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文脉”有何吸引力?

杜铠兵 重庆瞭望 2023-12-28

在巫山龙骨坡,听见200余万年前峡江地区远古人类的足音;在古城忠州,感怀巴蔓子将军“断头留城”的义胆忠肝;在口口相传的三峡诗词中,品读诗酒与浪漫;在大足石刻,探索时间沉淀之美;在白鹤梁题刻中,研读长江先民的水文智慧;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读懂革命先辈的血与歌……


好的城市就像一本书,翻开每一页都能看见不同的精彩,但细细读来,一定有其赓续不断的文脉。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


把住“文脉”,也就把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密钥。那么,什么是重庆的文脉?如何捕捉城市文化的时代脉动?


▲位于三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见证长江文脉流淌千年。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有学者认为,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个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个性。要理解一座城市的文脉,同样离不开历史与文化这两个主要的维度。


那么,什么是重庆这座城市的文脉?


从历史维度来看,重庆的文脉犹如滚滚长江,翻涌着城市发展的磅礴伟力


脉,络也。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认为,重庆的城市历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以巴国在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建都为标志,重庆成为区域城市;随着宋光宗赵惇在恭州先封恭王再即帝位,重庆走向全国舞台;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这把重庆又推向了国际。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作为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重庆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正在新的时代大潮中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走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上,正是赓续不断的文脉激励着巴渝儿女心手相牵、一往无前。


从文化的维度来看,重庆的文脉也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日常


在重庆,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在孩子们之间口口相传;每年等到漫山红遍,登高赏红叶成为三峡游的一大热点;大足石刻、白鹤梁题刻等名胜古迹,成为不少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周勇教授认为,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基础,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特色。


这些在城市演变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文化宝库,造就了重庆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形态,为后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也凝聚起巴渝儿女的文化认同。


当然,城市文脉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是不断发展的。潘洵认为,从学界的角度来看,对于重庆城市文脉的研究,还需要与时俱进,从地理、文学、饮食等更多维度取得突破,进一步提炼城市人文精神,让更多人认识这座城市,对城市文脉形成共识。


▲建于明代的东水门,是“母城”渝中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城门之一。黄进 摄/视觉重庆

爱上一座城,往往始于颜值,终于内涵。


不少人被重庆“魔幻8D”“赛博朋克”的外表所吸引,来了之后却为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所震撼。我们不禁思考,重庆文脉究竟有何独特吸引力?


其历史轴线之长,回应着“君从何处来”的深挚发问


1985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在巫山龙骨坡对化石进行分类,一枚“巫山人”下颌骨化石出现在世人眼前。后经研究表明,这块化石距今已有200多万年历史——比“元谋人”还要早20多万年。


这枚化石的“横空出世”,轰动了考古界。这是东亚地区迄今出土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就诞生在长江三峡地区。至此,巴渝文化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又增添了又一有力实证。


其闪光点之多,汇聚成巴山渝水璀璨的文化星河


在“母城”渝中探寻重庆的红色基因,在忠州古城感受巴人的勇猛侠义,在“诗城”奉节品味先人诗篇中的历史遗韵,在合川钓鱼城体会古人的军事智慧……


无数的文化亮点,海量的名胜古迹、非遗项目、民风民俗等,让重庆这本“城市之书”内容浩瀚,饶有趣味。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重庆已有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8.3万件可移动文物。同时,重庆目前已公布了七批共777个历史建筑。这无不彰显出重庆这座城市扎实的文化“家底”。


其传承之深,塑造了山城独具辨识度的人文精神


很多外地游客对重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耿直”“豪爽”。事实上,正是由于对历史文脉的代代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已经内化为这座城市和重庆人民的性格、气质。

比如,敢于冲出峡口的包容开放,红色文化熏陶下的爱国奋进,火锅般热辣的性格等等,共同凝聚成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耀眼的人文光芒。


▲巫山县龙骨坡遗址是迄今欧亚大陆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血脉相承,润物无声。城市文脉看不见也摸不着,如何做好传承和开发?


将城市文脉融入发展战略。无古不成今,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同样不可忽视来自文脉的内生力量。城市文脉要主动站上新舞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文化强市建设、城市更新等重大机遇,在系统摸清自身文化“家底”的基础上,将在地文脉整合纳入规划设计之内,促进文化资源赋能城市发展。


比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重庆与四川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强化两地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得益于这条“走廊”,两地已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年互访游客超过1亿人次。


将城市文脉融入高品质生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文脉的挖掘和传承要避免走入“阳春白雪”“自娱自乐”的误区,也不能浮于开讲座、办展览、建场馆等形式主义的表面,而应该用心打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客厅”,使其成为高品质生活的生动载体。


在城市历史和文脉保存过程中,要保证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认真听取市民意见。同时,要相信“高手在民间”,充分吸收对城市历史和文脉有研究、有热情的“土专家”参与挖掘和推广,构建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


比如位于重庆中心城区的湖广会馆,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内不时会开展禹王祭祀典礼、戏曲表演、建筑展览、游园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历史文化教育实践的城市课堂,让老建筑持续在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释放魅力。


将城市文脉融入城市名片。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在于文脉。这就需要让城市文脉跳出时代局限,主动适应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传播特性,通过实施数字化、“文化+”战略等,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擦亮辨识度,打造出更有内涵、更有个性的城市IP。


就在此时,鲐背之年的黄万波正带队对巫山龙骨坡遗址进行第五次主动性发掘,期待重庆发现再次惊艳世人;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石刻的联合申遗工作,已正式启动,有望为重庆摘下一张世界级新“名片”;大足石刻正紧锣密鼓推进“云游·大足石刻”数字化建设,让更多人足不出户欣赏石刻之美……城市文脉的时代律动,一刻也不曾停歇。


▲古色古香的南岸区黄桷垭老街,与远处高楼林立的渝中半岛交相辉映。朱新敏 摄/视觉重庆

眼下,重庆正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与此同时,重庆也更加注重文脉传承,毅然走向历史文化深处。


一个更加“国际范儿”、更有“重庆味儿”的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正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冲出峡江,走向世界。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周宝琴 程正龙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如何答好这道题

● 预约制,不能一约了之

● 凡人微光,为何灿若繁星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