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狠人为什么那么狠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杭州亚运会期间访问我国的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他爹老阿萨德,是个狠人。

老阿萨德1970年上台,开始统治叙利亚。当时,穆斯林兄弟会在叙利亚闹得很厉害。穆斯林兄弟会是个很极端的宗教组织。关于穆斯林兄弟会和叙利亚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错综复杂,没有几万字说不清楚——实际上我也没弄明白。总之,穆斯林兄弟会到哪里,就把哪里搅合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老阿萨德成了叙利亚的掌权人,虽然他也是穆斯林,但当然不能放任穆斯林兄弟会在自己的国家这么折腾,彼此的矛盾就激化起来。穆斯林兄弟会悍然暴动,双方大打出手,大开杀戒。毕竟叙利亚政府军的战斗力更强,1980-1982年间,叙利亚安全部队抓捕干掉了上千名穆斯林兄弟会的人。老阿萨德掌握了主动权。

遭受沉重打击以后,穆斯林兄弟会被压制到一个名为哈马的城市。哈马是个古城,也是叙利亚第四大城市。1982年2月,盘踞在哈马的穆斯林兄弟会再次发起凶猛的叛乱。老阿萨德决心铲除这个“毒瘤”,下令痛下杀手彻底剿灭。

这就是1982年的哈马事件,也称为哈马大屠杀。

哈菲兹·阿萨德(老阿萨德)



为了斩草除根,叙利亚政府军在哈马挨家挨户清剿拿人。几百个穆斯林兄弟会骨干分子被一网打尽无一幸免。激烈战斗中,哈马市大量平民伤亡。死亡人数众说纷纭,从几千到几万不等。

清剿行动中,叙利亚政府军先是用大炮猛轰哈马市区,连居民区也照轰不误,然后工兵用炸药爆破。哈马旧城区几乎荡然无存。尤其是清真寺,更是重点摧毁目标——对,别以为老阿萨德是穆斯林就不敢动清真寺。他不但敢动,还彻底摧毁。因为清真寺往往是穆斯林兄弟会的据点或军火库。

哈马市的很多部分被夷为平地——字面原意上的夷为平地。先炮轰,然后炸药爆破,最后推土机把所有的剩余物推平——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有的地方,还用混凝土覆盖地面。

清剿行动过后,有一位几年前去过哈马的记者旧地重游,到了某个他熟悉的街区,却只看到一片平地。记者问路过的行人:这里原来的房子怎么都不见了?行人指指地下:就在你脚下啊。那些住在这里的人呢?也在你脚下啊。

记者无语,在“平坦地面”上来回走了几圈,用脚踢踢土,踢出了网球拍、儿童玩具、书籍、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



因为哈马大屠杀——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较小规模事件,老阿萨德被西方人认定是独裁者和“屠夫”,叙利亚当然也就沦为暴政国家。了解这段历史,你就能理解在最近的叙利亚战争中,为何西方人捶胸顿足地“一定要消灭阿萨德政权”了。他们认为,小阿萨德一定会像其父一样杀人如麻。

阿萨德全家。前面的老头是老阿萨德,后排左二是小阿萨德。

那么,老阿萨德为什么如此残暴地对待本国人民?这个狠人为什么那么狠?

看起来,这个问题无需回答。残酷镇压反对派,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经历。在这方面,老阿萨德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是,相比世界其他地方,阿拉伯人的“以暴制暴”似乎更加难解和持久,包括他们和以色列之间延续至今的缠斗。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斗争导致的暴力,和他们没完没了的缠斗,不是同一回事。

除了直接的种种政治原因以外,阿拉伯人特殊的政治文化,是重要原因之一。不理解阿拉伯人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也就难以理解驱动他们厮杀不止的深层心理动机是什么。

今天就来聊聊这事。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阿拉伯地区资源匮乏,遍布沙漠戈壁。在近现代发现石油以前,生存条件很艰苦。二是阿拉伯地区虽然现在有很多国家,但“民族国家”的概念来自西方,在阿拉伯地区并未真正站稳脚跟。阿拉伯地区真正深入人心的政治结构,还是家族、部族、部落等等“次国家”组织。

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在阿拉伯地区形成了特有的“暴力劫掠”文化。资源匮乏,想要靠生产维持生活,很难,因此只好暴力出击,劫掠他人的财富。可以说,对这些沙漠中的游牧人群来说,劫掠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他们的正常生活方式。

在这种持续的暴力劫掠生活中,家族、部族、部落是基本行动单元,也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庇护所”。见到其他人,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你是哪个部落哪个家族的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从西方输入的民族国家框架,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

西方人看到的是,老阿萨德作为统治者,居然残酷杀害本国公民,是可忍孰不可忍。但对于老阿萨德来说,那些被杀的人,不但是政治上的反对派,而且是其他部落的人。大家都没有把对方看作是“本国同胞”。互相屠杀,毫无道德负疚感,就看谁实力更强下手更狠了。

这是第一个认知上的错位。

此外,还有另一个认知错位。

对大多数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如果干了类似哈马大屠杀这样的事,事后一定会尽量掩饰,甚至严密封锁消息,最好能瞒住全天下人才好。但阿拉伯人的想法有所不同。

哈马大屠杀以后,有一位商人问一个参与了大屠杀的叙利亚将军:你们在哈马杀了得有几千人吧?(商人故意把数量说少了)。大家可能以为,那将军一定会说:哪有那么多,那是敌人的夸大宣传,是对我们的污蔑等等。但实际上那位叙利亚将军却说:你说什么?才杀了几千?不对,我们杀了好几万。

怎么会这样呢?



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只要你把视角切换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就能感同身受。

想象一下,在一片资源匮乏的土地上,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若干部落之间世世代代持续地争夺厮杀。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你绝不能示弱!

在这种环境中,你显示出软弱,得到的绝不会是同情,而一定是其他人一拥而上的厮杀劫掠。没人会以为你那是善良,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可乘之机。你和你的部落,瞬间就会被撕成碎片。

任何不坚守这个生存法则的部落,都会被淘汰,而不可能在贫瘠的沙漠戈壁中生存下来。所有生存下来的阿拉伯人,文化基因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永远要示强,要无情地对待你的敌人。只有显示出强大和无情,其他部落的人才会畏惧你,才不敢来惹你,你才能生存下去。

只杀几千人,那不是仁慈,不是善良,那是软弱和无能。杀几万人,嗯,这帮人很厉害,不好惹。躲他们远点儿吧。这是那位叙利亚将军从小被灌输的信念。所以,你帮他减小杀戮数量,是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他需要的是尽量夸大他们的杀戮数量。

在这个地方,狠人必须狠,并且,要让周围人都知道你的狠,否则,你就会被更狠的人干掉。



阿拉伯人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作为同样生活在沙漠中的犹太人,自然也具备。只不过,犹太人在欧洲时,暂时忘掉了这些文化基因。当他们回到中东的沙漠,重新拿起武器和其他人厮杀时,很快就会唤醒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

这就是中东地区的战乱、杀戮没完没了、旷日持久的内在心理原因。

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兴亡更替、不乏战乱乃至超级大战乱。但即使是在超级大动乱中,我们中国人也坚信,眼前的苦难是暂时的,乱世总会过去。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在家乡的土地过上男耕女织的和平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忍耐、坚持和抓住机会。

因此,我们的文化基因是非暴力的,是和平的。我们从来都乐于展示善良和温情。我们相信的是“人心换人心”。一味逞强,好勇斗狠,在我们这里,是野蛮不开化之辈才会干的事。谦谦君子,可不会这么干。

可是,对中东这些“部落人”来说,互相劫掠、杀戮,反而是他们自古以来的日常生活。中东地区的环境,塑造了他们的“必须示强”的文化基因和相应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又决定了这个地区的政治形态。

这可能就是宿命和国运吧。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天机不可泄露
为什么在中国“狗”是骂人的词
自主创新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2)
自主创新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1)
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是不是越少越好?
国家创造货币 国家创造市场
从朝鲜战争看我军是怎么打仗的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的内伤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