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标已出,重庆怎样炒热这道“菜”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4-05-27

预制菜,无疑是当下最牵动人心的“一道菜”。

一方面,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产值突破5000亿元,新增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更是成为龙年春节年夜饭“新宠”,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另一方面,预制菜“进校园”“进婚宴”引发争议,许多人谈预制菜“色变”。

这意味着预制菜走到了关键节点,规范势在必行。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范围。

那么,“国标”的出台会给预制菜产业带来哪些改变?重庆又应怎样对标“国标”,实现预制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重庆瞭望截图

许多业内人士对《通知》有一个共同感受:又快又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的确瞄准了目前预制菜市场中的诸多乱象,回应了消费者的疑虑。

预制菜全是“科技与狠活”?“国标”出台前,预制菜就像是一个“筐”,啥都能往里装,导致行业内鱼龙混杂,低质甚至有害产品频现,损害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今年“3·15”晚会,就曝光了某企业使用劣质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让人触目惊心;在之前的预制菜进校园风波中,一些校园食堂被外包给自建中央厨房配餐的企业,也引发了人们担忧。

此外,互联网上一些“缝合”“拼贴”类短视频,过分放大部分预制菜问题,大有将预制菜“一棍子打死”之势,既贩卖焦虑,更让预制菜行业的良心企业也“躺着中枪”。

预制菜是不是“工艺代替手艺”?“没有灵魂”“没有锅气”是许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评价。而除开口感,部分预制菜精加工水平较低、生产时间跨度长、物流及保鲜技术有限等问题,也使得目前的预制菜难以平衡营养与美味。市场中,大量预制菜仍然将“3分钟做好一道菜”“20分钟做好一桌菜”等作为卖点,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吃饱更吃好”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业内人士向@重庆瞭望 表示,预制菜研发常面临“两头打架”的现象——做预制菜的厨师虽然技艺高超,但不懂食品工业化,懂工业化的工程师又不懂做菜,这让预制菜的质量难以稳定,无法培养消费黏性。

商家“选择性沉默”,知情权与选择权如何保障?放在货架上的预制菜,消费者尚能清晰分辨、自主选择;但许多餐厅却在使用预制菜时“选择性沉默”,更有甚者,通过简单加工等表面形式,引导消费者将预制菜认作“现炒菜”。《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外卖堂食使用预制菜未告知”位居投诉榜前列。

往小了说,这影响的是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往大了说,这也给预制菜蒙上了一层“见不得人”的阴影,引发人们对预制菜“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联想,让整个预制菜品类受伤。

回看《通知》,其对于上述焦点问题均作出了针对性部署。比如,提到预制菜禁止添加防腐剂,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凡此种种,就是要与市场疑虑对齐“颗粒度”,让预制菜发展驶入“蓝海”。

1月19日,重庆梁平高新区的重庆上口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预制菜产品。刘辉 摄/视觉重庆

如果说《通知》的“A面”是关注眼前事,为预制菜廓清市场;那《通知》的“B面”就是把目光放长远,通过各方面的规范,为预制菜的发展厘清方向。

为监管树一面“旗子”。须看到,《通知》所定义的并不是预制菜行业的最高标准,而是最低底线。《通知》提到,要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预制菜质量标准。这意味着,更多规范产业发展的细则将陆续出台,让预制菜更可视、可控。

作为一种有地域属性的消费品,在“国标”出台前,预制菜行业已有诸多省市标准、团体标准、协会标准产生,这类标准脱胎于当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也能成为“国标”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形成监管合力,通过“他律”形成行业“自律”。

为产业立一面“镜子”。早期的预制菜发展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但其中部分企业没有餐饮从业经验,缺乏相关资质;还有的企业是轻资本运作,生产与物流均委托第三方公司,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此次《通知》的出台,就是要帮助产业走出这样的野蛮生长,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放大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形成良性产业格局。有理由相信,相关标准可以成为企业自我督促的一面“镜子”,让各经营主体通过反推的方式,找准自身市场定位,认清行业发展方向。

助力预制菜擦亮“面子”,发展“里子”。预制菜高质量发展靠什么?《通知》中提到的原料、创新、工艺水平、发展环境是关键。可以说,做好一道预制菜,既离不开菜的品质,也离不开预制的技艺。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邱晗光认为,眼下的预制菜难以收获市场美誉度这个“面子”,就是因为核心技术的“里子”还不够硬。“国标”的出台,有助于形成行业“从田野到餐桌”的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推进生产流程规范化,让预制菜发展“量质齐飞”。

▲2023年3月3—5日,首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在东莞举行。记者 彭瑜 摄/视觉重庆

预制菜既是饭桌上的“一道菜”,也是产业发展的“一扇窗”,联通着一二三产业。作为培育发展对象,它被写进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重庆,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壮大预制菜这个百亿级产业。

如今《通知》出台,为规范发展预制菜搭好了“炉灶”。接下来,重庆该如何“烹饪”,才能炒热预制菜这道“菜”呢?

不光要“猛火爆炒”,也要“文火慢炖”。做菜要看火候,产业发展同样不能过热。重庆发展预制菜,既有制造业的功底,也有“美食高地”的基础做支撑,要精耕细作、一步一个脚印。但我们要看到,相比于广东、山东等预制菜大省,重庆相关区县(如梁平区)虽然做到了“小而精”,但因总体体量不大,整体的创新、转型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未来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中,重庆要避免“一头热”,注重补好短板,打造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链韧性,让“重庆造”预制菜经得住市场考验。

明厨亮灶,让消费者看见品质与真心。目前,预制菜仍处在市场培育的窗口期,谁能抢先抓住消费者的胃,谁就能抓住先机。

一方面,重庆要积极推动国家标准落地,用行业的透明度换取公众的信任度,让预制菜在阳光下成长,守住食品安全大关。另一方面,也要出台地方政策,针对性扶持企业、链接市场;比如,面对重庆山地较多的地形,可在物流方面出台相关保障措施,解决企业痛点,保证预制菜的鲜度。

地域特色为“佐料”,烹制有辨识度的“重庆味道”。重庆作为网红城市与热门旅游目的地,具有较高知名度,这为预制菜发展打下了市场基础,也加剧了竞争压力。

邱晗光表示,目前全国多地都在生产速食火锅,重庆的本土火锅预制菜就要在风味还原、市场营销等方面下足功夫,打造该品类中的“精品”“爆品”。又如,预制菜能将“舌尖上的重庆”带到远方,但也要对外地市场进行细致调研,动态调整产品工艺,让“重庆味道”十里飘香。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不是不想选预制菜,而是部分预制菜没有真材实料,消费者不想选;是部分企业没拿出真心实意,消费者不敢选;是行业标准不一,让消费者不愿选。如今“国标”发布,意味着预制菜产业站上了全新起点,我们期待更多质好价优的预制菜能不断出现,让人们自愿端起这盘“菜”。



责编丨王祥
责校丨程正龙 郑钰潇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国潮“出圈”的自信从何而来?

● 央企密集入渝加码合作,有何深意?

● 在春耕中,“播种”新质生产力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