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润 误 戏 无 声|2022文娱杂记

春秋文娱 文娱春秋 2023-07-10

|润

2021年12月初,著名导演陈可辛坐在香港JET magazine总编辑金成对面,录制了一场访谈节目。半个月后,采访视频发布在油管上金成的个人频道。

视频里,陈可辛坦承已经组建了一个亚洲制作中心,披露自己在海外的布局。他还连珠炮地反思:

“为什么日韩的影视剧能被全世界看到,而中文影视不可以?现在韩剧韩片蚕食的就是当年港片市场,为什么我们不能拿回来?”

他想要做一些被全世界都喜欢看、愿意看、看得懂的中文影视作品。

十个月后的国庆节当天,这段访谈突然传播到了内地,同时他的亚洲制作中心的相关作品浮出水面。

陈可辛这一行为被定义为“润”。在标题的刺激下,黄金周假期伊始,“陈可辛润了”就刷屏朋友圈。

如果要选出2022年度关键词,“润”这个字应该高票当选。

既是润物细无声,也是平地起惊雷。

文娱圈如此,其他圈也一样。有被动的润,也有主动的润。

陈可辛是主动的。奔赴海外,拥抱Netflix等流媒体。

但与其说“润”,不如说是——

出海。

模式嘛,不新鲜。日韩影视产业因海外流媒体受惠多多,早有镜鉴,《鱿鱼游戏》、《全裸导演》就是代表作。即便像是台湾,也由于Netflix等流媒体的洗礼而蒸蒸日上。林心如贾静雯陈柏霖许玮甯等过往在内地发展的艺人悉数回归岛内,开拍《我们与恶的距离》《华灯初上》《她和她的她》等优质剧集,并取得不俗成绩。

10月底,也有知名导演被传“润”了——冯小刚。他出现在洛杉矶一个富豪区,踩着拖板鞋和徐帆送别客人。

从后来冯导发布的朋友圈辟谣文字来看,他算是“被润”了。

不止冯小刚“被润”,张艺谋导演同样有此“待遇”。他有几张图片广为流传,穿着休闲装戴着墨镜,在疑似美国的超市里选购食材,并亲自下厨,做了一盘卖相不佳的家常菜。

很快,张导润了的传言不攻自破,有人翻出他妻子陈婷5年前的一条微博,就是这几张图。又过几天,张艺谋官方微博发布了条视频,是他像蜜蜂一样在工作室里穿梭在各个小房间。并附文,“今夜,张艺谋仍在忙。”

半个月后的11月12日,张艺谋出现在厦门,参加金鸡奖,上一年获得最佳导演的他,这次败于《长津湖》三位导演手上。

而冯导缺席了本届金鸡奖。他还没回国。

另一个缺席金鸡奖的,是入围了多个奖项的电影《爱情神话》主演徐峥。他的妻子陶虹卷入了张庭林瑞阳夫妇传销案。案件听证会举行前几天,徐峥陶虹现身某海外机场,被网友目击并拍成短视频,在索要签名时未做回应。

很显然,徐峥夫妇暂避风头去了,至于陶虹还回不回国,那就“下周再说”。

张庭林瑞阳早就脚底抹油,离开了中国大陆,在他们的故乡台湾稍作休整后,转战东南亚,继续展开他们的“商业神话”。未来,大陆市场,他们基本没有回归的可能了。少了内地,不知道他们的镰刀,还能割到多少韭菜。

李易峰,这位中秋节被通报嫖娼的昔日顶流,据说很快就“润”出了中国,将要进军泰国,另一说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李易峰曾经仰慕的钢琴王子,去年就加入嫖娼队的李云迪,则在悉尼成功开办了自己的演奏会。

还有一位润到海外复出的,是王力宏。历经“雷神之锤”后,沉寂了整整一年,12月确定了新动向——兔年大年初七在拉斯维加斯开大型演唱会。这场演出,由王菲前经纪人邱黎宽操盘。

不管是割韭菜的,或是嫖娼的,还是时间管理大师,在国内身败名裂后的他们,能润出去,似乎都有“美好的未来”。

很早就润的,是张兰。这位因为儿子和前儿媳的骂战而一举成为了新晋顶流“战兰”,直播间里口口声声“正能量”,却被发现早在十年前就移民到了一个不到八万人口的小岛国。她亲自承认,并解释是为了当年俏江南赴境外上市——因为商务部曾出台“10号文”,禁止内地公司去境外上市,移民是为绕开限制。

不过很多人对这一解释不买单——他们认为,张兰此举,仅仅为了避税。俏江南上市早在七八年前就确定终止了,如果真的心系祖国,至今为何不恢复国籍?

2012年前后,去境外上市的公司如过江之鲫,也就是所谓的“中概股”公司,按照张兰的解释,那些老板们岂不是都要更改国籍不成?

中概股老板们有没有移民不知道,不过,有位国际化非常成功的中国未上市互联网企业老板——旗下拥有全世界最热门的文娱内容平台,据说是真的移了,目的地——新加坡。


|误

3月,马上就到30岁生日的“流量明星”邓伦,迎来的不是而立之年的惊喜,而是一纸通告。他栽在了“税”上,因偷漏税遭罚1.06亿。
人们掐指一算,从2018年范冰冰开始,到邓伦,四年间,包括网红主播薇娅在内的公众人物合计罚了超过30亿。
半年后,李易峰倒在了“睡”上,“很荣幸地”步了钢琴大师李云迪后尘。通报前,他的嫖娼传闻其实在坊间已然沸沸扬扬,本人及工作室发声明严词否认,然而声明存活不到一个小时,旋即被删。
中秋节刚过,锤子就落下了,“多次嫖娼”坐实。随后,他的社交媒体账号全网被删。
两个月后,2021年8月就被羁押的吴亦凡刑期确定——13年,出来后还会被驱逐出境。顺便地,他还为“偷税队”加了一分,因“税”的问题被罚6亿。至此,吴亦凡在2017年成为“五大男女刊大满贯第一人”之后,又完成了“税睡大满贯”。
对于很多公众人物的塌房,有网友这么精准地总结——
“该税的不税,不该睡的乱睡。”
几年前就栽倒在“睡”上的另一位公众人物——刘强东,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宣布与原告达成了和解。萦绕在东哥头上4年的紧箍咒,解除了。
至于刘强东有没有罪,已经无从知晓,花了大钱,是真的。有人翻出他10年前的一条微博,赫然写着:
" 路边的野花啊,你总是那么美。"
野花,美不美不知道,但很贵,却也是真的。不管是李易峰还是吴亦凡,抑或刘强东,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当然,活该。
与其说是“shui”字误人,不如说,自身贪念“误”己——贪财,或是贪色。
对于公众人物而言,还有一种“贪念”,叫做——考编。
都成了大明星了,一天能挣“一爽”的那种,为什么还非要跟普通人挤独木桥?
于是,当7月易烊千玺考取国家话剧院编制的消息传出后,千万“小镇做题家”不满意了,网上批评之声四起。以往有多少“宠爱”,现在就有多少质疑。
最终,易烊千玺主动声明放弃编制,至此,事件轰然落下帷幕。不管是国家话剧院希望易烊千玺加入也好,抑或后者想要寻求体制内靠山也罢,结果都以四字弟弟形象大伤收场。
只是不知道易烊千玺放弃的编制,后来又是什么人顶缺了呢?其实,大众也失去了追问的兴趣。
因为网友的目光已经转移了。8月,知名作家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进行了公示。这次,连官方媒体都跳出来质疑了——“文学不能世袭!”铿锵有力,完全成了群众们的嘴替。
自然而然,贾浅浅落选了。
为什么要质疑贾浅浅呢?据说,有几首诗是她写的,其中一首《雪天》是这样的:
雪天,我们一起去尿尿 / 你尿了一条线 / 我尿了 / 一个坑
还有一首叫做《黄瓜,不仅仅是吃的》:
寂寞的时候 / 黄瓜 / 无疑是 / 全天下最好的
在被质疑加入作协期间,她通过媒体澄清,这几首所谓的诗并非她所写。但已经不重要了,轻浮的印象早已传递给广大网友。
庙堂之上,岂容如此轻浮之女呢?
他们,不过是因“贪欲”误人误己。但有些人,“误”的就不只是“个人”了。
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25周年纪念日,在喜庆氛围里,歌神张学友很不开心。他因为在祝贺视频里说“香港加油”,而被某些网友群起而攻之为“不爱国”。
随后,张学友发了一份铿锵有力的声明,对这种“质疑”进行了强力反驳,他说:
我听过“北京加油”、“武汉加油”、“上海加油”…但“香港加油”却因为一些犯了错误的人用过,“黑色”“黄色”被一些别有用心犯了罪的人穿过,变成了爱国不爱国的标准,成为了“禁语”“禁色”,我个人无法理解。
歌神就是歌神,不惯着某些人。
对于张学友的遭遇,知名爱国媒体人胡锡进率先予以了支持,党媒《北京日报》则发表评论员文章,狠批捕风捉影之人是爱搞极端化的“高级黑”,文中写道:
大家也知道张学友的爱国爱港情怀是真挚的。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今网络上确有一批人,喜欢拿着放大镜对别人的只言片语进行“道德审核”。强行关联、乱扣帽子,凭空制造事端、加剧戾气……
“高级黑”的不仅是某些网友,还有芒果TV《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
在姐姐们翻唱郑智化老歌《星星点灯》时,把歌词改掉了。原歌词“现在的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被改为“现在的一片天,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总是看得见”。
当晚,郑智化就在微博发文,表达“震惊、愤怒和遗憾”——
“关于我的经典歌曲‘星星点灯’,被乱改歌词一事,我感到震惊、愤怒和遗憾!”
随即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间改词运动”,网友纷纷把其他耳熟能详的歌词也都改成了“正能量版”。
一时,传为笑谈。

|戏

进入2022年,影视领域成了“特困行业”。
所幸,还算是有“好戏”的。
电视剧领域,从年初的《人世间》,到年中的《梦华录》,再到年尾的《天下长河》《风吹半夏》等;从现实,到古装,再到历史和时代。不论什么题材,“好看”是普通观众唯一评判的标准。而“品质”,则决定着口碑。
好剧在气质上其实都大差不差,烂剧,则各有各的奇葩。
但有一部,却把所有烂剧特色融为一体。那就是被称为历史上最低分电视剧的《东八区的先生们》——桥段老套、演技浮夸、情节悬浮且不说,物化女性还不自知,低俗下流却沾沾自喜……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怎么拍是主创的自由,但在价值全观面崩坏之下,却还有平台愿意播,才是重点。封杀不可取,但对于文化糟粕的自觉摒弃和抵制,是需要的。
无论如何,有好有坏,属于行业常态,每年莫不如此。疫情的持续,使得流媒体平台获得利好,无疑增加了剧集内容需求以吸引更多会员,也变相提升了影视公司的剧集业务比重。
相比电视剧圈还算热闹的场景,电影界就冷清多了。
11月12日晚上,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奚美娟,上台领奖时说:
“这三年是我们电影人最难的三年……”
这与本届金鸡奖杜江周冬雨的开场词颇有冲突,当时,他们是这么说的:
“这十年,是我们中国电影的好时代。在中国,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
有些错乱,究竟是“最好”,还是“最难”?
或许,从票房就可以看出来。
截止12月26日,2022年全年累计票房(含预售)295亿元。远低于2021年全年票房472.58亿元,甚至只与2014年的296亿元持平。
一夜回到八年前。
而在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内地票房为历史高点——641亿元。虽然2022年总票房与疫情开始的2020202.74亿元相比确有增长,但这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引进片数量也创下十年新低。2022年引进片合计45部,2021年是73部,2020年是57部,而在十年前的2012年引进71部,2011年62部,甚至在2010年,都引进了50部。

在过去十多年持续吸引着观影人群兴趣的漫威超英大片,已经3年没见到了,2021年底2022年初在海外陆续上映的《蜘蛛侠:英雄无归》《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雷神4:爱与雷霆》《黑豹2》皆无缘内地。更别说在国外有较高评价的《瞬息全宇宙》《壮志凌云2:独行侠》等口碑大片能引入了。

11月份的第三周,《阿凡达2:水之道》确定内地档期,给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这不过是空欢喜一场,首周末其票房不足4亿,预估总票房仅在10亿左右,甚至连13年前的第一部13亿票房都要差。
12月彻底放开的管控措施,让新冠疫情“正式开始”了。大家不是阳着,就在阳的路上。还没阳的,宁肯窝着,也不愿冒风险出门。
这给影院们期待年底冲一波业绩的幻想按下了终止符。
国产片,类型单一,春节档、国庆档,全部都是主题一致的电影,让观众的选择变得极其之少。
即便如此,像《长空之王》这种成色十足的献礼片,都还会被撤档呢。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幕后出品方及监制,是从作家转型导演10年的韩寒。 
如果当年那个犀利而不假辞色的韩寒还在,会怎么嘲讽如今自己的这个行为呢?
不过,也不是没有值得说的电影。
624日上映的《人生大事》,78日的《隐入尘烟》,分别聚焦都市边缘群体及偏远山村农民,都获得了应有的市场反响。
尤其是《隐入尘烟》的“现象级”热度,在票房过亿拿下50倍收益时,也让绝迹多年、真正的农村题材“被看见”。
这是2022一整年,甚至这几年在电影题材上的突破,尽管少之又少,却难能可贵。

|无

1982年5月,戛纳电影节期间,法国新浪潮影人让-吕克·戈达尔被问到一个问题:
“电影是一种即将滚一边去的语言,还是一门行将就木的艺术?”
戈达尔是这么回答的:“好莱坞的梦想是拍一部电影,但最终成事的是电视,它可以传播到任何地方。”
这可以看作一种预言。唯一有差异的是,Netflix及其他流媒体平台,替代了电视的地位。
而观众,也“进化”到了“喂啥吃啥”的地步。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电影的消失,只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只看商业价值,只重流量热度,只讲票房收视,甚至,只为正确。
他们更多地只想打开观众的钱包,而不是内心。
纵观全年,国外影视形势“还好”,要选出十佳,也可信手拈来。国内呢?有哪一部,具备马丁·麦克唐纳《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隐喻?乔丹·皮尔《不》的奇诡?朴赞郁《分手的决心》的决绝?以及,达伦·阿伦诺夫斯基《鲸》的反思?甚或是《瞬息全宇宙》的脑洞?
以上不涉意识形态,也与政治无关,只触达人心。
内地有几部电影能比肩?
无一可比。
《隐入尘烟》也许算一个“范例”,却也是“反例”。9月底,院线突然停映,原本已经上线视频平台,也全线下架。
这部被“左右”两极都不喜欢的妥协之作,只是试图表现最弱势人群的基础人性而已,却还是被迫“隐入尘烟”了,原因自不需说。
“隐入尘烟”的不仅是这部电影。
在做出预言40年后的2022年9月13日,戈达尔离世,有媒体感慨“法国新浪潮终落幕”。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落幕“的人或事儿会更多。
2月,香港名导楚原去世,虽然武侠港片的荣光早就消失了,但他的离开,还是勾起无数影迷的唏嘘,纷纷叹息——“带走了一代人的武侠记忆。”
这个叹息多少早了些,两个月后,资深打星王羽也病故,又带走了一波人的武侠记忆。
4月下旬,内地女导演黄蜀芹离世。她带走了什么呢?很少有人再感叹了——可能认识她的比较少,但我们觉得她带走了讽刺剧作的巅峰——她导演的《围城》,虽然距今30多年,虽然只有短短10集,此后却再无同类剧作能够超越。
又过了两个月,著名词作家乔羽也逝世了。他的歌词代表作《我的祖国》,成为最近这些年各类晚会里的标配歌曲,传唱度相当之高。走而无憾了。
到了7月,连续两天,两位香港影人辞世。7月2日,《岁月神偷》导演罗启锐离开,7月3日,作家、编剧倪匡走了。那两天,网友们都在传诵他们的名句,一句是——
“当你发现时间是贼了,他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还有一句是倪匡说的——
“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
仅仅不到一周的7月7日,另一位内地导演陈家林去世,他执导过一部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黄蜀芹的《围城》男主角都是同一个人——陈道明。
8月17日,作家张北海离世,这位知名演员张艾嘉的叔叔,被人知道,其实是因为姜文的《邪不压正》——根据他的小说《侠隐》改编。
尤其让人唏嘘的是11月离世的两位。
11月1日,饰演老版《三国演义》关羽的陆树铭病故,24天后,同剧张飞的扮演者李靖飞逝世。11月24日是农历11月1日,有网友说,当真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了——虽然怎么都觉得不对,但也理解大众津津乐道于“冥冥中自有劫数”的悲情。
才悼念完二弟不久,闻听三弟去世的消息后,饰演刘备的国家一级演员孙彦军说:
“我此时已无更多的语言表达什么了……”
真正带走一个时代的,是她——9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病故。她活跃在政坛70年,她的一家也经常成为文娱媒体的头条。与此同时,她的与世长辞还带走了半个世纪的英国史。
11月的最后一天,那位曾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谈笑风生、喜欢看《泰坦尼克号》、并曾让中国影人学习海外拍摄经验的96岁老人,也走了。
国内铺天盖地对于这位长者的怀念,让人想起倪匡生前自拟的墓志铭:
“多想我生前好处,少说我死后坏处。”

|声
2022年,这些文娱圈的“声音”可能应该被听到。
“感恩过去所有,未来仍是家人。”
——1月28日,黄晓明和Angelababy各自发微博艾特对方,发了同样一句话,官宣离婚。7年前,他们曾举办轰轰烈烈的世纪婚礼……七年之痒?
“今天开始不再出门做核酸了!”
——4月19日,上海封控正严时,王思聪在朋友圈表示拒绝再做核酸,而在此之前,他也在微博上呼吁证监会对连花清瘟胶囊的生产商以岭药业严查。这些内容发布后,王思聪先被禁言,所有社交媒体账号全部又被删。
“本人更希望我们中国人是理性的,是以理服人的,在世界人面前展现中国人的风范。”
——7月初,张学友由于说“香港加油”而被质疑不爱国,他发布声明反驳,并这样说。
“我们的社会上特别是网络空间里,有一股不好的风气,有时候过于敏感、爱搞极化,以‘正能量’之名行‘高级黑’之实。”
——在张学友被质疑不爱国及郑智化歌词被改事件发生之后,北京日报发表署名为崔文佳的评论文章《从郑智化到张学友,形式主义的“正能量”还要伤及多少人》,对所谓的正能量行为进行了批评。
“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所以当看见能从市场上赚大钱的明星,还要分走几个编制内身份时,总觉得抢了自己的坑……”
——在易烊千玺考编争议爆发后,《中国新闻周刊》刊发其文化部主任杨时旸的署名文章《易烊千玺凭什么不能考编?又为什么要考编?》,将“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汇推向大众,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网友的反感。
“庞杂的流言蜚语让自己‘易烊千玺’逐渐变得面目模糊,失去了基本的人样,无论作为公众人物还是个体本身,这种‘失真’让自己感觉巨大不安……”
——在沉默十多天后,7月17日,易烊千玺发声明放弃国家话剧院的编制,在长文中,他如此写道。
“艺人在行业里向来是可怜的,艺人的诞生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和牺牲。”
——9月5日,飞儿乐队吉他手阿沁力挺其学生林彦俊,在微博这么说。后者被爆料“立人设,暗筹资养嫂,消耗粉丝感情”等,却不料被指矫情,使得网友更为反感。这句话还引发关于艺人卖惨的讨论。
“一个公开透明的法制时代谁有本事逃脱违法的后果?”
——9月10日晚上,李易峰在微博发文否认嫖娼,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与吴亦凡在2021年的否认强奸微博里如出一辙,当时他说,“如果有这类行为,我会自己进监狱!!我对自己上述的所有话负法律责任!!”后来,在李易峰被通报后,一个词应运而生——亦步易趋。
“像我和徐帆这么热爱北京眷恋故土离不开哥们儿吃不了西餐,在国內又有事业,电影拍的都是家国情怀,国家也有恩于我,我移哪门子民呢?”
——10月底,冯小刚被传移民后,在朋友圈辟谣。
我在等个公正的裁决,相信祖国。
——11月7日,张庭林瑞阳夫妇涉传销案听证会结束后,张庭转发了一条标签为#调查方证据被指涉嫌多处造假 张庭案反转#的微博,并这么说。
“终于等到了!”
——吴亦凡案宣判结果出炉后,2021年举报他的女孩都美竹在微博上写道。在此之前,都美竹承受着巨大压力,被同伴“反水”,被一些网友谩骂,当然更被吴亦凡死忠粉丝骚扰。
“在被封控的家里我突然想你 / 所有那些我混过的爱过的恨过的朋友 / 曾经的相爱相杀相怨都已不再重要 / 希望你身边有粮,内心安详”
——11月24日,知名音乐人小柯在自己的视频号发布了一首歌曲《在做核酸的队里我突然想你》,从那天开始,直到12月19日,连续发布了8首跟疫情相关的歌曲,其余几首分别是《赶杨调》、《终将……》《你还好吗?》《来让我抱抱你》《马上就会好的》《我愿做你的黄桃罐头》《亲爱的,不是你的错》,道尽自己从封控到放开之后的感受,写成了一组“疫情乐章”,引发千万网友共鸣。这几首歌写完,小柯也“阳”了,在阳的期间,他又写了一首《送别2022》,为这组乐章谱上尾声。
希望,2023年,每个人都能——
“身边有粮,内心安详……”
撰稿|杀手LEON
策划 | 文娱春秋编辑部

本文系「文娱春秋」原创内容我们关注文娱产业的发展相关合作请私信或发邮件至 wanghai@wanghai58.com

往期回顾


【文娱产业观察】
爱奇艺的“奇袭”|又双叒盈利了
脱口秀社会学|虚假的满足

建议杨幂新剧改名《谢谢你老戏骨》

阿瑟真的火了吗?

肖战又摊上事了?


【人物专访】
我在《卿卿日常》里当“海王”

对话姚谦|顶级词人的“忏悔录”

为脱口秀摸爬滚打的女孩们

崔健心中唯一净土,要活不下去了

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自述


【特写】
赵丽颖,居然成了杨幂们的天花板?
梅西为什么能封神?这部电影有答案
“孩子是我们的软肋,也是盔甲。”
一代名媛又走到了时代潮流前面
张兰,对韭当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