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其他

绿色消费新视角,从节能灯泡谈起……

在你的家里,装的是节能灯泡还是普通灯泡?有些人可能知道,尽管节能灯泡的初始购买成本高于普通灯泡,但由于其高效的能源使用,实际上可以在后续使用过程中降低电费。据统计,节能灯泡的投资回报期大约是两年,而这种产品的使用寿命通常超过五年。因此,使用的时间越长,节省的钱也就越多。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助理教授高彧,以节能灯泡为媒介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3000个家庭的在线田野实验:通过向参与者提供节能灯泡经济价值的信息(个人利益)和对环境影响的信息(社会利益),并观察他们在10个月后的灯泡购买情况,来衡量信息提供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填补信息缺口对于采用低碳产品和技术具有持续影响,无论是关于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的信息,都会对大多数家庭的购买行为产生短暂的影响,而对缺乏信息的家庭这种影响更为持久。这些证据表明,信息提供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的:提高显著性和填补信息空白。而这一研究成果,对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政策的推广,也有着启发。高彧认为,在众多的低碳技术中,我们应优先推广那些既能帮助人们节省成本,又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这样,个人的利益与对社会的贡献之间就不会产生冲突,这对于低碳技术的推广更加有利。同时,政府和企业在推广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和产品时,应用消费者便于理解的方式标明相关信息。因为清晰的信息标识可以增强公众对于节能减排政策和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有助于实现能源转型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以节能灯泡为媒介的研究人们通常认为,低碳减排行为虽然对社会有益,但对行动者来说却需要付出额外的金钱,看似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矛盾的。然而,购买节能产品的情况并非如此。尽管在短期内购买节能产品可能需要花费更多,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节省了电费,实际上是有经济利益的。因此,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是双赢的。尽管如此,人们为何仍然不选择购买节能灯泡呢?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长期益处,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对此,高彧提出了消费者可能的选择逻辑:一种可能是,消费者并不了解节能灯泡对环境和个人的双重好处。另一种可能是,虽然消费者知道节能灯泡环保,但他们并不清楚节能灯泡能够帮助节省电费。所以,当他们看到节能灯泡的价格高于常规灯泡时,可能处于经济考虑而选择购买价格更低的灯泡。高彧解释,“在信息传递到位的情况下,个人的长期经济利益和社会的公共环保效益,消费者只要重视其中的一项,都可能选择节能灯泡。只有当这两个方面都不重要时,他们才会不选择节能灯泡。”高彧的研究致力于填补这个“信息空白”。通过明确的信息传递,让消费者了解他们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长期影响,并观察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这个研究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大多数人是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但他们有时候会担心自己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人。然而,当他们了解到大部分人都和他们一样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他们会更加坚定你的行动,并更加认同自己是社群的一员。因此,传播这样的信息是很有价值的。”高彧说。在谈到研究中的有趣发现时,高彧提到了“叛逆的5%”。在其调查的中国家庭样本中,有95%的人对关于节能灯泡对环境有益的信息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这使他们提高了对节能灯泡的支付意愿。但有5%的人,也就是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对这种环保信息没有任何反应。反而,当他们被告知购买节能灯泡对环境有利时,他们反而降低了支付意愿。高彧解释说,同样的信息并不能无差别推动所有人的行为。这项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信息提供是有效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可能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当这5%的人接收到强调个人利益的信息时,他们的反应与其他人类似。”高彧认为,这表明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态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并且影响政策的传递。“有些人并非无法改变,他们只是需要听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听到的是购买节能灯泡帮他们省钱,而不仅仅是对环境有益。”影响低碳行为选择的因素“整体而言,中国公众确实关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当我们提供有关减排的信息,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环境有多大影响时,他们确实愿意为购买节能灯泡多花钱。而且这不仅是他们的意愿表达,我们观察到,他们真的购买了更多节能灯泡。”高彧谈及研究结论时说。高彧表示,此前有国际观点质疑中国民众是否关心环境和气候变化,而研究通过对3000多个中国消费家庭的调查,以及衡量信息提供的长期效果,证明了中国民众确实会对环境信息做出反应。并且,消费者可能会从提供的环境信息中推断出对个人的好处。例如,如果知道购买节能灯泡能减少排放,消费者可能会联想到减少排放是因为节能灯泡节省了电力,而节省电力则意味着能够节省花费。“通常情况下,我们先传递购买节能灯泡对个人利益的好处,这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已经上升。然后我们再传递购买节能灯泡对环境的好处,如果消费者只关心个人利益,而不关心环境,那么他们对第二轮信息将不会有反应,因为他们已经在第一轮信息中考虑了个人利益。”高彧说。实验结果发现,在先后传递个人利益和环境利益的信息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实际上提升了两次。这说明消费者既关心个人利益,同时也关心环境,这两个因素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高彧看来,影响消费者低碳行为选择的有三个因素:首先,是消费者对于节能知识的缺乏。许多普通居民并不了解家中常见电器的耗能情况,也不清楚如何使用电器才能更省电。比如,他们可能并不知道“LED灯”和“紧凑型荧光节能灯”哪种更节能。如果消费者缺乏这些知识,他们的节能行为就无从谈起。其次,是信息反馈的不及时。这一点与知识不足有所区别,知识不足是指消费者“不知道事实是什么”,而信息反馈不及时则通常强调的是消费者“没有注意到”。第三,是消费者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有些消费者根本不相信气候变化正在发生,或者认为气候变化并非由人类活动引起,那么他们不但不会主动选择低碳行为,传递相关信息还会引发反感起到反作用。高彧表示,节能灯泡购买的实验结果启示我们,由于低碳行为可能会给个人带来经济收益,因此即使对于那些更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气候变化的人,也可以找到切入点来引导他们改变行为。选择先摘低处的果子关于信息提供的有效性及其长期持久性,已有众多研究提供了各种证据。理解低碳技术的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确定信息处理如何影响人们的长期行为,这两点都有助于解决文献中的混合发现。高彧的研究不仅解答了两种不同信息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还探讨了什么样的信息可以产生长期影响。这一问题涉及到公共政策的性价比评估:如果传递的信息能产生持久的效果,那么这样的政策就非常有价值;反之,如果效果短暂,那么对政策的性价比评估就会大打折扣。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无论是关于个人利益还是社会福利的信息,都只能产生短暂的影响,但对于那些原本不了解这些信息的家庭来说,这种影响则可能是持久的。而这一发现表明,信息提供的作用机制有两种:一是增强信息的显著性,二是填补信息差距。高彧解释说,填补信息差距的效果往往更持久,因为这涉及到学习过程,而提高信息显著性的效果则往往更短暂。高彧表示,研究的结论适用于多个领域。对于政府而言,推行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时,应该让信息更加清晰,例如可以清楚地告诉消费者节能灯泡能够节省多少电费,以及对环境有什么好处;而对商家、非营利组织来说,不必担心消费者不愿意听到节能减排的信息,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其实愿意为环境做出贡献。对于少数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应注重传递个人经济利益信息,而避免强调环保。并且,高彧建议要先摘“低处的果子”。“有的低碳技术对社会有好处,但对个人来说可能并不节省成本。然而,有些低碳技术既对社会又好处,也对个人有利。比如节能灯泡,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一种性价比高的投资。”高彧说。在高彧看来,推广各种低碳技术时,我们应该优先推广那些可以帮助消费者节省金钱的技术。这样,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贡献之间就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不会给民众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这对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将会更加有利。文章来源:Gao.
3月6日 下午 6:04
其他

生活不易,别用“催生”口号对年轻人施压

2022年,我国人口“负增长”的靴子终于落下。在生育率长期走低的大背景下,此走势并不让人意外,然而应对已更为吃紧。低生育率是个千千结,但务必要解,它关乎每一个人的幸福与希望,也系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能。为何当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逐渐降低?在断崖式下降的生育率与持续的低生育态势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於嘉对此展开探讨,她表示通过舆论或是鼓励提高人们本身的生育意愿是很难的,以口号式的方式提振生育率或并不可行。提高生育率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与个体生育意愿相比,更加容易改变的是个体的生育计划与生育意愿的实践。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新生儿数量为902万,比2022年减少了54万。据此估算,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也必然在1.1以下,毫无疑问,中国已步入全球极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2017年以后经历了急速下降,仅在6年时间内,总和生育率便从不到1.7下降到接近1,这在全球都是非常罕见的。即便是早已面临低生育率问题的韩国,总和生育率从1.8左右降低到1.1左右也历经了20多年的时间。但真的是中国人突然都不想生孩子了吗?在断崖式下降的生育率与持续的低生育态势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在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2021年)以前,中国的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在学术界是存在争议的。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与数据来源,都会影响到总和生育率的大小。但在争论背后却有一个一直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生育意愿早就降到了全球很低的水平。根据侯佳伟等(2014年)的估算,中国人的理想子女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降低到更替水平(2.1)以下,城市居民的理想子女数量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降至1.5,农村居民的理想子女数量也在2000年以后下降到2左右。若进行横向比较,2010年左右,日本、韩国和大量欧洲国家的理想子女数量都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的中国。但是这种极低的生育意愿并没有及早得到关注,或是引起警惕。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国人的生育需求始终被计划生育政策压抑,但却忽视了,经济发展、城市化与观念转变,包括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观念的塑造,都改变了人们的生育需求。生育意愿虽然不能准确预测实际生育水平,但却是生育走势的风向标。一般而言,随着工业化与避孕技术的普及,人们的实际生育水平会比生育意愿更低,也就是“想生”却“不能生”、“不敢生”。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生育率陡然下降之前,中国人的低生育意愿已经长期存在了,形成当前的极低生育率绝非意外的结果,甚至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着比韩国、新加坡更低的生育率。那么为了提高生育率,我们努力去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就可以了吗?答案可能没有那么简单。生育意愿或理想子女数量是人们在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的,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在个体完成成年身份转变后。因此,希望通过舆论或是鼓励提高人们本身的生育意愿是很难的,甚至年轻人在面对“催生”时会产生反抗心理,以对抗主流完成自我意识的表达。所以,我个人非常不提倡以口号式的方式提振生育率,尤其是对本就生活不易的年轻人施加压力,让他们感觉到生育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但这也并不代表无计可施,提高生育率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不应该只看短期的效果。营造儿童友好的环境、改变人们对家庭规模的认知,更多是改变下一代的生育观念,需要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个体成长在有爱的环境,作为儿童被友善对待,他们的父母不会因为育儿而烦躁易怒,也不会因为生育他们而放弃工作或丧失个人生活,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生命延续的意义与价值。反之,人们会觉得,我的成长已经如此不快乐,又何必制造不快乐的下一代?我的存在让父母失去那么多,我为什么要重蹈他们的覆辙?与个体生育意愿相比,更加容易改变的是个体的生育计划与生育意愿的实践。生育计划就是人们常常考虑的,是在近期生育,还是过几年之后再生?对于生育的主体女性来说,生育计划常常与事业发展产生冲突,因为生育导致的“母职惩罚”体现在就业、晋升、收入等方方面面,我们近期的研究也揭示了全职妈妈越来越难以返回职场。很多女性因此将生育计划不断推迟,最终可能因为生理原因无法生育,或主动放弃生育,没有办法实现生育意愿。我们最近正在进行的一项基于2010-2020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纵向数据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在中国,生育对男性和女性的时间分配有不同影响。中国妇女生孩子会导致家务劳动时间的增加,而用于工作、闲暇(娱乐)、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则会减少。但中国男性的有报酬工作时间在成为父亲后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在鼓励生育上,女性的需求是最应当被关注和满足的。职场之中的母亲友好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为哺乳的女性提供母婴室、消除对母亲的歧视、提供更灵活的工作安排。女性崛起是势不可挡的,女性在教育、工作与社会活动中完成自我价值的同时,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有着巨大贡献。当女性自我价值实现与生育养育产生冲突时,减少其教育与工作机会并不会提高她们生育的可能性,更好的办法是减轻她们生育的负担。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制定女性友好的政策,另一方面,男性也要承担更多的育儿照料与家务劳动,生育与养育不应只是妈妈的责任。此外,工作、育儿等方面的压力同样会抑制个体的生育计划。对于互联网“大厂”工作者,“996”甚至低估了工作对个体时间的占据。为了错峰出行,很多公司设定的上班时间更晚一些,比如10点、11点,但早上的时间大部分人也并不能充分利用起来,而这也意味着下班的时间更晚,很多人会在10点、11点才下班,工作日几乎没有社交与休闲,休息日也往往用来接送孩子去课外班或是补觉。这样高强度的生活节奏,很难让人产生新的生育计划,甚至抑制个体的性需求。不止如此,父母在幼儿照料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需要负担孩子教育上的经济支出,并承担陪伴监督的责任,这种“资源密集型育儿”让很多夫妻无法招架,即便他们希望子女有兄弟姐妹做伴,也只能放弃二胎与三胎的打算。在育儿支持上,中国的祖辈长期以来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们近期的研究发现,在对生育潜力的刺激上,有长辈帮忙育儿带来的效用等同于家庭年收入增加约12万元。考虑到中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长辈照料对生育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然而,中国当前工作年龄正不断延长,这造成了家庭照料资源的紧张。在我的访谈中,一些受访者明确表示要等父母退休后再考虑生育问题,否则双职工家庭根本无法养育幼儿。这也会一定程度上推迟人们的生育年龄,进而降低二孩、三孩生育的可能性。因此,国家在顾“老”与顾“小”之间需要达成更好的平衡。例如对于切实需要照料孙子女的工作者,能否适用不同的退休制度?对于在异地帮子女育儿的老年人,能否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支持?伴随着第二次人口转变,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动。一些传统的关于生育的认知正在瓦解,例如我近期的研究发现,95后与00后已经基本不认同“女人应该有孩子才算完整”,生育不再是女性必须经历的。在家庭关系中,虽然子女中心主义依然存在,但夫妻关系也成为了一些家庭的主轴。此外,互联网平台上,生育文化更为分化。一方面,持有不育态度的年轻人明显增加。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生出了“哈基米”,将养育宠物的过程比喻为育儿,甚至开玩笑要让宠物为自己养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生育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并非完全不可取代,另一方面,伴随生育政策的开放,很多生育了多个子女的夫妻更加活跃地分享多孩家庭的日常,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与赞赏。这些新的变动又将对生育率产生何种冲击,可能还需要更长期的观察。
3月1日 下午 5:53
其他

报告丨小微经营者收入小幅改善,仍面临需求不足与成本压力两大挑战

近日,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蚂蚁集团研究院、网商银行共同发布了《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3年四季度报告暨2024年一季度中国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小微经营者的收入小幅改善,经营成本和税费压力有所下降,融资需求稳中有升,一季度经营信心总指数有所下滑。自2020年9月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晓波教授和研究团队连续14个季度通过支付宝线上调研平台对活跃小微经营者随机发放问卷。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答卷9252份,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小微经营者的经营、融资需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情况。(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报告全文)基于本次调研的分析,我国小微经营者在2023年四季度的经营状况、所面临的经营压力、扶持政策的覆盖、融资情况、对2024年一季度的信心等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2月26日 下午 7:31
其他

股权激励选择之谜:如何避免执行董事既是设计者,又是受益者?

节后A股市场出现开门红,上证指数收复2900点关口,延续了上涨的趋势。除短期股价外,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状况及长期发展能力,也同样牵动着股民的心。作为重要的长期激励工具,股权激励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正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受到各类资本市场主体的广泛关注。设计科学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充分发挥股权激励治理作用的关键。其中,合适的股权激励工具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现行主流的股权激励工具包括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两大类,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实践中大量采用限制性股票,较少使用股票期权,呈现“股权激励选择之谜”。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实践中,董事会成员中的执行董事获授股权激励,同时参与股权激励设计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面临利益冲突的执行董事将如何影响和干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具的选择?出于自利动机而选择的股权激励工具是否有损治理效果?良好的内外部治理机制能否抑制执行董事在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中的自利行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李博文、会计系教授陆正飞的研究文章《股权激励工具选择的自利性问题——来自A股上市公司执行董事获授权益的证据》,不仅系统揭示了“限制性股票热潮”背后的董事自利行为,更对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管理制度,避免“治理工具”沦为内部人“牟利工具”,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选择之谜”设计科学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充分发挥股权激励治理作用的关键,其中合适的股权激励工具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主流的股权激励工具包括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两大类:限制性股票获益空间较大,捆绑作用更强;股票期权实施成本较低,风险激励作用更佳。为保证长期激励效果,企业应当权衡不同激励方式的优劣,因企制宜选择合适的激励工具。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实践中大量采用限制性股票,较少使用股票期权,呈现“股权激励选择之谜”。针对这一现象,迄今只有少量文献依照传统的委托—代理框架,从股权激励设计方(股东和董事会)及股权激励实施方(管理层)两方博弈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具的选择动因进行探讨,未单独考虑董事会成员的关键作用。事实上,依照“委托—监督—代理”的三层代理框架,股权激励工具的选择本质上是股东、董事及管理层三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具备自利动机的董事并不总是代表股东利益的激励设计方,其与股东之间亦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特别地,在我国上市公司实践中,董事会成员中的执行董事获授股权激励,甚至成为股权激励重心的情况屡见不鲜。此时,执行董事不仅是股权激励的设计方,同时也是股权激励对象。那么,面临利益冲突的执行董事将如何影响和干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具的选择?出于自利动机而选择的股权激励工具是否有损治理效果?良好的内外部治理机制能否抑制执行董事在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中的自利行为?//揭示执行董事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以200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公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委托—监督—代理”的三层代理框架,从执行董事获授权益的视角实证检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具选择的动因。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中执行董事获授比例越高,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折价力度大、获利水平高的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且当被激励董事干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能力更高、动机更强时,上述作用更为显著。提高董事会及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强化机构投资者和审计师的监督,能够显著抑制执行董事参与股权激励设计时的机会主义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执行董事成为激励重心时,公司采用的限制性股票方案在授予时价格折扣比例更大、锁定期数更短,解锁期数更少、业绩条件更加宽松,即方案细节更具有福利性质。最后,从实施效果看,被激励董事出于自利动机选用的限制性股票方案不能促进企业绩效及企业价值的提升,未发挥应有的治理作用。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现有文献主要从高管权力、股东与管理层两方博弈等公司治理视角分析股权激励工具的选择动因,或将董事会成员与高级管理人员合并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二者在职权范围、履职动机及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或将董事归为与股东目标一致的委托人,未考虑执行董事作为激励对象而可能导致的自利性问题。本文基于“委托—监督—代理”的三层代理框架,从执行董事获授权益的视角,实证检验并发现了具有双重身份的执行董事在股权激励工具选择中的自利性,丰富了股权激励工具选择动因的相关文献。其次,目前单独考察董事自利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的文献相对较少,且多关注现金薪酬、并购决策、期权定价等方面。本文从股权激励工具选择这一新的视角,揭示了执行董事在股权激励中的自利行为及其对激励效果的消极影响,并发现了提高董事会及薪酬委员会独立性、强化外部监督等有效的缓解机制,深化了对股权激励中执行董事自利行为及其特征的认识,拓展了董事自利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股权激励的优化设计与完善管理当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迈入规范化、常态化阶段。证监会也在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将修订《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列为“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不仅系统揭示了“限制性股票热潮”背后的董事自利行为,更对上市公司优化股权激励设计及监管部门完善股权激励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上市公司而言,应强化内外部治理机制在股权激励设计中的监督作用,多管齐下斩断执行董事实施不当干预的链条。一方面,企业应适当提高董事会及薪酬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严格落实拟获授股权激励的执行董事在激励计划设计及审议时的回避制度,确保股权激励设计的透明性及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也需重视机构投资者及审计师的外部制约,发挥外部治理机制对股权激励设计的高效监督。此外,上市公司还应结合股权激励的目的、行业经营规律、企业发展实际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激励工具,积极探索新型激励工具,并据此制定规范科学的授予价格、有效期限、行权条件等方案细节,避免过度追逐某一种激励工具,从而发挥不同工具的差异化激励效应。对监管机构而言,因为执行董事在激励工具选择及方案细节设计时存在自利倾向,所以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执行董事高额获授的合理性和方案设计流程的合规性,必要时要求上市公司对激励对象的确定依据、激励比例的分配方式及激励工具的选择动因进行充分说明与详细披露。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充分评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激励工具及授予价格、有效期限、业绩门槛等其他要素细节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密切关注激励方案中潜在的利益输送行为,引导上市公司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理性制定股权激励方案,使股权激励真正为企业长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来源:李博文、陆正飞,2023:《股权激励工具选择的自利性问题——来自A股上市公司执行董事获授权益的证据》,《经济研究》第12期。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2月21日 下午 5:38
其他

文生视频模型Sora引全球关注 AI时代人的价值如何实现?

2月16日凌晨,OpenAI发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据悉,Sora可以直接输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且包含高度细致的背景、复杂的多角度镜头,以及富有情感的多个角色。OpenAI表示,开发这一模型旨在教会人工智能理解和模拟运动中的物理世界,并训练其帮助人们解决需要现实世界互动的问题。有分析人士指出,AI对人类世界的理解、AI生成的创造性内容又上了新台阶,这可能为科技界与影视界带来新一轮的革命。那么Sora的出现,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会对哪些行业产生冲击?当我们关注其应用前景的同时,也有许多人担忧他们的工作可能被AI取代。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颖婕看来,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更深入地思考人的价值,Sora并不一定会立即或者彻底颠覆这些行业,相反可能会更多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一方面,Sora视频的创作是需要人们给出提示,如何让AI更好、更准确、更有创造力得进行视频创造,离不开人的创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Sora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张颖婕指出,人的创作能力可能会因为有一个能力强大的合作方而得到进一步提升。张颖婕表示,Sora的诞生意味着AI的理解能力远不止文本了,而是在文字、图片之后,进入到了视频领域。当AI能充分阅读、理解所有可触达的视频、图片,那AI的理解能力又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Sora问世,有人惊呼“gg
2月18日 下午 6:13
其他

刘俏:在永恒的战利品中,你只拥有黄昏的星丨光华@破五

甲辰龙年在立春之后到来。清晨,太阳升起,初春的阳光洒在丰盛的草原、乡间的田野、喧闹的街巷、忙碌的码头和高楼的窗口。阳光,是希望的创造者。“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我们因此愿意相信并彼此真诚祝福,迎面而来的甲辰龙年将在春暖花开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存在。癸卯和甲辰交替前的两个多月,浓得化不开的悲观情绪肆意蔓延。其实,更长一段时间以来,“信心严重下滑”都是我们对一个又一个讨厌问题的方便回答。曾经,我们系马高楼下,意气风发,我们选择毫不停歇地奔跑,而脚下任何一条路似乎都通向世界的尽头;而今,我们被莫之能御的时代巨变反复捶打,举步维艰,要么选择远遁,要么隐入尘埃,普遍开始降低对未来的预期,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初春的空气中一如既往带着渴望和忧伤。浓烈的烟花和震耳的爆竹声中,“龙行龘龘、前程朤朤”成为人们最常交换的祝福用语。借助“龙图腾”所寓意的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改变自然的力量,人们祈望新的一年能够开启一个与过往不同的篇章。“生命是在低谷里孕育出来的。它随着古老的恐惧、古老的欲念、古老的绝望一直吹到了山顶。我们之所以必须一步步走上山,就是为了可以坐车下山”(威廉・福克纳)。我们这个时代的低谷本质上源于经济进一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经济增长放缓是全球性命题。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Robert
2月14日 上午 8:03
其他

“尔滨”如何保持长红需要思考 涌入流量也是东北振兴的机遇

若说这个冬天中国哪座城市最火,“尔滨”绝对位居前列。当冻梨、早市、搓澡、铁锅炖等陆续成为五湖四海游客东北之行的必打卡活动,“尔滨”的热度也将有望延伸到一座又一座的东北城市。在这轮热度冲击下,如何做好提质升级,稳定服务口碑,调节供需冲突,将成为“尔滨”乃至整个东北旅游能否长红的最大挑战。若从更长远的路径来看,随着旅游带来的“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在“尔滨”铺开,文旅行业的吸金和延展能力让人倍感兴奋。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能否在振兴战略实施的第21个年头,凭借走进大众视野的“网红”城市再添一个新助力?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马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分享被流量包裹着的哈尔滨以及东北,该如何走稳走好“升咖”之路。爆红不可复制
2月1日 下午 5:32
其他

刘俏:从五大关键指标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路径

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可衡量、可感知的,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图景?有哪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供测量?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又需要何种路径选择、做出哪些关键部署?对于以上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俏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给出了他的见解。刘俏代表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和路径研究报告》。报告从四个维度——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共计55个指标来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并聚焦实现现代化目标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本次论坛上,刘俏重点阐释了五大关键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速、全球价值链上游程度、居民消费率和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异以及“超越GDP”的经济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光华学者们突破传统GDP的局限性,创造性地提出有效GDP(Effective
1月17日 下午 5:32
其他

苏伟: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重点要做十件事

以下为发言实录: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同学,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围绕“增长动能
1月15日 下午 6:02
其他

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是什么?高培勇:牵好、牵牢“稳预期”牛鼻子

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
1月12日 下午 5:33
其他

为何互联网是+,数据要素是×?江小涓深度解读

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
1月11日 下午 6:44
其他

黄奇帆谈新质生产力: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 可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

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
1月10日 下午 5:37
其他

活动报名 | 北大光华-Kellogg国际EMBA课堂开放日

北大光华-Kellogg国际EMBA项目隆重推出2024年首次课堂开放日!您将有机会:徜徉北京大学冬日校园,亲临刘俏院长授课现场,体验国际EMBA项目氛围,...席位有限,欢迎报名本次活动!Guanghua-Kellogg
1月9日 下午 6:05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如何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这样说

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
1月9日 下午 6:05
其他

增长动能 中国探索 | 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举行

2024年1月7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
1月8日 下午 6:59
其他

加大政策力度,创新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与建议

今天是2024年的第一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美好祝愿!回望2023,步入2024。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宏观经济预测课题组发布《加大政策力度,创新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与建议》。本报告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刘俏,副教授颜色共同执笔。以下为观点概览基于2023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测算,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只需达到4.4%,全年即可完成5.0%的经济增长目标;在2022年低基数的情况下,预计四季度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23全年GDP同比增速或可达5.2%。居民消费不足是当前经济问题的症结。而导致消费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疫情所带来的“疤痕效应”仍然存在,居民信心不足,预期较弱。第二,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垫底。第三,房地产和金融投资是居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财富缩水较为严重。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报告认为,稳增长仍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预计经济增速目标将设定在5.0%左右。稳增长,保持(广义)投资强度是关键。我国需要投资的节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不限于):双碳目标、5G/6G、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居民消费率和消费结构、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基调。我们需要新的经济政策框架体系去支撑我们所强调的数量巨大的“广义投资”,经济政策的“新”既体现在经济政策目标的重新锚定,也体现为具体政策举措及其组合的创新使用。结合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报告认为,2024年的稳增长政策应以化解风险隐患、保持投资强度、提升居民的收入和财富为抓手,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实现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增速在合理范围之内。以下为报告全文一2023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预计全年GDP同比增速可达5.2%2023年一至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分别为4.5%、6.3%和4.9%,前三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长5.2%(图1)。一季度我国经济超预期回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拉动当季GDP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服务消费在疫情后得到释放是一季度消费回升的主要驱动力。受低基数效应驱动,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上升至6.3%。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录得4.9%,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当季GDP增长4.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净出口仍然是拖累项,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当季GDP增速0.8个百分点。图1: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累计增长5.2%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1月1日 上午 8:32
其他

立足中国,影响世界 | 北大光华2023年度学术盘点

“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看世界”,光华管理学院通过构建一个世界级的、具有清晰辨识度的顶尖研究团队,以科学的研究范式,立足中国,研究世界级的问题,做世界级的学问,形成世界级的研究成果,以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社会进步。2023年,光华学者们凭借着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在国内外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众多高质量论文。这些论文涵盖广泛的研究领域,不仅展示了光华学者们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坚实实力,更体现了对知识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光华学者们共登记成果401项,其中期刊论文311篇,会议论文41篇,著作16部,其他成果33项。发表或待刊SCI/SSCI论文159篇,含院选英文A类44篇,院选英文B类55篇;发表或待刊CSSCI论文65篇,含院选中文A类8篇,院选中文B类21篇。促进学科之间的大交叉、大融合,将进一步推动经管学科研究范式的迭代跃迁。光华学者们的研究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多地延伸至为科技创新、为国家战略、为社会进步贡献思想和力量。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光华管理学院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声誉,也进一步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和进步。在此,要向所有为这些成果付出辛勤努力的学者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下文中,我们摘选部分学者的科研成果,一同感受学术光华。*文中部分论文为光华学者与其合作者共同撰写,限于篇幅在此仅展示光华学者相关信息。以下内容按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序。陈松蹊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论文标题:Testing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经济研究•高层论坛暨经济学动态•大型研讨会(2023)在京举行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即将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经济学界提供科学、严谨和可靠的理论支撑,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作出新贡献。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以“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经济研究·高层论坛暨经济学动态·大型研讨会(2023)”于2023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广大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开展研讨,贡献智慧。会议现场本届高层论坛暨大型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承办,由《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经济思想史学刊》编辑部、《经济管理学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协办。开幕式会议第一单元是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姜国华先后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主持开幕式并在《中国经济报告(202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布式上作报告。王昌林王昌林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坚实步伐。此次论坛以“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旨在促进广大学者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可行、有效的政策参考。王昌林表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一是要“上接天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二是要“中建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三大体系”。三是要“下接地气”,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多产出影响深远的标志性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姜国华姜国华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党的二十大谋划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为我国和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能。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学术期刊是论天下之精微的舞台,两者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就当前学界而言,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推进有组织科研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要鼓励高校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持续深化对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研究阐释,北京大学将与各界一道,凝聚多方智慧和更多力量,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思想助力。黄群慧黄群慧在欢迎词中指出,中国经济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为全人类提供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严谨的理论支撑。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经济学界责无旁贷的使命。《中国经济报告(202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布式随后,举行了《中国经济报告(202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布式。该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体撰写的中国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该报告包括理论基础、发展战略、政策实践三个部分,总篇幅70多万字,反映了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从各个学科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思考与探究。主题演讲会议第二单元是主题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洪银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分别发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经济学动态》主编王利民主持。王利民高培勇高培勇认为,当下中国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最需要也最值得提倡的是扎根于调研基础的研究,中国经济学界在当下经济恢复的进程中必须要重视调研,把调研作为绕不开躲不过的一道研究的基础性工序,凡事要调研,将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发表见解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经济恢复。当下经济恢复属于非典型经济恢复,过程中不能简单搬用以往应对周期性波动的老思路、老套路,而是需要结合疫后的特点,以全新的理念、战略,采取与当下经济恢复进程相匹配的精准式操作。洪银兴洪银兴认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分为“中国的”“自主的”“知识体系”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国的,要扎根于中国大地、讲中国故事、研究中国规律、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其次是自主的,要源自中国的经济实践;最后是必须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中国经济学要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刘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因学术而思想 因思想而光华︱2023北大光华经济金融校友学术论坛圆满收官

论坛部分校友合影及现场照片以学术为本,笃定前行,共筑思想光华!近日,第四届北大光华经济金融校友学术论坛成功举办。大雪初霁的燕园迎来了国内外100多位学者校友及热爱学术的校友,大家一同分享了经济、金融及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用思想之力标定未来的方向。论坛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和金融学系发起,联合校友事务中心、管理学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本研项目和行政中心共同举办,旨在传承光华“以学术为本”、“因思想•而光华”的坚定信念,为校友提供一个自由交流学术的平台,在切磋进益中激发光华人的学术热情。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卢瑞昌担任全场活动主持。卢瑞昌教授主论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院长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了学院在这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情况,工商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都确认了一批重点发展的领域,过去两年,光华梳理出一系列重要的科学问题,通过有组织科研的方式力争形成一批处于学科前沿的成果。2022年推出全新的学术期刊——《经济管理学刊》,希望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光华思想力”智库建设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研究成果,一些高质量报告为国家制定“十四五”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中国REITs市场建设”为主题的研究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公募REITs市场的诞生与发展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刘俏院长特别提到了北大光华“未来领导者”本科项目。他表示,该项目从全世界顶尖商学院的学生中优中选优,将这些多元文化背景的优秀学子荟聚到光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青年们深度了解中国,培养他们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未来领导者。同时,光华国际博士生项目2020年启动,全面采用英文授课,面向全球有志于挖掘基本规律贡献学术新知的学子招生,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机构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的国际学者。最后,刘俏院长希望所有校友能在光华这个思想大平台上发光发热,推动社会进步,因思想而光华。刘俏院长接下来,学院本研项目执行主任、应用经济学系教授翁翕,金融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王亚平分别分享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和金融学系的发展近况及学术动态。翁翕教授着重从应用经济学系的QS排名、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王亚平教授着重介绍了近几年加入金融学系的优秀年轻老师以及他们的论文研究,表示新教员的加入为金融学系增添了更多活力。最后两位教授都期待校友们能与系里进行持续的合作和研究。(左:翁翕教授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经济管理学刊 | “学者讲堂”在线直播讲座举办第一讲

近日,《经济管理学刊》“学者讲堂”在线直播讲座第一讲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管理学刊》编委会联合主任周黎安在线发表了题为“直面全球性挑战——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来自中国退耕还林项目的实证证据”的学术演讲。本次“学者讲堂”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管理学刊》编委会联合主任周黎安做主题分享。周黎安作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在政治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转型与发展等领域建树颇丰,尤其在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周黎安分享的研究聚焦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中国的退耕还林项目(GFGP),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计量分析探讨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议题。这是第一份全面评估GFGP对环境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背景和两个基本事实如下:第一,在1990年至2020年期间全球森林净损失178万平方公里,亚洲却增加了38万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并且其中大部分发生在2000年至2010年;第二,2000-2017年卫星数据显示,中国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却占全球净增加叶面积的25%。中国自1999年之后启动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项目,这对中国森林覆盖率的显著增加带来多大的影响呢?它对农民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周黎安和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新的数据集,其中包括1990年至2010年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特征信息,涵盖了项目实施前后的研究期间,并覆盖了整个中国。研究利用GFGP和非GFGP地区(计划+市场激励)、项目实施前后以及耕地坡度的三重差异性,评估了GFGP对中国森林净增长的因果影响以及其对当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期间,该项目对中国森林净增长的贡献为15%。GFGP的实施提高了粮食的生产率,增加了农户收入,并产生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森林保护的政策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带哭脸的差评更可信?丨学术光华

你会经常使用表情包吗?表情包能传达怎样的信息和情绪?你认为表情包会让产品评论更可信么?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79亿人,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但由于无法直接看到发言者的面部表情,社交媒体在传达情绪和意图的效果上依然不及当面沟通。由此,表情包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替代的表达方式。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消费体验和产品评价,从而对其他潜在的消费者产生影响。在这些评论中,包含表情包的口碑内容是否有更强的说服力?表情包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力是否有差别?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邱凌云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通过解读表情包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分析了情绪表达在网络口碑传播中的作用机理。表情包——从工作场景到社交媒体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读懂世界!北大光华学子扣响跨文化之门

足不出校在与大师的对话中感悟生长走出国门在顶级名校中聆听变化之声游历山海在城市行走中触摸文明足迹海外任教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国际化是高校比肩世界水平、迈向世界卓越的必由之路,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促进优质资源整合、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选择,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如何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技术进步的双刃剑与未来的劳动力市场 | 学术光华

在低碳发展战略、行业政策调整、公共卫生事件、数字经济浪潮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劳动关系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催生了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新话题。探索走向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的形式和路径,成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任润近些年关注的焦点。“最近几年能够观察到有很多新的工作形式产生,如众包平台从业者,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这使得现在的劳动关系不像原来那么单纯,现在变得非常多样化、复杂化。”任润说。在她看来,劳动关系涉及的利益相关方由于技术进步和新工作模式的产生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例如,第三方公司和平台作为新的利益相关方介入了传统的用人单位-员工-政府三方劳动关系;与此同时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新的工作模式使得员工雇佣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众筹、外包等业务模式也使组织边界日益模糊,这些变化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更多可供探讨的话题与研究空间。技术进步带来的多元化变革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包含的形式有哪些?除了进一步增长的外包形式和灵活就业等,任润认为最大的新形式是新型劳动平台的产生,互联网平台使得这样的劳动形式得以存在。“一方面,技术进步促使新的劳动形式产生,比如在线平台的众包服务,包括借助技术和算法来管理外卖骑手等。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取代了一部分人的工作内容,这需要劳动者思考如何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任润说。此外,任润指出,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工作方式使原来的领导-员工关系发生了变化。受疫情影响,远程办公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给管理者带来新的挑战:以前在办公室里,领导能看见员工在干什么,管理相对直接简单;而新方式下,领导需要去管理不在同一个空间办公的劳动者。任润分享了一项正在推进的研究,该研究围绕“在家办公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这一研究话题,提出了一个双路径模型:一方面在家办公有助于提升工作自主性,从而对员工创造力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另一方面在家办公导致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长增加,可能为创造力带来负面影响。任润表示,技术进步首先能够产生多元的劳动形式,也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这些多元的劳动形式。尽管人确实有一些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但一些重复的、简单的工作完全可以被技术替代,这会对从业者造成一定的压力和焦虑,最终会促使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都发生调整。在任润看来,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影响,从结构上看受影响最大的是中间部分——即“有一定的教育水平,但又不是那么高”。例如,有研究发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更不容易被替代,因为这类从业者有较好的创造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这是目前AI相对的劣势。“当然不是说让从业者都去考研究生,而是要确保自己的工作有一些不容易被AI所替代的竞争力。”任润表示,一定要认识到技术能够为人完成的任务,以及人优于技术的点在哪里。任润指出,我们不仅应关注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替代效应导致对就业数量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应关注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新岗位的产生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再培训帮助可被替代的低技能劳动力转型成为不易替代的高技能劳动力。灵活用工模式的兴起与思考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通过远程或者线上完成,出于成本或者项目制的考量,灵活用工模式(如外包、共享用工、零工平台等)相继出现。从雇主的角度来说,外包等形式不需要考虑提供各种劳动福利,对企业来讲是一个低成本的选择。“这种新型劳动关系当然有一定的优点,但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一些平台企业通过外包的形式把企业应当担负的责任摒除了,这种做法是否应该?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个问号。”任润说。任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用人单位对合同工(contract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人机协同:探索AI与人的协作潜力及挑战 | 学术光华

如今,人机协同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而人机协同在业界的流行,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以探究人在AI的协助下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决策等变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副教授张颖婕,特别关注从人机协同和共同进化的视角来系统性设计评估智能策略,在提升商业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性。研究发现,人机协同在提升系统性能和效率方面存在巨大潜力;而在人机协同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和作用。技术驱动下的人机协同发展在AI技术相对成熟的现阶段,张颖婕发起叩问,人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人是否能挖掘出AI未能触及或者未能实现的价值呢?张颖婕以AI的发展为切入点,思考在人工智能进入社会后,人类应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此引出了自身关于人机协作的研究主题,以及人类应当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基于这一问题,张颖婕回顾了学术界对不同情境下AI应用的最新研究,并介绍了AI技术在业界受到了哪些挑战。张颖婕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有两类学者:一类关注技术方向上的突破与演进,如借由算法和大数据改进模型,优化股票走势预测,促进商业智能化转型;另一类则将目光聚焦在“人”身上,基于现有技术,研究如何更好地配合人工智能,如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与人工智能进行互动。她属于后者。关于人在人机协作中的行为特点,近年来的研究也做了不少探索尝试:一方面是AI-Aversion现象,即人由于缺乏信任、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担忧低层次工种被取代等原因,对AI存在“抵制”,另一方面是Cyborg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30余位!光华博士生在国际学术会议报告研究成果

在国际舞台感悟思想的交锋报告研究成果提升中国学生“可见度”从信息系统到员工幸福,从行为与实验到捐赠行为……2023年,30余位光华博士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研究成果,在研究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听取专家学者的点评与建议。在PACIS、ISMS、SETA、ICSA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他们现场聆听顶级学者的精彩报告,了解前沿的研究动向,开拓理论与方法的视角,启发研究的思路与方向,并在跨文化环境中感悟多元的思维方式。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你准备好了吗?一起从光华,走向世界:北美篇

Research这两门课程非常实操:Python是直接上机的,我从零基础学会了如何处理数据及相应商业分析表格,教授是位特别优雅的女性,因为坐在第一排,我们每个课间都会闲聊;Marketing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金融强国建设:从严监管到促发展的双重使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思考 | 光华观点

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系主任刘晓蕾教授表示,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非常重要,为未来我国的金融发展指明了道路。对于此次会议中提到的金融工作要点,刘晓蕾教授进行了解读。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这次会议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调了监管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由于金融的乘数效应,金融行业与任何其他行业都不一样,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金融在全球都是强监管的,这有它的必要性,所以我国也不例外。”刘晓蕾教授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金融可能会出现新的业态,由于法律法规通常是滞后于技术发展的,这可能会出现一些监管的灰色地带,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比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出现了一些新的业态,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新业态。那在这种状况下,怎么办呢?在刘晓蕾教授看来,这次会议特别强调监管也是为了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新业态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项活动,判断它是不是金融活动,是不是要被监管,不是看谁在做(是不是金融机构在做),也不是看是通过什么技术手段来做,而是需要判断这个活动的本质是不是一项金融活动,如果是那就应该纳入监管。”刘晓蕾教授说。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刘晓蕾教授指出,这次会议还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也就是说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看到金融对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很多企业破产,是因为资金链断裂,也就说明了没有金融支持,企业是难以发展的。我们既要看到金融可能会带来的风险,也要充分意识到金融对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它可能带来风险就不去发展金融了。”刘晓蕾教授说。刘晓蕾教授表示,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目前的金融监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时会出现一件事由于不知道怎么精细化监管,但为了严格杜绝风险就一刀切不允许去做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是金融事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在防范风险的时候,要严格区分两类风险,一类是违法违规道德败坏的风险,另一类是正常经营的商业风险。严格监管,指的是第一类风险,要严格防范出现违法违规,出现逃废债这类风险;而对于第二类正常商业经营的风险,应该是允许存在的,这类风险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不需要去监管,也不是监管能够降低的,而是应该通过有效市场对它进行正确的定价,高风险高收益是金融的本质。“西方存在垃圾债市场,垃圾债又叫高收益债,对应高经营风险的企业,允许其发行利率较高的债券,也允许其有一定的违约率。高违约率是用高利率来平衡的,这是正常存在的经营风险,应该允许存在。”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天高地远任君游,良师益友觅真知 | 国际商务方略合集篇

彭一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在此次为期一周的北大光华MBA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2024年北大光华“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启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术博士项目GUANGHUA项目介绍-以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育和培养能进行高质量科学研究,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与学术影响力的青年学者。-2012年起率先推行“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逐步从以考试为基础的应试选拔机制转向申请考核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位支持学生科研及国际交流:为鼓励学生深入研究,项目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备的奖学金制度,对学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际会议给予奖励与补贴,遴选并资助部分优秀学生到国外开展研究交流,开拓研究视野。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张庆华: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和福利分析——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探究丨学术光华

核心观点从理论上来说,城市的发生是因为集聚效应的需要,人口规模越大,集聚效应越强,福利就会越高。但是城市太大的时候,由于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又会造成城市的不经济,这样会引起人均福利水平的下降。所以综合来说,可以看到一个倒“U”形的曲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庆华表示,每个城市人均福利和城市的人口规模存在一个倒“U”形的关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城市的结构也在动态变化,就会导致城市倒“U”形曲线的形状也在动态演化,所以就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用新的数据及时探究这个城市规模是否在合适的区间范围内。应用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探究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分布情况及合适度,为中国城市发展精准把脉。张庆华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其人均GDP存在倒“U”型关系,通过相关数据能够计算出每个城市的合适规模。“中国的城市明显的问题是大城市过大,但是有很多城市过小。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偏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结构,能够使我们的福利和生产效率有多大提升的潜力,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张庆华教授说。在张庆华教授看来,优化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居民福利;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优化人口规模分布;我们需要更好、更新的数据,用最新的数据、更精准地测度城市的规模,为城市把脉。本文为张庆华教授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年会暨青年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谢谢主持人,谢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的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和福利分析: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探究》。(一)大家做城市经济学的都非常熟悉,每个城市人均福利和城市的人口规模存在一个倒“U”形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城市的发生是因为集聚效应的需要,人口规模越大,集聚效应越强,福利就会越高。但是城市太大的时候,由于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又会造成城市的不经济,这样会引起人均福利水平的下降。所以我们综合来说,可以看到一个倒“U”形的曲线。这种倒“U”形的曲线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它的形状对不同的城市来说不一样。因为它取决于每个城市的结构性因素,比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结构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拥堵效应的程度。更有意思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城市的结构也在动态变化,就会导致城市倒“U”形曲线的形状也在动态演化,所以就非常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用新的数据及时探究这个城市规模是否在合适的区间范围内,因为结构是在动态演化的。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因,我们刚好利用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全面、精准的人口普查数据。我们用它探究中国城市系统人口规模的分布状况和合适度的问题,为中国城市发展精准把脉。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怎么样界定城区的空间范围。上午也有老师谈过,不能一个全城市的范围,把一些农村地区包括进来是不合理的。所以怎么界定城区范围?我们考察中国的地级市,对大多数地级市用市辖区的范围作为城区范围的空间界定。我们检验了通勤时间,发现这些城市市辖区的通勤时间平均都小于一小时,所以是在国际公认的城区接受(的)通勤范围的空间里面的。但是在2020年的时候,全市常住人口接近或者超过1千万的超特大城市,我们就不适合拿整个市辖区作为城市范围的界定。这个时候我们借鉴了清华大学陆化普老师团队的方法,运用大数据聚类算法,综合POI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界定这些城市的主体活动范围。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代表性的城市,黄色的区域和真实人口活动范围的城区还是有不小的差异的(见图1)。图1基于刚才的城区空间范围,我们精确地度量了每个城市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可以看到,在中国,地级市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大多数城市都小于200万,从左侧的图(见图2)可以看到。看城区的人口密度(见图3),以每平方公里多少人来度量,也可以看到大多数都是每平方公里小于3000人。大多数城市其实在城区也是人口规模不大,而且密度比较低。图2图3我们度量了人均福利水平,开始的时候是用人均GDP来度量的。城区人口创造的人均GDP,东部地区高一些,中部和西部一些地区低一些。接下来我们要考察人均福利水平和人口规模之间倒“U”形的关系,通过计量分析来估计这个倒“U”形曲线的形状,据此再推算出每个城市局部合理的规模区间范围。每个城市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城市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二三产业的比例不同,不同的空间结构,不同的治理水平,等等,所以每个城市的曲线都不一样。图4这是我们模型的设定,主要看括号里面的几项。图5左边是人均GDP,右边的解释变量(Pi)主要是人口,Pi的平方是二次项,估计倒“U”形曲线的形状。关键是X,(即)城市的结构变量,它们跟人口是交互的。这样的话,每个城市因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就会影响到它的最优规模。当然我们也有其他的控制变量,比如城市人均资本、技术水平、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等。我们的回归结果在表1里,我们发现确实存在显著的倒“U”形的关系,这个倒“U”形的关系跟城市的结构变量X显著相关。根据我们估计的结果计算出每一个城市合适的规模。图6表1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笔记光华第一课 | 周黎安:书本内外,汲取自我管理的智慧

编者按《光华第一课》是北大光华本科研究生项目自2019年推出的师生共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用好大学时光,实现全面发展,在其人生规划、学业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引。以下为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应用经济学系周黎安教授在《光华第一课》第二讲中的内容。周黎安教授以他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结合同学们学习生活中共性的问题,从定位求学目标、看待常见问题、积累人生财富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享,频频发问,引导同学们规划一段有价值的大学生活。核心观点在周黎安教授看来,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节点之一,需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笔记光华第一课 | 刘俏: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核心问题

编者按《光华第一课》是北大光华本科研究生项目自2019年推出的师生共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用好大学时光,实现全面发展,在其人生规划、学业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引。以下为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刘俏教授在《光华第一课》第一讲中的内容。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到未来发展空间,从中国式现代化特点到其节点领域,从宏观经济政策到碳中和经济学,刘俏教授的讲授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引导同学们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担当起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命运与共的使命。核心观点在刘俏教授看来,中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向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而高速增⻓阶段(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如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2035年的中国人均GDP进行分析和预测,以及对主要国家人均GDP达到35000国际元的时间进行对比,刘俏教授提出了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挑战性观点:中国有可能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反转,而这对应着历史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刘俏教授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来源应当是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从而促进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在分析了中国经济增⻓的空间后,刘俏教授指出,投资不足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深入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透过生产网络的变迁看中国经济增⻓的底层逻辑,从而使政府和市场聚焦于节点行业和节点领域的投融资。通过突破在行业网络中处于关键位置的节点行业和领域,可以在未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增⻓的机会,故而保持高强度且适度超前投资具备了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中国的投资频率与投资体制正与此种需求不谋而合。刘俏教授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亟需解决的节点问题,重点强调了以下方面: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远低于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研发强度,增加基础科学研发占比;我国价值链上游程度与其他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需大量提升上游程度;我国农业TFP低,农业转移人口市⺠化程度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有较大差异,应当关注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与共同富裕目标。在刘俏教授看来,科技变革驱动融合共生,融合共生驱动新的产业形态和全要素生产率增⻓,我们或许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碳中和是中国正式宣布向新的文明形态展开冲击的开始,新发展阶段经济增⻓动能和增⻓模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学生笔记以下为课堂记录的主要内容,感谢韩靖熙、苏心遥及各位同学对本文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还有多大?刘俏教授提出,中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向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而高速增⻓阶段(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如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他通过对2035年的中国人均GDP进行分析和预测,以及对主要国家人均GDP达到35000国际元的时间进行对比,提出了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挑战性观点:中国有可能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反转,而这对应着历史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此外,他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来源应当是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从而促进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为什么要保持高强度且适度超前的投资?在分析了中国经济增⻓的空间后,刘俏教授紧接着指出,投资不足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深入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透过生产网络的变迁看中国经济增⻓的底层逻辑,从而使政府和市场聚焦于节点行业和节点领域的投融资。通过突破在行业网络中处于关键位置的节点行业和领域,可以在未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增⻓的机会,故而保持高强度且适度超前投资具备了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中国的投资频率与投资体制正与此种需求不谋而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节点问题和聚焦的节点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刘俏教授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亟需解决的节点问题,聚焦于当今中国经济节点领域的六大方面展开了讨论。其中,他重点强调了以下方面: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远低于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研发强度,增加基础科学研发占比;我国价值链上游程度与其他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需大量提升上游程度;我国农业TFP低,农业转移人口市⺠化程度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有较大差异,应当关注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与共同富裕目标。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科技变革驱动融合共生,融合共生驱动新的产业形态和全要素生产率增⻓,我们或许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刘俏教授认为新型文明形态之下的宏观政策正呼唤我们的反思:宏观政策锚定GDP,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报告丨小微经营者生存境况如何?二季度延续回暖,需求不足仍是最大挑战

8月22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蚂蚁集团研究院与网商银行小微观察站共同发布了《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最新一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晓波教授介绍,报告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二季度,小微群体营收和利润率环比继续回升,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自2020年起已连续发布12个季度,是目前针对小微经营者的权威调研报告之一,完整记录了过去3年小微经营者的变化,提供了一个持续观察这一中国经济毛细血管的窗口。最新一期的调查经过为期两周的投放,共回收有效答卷7460份,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小微经营者的经营、融资需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情况。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小微经营者平均营业额为12.0万元,环比上升17.6%,平均净利润率增长1.5个百分点,达到2.7%,延续了第一季度的回暖态势。现金流可维持时长的增长也进一步反映了小微经营状况的改善,二季度这一指标上升至2.8个月。值得注意的是,现金流可维持6个月以上的小微占比从20.3%上升至26.0%,创下过去4个季度的最大增幅。报告还指出,小微的成本和税负压力有所下降,而融资需求略升,反映出更多小微开始积极企稳和布局经营业务。二季度感受到成本压力的小微占比环比下降4.8个百分点,降至4成以下,其实际缴纳的税费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也环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同时,小微经营者的融资需求提升3.5个百分点达到48.9%,其中一半用于满足日常运营流动资金需求。电子信息系统的使用是小微经营者数字化的重要措施。报告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小微经营者电子信息系统使用率不断上升,有57.1%的小微经营者采用了电子信息系统,环比小幅增长,增长幅度为5.1个百分点。从对2023年三季度的预期(即信心指数表现)来看,小微经营者对于市场需求、营业收入和雇员规模的预期均下降,营业收入方面的信心指数仍在荣枯线以上,处于乐观区间,市场需求和雇员规模方面的信心指数则在荣枯线以下。市场的整体需求不足仍是经济复苏的关键,也是目前小微经营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三季度经营成本的信心指数环比上升至47.9%,仍在荣枯线之下,反映了小微经营者对下一季度经营成本压力顾虑的进一步缓和。调研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张晓波教授认为,小微经营者群体是我国就业的蓄水池,消费的主力军,民生的晴雨表,小微好,消费才能好。尽管二季度小微经营状况持续回暖,但面临的长期市场需求压力依然较大,激活消费、提振信心需要政策兼具力度和准度,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赋能和扶持小微。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告全文近期发布:报告丨万人问卷看小微经营者状况《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超八成小微对2023年生意复苏有信心《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三季度小微经营者融资需求强势上行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之三丨刘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s编者按在“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之《怎样释放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能?》一文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教授提出,基于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的强大推动作用,为了释放经济长期增长潜能,中国需要数量巨大的对基(础)核(心)行业及领域的投资。那么,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如何保证投资能够带来预期的结果?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宏观政策框架?在今天刊发的该系列文章的第三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中,刘俏给予了回答。首先,他认为应该重新界定经济政策的目标——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应该锚定整体价值而非GDP;其次,他从学术角度论证了中国具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他对比美日等国发现中国仍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巨大空间。最后,他提出了关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7条具体建议。01问题的提出基于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的强大推动作用,释放经济长期增长潜能,中国需要数量巨大的对基(础)核(心)行业及领域的投资。在我们的语境里,投资是个广义的概念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之二丨刘俏:怎样释放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能?

编者按在“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一文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教授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实现V型反弹的结构性因素,这些结构性因素所蕴含的力量一经释放,将形成新的一轮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如何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能,刘俏在“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之二”中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保持节点行业的投资强度甚至超前投资、保持制造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并提升中高端制造业比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迈进、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和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都将有力的释放经济增长潜能。01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空间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能否保持在2.5%甚至更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结束,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已从1980-2009这三十年间超过4%的年均增速降到2010-2019这十年间的1.8%。然而,中国经济面临的“生产率增长挑战”,与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生产率增长悖论”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实现V型反弹的结构性因素;而这些结构性因素所蕴含的力量一经释放,将形成新的一轮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与美国等工业化国家普遍面临的大规模投资机会缺乏,投资相对不足等对生产率增长的制约不同,中国仍然拥有大量的潜在投资机会: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含住房资产)目前虽然已经达到6.7万美元(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但仅仅是德国的42%和美国的55%——中国还有对节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大量投资的空间,这为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巨大的空间。中国按人均虽然已经有一只脚踏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我们的发展仍然是不充分、不平衡的:例如,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非常高,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下游位置,在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底层技术等环节难以形成闭环,存在“卡脖子”问题;中国居民消费率不到GDP的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水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依然面临“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挑战;中国发展仍存在着城乡、区域间的不平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高达2.5左右,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甚至更高……直面并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将为生产率增长提供进一步的空间。中国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重要来源之一)方面改善空间依然宽阔:过去二十多年,我们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仅为3-4%,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过去一百年平均10%的水平;在今年7月份刚公布的2023年《财富》全球500排行榜上中国企业数量(142家)再次超过美国(136家),但是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上榜企业平均利润为39亿美元,不到美国企业的一半(80亿美元);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金融行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已经超过美国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水平,但是金融中介成本仍然高企,融资难和贵的问题尚未解决……基于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的强大推动作用,释放经济长期增长潜能,需要数量巨大的对基(础)核(心)行业及领域的投资。这些领域往往处于国民经济生产网络的关键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极高的社会回报,但是这些领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的资本回报并不一定很高。如果只是依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与要素,这些领域将长期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例如,绿色转型和建立数字化转型网络、收入与发展机会不平等、产业升级与科技进步、基础研究等问题,单靠市场根本无法解决。而对关键领域投资不足不仅带来产业转型的严重滞延,还进一步加深经济社会发展的断层线(fault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之一丨刘俏: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

编者按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成为我国规划经济工作和制定宏观政策时更常去锚定的目标。同时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讨论悲观情绪逐渐产生并开始弥漫于西方主流媒体。“中国经济奇迹终结了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教授撰写“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回答。今天刊发的是该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在刘俏看来,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得益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生产率增长和“政府+市场”的增长范式。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挑战——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值得乐观的是,推动中国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动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01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讨论这个问题时,人们容易陷入情绪化的二元对立,要么乐观,要么悲观,缺少位于两个极端中间的判断。乐观固然有其基础: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1978至2022这四十五年间,中国GDP平均年增速高达9.1%(见图一);即使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GDP年均增速已经降到7.6%(2010-2019),中国在这个阶段的绝大部分年份仍然贡献了全球30%以上的增长。无疑,将这样的经济表现简单外推去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力,人们很难不产生乐观的情绪。悲观者倾向于将观察的侧重放到近期中国经济形势正在经历的重大转变:自2015年GDP增速破7之后,百分之六点几的增长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接受的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常识判断”(conventional
2023年8月7日
其他

38年,一所学院对国际化的坚持

编者按:“国际战略年”,这是北京大学的2023年。北京大学在建校125年之际发出“以开放促一流,与世界共发展”的承诺。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者、校之大者;坚持“开放办学”,也是北京大学125年来的历史传承。“无论在什么样的挑战之下,都要想办法去保持住足够量级的国际交流”,这是38年来光华管理学院的坚持,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华人的执着:把自身的发展,始终置于足够广阔的视野和维度,定位“在中国,在全球,在时代”。这份执着,成就了一所学院,也成就了一项教育事业——“建立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工商管理教育体系”。自1985年建院至今,“扎根中国办学”与“国际化”就成了光华发展与成长的双重叙事。加快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的整体布局之下,聚焦国家之需、时代之问、世界之变,光华管理学院正全力奔赴“在中国建设一所世界级商学院”的澎湃愿景。从与国际接轨(International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报告丨万人问卷看小微经营者状况

5月18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蚂蚁集团研究院和网商银行小微观察站共同发布了《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3年一季度报告暨2023年二季度中国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小微营业逐步走向正常,融资成本持续降低,对二季度信心指数创一年多以来新高,数字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虽然对小微经营不利的疫情相关因素彻底出清,经营成本压力和市场需求不足依然困扰着小微经营者。受成本压力影响,小微经营者对成本减免政策诉求相应升高。最新一期报告调研了11000多名各行各业的小微经营者,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小微经营者的经营、融资需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情况。自2020年起,报告已连续发布至第11期,是目前聚焦小微经营者的权威调研报告之一。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告全文一季度小微经营、现金流状况改善明显,对二季度信心创新高经过2022年四季度疫情防控等政策的调整,疫情相关扰动因素集中出清,小微实际经营情况也达到2021年一季度以来最好的状态。2023年第一季度调研显示,仅37.6%的小微经营者仍经历某种程度的关门和停业。这一比例较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重要发布 | 北大光华“星光计划”启动!

“双一流”建设,关乎自身,更关乎家国。按照规划,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的建设周期共计10年,我们将力争在2030年使得这两个学科整体跨入世界一流前列的位置,若干学科方向成为“中国特色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活动丨日暖风恬,中国小微经营者2023年第一季度调查报告发布会

小微经营者是我国社会运行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小微经营者能不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是关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大事。2020年以来,各种社会冲击让小微经营者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亟待社会救助和金融支持。但多年来受制于小微经营者的信息和数据极度匮乏,调查报告凤毛麟角;诸多纾困政策难以落实。为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晓波教授带队,以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为依托,在蚂蚁集团研究院和网商银行的协助下,于2020年正式发起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发布上一季度调查报告和下一季度的信心指数报告。如今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逐渐消散,与此同时需求不足与通缩幽灵如影随形。小微经营者究竟收入恢复几成,信心怎样?他们当下最大的难处是什么?面向未来他们最大的机会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组历时一个月的调查和分析,新鲜出炉的“中国小微经营者2023年第一季度调查报告及2023年第二季度信心指数报告”将为各界呈现观察中国小微经营者生态状况。同时,调查组还邀请到多位经济学家、企业高管共同研讨小微经营者的难处与解决之道。时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与全球领导者同行,北大光华-Kellogg国际EMBA项目招生进行中!

项目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申请流程。申请人通过面试后获得预录取资格,方可在今年10月报名全国研究生统考(仅限中国大陆籍考生);中国港澳台籍考生和外籍考生实行“申请-考核制”。6活动预告全球宣讲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招生 | “未来领导者”项目面向北京大学22级本科生招生!

春风和煦,满园芳菲。“未来领导者”项目中外同学齐聚燕园,成为校园里一道青春多彩的风景线!想要成为这个优秀、充满活力、多元的集体的一员,探索本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吗?“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现面向22级北大本科生招生,期待你的加入!“未来领导者”项目招生说明会时间:4月14日(周五)16:00-17:30地点: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203"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是光华管理学院精心打造的英文授课的国际本科项目。汇聚光华优秀师资,与全球多所顶尖大学开展合作,旨在为中外商界、学界、政界和非政府组织等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和科学精神、系统思辨,对中国实践有深度认知又拥有全球化视野、跨文化理解和多元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该项目面向北京大学22级在读本科生招生,录取学生在完成本科前两年的经济管理基础学习后,将与从全球顶尖大学联盟院校选拔出的杰出青年一道,在光华进行第三、四学年的“书院制”学习与实践,在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中快速成长。该项目修读专业为工商管理,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后获得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中国经济步入新阶段,如何拓展官员激励、政府治理与中国经济的研究?丨学术光华

Zhuravskaya(2016)根据官员任职的来源地区把地级市主政官群体区分为“内部人”(本地晋升)与“外部人”(从外地调入),他们发现本地晋升的官员更加关注民生福利支出(如教育、医疗)。Cao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经济管理学刊》2023年第2卷第1期目录、摘要

较小且视觉长度(VLTH)较长时,价格变化在视觉上不甚明显且与当前价格的视觉相关性不强。在这种视觉展示下,本文发现较长的历史价格时间跨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bstract: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北大师生校友与社会各界人士深切缅怀厉以宁先生

厉以宁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思想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厉以宁先生去世的消息在北京大学师生校友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北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厉以宁先生的哀思和缅怀之情。光华1号楼“敢当”石旁,师生用鲜花寄托哀思。“敢当”二字由厉以宁先生所书“风雨同舟爱为伴,两界相隔长相忆”“厉以宁先生千古”“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百周年纪念讲堂大厅内,一副副挽联情真意切,表达深切哀思。百周年纪念讲堂内,摆放着吊唁的鲜花(李香花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厉以宁先生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经济学界泰斗、著名经济思想家、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开拓者、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创立者、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厉以宁先生是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曾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还曾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总顾问等职。厉以宁先生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任教,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比较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宏观经济政策、管理制度和管理哲学等领域成就卓著。厉以宁先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开拓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深入一线扎实调研躬身践行的探索者。作为中国“非均衡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积极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和“非公经济新36条”,并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改革开放相关政策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厉以宁先生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多部著作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为世界了解中国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窗口,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全球影响力。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先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厉以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师者和卓越的教育家。“化身红烛守书斋,照见窗前桃李已成材”。厉先生从教6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厉以宁先生还是一位情感真挚的诗人,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他热爱的学术和教育事业。先生之风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前行。厉以宁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深切缅怀厉以宁先生。谨此讣告,共寄哀思。为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学校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设立灵堂,在3月4日(周六)至3月6日(周一)接受吊唁,时间为9时至17时(3月6日吊唁截止时间为16时)。厉以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3年3月7日(周二)上午9时整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参加遗体告别仪式,请填写下方报名信息(如遇问题,请联系龚老师,电话:010-62747022)。北大校内师生请扫二维码北大校友和社会人士请扫二维码校内外各界欲致唁电、悼文,或送挽联、花圈,敬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工作人员。光华管理学院:联系人[1]:何老师电话:010-62747033传真:010-62741463邮箱:xzzx01@gsm.pku.edu.cn联系人[2]:王老师电话:010-62747129传真:010-62751470邮箱:deans@gsm.pku.edu.cn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电话:010-62751201传真:010-62751207北京大学厉以宁先生治丧办公室2023年2月28日
2023年3月1日
其他

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

2023年2月27日晚,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原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厉以宁先生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贡献了大量重要的思想,倡导股份制改革,更亲历一线参与推动改革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历史实践证明了他诸多真知灼见。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厉以宁先生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心不变,道尤宽”。倾注毕生心血,走在中国城乡土地上;拨动思想密码,将学术科研融入生命中。只为“广厦城乡大众安”,所谓经世而济民,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他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01从工业救国到经世致用之学厉以宁从小爱好文学,熟读中外经典名著,读中学时,他将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用诗歌、散文、杂感和短篇小说等表现出来,他的作品都成为同学们争相传阅的焦点,这进一步鼓舞了他的作家梦。高中时,在一流的数理化老师们的熏陶下,厉以宁的兴趣逐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还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兼化学课代表。高中毕业前夕,一次去大型化工厂参观给厉以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了解到化肥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决心走“工业救国”的道路。因此从金陵大学附中保送到金陵大学深造时,他选择了化学工程系,立志实现工业救国抱负。小学和高中时期的厉以宁新中国成立后,厉以宁将目光投向了首都北京。他委托在北京的同学赵辉杰代他报名高考。赵辉杰认为厉以宁选学经济系最为适合,就替老同学做主,把北京大学经济系填报为第一志愿。1951年7月,厉以宁在长沙应试,8月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此拉开了他终生致力的经济理论学术生涯的序幕。多年以后,厉以宁曾深情回忆这段往事:“至今我愈来愈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选择。”02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为学术之星北京大学大师云集,人文荟萃,思想活跃,在厉以宁看来这是最理想的求学之地了。做学生的四年中,他从宿舍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老师的办公室或宿舍,埋头苦读,孜孜探索,学问和思想都迅速成长起来。他对北大图书馆感情尤深,大学时期的寒暑假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更不必说平时的周末。在厉以宁看来,北京大学之所以这些年来能够培养出那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以下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名师、大师。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优良的学术作风、活跃的学术气氛、自由争鸣的学术环境。第三个条件则是要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这样,一支支杰出的科研团队就成长起来了,北京大学出色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绩也就会陆续展示在人们面前。点击视频,了解厉以宁在北大的求学之路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超八成小微对2023年生意复苏有信心

当前,小微经营者最期待获得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以及租金减免、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63.3%的小微经营者有融资需求,报告显示,小微经营者的主要贷款途径仍是线上渠道,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聚焦“数据二十条”—— 数据基础制度与数字经济发展

2月19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聚焦‘数据二十条’——数据基础制度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数据二十条”为背景,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反垄断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术支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邀请业界翘楚与杰出学者,围绕数字化与经济社会新形态、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发展趋势、数字基础制度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为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本次论坛分上午场主论坛和下午场分论坛一、分论坛二。主论坛主持人:翁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系主任、教授主论坛由翁翕教授主持。以下内容按演讲嘉宾发言顺序依次呈现。致辞致辞演讲: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刘俏院长为论坛致欢迎辞,并做主旨演讲。刘俏首先提到,在数字经济方面,光华不仅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同时,光华思想力智库也一直把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接下来,刘俏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角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节点需要更加积极的投资。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动能方面,刘俏表示,想要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仍保持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发展数字经济是最重要的增长来源之一。通过数字化、产业互联网、虚拟经济等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再工业化”,保持大国工业地位,有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再工业化”进程将带动新基建投资,也能带来巨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力。中国模式的成功与聚焦节点行业投资密不可分。生产网络节点行业的投资带动上下游,使得中国经济形成一个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生产网络,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交互非常紧密。数字经济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节点。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显示,产业层面的5G技术应用通过生产网络的传导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量。同时,他强调政策需要聚焦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节点行业,采取更加积极的投资政策,更好地迎接数字经济的新未来。最后,刘俏以一个行业的颠覆式创新为例,强调巨大变革的时代值得期待,也是未来信心的来源。模块一模块一以“数据资产与要素市场建设”为主题,政策和产业界高层齐聚一堂,分享中国数据资产发展情况,对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出真知灼见。主旨演讲:杜
其他

光华@破五|刘俏:伟大时代,从来没有门牌号 (2023版)

2023年1月22日,癸卯兔年安静地到来。历时三年,让人无处躲避的疫情携风带雨,坏了四季,也乱了人心。生命错落,对于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生活从来不是远大希望和伟大探险,而是一种莫之能御的洪流。时间的大钟已停止了敲打,深深的河水却继续滚动。在经历了周边世界的支离破碎和自身情绪的起起落落之后,我们虽然急于与上一个周期作别,但当告别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还是选择平静地说再见。夕阳西下,我们来到这个城市的高处,透过盐和清水冲洗过的天空,注视着不远处的万家灯火。“目光所及,不经意间,便已聚就了人间”(托妮・莫里森)。没有浓烈的烟花和震耳的爆竹声,灯光里、空气中弥漫翻腾着的烟火气以另外一种方式宣布:我们从未被生活罚出场;我们一直在生活。疫情改变了时间的度量方式,直接把这个时代简单、粗暴地划分为疫情前和疫情后。曾几何时,我们是如何热切地期盼着重启疫情后时代,去拯救那个属于我们的、唯一有可能被拯救的生活。然而,时代早已悄然变化,与疫情相关或是不那么相关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2023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