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湖”的能量与未来

程正龙 重庆瞭望 2023-10-17

明月湖畔,创新潮起。


8月21日至22日,“明月湖·π”全球创新大会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召开。揭牌“明月湖·π”跨境创新中心、西南技术交易服务中心、重庆两江新区海外创新孵化中心;现场倡议发起“明月湖·π”算力矩阵行动,让重庆成为西部首个提出“算力共享”概念的城市;正式启动明月湖畔创业投资基金,同步发布全球创新人才需求清单……大会期间,一系列创新举措高潮迭起,备受全球瞩目。这意味着两江新区接下来将有大动作,而重庆科技创新也将迎来新的提升。


这个位于中国西部,世界最大的山水之城、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长江之滨、明月山下的湖泊,点燃了创新的火把,照亮了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前行之路,寄托了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的“全市希望”。


那么,“一个湖”究竟有怎样的能量,能够让全球重量级的创新企业、专家、资本齐聚?


▲明月湖数字主持人小π发布数字藏品“朋π计划”。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明月湖的“出圈”,得益于搭乘上科技创新这辆时代“快车”。


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2018年,一个定位为“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的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破土而出、向新生长。而明月湖正是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掌上明珠”,在其3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中占据绝对的“C”。


其后,“明月湖”频频出现在政府相关文件中。特别是2021年10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建设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这里也获得了国家重磅政策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两届举办的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打响了“明月湖”创新品牌。该大赛已逐步成为一场全球优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聚会,持续释放的财富效应、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吸引着多个领域的好技术、好项目、好团队积极投身内陆创新,有力地推动明月湖成为创新企业集聚地、高端人才汇合地、美好生活向往地。


明月湖在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下,正汲取营养拔节成长,创新的“密度”和“浓度”越来越大。


据统计,目前,明月湖所在的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建成3000亩明月湖科创园,基本建成创新空间超70万平方米、在建创新空间近80万平方米,已引进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50家研发机构,集聚高端创新人才3000余人、院士团队25个、研发平台140余个,累计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5家、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6家,获批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21家。


可以说,明月湖不愧以创新之名,在较短的时间内,干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事情。


▲两江协同创新区内,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研发。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明月湖应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兴,也必须靠创新而强。


4年前,科研实力雄厚的北京理工大学为何会不远千里选择落户明月湖?这与明月湖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道路密切相关。


在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副主任胡善清看来,重庆的支柱产业汽车、电子信息等,与北理工的优势学科非常契合,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在产业合作、企业孵化以及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本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属地桥头堡的功能。


截至今年2月,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签订产业化项目219项,技术服务经费1.8亿元,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家,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如今,在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周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渐次排列,成为点缀在明月湖畔闪亮的“星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新的趋势之变、战略之变、动力之变,需要我们抢抓新一轮全球创新产业涌向中国内陆的红利。这是明月湖的发展机遇,也是必须承担起的时代使命。


本次“明月湖·π”全球创新大会,可以看作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重庆开放格局,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的新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风范、重庆风采、两江风韵、明月湖畔风貌的新窗口。当中的“π”作为国际通用数学符号,代表着国际化,象征着创新无限可能。而明月湖“π”寓意着突破与创新,象征明月湖畔美好生活,也代表着明月湖畔发展数字技术创新的激情澎湃和创新派。


“中国的明月湖,世界的创新π。”明月湖发力创新的雄心,显露无遗。


▲两江协同创新区聚集了多家科研院所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在创新的强力加持下,明月湖一路逐梦前行,成为重庆融入全球开放与科技创新格局的一张金名片,激发出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的能量,也为其他地方因地制宜发力科技创新带来了诸多启示。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三点较为突出。


“找准方位,明确定位。”科技创新领域众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结合各地实际。不管是湖也好,山也罢,关键是要找准方位,清楚自身“几斤几两”,明确定位,知道“要往哪里去”。


在科技创新上,明月湖没有贪大求全,而是明确自身定位,充分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按照两江新区“33511”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瞄准web3.0产业、通用人工智能产业、软硬协同泛智能产业、卫星互联网产业、金融科技创新主体、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打造AI算力共享服务、算力互联互通调度、人工智能大模型验证评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七大使能平台,孵化更多科创成果。


“生态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创新政策如同阳光、空间如同土壤、资金如同源头活水、环境如同空气、激励如同养分……创新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支撑,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激发主体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协同与演进。良好的生态,是明月湖吸引资本、企业、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重要砝码。


自成立之初,明月湖就致力于优化产业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在“明月湖·π”全球创新大会上,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场景支持、融资保障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制定了“特中特”的专项政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圈。正如阿伯丁大学终身副教授、英国工程师委员会副主席阿德拉亚奥索费罗所言,技术转移会随着引才过程自然发生,一个地区要吸引人才,需在自然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打造其独特吸引力,并为创新、创造提供良好条件。


“越开放,越创新,越发展。”一个湖,如果不开放,没有源头活水,就会沦为一潭死水。全球科技创新实践表明,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居住成本、人力成本高企,对创新空间造成巨大挤压,导致产业与创新之间产生“距离”,给内陆地区的创新创业实践带来了新机会。开放,让明月湖有了更多的“活水”。


无论是明月湖创新创业大赛,还是“明月湖·π”全球创新大会,明月湖都以开放的胸怀兼收并蓄,做到全球资源本地产业化,打通了从源头的研发设计到中游的生产制造,再到下游的品牌营销,培育出“从0到1再到N”的全创新链条企业和全创新产业链,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日新月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湖不在大,有“创新”则名。可以预见,正在不断集聚各类研发机构、发展政策、科创企业、人才团队、创投机构等创新要素的“明月湖·π”,将在未来全球创新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迸发出发展大能量。



责编丨王祥

责校丨周宝琴 郑钰潇

实习丨周美馨 陈茂雨 钱洋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刘海涛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城市绿化要多听“草木”之音

● 请还消费者“电视自由”

● 我们拿什么治愈“厌童症”?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