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系列中的系列】欧包看似简单,实则真抠细节!(3)

芳薇 芳薇厨艺生活馆 2023-06-05
*上一期的补充
成团若是一摊糊糊,说明水量过大,会水合不出来,需要人力辅助出筋,建议不管手动(甩面/捞面)还是机打,都要想办法把那一摊搞成一坨再开始水合。
此外,由于酵种实际上就是一个小面团,因此养种也需注意水量,详细解说请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a411n77M?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a807d1854db2a8c306343678d0dd8905。

今天我想展开说说上一期提一嘴、却是另一个攸关做欧包成败的导火索——温度。
关于温度,之前公众号曾出过好几篇文章。
没看过的或想复习的,可以移步👇
关于温度,你需要了解的基础姿势...
烘培日记(六)论温度
冷风终于嗖嗖嗖的,于是乎论面团温度的重要性
哎马,2020了,暖冬中继续探讨关于温度的事儿...
烘培日记(七)死磕温度...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小编妹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形:
面团一开始弹性支撑都非常好,而且看着光滑有力,但越到后面越成一摊软无骨的水球?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或很是耳熟?
那么就需要注意并排除是否为温度的问题。
这里说的温度,不仅是环境温度,更是面团的温度。
因为
环境温度 ≠ 面温
起作用的更多是 面温
而且并不是仅确认一开始的出缸面温就完事了,更重要的需要全程监控面温(每次折叠完测面温),以确保面团从始至终保持在22-26°C。
因为除了环境会影响面温,面团的发酵活动也会产生热能。
尤其是法粉这类软粉,对于面温更是敏感。

至于为什么温度会对面团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那就得从水合作用开始说起了。
“水合作用”指的是面粉和液体结合后,放置一段时间自主生筋的过程。
面筋是蛋白质与水结合后生成的链接网络。
当面粉与水接触的那一刻,就会开始激活面粉中一种名唤「酶」的微生物。它们主要负责分解蛋白质和淀粉,以及将分解的小粒子转化成供酵母和其他菌食用的糖。
酶不仅需要水份才能运作,温度亦会刺激它,让它轰趴的更嗨。

所以温度越高,水合作用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而欧包因为制作过程漫长,所以这段时间会产生水合作用。
故而,温度也是做欧包的成败关键。
但若为了避免温度太高导致面筋过于弱化,而放在一个低温环境进行发酵,可能会出现另一个状况——气体甚少却发过了。
※我所理解的“发过”,指的是面筋hold不住气体,扎不起台型。
归根结底
还是因为时间产生的水合作用所致
虽说低温很大程度上能减慢酶的作用力,但速度慢不代表没活动。而低温抑制的却是所有微生物的活动,其中就包括酵种内的菌。
正常来说,酵种本身发的就比市售商业酵母慢很多。若再减慢速度,使得充气大大慢过水合作用,最终的结局便是面筋化了,俗称:烂面。
【这正是水合时间不能过久的原因!而正如之前文章中说到的,因为面粉性质各有不同,所以水合多久并无一个定数,而是需要根据拉膜去判断进度。】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面团,明明没什么气,却看着是岌岌可危的一包水,烤出来是个没耳朵的扁塌飞碟🛸,切开看除了夸张的盘丝大溶洞或空心,其余地方全是实心的年糕。

正如24K打的比喻:
面筋是血肉,气体是骨架
气体才是撑起面团形体的关键,面筋是为了能更好的承载发酵产生的气体而服务。如果面团里没什么气体,就算面筋拓展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另外我觉得,气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抗衡酶软化面筋弹性的作用,因为它会撑起面筋,使其处于一个紧绷有力的状态。
所以,面团过摊也会降低耐发度,因为此时的面筋松散没力,便于酶将之啃薄啃弱,如此结构就容易变得不稳。
故而折叠也有给面筋上发条的意思。
这么捋一遍逻辑,我相信大家对什么时候该折叠,应该心里更有数了吧。
故而,除了酵种的活力是关键,合适的温度也极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让发酵赶在水合过度之前充气到位

说到酵种,你可知,每一枚酵种都会有它自己的新陈代谢生物钟,若变化其中一个外在条件(面粉、水、温度),它都可能会有一个过渡调整适应期。
所以如果种适应了高温环境,极有可能会大大不利于做包。
因为欧包实际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种,用的是1:5(种:粉)的续养比例,且减水加盐。
而由于水合作用的缘故,面团是不能够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长时间发酵(尤其是法粉这类软粉),但若面团放在低于酵种平时已经习惯的温度环境里,它有可能会呆滞住而大幅放慢发酵速度。
如此一来,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发太久“水合过度”的问题😂
另,我发现,面筋如果一开始拓展的非常好,或者做过卷子的面团,需要格外注意:将面温把控在23-24°C,以防后继结构不稳
至于高比例全麦的面团,由于面筋本身偏弱,酶含量多,会建议将面温控制在20-22°C,而由于全麦保留度高,之中的麦麸胚芽极具营养,满满的矿物质便是菌的红牛啦,故而温度稍低对发酵的影响并不大。

此外,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温暖环境下的面筋结构会处于一个胀开/发散的状态,面团会表现的更软粘(24K曾说过,粘是因为面筋接触面变大,变成可塑性的橡皮泥,包裹着接触到面的手指皮肤面积)。
而冷藏出来的面团会处于拉皮紧致的状态,故而拉膜可能会具有误导性,因此会建议回温到18°C再拉一次膜确认进度(天暖会比较快,20分钟基本回温的七七八八了)。

至于冷藏出来的面是否立即能动,则需要看面团的状态而定。
如果面团看着已经瘫的蛮大蛮扁,可以马上动手rua。
如果面团属于很紧实的一坨(很紧实也有可能是表面结皮所致),且拉着阻力非常大,为防面团过于紧绷而撕裂面筋,需等回温软下来再去动。
同样,在混合酵种或盐或辅料时,也需要留意面团是否变得很紧、阻力大,以及面团表面是否开始有撕裂的迹象。
一旦发现有此等情况,须立即收手,让面团静置5-10分钟再继续。切不可与面团蛮力对抗,否则它将跟你鱼死网破,最后的结局就是打回原形的一坨糊糊。

最后,顺带一提,若是在rua面时,发现面团越来越粘手,除了发过、面粉或面筋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下列导因:
1)手水过多;
2)手温导致的面温过高;
3)过于粗暴或手法不当导致的扰乱拆散面筋。
※加了黑麦或其他影响面筋的材料的面团另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