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上好美育这堂“大课”?

杜铠兵 重庆瞭望 2024-03-12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正因为其“柔软”,往往能在一座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强大效用。而美育,正是其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城市美学”成为高频热词。在美丽中国建设、城市更新等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闯入“美学时代”。

重庆,本来就很美。如何上好社会美育这堂“大课”,擦亮大众发现美的“眼睛”?如何进一步发掘城市之美,让城市因审美而更有品位?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3毕业生作品展。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汉服热、国潮妆、新中式……当下的年轻人之间流行一句话:“国潮才是最潮,华流才是顶流。

年轻人的审美更加自信多元,反映的正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而美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认为,一直以来,美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塑造美好心灵、引领向上向善向美风尚具有重要作用,在培养大众健全人格、开启民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自古以来就是艺术文化重镇,在山水之美的浸润下,重庆的人文气质也愈发突出。不管是火出圈的洪崖洞、李子坝轨道站等“网红”打卡地,还是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悦来艺术公交站等城市地标,无不在彰显重庆独特的城市美学,赋能城市多元发展。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首次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层面的任务,提出阶段性实施目标,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而在2023年11月,全国美术专业院校中的首家美育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美育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该学院将发挥美术院校社会美育的辐射功能,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以美育赋能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更新等重大战略需求,同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审美素养的人才,让美育面向社会,走向大众,深入人心。

这意味着,重庆搭建起了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美育的又一新“高地”,以美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迈出了新的步伐。

城市的建设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也是科学、人文和艺术的结合。在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重庆一路向美而行,步履不停。


▲两江新区星湖学校教学楼顶楼,画家和小学生们一起在花海中作画。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常言道: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美育则是一堂需要全社会共修的“大课”,就好比擦亮“眼睛”的过程。

于个人而言,美育好比人生的“磨刀石”。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不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就只能与许多美好的事物失之交臂;长远而言,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好比人生的“磨刀石”,不磨就起不到雕琢人的外形、内心与灵魂的作用。

于重庆而言,“美丽之地”期待更多美丽故事。当下,重庆正加快推进美丽重庆建设,奋力打造别样精彩的人文之城,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全民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城市品位,挖掘出更多自然之美、城乡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生活之美的美丽故事,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于民族而言,更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之美,建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西方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先发优势,西方审美长期占据着世界美学的主导地位。今天的中国,更应该通过高质量发展美育,培养具备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传播能力的时代新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

然而在实际践行中,往往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与美育的初衷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从公众意识来看,一些人秉持“美育无用论”,认为美育课程都是“副课”,可有可无;在教育环节,“功利主义”也让美育偏离轨道,还有人认为美育就是报班、考级,家长重金投入,孩子苦不堪言,可谓舍本逐末。

重庆市美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殷俊认为,当下我们的学校美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社会美育后劲不足,仍然与时代发展需要存在脱节。

整体来看,当前社会美育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文化艺术领域“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突出,缺少时代发展所需的有创造力、想象力的杰出人才,美育仍然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待加强的环节。


▲南川中学,260名同学现场书写硬笔和毛笔作品。通讯员 罗川 摄/视觉重庆
如何调整眼光重新审视美育,擦亮全社会发现美的“眼睛”?

将目光投向角落,补齐学校美育短板。美的种子应及早种下,审美教育也要从孩子抓起。在学校教育环节,首先要深刻认识美育对于人才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管师资、教学器材如何,都要因地制宜把美育课程开齐开足,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不能让乡村成为审美教育“隐秘的角落”,尤其是对于美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教育部门应加大资源倾斜和教育扶持力度,改善教育条件;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及志愿者支教行动等,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享受美的机会。

将目光投向生活,以公共服务提升全民审美。美育并不一定都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生活中每一次细微的感动。殷俊认为,针对大众的审美教育“不能把围墙修得太高”。

一方面,要主动“降维”,结合重庆自身的文化特色,创新利用数字博物馆、人工智能、VR展厅等新技术、新渠道,用接地气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美,各级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可以是市民感受生活之美的大舞台。

另一方面,应加大普惠性审美教育的投入力度,由政府部门购买公益文化服务,全社会合力扩大美育“基金池”,降低市民参与高品质文化活动的门槛和成本,以“社会大美育”赋能人与社会素养的全面提升。

比如自2022年开始,重庆大剧院持续推出的户外江畔音乐会,创新性地将演出场地设置在户外广场,以天地为幕、山水为台,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为市民奉上一场场视听盛宴。这种山水、夜景与音乐完美交融的形式受到市民热捧,每次演出前便有不少人早早来到现场,只为占据一个绝佳的观赏位置。

▲江畔音乐会现场。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将目光投向远方,让美育转向“终身模式”。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积极探索将美育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打通管理、制度、执行环节的障碍,建立可持续的美育保障机制,进而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IP,以城市美学提升城市品位,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比如自2015年便持续开展至今的“发现重庆之美”系列活动,通过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在“发现”中参与城市“共建共享”,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现已成为重庆城市品牌推广和城市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

而对于个人来说,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刨除功利主义心态,不断提升自己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向美而生、与美同行。

美,让生活更有味道、城市更有气质。

我们期待,在重庆这片“美丽之地”,更多美丽图景将被看见,更多美丽故事将被书写,更多美丽“名片”将递往世界。


责编丨王祥 郑钰潇
责校丨周宝琴 程正龙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经营主体为何“偏爱”重庆?

● 我们要“春晚”,更要“村晚”

 3万亿后,重庆下一步怎么走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如何上好美育这堂“大课”?

杜铠兵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