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为何不买买买了?

冉苗俊 重庆瞭望 2023-12-28

或许大家没想到,形容今年“双十一”的词汇里,会有“冷清”这个词。


不得不说,今年“双十一”确实平淡了不少:2019年,“双十一”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上的平均在榜时长曾达到近8小时,而今年则不足3小时;百度指数显示,今年“双十一”峰值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


随之而来的,“省钱”“不消费”“不买组”等关键词在舆论场激起阵阵浪花。近年来,“年轻人反向消费”“年轻人不爱买买买”等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我们不禁要问,这届年轻人,为何不买买买了?


▲“双十一”促销套路。朱慧卿 作/新华社


有句歌词这样唱道:“你变了,你变了,你变得那样突然。”对于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我们同样有此感受。


从低价“盲买”到回归理性,从热衷国外大品牌到排队争抢“国货”,从把“清空”购物车当作人生大事,到不该花的绝不出手……年轻群体消费习惯的转变,反映出当下消费环境的诸多变化。


存量竞争时代,流量效应正在减弱。如今,我们正经历着从“流量为王”的消费互联网时代,到以“注重个性和品质”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各种消费品进入深度存量竞争,靠流量的包装和虚幻的品牌效应,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另一方面,如今的年轻消费群体中,不少是更为关注品质和个性的人群,更容易看破流量包装背后的“套路”和“猫腻”。


互联网下半场,光环效应逐步消失。以“双十一”为例,在走过十五个年头后,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的平视。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成林指出,今年的“双十一”相较往年变得“冷清”,实际也是“光环效应”逐步退却的结果。过去,互联网消费可选择的范围较少,如今,网购变得更为方便、选择性也更多,对于各种打折、优惠、福利早已见怪不怪。再加上,部分商家将打折促销变成“空玩概念”,并没有多少实际让利。这些都在“透支”着年轻消费群体对各类消费节日的热情。


经历过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提前消费等各种消费观念,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见过“世面”的年轻消费群体,正变得更为理性、更加务实。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想要“买买买”的欲望,同样是买衣服,几千元一件的奢侈品,和一两百元一件的普通服装,都可以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非必要不购物”的务实消费观念,正逐渐融入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总的来讲,年轻人不再热衷“买买买”,实际上是狂热退去后的一种理性回归。

▲“双十一”复杂的规则。郭德鑫 作/新华社
如果就此下定论,说年轻人真的不愿意消费了,恐怕为时尚早。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同比增长6.8%;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中国商业智能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数据显示,“双十一”首波售卖期间2023年10月31日—11月3日,淘宝APP日活跃用户数连续4天破5亿,打破历史纪录。


如此看来,年轻人也并不是不爱“买买买”,说白了,你得拿出一个让我“买买买”的理由;对于商家而言,要考虑的,则是该“拿什么来吸引年轻人的钱包”。


让价格更亲民。当下“反向消费”十分流行,“性价比”是年轻消费群体更为在意和关注的。在满足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同时,还能有一个亲民的价格,自然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得杜绝“抬价再降价”等花里胡哨的“假动作”。


前段时间,一场由盒马开启的“零售业价格竞赛”引发消费者关注。继盒马推出“移山价”,美团“拔河价”与大润发“不吵价”也加入战场,一起通过打折促销的方式争取用户。业内人士分析,这场竞争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全面的商业模式、供应链体系、会员生态的竞争。可见,谁抓住了“价格”的优势,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消费竞争中脱颖而出。


让品质更优质。如今,“可以少买点,但要买好点”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口头禅。在见多识广,更加务实的年轻人面前,光靠打折、促销、降价的“价格战”,很难博得其欢心。在消费上的“精打细算”,并不意味着,探索新事物、追求新生活、感受新变化的冲动就没有了。要想让年轻消费者有“掏钱”的动力,各大商家要在品质上多下功夫。


今年“双十一”,精细化家电家居产品就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能够提升居家生活体验感的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增长明显。


华为Mate60Pro自推出以来,迅速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尽管价格偏贵,但其凭借领先的技术和精湛的设计,特别是“遥遥领先”的实力,让众多年轻人愿意为其买单。


让“情绪”更丰富。如今,年轻人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婚姻压力等等。情绪价值,则是减轻精神压力的重要方法,体现在消费领域,就是年轻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不再只关注“品牌价值”,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情绪价值”。


换句话说,年轻消费群体的“省”,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和消费缩减,而是在省去“品牌溢价”的同时,换取和支付更多的“情绪溢价”。


有一个鲜活的案例,就是“积木经济”的发展。2023年、2022年的“618”购物节,国产积木销售同比增长60%和100%,成为天猫、京东增长最快的玩具品类之一。过去一些不玩积木、不关心乐高的年轻人转变成了新增客群。在堆积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还可以搭建新的社交圈子。其自带的情绪价值,提供了“价值加成”。


在新消费趋势和背景下,如何让年轻人“肯花钱”“愿花钱”,商家必须得要“号准脉”“开好方”,了解年轻消费群体真正需要什么、在乎什么,提升供给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如此,才能跟得上年轻人的步伐,跟得上消费趋势的变化。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郑钰潇 杜铠兵
实习丨张琪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乡村如何“雁”齐飞?

● 谁来为“伪科普视频”买单?

● 重庆要办的“一件事”是什么?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