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把式”如何变“新农人” ?

曹高勇 重庆瞭望 2023-12-28

一个农民能种多少亩地?放在过去,一个老式的农民如果全靠自己的一双手、一头耕牛、一把犁,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大约可以种十多亩地。


在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今天,一个人种三四十亩地已十分常见。而经过教育培训并掌握了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平均可以种地上百亩。


前不久,第五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重庆潼南举行。论坛上发布的《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近60%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农业经营户,近49%的高素质农民土地经营面积超过100亩,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良好。


什么是高素质农民?为什么要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精准发力?


▲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吸引了十余名“80后”“90后”创业者返乡创业。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相较于传统农民而言,高素质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较好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收入相对较高。因此,在一些地方,高素质农民也被称为“新农人”。


一般来讲,高素质农民主要包括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三类。


据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已累计成功培养出28万名高素质农民,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4600名,创办了3.48万家家庭农场,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3.7万个,带动农户314万户,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模范。为什么培育高素质农民工作这么重要?

“在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一个都不能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不到5亿人,但农业户籍人口高达7亿多。即便未来,中国城镇化率提高到70%,也将有4亿农民生活在农村。


因此,夯实现代化的“三农”根基,协调推进“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把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长期性任务,不断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关系14亿人民吃饭的一件大事。”调研显示,影响“谁来种地”的首要因素,就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及专业人才总量不足”。


以重庆为例,2022年底,全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51岁以上的占78.3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32%。“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谈种地、00后不知种地”问题突出。


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融合化向前发展不可逆转,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更多能够改造传统农业、推动产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基础条件持续改善,乡村治理、社会事业、数字乡村等各个领域也需要专门人才,高素质农民队伍引领、支撑、服务作用不可或缺。


▲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在白茶基地开展高素质农民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罗川 摄/视觉重庆

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也是化解矛盾、推动事务发展的突破口。


高素质农业培养工作中还存在哪些短板不足?主要就集中在培训对象、主体、方式、机制等四个方面。


培训对象不够精准,培训质量有待提升。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仍然是大趋势,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还在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人才下乡、青年人才返乡逐渐成为常态。这些新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必须加强对农民教育需求的分析,而这项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


目前的培训课程安排,大多是“层层下单”的方式,农民对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等选择余地不大。基层往往在下半年接到任务,容易出现“完成任务式培训”。同时,大多数农民只参加“一次性培训”,缺乏体系化开展高素质农民继续教育的政策制度。


培训主体不够多元,培训内容有待改进。当前,由政府组织的教育培训仍然是农民参加培训的主渠道。而企业组织的培训占比不到20%,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不少教学单位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衔接也不够紧密,培训内容脱离实际。虽然课程设置较为丰富,但针对性较差,一次培训同时对多个科目展开教学,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与此同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数量不足,农民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不畅。


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存在“重课堂、轻实践”现象。调查显示,课堂讲授仍然是主要培训方式,大约占到各种培训方式的80%以上,现场教学、一对一个别指导等学员渴望的参与式培训方式相对较少。且培训班次多以普及培训、短期培训为主,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迭代升级的迫切要求和农民持续提升技能的现实需求。


比如,渝西地区规模种植农户王女士反映,在培训中学到了知识,但脱离了课堂就不会用,她希望结束培训后,专家能够到现场进行实地指导。


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后续跟踪服务不足。高素质农民教育的监督、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广泛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导致培训机构往往比较重视培训任务的完成,而不够关注培训是否取得实效。


此外,不少地方存在“重培训、轻培育”现象,受训人员的跟踪服务机制不完善,金融贷款、基本保险、农业补助、技术支持、产业补贴等配套优惠扶持政策还比较欠缺,现有的一些高素质农民扶持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


▲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年轻人通过拍摄短视频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如何精准发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培养质量?


精准对象,有的放矢。首先要加强农民教育需求分析,树立“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理念,聚焦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农民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等重点群体,积极推行“农民点单、按单上菜、上下结合”的培训模式,灵活开展分类型、分时段、模块化的针对性培训。


其次,还应着眼满足不同层次农民需求,探索建立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畅通各层次教育培训渠道。


整合资源,多元共建。在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筹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资源,构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院校+企业多元化培训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


在产教融合方面,应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加强教师轮训与师资更新,注重把生产一线带头人培养成为实训讲师,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创新方式,迭代升级。创新培训班次设置,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区性和持续性特点,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开设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培训课程,形成专业技术班、短训班、深造班等相结合的培训班次结构。


迭代升级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现场教学、互动式教学,推动线上线下培育深度融合,大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上门”活动,注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做强数字化教育共享平台,构建开放、共享、协作、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机制,规范发展。一方面,应“扶上马,再送一程”,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基层农技人员对受训人员的跟踪服务机制,持续对高素质农民开展跟踪指导,完善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扶持政策。


另一方面,要优化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的监督、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培训机构退出机制,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众人拾柴火焰高。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既是广大农民群众自我提高的内在需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集众智、汇众力,共同把这件为民实事办好。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周宝琴 程正龙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何以向新?

● 重庆“文脉”有何吸引力?

● 重庆如何答好这道题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