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春运,14亿人的“诗和远方”

观海 重庆瞭望 2024-03-12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不用刻意提醒,思乡回家的冲动早已涌上心头。

1月26日,2024年春运如约而至。在接下来的40天里,探亲流、务工流、学生流、旅游流等几大客流叠加,人潮涌动的春运大军将奔赴天南海北。据预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有望创历史新高。

2024年1月26日,重庆梁平南站,旅客在上车。刘辉 摄/视觉重庆
“山高路远梦萦绕,千里归程解乡愁。”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千古不变的情怀与文化。这是特有的“中国式浪漫”,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基因。

春运之于我们,早已不是单纯的人员流动,而是几代人乡愁的具现,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更是流动中国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信心。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过年回家经历了诸多的“变”与“不变”。

1954年,我国确定了“以铁道部统一指挥协调,必要时请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协助”的原则,从那时开始,大规模、高压力、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春运”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被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这一年,“春运”二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如今,虽已经过70年的岁月变迁,但其承载中国人乡愁的内核始终没变。

回家的执着没变。回家过年,是几代离乡人的魂之所归、心之所向。

14年前,一张背着巨大行囊、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赶火车的照片传遍网络,成为春运的缩影。对于中国人来说,世界再大、归途再难,也要回家。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着大包、抱着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新华社

相信不少人看过电影《人在囧途》,影片以春运为背景,讲述了公司老板李成功和讨债的挤奶工牛耿结伴回家的故事。在回家过年的路上,他们换乘各种交通工具,包括飞机、火车、大巴、轮渡、货车,甚至拖拉机,一路上“囧相”百出。

现实中,每当春运来临,无数的“李成功”“牛耿”都会奔向火车站、汽车站、机场,抢票、乘车、归乡,无论身处何方,无论面临怎样的气候和环境,人们此时的目的地只有一个。这份乡愁不会受到地域限制,也不因距离遥远而淡漠。

服务的初心没变。1954年,春运旅客运送量为2300多万人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春运旅客运送量持续上升:1979年,春运首次突破1亿人次;1984年,“大春运”形成后,全国春运共运送旅客5亿多人次;1994年突破10亿人次,2006年突破20亿人次,2012年突破30亿人次,2015年突破37亿人次……今年这个数据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大迁徙,春运寄寓着万家灯火、阖家团圆。

不断刷新的数字,离不开一代代全力做好春运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春运的车轮向前飞驰,但他们却年复一年奋战在春运保障的第一线,在万家灯火中,温暖守护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团圆幸福。

春运,承载的是乡愁,彰显的是国力!它如同一位忠实的记录者,记录着人们回家的脚步,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从“走得了”升级到“走得快”、“走得好”,在出行方式到出行体验再到思想观念的变化中,我们能清晰地描绘出春运不断推陈出新、除旧布新的发展路线图。

出行方式之变。坐上绿皮车,慢慢“颠”回家,是春运最初的模样。

在不少人的春运记忆里,有全家出动排队三天买火车票的场景,有绿皮火车车厢中飘散着的方便面和榨菜的味道,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口音聊天的乘客。很长一段时间,乘火车都是人们春运出行的主要方式。

现如今,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私人订制包车、自驾等出行途径并行,人们选择出行的方式愈发多元化。值得一提的是,私家车的普及让自驾返乡成为热潮,甚至出现因返乡过节自驾车辆过多,导致镇村道路拥堵的情况。据预测,今年春运将有72亿人次自驾出行,占全社会人员出行量的80%。

出行体验之变。从“人在囧途”到“人在旅途”,春运的出行体验同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售票处排队“抢票”、火车站拥挤上车已成为历史,如今互联网“抢票”、一张身份证通关,让出行更便捷;过去大家靠唠家常、打扑克、吃零食打发时间,如今高铁连Wi-Fi让旅途上网更轻松;从啃馒头、吃泡面到网络订餐,“舌尖上的春运”的变迁同样历历在目。如今,旅客可以享受到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更加完善的安保措施,这背后反映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思想观念之变。以往,春运如同一道“单选题”,答案基本就是节前回家、节后返程。如今,“春运+”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范围有了更多的拓展和延伸。比如,在延续春节传统习俗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过节形式,诸如错峰返乡、异地过节、旅游过年等,“反向春运”的人越来越多,与家人相伴到外地旅游,短暂“逃离”原有的社会关系。这些都给春运带来新的体验和内涵。
▲东航旗下的4架C919大飞机全部投入2024年春运。/新华社
年年春运,每年都有新内容,每年出行更从容。这份从容的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当下及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道路”更畅通,让春运出行有保障。
“流动中国”离不开“交通强国”的支撑。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也只有12条。如今,我国高铁里程、高速公路里程、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及里程等多项交通运输指标,均居世界首位。一个个“巨龙连山海”“天堑变通途”,是春运这场“大迁徙”平稳顺利开展的最强底气和最大保障,也是人们出行最重要的信心来源。

以重庆为例,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重庆黔江至中心城区的旅行时间将从现在的4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届时,人们春节回家将更加便捷。

消费更多元,让春运出行有动力。今年春节假期,南下避寒和北上看雪将成为出游主题,探亲加旅游成为关键词,阖家团圆出游的比例明显增高。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提升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年味“翻新”,消费同样也在“翻新”。你到东北看冰雕、我到海南吹海风,大家不再拘泥于“宅家过年”“置办年货”等传统。春节消费已跳出单向的商品购买和使用,“旅游+”“探亲+”“购物+”“体验+”等花式需求让春运出行的目的地、出行方式更加多元丰富,出行动力也不断增强。

服务更走心,让春运出行更顺心。今年,12306客户端推出购票需求预填、起售提醒订阅等多项新功能;重庆北、重庆西、沙坪坝站设置“一窗通办”窗口;各地文旅使出浑身解数招揽游客……春运,是亿万乘客的归途之路,也是感受服务不断升级的“走心之旅”。

我们看到,近几年的春运中,各种“黑科技”频频亮相: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出现在机场车站,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多种技术成果的应用让旅客行李托运变得更高效……除了高科技,各类暖心服务让人应接不暇,比如,不断增加的“静音车厢”服务,站台边缘铺的防滑毯,针对重点旅客的无障碍接驳服务通道等。服务更走心,让春运出行“囧事儿”越来越少,“暖事儿”越来越多。

▲2024年1月26日,一名旅客带着孩子等待进站乘车。记者 梁旭 摄/新华社


信心之下,同样考验匠心。

今年春运,90亿人次出行,客流叠加寒流,安全如何保障,消费环境如何提质,服务如何跟进?72亿人次自驾出行,服务区停车、充电、加油、餐饮等服务管理如何先行?年前哈尔滨的一波出圈,给各地文旅打了样,这个春节假期,各地如何接住“泼天的富贵”,续写“尔滨”传奇?节后返程如何确保平稳有序?春运的“战场”,依旧有一个个“硬仗”要打。

此时此刻,或许你已踏上这条“回家路”,或许,你正在春运各条战线默默守护。唯愿路上的每一个“你”旅途平安,再祝万家团圆、山河无恙。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王祥 郑钰潇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事业单位改革怎么改

● 重庆汽车如何在这条“道”上加速跑?

 如何上好美育这堂“大课”?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国春运,14亿人的“诗和远方”

观海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