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生《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谁的陷阱?丨读中国计划(十六)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10-24





华生教授的《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属于我喜欢的那一类书,主线清晰,逻辑严密,先提问题,后说观点,既有对国外经验的正本清源,也有对本土情况的实事求是,整本书一气呵成,没有故作高深的谜语,也不做卖弄风情的修辞,总体上就突出一个实在,有事说事

我花了一周时间读完的《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然后就发现自己做的笔记大纲丢了,尴尬之余,决定放弃原先的写作计划,改为逐章介绍的笨方法。笨归笨,但也实在。

全书分为层层递进的十章,还有一篇序言和五个附录。我们今天主要看主体十章,我的目标是从中拎出一条主线出来,讲清楚这条主线从何而来,怎样串起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许多问题


首先第一章,华生教授一上来就开宗明义说:以往人们常说的农民、农地和农村属于老三农问题了,它们的核心其实是“耕者有其田”以及“田赋”,随着土改以及取消农业税,我们其实已经跳出“黄宗羲定律”之类的历史周期律了,老三农问题也早已被新三农问题所取代。

新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息息相关,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社会新闻最关注、社会各界讨论最多的三个问题,即农地流转农民进城农地非农用

农民想去城里赚钱,自己的地要流转;中国想学习欧美搞大农场或者学习日韩搞农协,各家各户的地要流转。能不能流转,怎么流转,就是农地流转问题。

土地流转或者抛荒,城市扩张改造农村,农民进城成了农民工或者新市民,干什么,吃什么,老人怎么赡养,子女怎么教育,能不能获得城市身份,怎么适应城市身份,城里人有没有接纳的胸怀,城市有没有供养的能力,就是农民进城问题。

种地不挣钱,但地值钱,要开发这些地,为了开厂,为了旅游,为了扩张城市,或者单纯为了赚取暴利,农地就要变成非农地,这里头的利益怎么分配?都变非农地了,粮食不够怎么办,生态被破坏怎么办,谁来负责任?这就是农地非农用问题。

三个问题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

“农田的流转即规模经营的扩大,取决于农民离开农村迁移到城镇的规模与速度;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能否真正离开农村、释放出农地,又取决于他们是否可以和能够在就业的城镇举家安居;而他们能否安居,不仅取决于他们是否能有稳定的就业,更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和城里人一样,有自己较为体面的稳定住所。”


可以说,这三个问题不止涉及14亿人里的9亿农民,也涉及剩下的5亿城市居民。它们不仅跟农村相关,也跟城市的未来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变市民”是华生教授对所有问题的最终总结,而按他所说,这一概括的实质其实又是“土地权利的再分配”


要想知道怎样再分配,首先要弄明白现在的分配什么样,为什么是这个样。所以第二、第三章华生教授对此做了梳理。

跟许多今天批评土地财政滋生腐败的人想的不一样的是,这东西一开始恰恰是为了遏制腐败才形成的。简单说就是98年国家启动住房商品化之后,土地增值的空间开始显现,那时候土地开发基本都是市场主导,很快就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商跟村长村支书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官商勾结、囤地暴富的现象。

这里可以插句闲话,说到当年的村长村支书,其实可以和我们在《愿你还是一个会做事的年轻人》里讲过的陈柏峰教授的《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产生联动,当年搞激进的基层民主改革,搞国家骤然退出农村,结果就是不少八十年代的混混“脑子灵光”,纷纷混成了九十年代的村干部,正好吃拿卡要,当地头蛇,正好赶上《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里描述的这波发财机会。


因为当年搞得太过分了,所以到2004年,中央才排除各方阻力,出台了开发土地出让一律要由政府收储,实行土地招、拍、挂的政策。

然后的事情就和我们在《周飞舟《以利为利》:新中国的财政制度是如何演变到今天这样的丨读中国计划(七)》以及《Yuen Yuen Ang《中国的镀金时代》:为什么腐败没有扼杀中国的经济繁荣丨读中国计划(四)》里读到过的联系起来了,正好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力大不如前,土地财政就成了地方经济的发动机,为城市扩张和市政建设提供了资本,而这中间,又产生了新的腐败

怎么解决新的腐败问题,以及土地财政越来越难以为继的问题呢?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虽然两派在“增进农民福利”这个方面并无分歧,然而提出来的解决方法却南辕北辙

一派主张直接农村土地国有化,城乡土地制度并轨,农地由国家发给农民永久使用,他们说,世界上实行土地国有的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影响土地产权的私人占有、流转和保护,也没有影响产权的效率。

而另一派鼓吹土地私有,他们说,只要土地私有了,就可以还利于农民,可以遏制腐败,可以开掘出巨大的市场。

华生教授总结两种观点,说两派争的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包含着巨大利益的土地权利,究竟是什么呢?他回答道:争的是非农土地的开发权归谁所有

“主张土地私有化的人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农地由农民自己种还是租给或是卖给别人种的权利(这现在已经基本解决),而是土地转用即非农开发后的权利。”


这时华生教授抛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主要观点:反对全盘土地私有化。他的理由跟我们之前介绍的贺雪峰教授的(《周贺当年的火爆论战丨读中国计划(十五)》)有几分类似。首先是现在土地的高价是在一种行政垄断的条件下达成的,一旦全盘私有化,农民还能不能靠卖地赚钱,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其次开发土地需要巨额资金,这必然最有利于城市资本,而1998-2004年间市场主导的惨痛教训有目共睹。

至于贺雪峰教授强调的“另一种不公平”,即并不是所有农民用地都被开发商看上,只有少数发达大城市周边的农地被看上,可以卖出高价,华生教授这么描述:

“而所有主张尊重农民土地其实只是城郊农民土地入市同等权利的呼声,无论在表面上显得如何公允,实际上只是在为大约3%被动城市化的城郊农民说话,而有意无意忽略和抹杀了占97%的中国农民这个城市化主力军的权利。他们没有想到,如果仅仅给与城郊农民以土地开发权的特惠而剥夺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开发权,这只会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正和贫富分化。”


书的第四章介绍政府和学界的几种改革思路,然后从第五章到第八章,全是论战性质的,围绕着反对全盘私有派的观点,华生教授一路梳理了小产权房的问题,案例分析了成渝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经验,研究了被私有派神话的海外经验到底是怎么回事,探讨了欧美和东亚在土地征收方面的法律经验。

这五章是全书的精华,字数不算多但信息量大,语气平缓但锋芒毕露。要我在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里把它概括好,我是办不到的,还是推荐各位有时间自己读原文。


我可以推荐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比如关于城郊小产权房应不应该合法。周其仁教授等人从土地私有的主张出发,以便宜的小产权房可以方便农民工以及农民有权自主选择为理由,认为应该合法。而华生教授则指出,小产权房之所以便宜,就是因为不合法,一旦一朝合法,必然会进入合法的房屋市场,价格会跳到市场均价,恐怕原本住得起小产权房的农民工就住不起了。

华生教授还特别强调周其仁教授等人觉得不重要的耕地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也有一个补充,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可以看看1991年《美国反对美国》一书里对美国农场的考察,里面尤其提到了粮食安全的问题,而1997年布热津斯基出版《大棋局》,在关于中国的章节里专门提到可以从粮食进口上拿捏中国,到了21世纪初,以茅于轼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鼓吹“耕地红线没有必要,粮食靠买完全足够”,然后就到了今年,普遍预测下半年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就要到来,买也买不到。


时间其实证明了谁对谁错,但在结果显现之前,义正言辞的话语里总是藏着陷阱。前两年茅于轼教授过生日,在油管发了一个视频,说我这一辈子,95%的主张都是正确的。视频下面有一条留言让我印象很深,说,可是那5%可能导致万劫不复。

其实我想说的是,从华生教授在《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里的工作来看,他是很担心那种对西方制度一知半解就对着国内指点江山的“专家学者”的,我们不去猜这些专家学者到底是不是“为穷人说话、替富人办事”,只说两个方面,第一,他们对西方的了解并不全面,第二,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难说细致。

举个例子,之前谈过湄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推动者周其仁教授始终在说这个政策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受欢迎,可是我们要读过刘守英和贺雪峰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政策早就被包含湄潭在内的农民们批评为“不公平、效率低”。十年间不断有不同的学术团队调研得出同一结论。

又比如成渝地票试点,这是周贺当年论战的焦点,华生教授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几点补充,原来试验中出现过炒作天价地的事情,原来试点中帮助农民进城的效果也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原来它还跟之前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挂钩起来,很多后出生的农民没地,感到特别不公平。


如果说第五章小产权房和第六章成渝试点的相关内容说的是要对中国具体问题实地调研,具体分析,那么第七、第八章则是华生教授在批评一些学者有心或者无意地对海外土地制度以偏概全

第七章通过介绍一系列案例,说明了在美国等国,土地开发权是怎么和所有权分离的,打破的是土地私有派所谓的在外国私有化了所有权利就都归农民的谎言。

第八章则专门梳理了美国、欧洲和东亚等国土地征收的原则,厘清了外国到底有没有土地征收,征收会不会给高价补偿,土地增值的收益到底怎么在各方之间分配。各国其实都注意到了,如果都是天价补偿,那么必然造成城市化成本剧增,也是鼓励被征地者寻找圈地、扩建的法律灰色地带,比如欧洲的尤斯瓦特报告(Uthwatt Report)提出了地价上升的获益者需缴纳特别税的建议,日本的经验是减步法,而台湾地区搞得则是“涨价归公”。

现实的弊端急需改革,国内的情况复杂多样,而有些学者有目的或无目的地提出激进主张,在此基础上华生教授于第九章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土地、户籍和财税政策相搭配,寻找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条路要将城市化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且要将土地增值的收益更多地用来帮助农民进城,让他们变为新市民,享受工业化的成果。

第十章是结语,我们现在的问题很严重,但是并不是一潭死水,从上到下都有改革的诉求,改革的决心。要大胆创新,小心试点,“祝中国好运”。


总的来说,《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是一本将非常丰富全面的内容以非常有条理的文笔写出来的、对普通读者非常友好的专业著作。它跟我们之前读过的周飞舟教授介绍新中国财政历史的那本书很像,都是用简单的话讲复杂的事,把一个话题的来龙去脉细细讲了个清楚(《周飞舟《以利为利》:新中国的财政制度是如何演变到今天这样的丨读中国计划(七)》)。某种程度上,我推荐这两本书可以放在一起读,先看周飞舟介绍土地财政从何而来,再看华生讲土地财政有什么历史贡献,有什么现实弊端。

回到我们今天的题目“谁的陷阱”,虽然我最早的写作大纲丢了,但这个题目还是原来的题目。因为读完这几本关于土地的书,尤其是华生教授这本《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即有些事情不能只看人们表面怎么说,说得再冠冕堂皇再理想主义,脱离了实际也是白搭。

换个角度讲,掌握的知识深入不深入,了解的信息全面不全面,直接影响到判断准确不准确,决策有害还是有利。这是谁的陷阱?是所有人的陷阱。

相关阅读:
周飞舟《以利为利》:新中国的财政制度是如何演变到今天这样的丨读中国计划(七)
Yuen Yuen Ang《中国的镀金时代》:为什么腐败没有扼杀中国的经济繁荣丨读中国计划(四)
刘守英《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告别以地谋发展丨读中国计划(十二)
周其仁《城乡中国》:一本让我害怕的书丨读中国计划(十三)
读完周其仁《城乡中国》:有些章节很精彩,有些说法有问题丨读中国计划(十四)
周贺当年的火爆论战丨读中国计划(十五)
愿你还是一个会做事的年轻人

— END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