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还消费者“电视自由”

何南 重庆瞭望 2023-10-17
看电视,本来是件很自由、很痛快的事。80年代,中国女排比赛万人空巷;90年代,热播大剧阖家收看;本世纪初,申奥成功一起守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少不了电视的陪伴。
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时代”,看电视却变得越来越不那么“自由”:繁琐操作、“套娃收费”、低质量内容,给观众带来不大不小的烦恼。严重点说,这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8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等多部门召开动员部署会,下一步将着力解决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等问题。消息一出,一片叫好。
看电视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牵涉着群众利益、产业发展,更事关公共服务乃至意识形态安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找到电视产业链智能化、多元化经营的平衡点,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促进文化传播,是每位“电视人”需要长久思考的课题。
摆在社会面前的第一道考题,便是如何标本兼治地解决看电视难、看电视烦这一问题。
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重庆瞭望截图
坊间关于看电视的吐槽委实不少。
操作繁琐,互不联通。电视机、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视各有各的遥控器,各有各的操作系统,想看一个节目放松一下,先得想清楚走什么渠道、用什么方式,好一顿操作才能成功。
曾经有一则公益广告,因为没有子女陪伴,老人在夜晚孤独地望着电视屏幕。而如今,复杂的“智能”操作让很多老人连电视都打不开。不仅中老年人头疼,许多年轻人也感慨:“小时候打开就看的电视哪里去了?”“年纪不大,我已经不会看电视了。”
“套娃”收费,埋下“暗坑”。开通有线电视、电视会员、点播会员、视频平台超级会员……明明手机上一步到位的事,到电视上却要迈过几道坎、交上几次费。有些会员彼此兼容,平台却未告知;一些权益相互排斥,企业也未说明,让观众苦叹是“一山放出一山拦”。
广告漫天,体验不佳。按说买了会员便可以安心收看,但超前点播、中插广告、贴片广告、弹窗广告依然屡禁不止,大尺度的信息、低质量的内容,甚至涉嫌“灰产”的广告,也在暂停时“占领”屏幕,坑得观众措手不及。这边厢是时政新闻、精品节目,那边厢却突然跳出恼人的干扰信息,想一想都让人头大。


▲电视“套娃”收费乱象多。李泽轩 作/重庆瞭望

电视“套娃”收费等行为,损害的不只是用户。
对产业发展来说,挖坑设坎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今天的电视替代品很多:看视频可以用手机,享受大屏会选择投影仪,极致视听不妨走进电影院……相比之下,电视的比较优势在收窄。
想让步入收缩周期的产业健康发展,就要有大格局、出妙招。然而一些厂家和平台格局不够大,为了流量和收入,不惜监管松一寸、内容水一点,甚至与无良广告主沆瀣一气。
从长远看,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破坏了商业信誉。有些企业主观上想要方便用户,然而市场嗅觉、技术水平不尽如人意,电视操作叠床架屋,观众如堕五里雾中。
如何为市场指明方向、廓清问题、寻求破局?主管部门、产业主体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应系统谋划、一齐发力,还消费市场一片净土。
方寸荧屏连接千家万户,治理“电视乱象”,有着公共价值,事关精神文明建设。
在许多地方,看电视依然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公信力的“线下化身”。儿童成长启蒙、青年业余休闲、中老年丰富精神世界,这些都离不开电视。可以说,让大政方针、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入脑入心,电视堪称关键的“最后一米”。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除看电视难、看电视烦,不仅是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是在保障优质内容供给、畅通信息传播渠道,更是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中老年群体的观剧阵地仍以电视为主。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群众利益无小事,顽疾更需猛药治。

这次的动员部署会上,对解决“电视顽疾”做出了三个判断: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和系统工程。由此可见国家出手整治“电视乱象”的决心与力度。

鲜明的公共服务和意识形态属性,让广播电视从来不只是一项赚钱的生意或纯粹的消遣。以家庭电视为中心,手机、平板乃至户外大屏、穿戴设备共同组成着我们习焉不察的“拟态环境”。这种环境好似大海,鱼儿眼中的世界、生活的质量与此息息相关。

民心工程的意义不必多言。一段时间以来,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群众投诉、媒体曝光数见不鲜。相当多的电视观众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属于需要被社会关心和爱护的人。出手整治“电视乱象”有力度,其背后正是为了维护民生温度。

解决“电视顽疾”,还是一项需要不同主体配合的系统工程。

今年2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互联网电视工作委员会联合多家公司,发出《关于规范智能电视收费行为的倡议书》,倡议杜绝“套娃收费”“套路收费”,在行业自律层面开了一个好头。

电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更应保持清醒、主动作为。前不久,江苏省消保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遭遇电视“套娃”收费时,62.53%的观众选择使用手机或平板观看,继续购买会员的不足三成。

没有诚意的企业,最终会被消费市场抛弃。宏观政策变化已来,消费者心智日渐成熟,行业内企业更需把握大势,用更好的体验吸引消费者“常驻”。

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历久弥新的媒介形式,家庭电视与互联网观看习惯亟需找到相遇相融的更好方式。

相信随着国家层面的出手,系统性、分步骤的政策相继落地,每天茶前饭后让老百姓叫苦不迭的电视“套路”会越来越少,走入千家万户的“好声音”将越来越多。各方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加真诚、优质、富有想象力的发展方向。期待暌违已久的“电视自由”可以早日回归。



责编丨郑钰潇 程正龙
责校丨王祥 冉苗俊
实习丨钱洋 周美馨 刘洋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我们拿什么治愈“厌童症”?

● 谁偷走了我们的座位?

● 解锁七夕的打开方式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