74%,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另据宁波市商务局统计,年初一期消费券发行,最终核销率为85.79%,撬动比为7.1。
2022年5月1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供给侧”与“结构性”的联姻,幸福吗?

以上学界建议,总体上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作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延续。那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方向。
2022年5月17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如何救经济?宋铮教授等建议发行真金白银的数字消费券

(https://www.econ.cuhk.edu.hk/econ/images/Documents/HKVoucherScheme_May22.pdf)
2022年5月16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94岁的外婆还是被拉去了方舱

2022年4月19日凌晨——2022年4月18日晚——我外婆94岁了,阳性后有一点咳嗽,没有其他症状。她足不出户,在家喝水休息。自16日开始,连续三天自测抗原已经转阴。现在宜川街道居委会以“政策从昨日开始改变,按照应收尽收原则”,要求我94岁的外婆马上收拾东西上大巴去普陀方舱。具体地点不详。至于隔壁97岁的已经不会走路的阳性老太太,他们说“用担架抬走。”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核实,不要将我94岁的已经转阴的外婆拉去方舱医院!恳求你们!—坐标宜川四村,我外婆今年94岁,有一点轻微脑子糊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基础疾病,平时一直有护工照料。但生活可以自理。3月27日,宜川四村因发现阳性案例,被临时封楼。当时我大舅舅(74岁)刚好在外婆家探望,所以被封在楼中,直到现在。我大舅舅年初刚因为前列腺癌做过手术,需要每天服用药物。4月4日,小区组织核酸,居委会告知一门之隔的隔壁97岁老太太阳性。从此这栋楼就无人问津,没有人上门做核酸,没有人发抗原试剂,也没有人发物资。我打通过街道服务中心电话一次,得知这个居委的工作人员发现阳性,所以十个人都被隔离。故不够人手上门。关于这个小区的情况,我已经写了文章,在这里:居委会的人阳了,97岁老年人怎么办当时我给舅舅打电话,对话如下:”那现在那个97岁的阳性老太呢?”“不知道,门没有开过。”“人有没有接走?”“没有人来过。”“那那个老太吃东西怎么办?”“不知道。”“垃圾扔在楼道里,没有人消毒?”“没有来收垃圾的人。”“那你去敲门看看?那个老太怎么回事?”“我们不敢。”……”外婆好吗?你好吗?”“外婆有点咳嗽,我也有点咳嗽。”“没有发烧吧?”“没有。”“药还有吗?”“没有药了。居委会的人找不到。”“吃的还有吗?”“还有的。”我唯一打通的普陀宜川街道生活服务中心电话如下:问:“我舅舅说隔壁97岁的老太太阳了,但是没有被转移走。请问您了解情况吗?”答:我们没有确定的数字,这是疾控中心掌握的。问:那个居委会的人都阳性了,是真的吗?答:据我所知,这个新村的情况是比较严重。居委会原本有十位工作人员,中间有人阳性,所以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被隔离了。问:我外婆从4日做过测试之后就再也没有接受过其他的测试,没有抗原试剂,没有物资补充,居委会的人也联系不上。怎么办?答:抗原试剂是由疾控的人统一安排居委会的人分发的,但这个小区现在没有工作人员了。街道派了其他部门的人去支援,但他应该也忙不过来。所有关于防疫的事情,你们都要联系对口的居委会人员,我这里要联系他,也是打他的这个电话。问:我们能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阳性?答:你基本是问不到的。你可以打疾控中心问你的核酸报告情况,但具体到哪一户,我想他们不会告诉你,你可以打着试试看。(给了我普陀疾控和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电话)问:现在楼道里的垃圾都没有处理,也没有人消杀。您知道这个小区的情况,卫生环境是非常糟糕的。现在有什么办法吗?答:我们没有办法。这个楼有阳性,底下有大白,这就是封控楼了。封控楼里的垃圾是污染的,是由疾控中心来统一安排处理的。我们这里只能派出志愿者,但志愿者没有防护服,可能他们也不愿意进去。问: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外婆这栋楼里,没有人分物资、药品以及任何补给的原因吗?答:我们是生活服务部,您反应的食物不够的问题,我可以帮您记录下来。尽快安排人上门去送物资。问:我外婆现在年纪很大,舅舅也身体不好。如果他们做过抗原测试是阴性,能不能想办法把他们接出来?安排在我们自己家里自我隔离,方便照顾?答: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封控区的人如果要出门,必须持有24小时核酸报告。但是他们是封控区,所以不再做核酸测试了,他们拿不到这个报告。问:所以这是一个死循环?抗原试剂测出来是阴也不行吗?答:是死循环。据我所知阴也不行。之前网上有一个很厉害的哪里的教授,也是九十多岁,家人不放心想要接他出来,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问:那现在怎么才能保证我外婆的安全?答:我会帮你尽快送物资进去。我建议你继续打那位居委的人联系电话。我能做的也只有帮你一起打电话。--------这天晚上,我外婆和舅舅终于收到了第二次居委发的物资,有一些蔬菜,还有一些抗原和几只口罩。我们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我外婆和舅舅用抗原测出来都是两条杠——阳性。我们马上告知了居委这个情况。第二天,他们上门来测试核酸。之后又无音讯。我们想办法用闪送给外婆送了一些必备药(咳嗽药水、退烧药)以防万一。并每天给老太太打电话问她情况。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我外婆和大舅舅一直没有什么症状,只有轻微的咳嗽,没有发烧。4月15日,大舅舅发来消息。他的抗原已经显示为阴性,“我由于表现不佳,中队长被莫名其妙撸掉了,降为小队长。”我们很高兴,让他们继续观察。4月16日,我外婆的抗原结果也显示为阴性。这两天,他们俩都每天自测,结果都为阴性。这是我外婆和我大舅舅4月13日拿到抗原后第一时间的自测,当时两人的结果都显示为“中队长”——阳性。4月16日的自测但就在刚才(4月18日下午4点),他们接到来自居委的电话,要求他们马上收拾东西,上大巴,去普陀的方舱。(具体地点不详,打电话的人说也不清楚,只说给几分钟收拾东西,然后楼下大巴集合。)我舅舅问,隔壁97岁不会走路的老太太怎么办?对方说,“担架抬走。”作为家人,我心急如焚。自从封控以来,他们足不出户,连我们叫闪送送药都是直接从窗口吊上去的。他们从没有给小区的居民增添过麻烦。我们现在希望,既然自测抗原已经是阴性,能否让疾控中心的人上门检测核酸?如果连续为阴性,是否可以不去方舱医院?将宝贵的位置留给更多的真正的阳性患者?老人家94岁了!我大舅舅也74岁了!真的经不起这样折腾。我很爱我的外婆,不希望她94岁高龄,已经阴性了还被送去方舱医院折腾一圈。宜川四村的家很破,我们多次提出可以接外婆来家里住,住得更舒服一点。但外婆说,她住了一辈子了,认床,不想换地方。老人如同小婴儿一样脆弱,是我们最应该拼尽全力保护的群体!此时上海的医疗系统已经不堪重负,万一在过程中交叉感染了别的什么病毒,无法及时得到救治,我们家属无法承受这样的后果。我查到之前上海曾经发布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中明确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居家隔离。更何况,我外婆和大舅舅连续几日抗原自测都已经显示为阴性。我刚与大舅舅通电话,他说通知他的疾控中心的人说,从昨天(4月17日开始)上海变换了规则,65岁的年龄设限不存在了,改为“应收尽收”。我想,老人终究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不会用手机,有的连新闻也看不懂了。再怎样改规则,也应该视每个老年人自身的情况酌情处理。更何况,现在甚至都不明确我外婆和大舅舅是不是在“应收”的范围之内啊!一位不能透露信息的长宁区居委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的政策是,如果本人阳性就一直红码,整栋楼一直红码,无法解封。我想这个规定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个人感染过新冠病毒,他已经康复了,是不是就可以摘掉这个帽子?而整栋楼整个小区的人更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情况而受到牵连。这几天上海一些小区居民自发联名签字,要求自己小区的轻症患者有自己在家自愈的权利,真的令人感动。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大家发自肺腑的诉求?前两天我们很高兴,外婆和大舅舅已经凭自身的免疫力康复,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但这通电话令我心急如焚,打这些字手无法控制得发抖。我们恳请有关部门,能否不要强行将他们转运去不熟悉的地方?如果按照疫情防疫法,一定要转走,能否先请疾控部门上门核酸,数据出现问题再考虑下一步的方案?恳求你们!!谢谢你们!!希望外婆平安!!—
2022年4月19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刘小兵关于防疫工作的建议

刘小兵,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国防疫工作科学性的建议面对新冠病毒新变异株奥密克戎病毒在我国的传播,我国各地政府在中央的领导下沉着应对,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采取众多果断措施,尽力阻止病毒的扩散与传播,取得了抗疫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病毒并未消失,并有向全国扩散的可能;即使在疫发地区也未完全复原,仍有艰巨的工作等着我们。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防疫工作,减少次生灾害与人道主义灾难,有必要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当下全国防疫工作的科学性提供指引。回顾近期防疫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出现的一些现象,切身感受到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认真反思:1、奥密克戎病毒的潜伏期已缩短至3-4天,封控期却仍机械地照搬以往的办法,不仅没有根据病毒新的特征作出调整,有的部门还层层加码,作出要求前往封控区做志愿者必需先在隔离点观察7天的荒唐规定,徒增本就紧缺的抗疫资源不说,还耽误了抗疫工作。2、坚持集中排队做核酸,从不理会它会导致病毒更易传播,特别是在足不出户的封控期间它成为了最主要的传播渠道。3、在无条件保障情况下仍坚持集中隔离,特别是毫无道理地对已自愈转阴者仍要求强制集中隔离。4、违反集中隔离观察点设置标准,将方舱设在居民小区周边,也不管它是否会传染周边小区。5、明明抗原检测比核酸检测灵敏度更高且可分散自测,仍坚持以集中核酸检测作为主要监测手段。6、一人确诊或疑似,就对整栋楼、整个小区、整个单位甚至整座城市都实行封/闭/管/控,这种做法加剧了大家的恐惧心理以及人际间的相互防范意识,引发了大量人/道/主/义/灾/难。7、人们需要的紧缺物资送不进来,什么莲花清瘟却每户不缺送到,紧缺的运力被其过度占用。8、公共媒体对奥密克戎病毒危害和防疫工作的宣传报道引发了一些社会负面情绪,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9、对未发生的灾害以负不起责任为由采取严厉措施防范,对正在发生的次生灾害却视而不见;政策执行者只担心放松管控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从不担心严守死防导致伤害而被问责。10、各地出现疫情时没有很好地吸取过往疫区发生的惨痛教训,依然重蹈覆辙。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当下全国性防疫工作的科学性,在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提出以下几点的建议:1、防疫工作要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而不是相反。藐视,意即科学客观地评判疫情的危害,在全国性的宣传上不要妖魔化病毒;重视,既要重视防疫政策的执行力与执行者的权威,也要重视防疫政策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赋予下级政策决策者和所有政策执行者因地制宜权衡利弊的权力,同时对防疫过度造成重大次生灾害者进行问责,以避免防疫代价超过防疫成效的现象发生,真正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2、宣传与新闻报道工作要做到客观真实,疫情信息要公开透明,这是当下做好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明真相的群众”确实会给政府的防疫工作带来麻烦,但我们也应该反思群众为什么会不明真相。为了让大家能够真正齐心协力配合做好防疫工作,首先需要政府保障宣传与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使大家有能力识别谣言,这样才能让大家“不信谣”和“不传谣”。在这方面,我们的宣传报道工作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3、基于科学认知和真实宣传奥密克戎病毒危害以及总结过往防疫手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防疫措施和手段,及时叫停或完善那些明显自相矛盾、违背防疫目标以及次生灾害严重的手段。如有可能,可以广泛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根据上面我们指出那些问题,这里提几条具体的意见:(1)
2022年4月1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独立研究的价值:为什么不能用1-2月的数据推算一季度的经济

朱长征财经专栏作者、【长平观察】主持人大家好,以前部分文章我用Alexchu或Alex的名字与大家见面,也曾有个知识星球号,叫Alex世界观。今天向各位介绍下我们的会员专享报告。在最新一期【长平观察】(CP
2022年4月9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独立研究的价值:为什么不能用1-2月的数据推算一季度的经济

赠阅及优惠·每份报告赠阅价格(这么说你懂的)450元人民币/年,自“打赏”之日算起(即,2022年3月2日订阅,则接收【长平观察】报告的时间为2022年3月3日至2023年3月2日之间)。
2022年4月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封城的经济成本有多大?香港中文大学宋铮教授等作出测算

4.结论这篇论文研究了中国试图将新冠病毒扼杀在萌芽状态的封锁政策,对城市间的卡车流量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用DiD设计发现对一个城市实施为期一个月的大规模封锁,使该月与城市相连的卡车流量减半。
2022年4月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最后一班离开俄罗斯的火车,那些逃离祖国的人们 l 特写

来源:Politico、纽约时间编译:胡安;编辑:江南2022年3月27日,乘客们登上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发前往芬兰赫尔辛基的最后一列火车。作者:威廉·道尔(William
2022年3月30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凯恩斯主义救不了中国GDP

一些行业、平台企业在过快扩张中出现的问题,确实需要法规和监管的跟进,监管的主旨应当是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溯及以往的执法,更应谨慎而行,给行业和企业留有协商、过渡、转型或收缩的时间。
2022年3月12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深评 l 为什么俄罗斯将输掉这场战争?

TB2无人机。这还不错,比阿塞拜疆卡拉巴赫的两倍还多。但到目前为止,只有12人到达。乌克兰也在和土耳其人一起开发新的、更强大的无人机Bayraktar
2022年3月2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基辛格文章:乌克兰危机如何收场

—独立报告【长平观察】最新一期聚焦俄乌危机之后分裂的世界(点击进入订阅)乌克兰战争喧嚣背后的真相俄乌之争的背后:国际政治冲突与动荡五大根源拜登宣布第二轮对俄制裁
2022年2月26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拜登宣布第二轮对俄制裁

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美东时间24日下午),拜登在与七国集团(G7)领导人会议后举行记者会,宣布了美国第二轮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在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后,拜登在发布会上称,“普京是侵略者。普京选择了这场战争。现在他和他的国家将承担后果。”拜登宣布以美国为首的G7一致同意对俄罗斯采取“毁灭性的制裁”。继周三的首轮制裁后,美方第二轮制裁包括:·
2022年2月2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俄乌之争的背后:国际政治冲突与动荡五大根源

一方面,国际政治也被戏称为“国师学”,任谁都能谈上几句,酒桌上、茶馆里,个个都恨不得高卧隆中,放言高论,什么战国七雄,天下三分,都说的有鼻子有眼。
2022年2月2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乌克兰战争喧嚣背后的真相

指数收盘时下跌
2022年2月2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俄罗斯第一波收到了哪些制裁

对于拜登今天的讲话,克里姆林宫表示那个时间正忙着开会,没有时间看。德国总理朔尔茨周二(2月22日)说,为应对俄罗斯承认乌克兰东部两个分离主义地区独立,他将暂停与俄罗斯的北溪二号(Nord
2022年2月23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学者认为中国财政供养人口已超8000万,建议足协这类机构回归社会

2014年,笔者主编的《中国改革报告2014》和《中国改革报告2015》都涉及到如何打造四级政府,减少政府财政供养人口的建议。并就此事回答了记者专访。笔者认为,中国财政供养人口至少超过6400万。
2022年2月3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34年前被推举为上海市长,朱同志就提出要搞国内大循环,要下太平洋

34年前的1988年,上海处于困难时期,城市老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财政减收、物价上涨,而且人才外流。4月25日,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市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前,年近60的朱镕基作为市长候选人同人大代表见面,介绍自己的简历、政绩和施政纲领。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4月25日
2022年2月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独立报告【长平观察】l 付费订阅

朱长征财经专栏作者【长平观察】主持人新年吉祥!先说两个小插曲。2018年5月20日,中美首两轮经贸磋商结束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主(流)媒(体)当即宣告:“历时58天,中美贸易战落幕”“中美贸易战停战是两国的共同胜利!”我们的公号(原名【思想也是市场】)那时刚创办,我写下一篇短文提出:而我隐隐觉得,刚刚过去的,也可以看作一系列事件的序幕。(请见贸易战
2022年1月29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分享独立报告【长平观察】l 付费订阅

朱长征财经专栏作者【长平观察】主持人新年吉祥!先说两个小插曲。2018年5月20日,中美首两轮经贸磋商结束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主(流)媒(体)当即宣告:“历时58天,中美贸易战落幕”“中美贸易战停战是两国的共同胜利!”我们的公号(原名【思想也是市场】)那时刚创办,我写下一篇短文提出:而我隐隐觉得,刚刚过去的,也可以看作一系列事件的序幕。(请见贸易战
2022年1月2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对话李实:贫富悬殊不能归因到民营企业身上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是企业家思想交流平台,始终秉持自由、平等独立、客观的精神,并将“帮助和关心更多新兴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促进企业家成为社会和国家重要的建设力量”作为一贯宗旨。
2021年9月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本轮通胀肯定不是暂时性的

张涛(思想库长平经研研究员、
2021年7月4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1988,一份罕见的高层谈话记录

赵总书记(以下简称赵):热烈地欢迎弗里德曼夫妇一行的到来。今天机会难得,主要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你对我们的改革很关心。在经济学方面你是个大教授,我是个小学生。你从远道而来,话应该是由你多说,我多听。
2021年6月2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越南最高权力层重新回归“四驾马车”

越共十三大提出,到2025年使越南成为摆脱中等偏低收入、沿着现代工业道路迈进的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使越南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的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到2045年使越南成为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2021年4月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李实:中国约9-10亿人属低收入人群,其中5-6亿人是“没钱消费”

由此可见,这些刚性储蓄很大程度都会影响到现期消费,导致消费水平和消费率的下降。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通过刺激消费,消费就会增加,至少对这部分人群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忽视刚性储蓄对于消费的影响。
2020年9月7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虚胖还是强健——从数据出发看中美两国经济实力

这是一个课件的第一部分,后面还包括:“为何我们一再误判”、“另类美国与老欧洲有别”、“机会窗口是否完全丧失?”等章节。由于某些原因,最后那部分内容估计难以完整呈现。
2020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