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县域经济靠什么扬优成势

李宝华 李梦玉 当代江西 2023-09-23

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综观全省经济版图,100个县(市、区)各展其长,一批产业有特色、竞争有优势、发展有后劲的县域经济加速崛起,支撑起江西高质量发展的大厦。


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强则省域强。如果说省域经济发展是一幢高楼,县域经济就是高楼的基桩。作为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县域经济体系和产业布局能级的高低,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能。综观全省经济版图,100个县(市、区)各展其长,一批产业有特色、竞争有优势、发展有后劲的经济强县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崛起,支撑着这幢大厦再攀新高。江西宇宙科技产业园落户吉安县,成为当地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强链补链项目。吉安县委宣传部供图宜工强工:产业链创新链共融共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产业。对传统工业强县而言,补齐产业链短板和创新链缺环,是产业进阶的必由之路。走进吉安高新区,全新厂房拔地而起,货运车辆繁忙往来。伊戈尔磁电、宇宙科技等一批新项目陆续竣工,立讯技改升级、博硕科技可穿戴产品智能化生产线等大项目相继投产,为园区火热的生产建设再添一把火。吉安县工业基础具备比较优势,尤其是深耕多年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早、产值大、聚集程度高,在全省产业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该县数字经济划出了一条“上扬曲线”,规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59.8亿元。在吉泰盆地中心,一条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链令人瞩目。这条“链”为何扎根一个不起眼的中部内陆县城?答案还要追溯到本世纪初。在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梯次转移背景下,随着吉泰走廊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吉安县把握机遇,锚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错位布局数字产业赛道。2005年,浩汉电子、协讯电子率先落户,为该县电子信息产业打下第一颗“铆钉”;此后,先歌音响、协昌科技、联创宏声、博硕科技等行业翘楚相继而来,初步确立集群效应。2016年,总投资80亿元的立讯智造项目落地,“链主型”企业的到来,让这条产业链更加畅通。串珠成链,考验的是一个地方的产业定力。经过20年的培育,这片2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2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产值超过600亿元。由“几棵树”到“一片林”,吉安县主导产业蔚然成势。这片“森林”之下,是一条从线材、模组、电子元器件等上游原材料到无线充电模组、高端蓝牙耳机、智能音箱等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式发展,必然对价值链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过去,“中国铜都”贵溪却一度身陷低端产业链的泥潭。彼时,贵溪铜企扎堆从事耗能高、污染大的粗铜加工,同质化竞争严重,铜产业发展面临重重困境。蜕变来自科技赋能。在贵溪经开区洪达自润滑轴承公司生产车间,经过全自动机械臂精密打磨,最新一批全新无油轴承顺利下线,即将交付国外高端汽车制造商。“新型轴承有高承载、免维护、耐高温的优势,领先全球同类产品。”公司总经理揭朝奎说。今年5月,由贵溪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联合组建的高超声速强预冷空天动力实验基地揭牌,这是贵溪在与北航研究团队联合组建院士工作站之后,搭建的又一个重大科研平台。贵溪在科技创新上的倾注与坚持,见证了产业转型的破局之路。2022年,贵溪位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第22位。排位背后,是由14家江西制造业民企百强、11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以及连续数年全省第一的专利数浇灌出的一泓创新活水。工业强县,产业兴县。从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到价值链的稳步攀升,一大批市场主体在产业沃土中勃发,不断壮大新兴工业强省的县域拼图。

吉安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宜农兴农:特色资源向特色产业转化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依托。如果说传统农业是土里刨食,那么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就是土里刨金。在于都车溪乡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基地,西红柿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将西红柿分拣入筐、称重装车。基地负责人郭年生告诉记者:“最快明天,这些西红柿就会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上。”土地是山区县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位于赣南腹地的于都,纬度较低,水热资源充足,境内约35%的区域为富硒土壤区。区位上,于都南下广东,距离广州市仅5个小时的车程。手中有资源,区位有优势,产业就有方向。乘着赣州打造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东风,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勾勒出一张现代农业的蓝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今年5月,于都县新长征富硒产业园开园,这个集研发、检测、孵化、生产、展销于一体的富硒产业融合发展园区,补齐了该县富硒产业的最大短板。基于这个平台,于都120多个规模化蔬菜基地、50余万吨年产量、30多亿元综合产值的蔬菜产业,形成了握指成拳之势。2022年,于都水稻提质增产富硒集成技术试验项目通过验收,经集成技术培育的大米每公斤硒含量在150微克以上。在广州的超市里,由于都水燊林农业公司开发的5公斤装富硒大米虽然售价98元,却深受消费者青睐。富硒蔬菜、富硒大米、富硒脐橙、富硒鸡蛋……越来越多富硒农产品走出山林,走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超货架。在资源和市场之间,一批具有地理标志的品牌农产品,从赣南红土地里渐次长出。现代农业特征之一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本质是农业资源的增产和增值。这种增值,离不开产业赋能。在泰和县西昌凤翔禽业公司乌鸡育种场,4500只泰和乌鸡破壳而出,浙江大学泰和乌鸡产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正忙着给这批乌鸡采集胎粪、做体检。乌鸡是泰和的特色农产品,兼具药用、营养、观赏价值。在江西汪陂途泰和乌鸡发展有限公司,新研发的袋装煲汤乌鸡正在做着上市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最近,公司董事长梁景湛忙着与电商团队洽谈合作,他预计,今年公司产值将突破2亿元。在泰和,“一只鸡的100种吃法”令人称奇。乌鸡鲜蛋面条、乌鸡阿胶糕、乌鸡预制菜等130多种乌鸡产品,在拉长乌鸡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位于北京、南昌等地的品牌店展柜。2022年,泰和乌鸡养殖量突破530万羽,产值超过40亿元。在全县36家乌鸡养殖企业、18家加工企业之间,即可完成乌鸡的育种、饲养、精加工、销售的产业闭环。经过这条产业链加工,一只乌鸡的“身价”能翻3倍以上。强龙头、补链条、兴产业。产销两头一通,一个围绕乌鸡的现代农业产业单元日益壮大。与泰和乌鸡一样,南丰蜜橘、广昌白莲、奉新猕猴桃、广丰马家柚……立足特色资源,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资源增产和增值之间,现代特色农业的核心牵引力加速培育。

泰和乌鸡。


宜游则游:释放“美丽经济”新活力旅游,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变“盆景式”景区为“全域性”旅游目的地,是摆在江西面前的必答题。走进资溪,在缆车上看大觉山,在峡谷中纵情漂流,在绿荫掩映中感受马头山盎然野趣……今年8月15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生态日江西主场活动在资溪县举办。在家门口,赶国际场,这是资溪发展生态旅游结出的“时令硕果”。资溪地处武夷山脉西麓,森林覆盖率达87.7%,从本世纪初起就锚定“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方向,持续20年也没变。以壮士断腕之姿,先后关闭180多家高污染企业,护一县美丽山林。但是,产业转向带来的阵痛是剧烈的:项目投资减少260余亿元,县级财政每年减收超亿元。一场发展模式的较量持续多年。2020年,全省首个“两山”转化中心在资溪诞生。至此,资溪终于在资源、资产和资本之间,找到了一条互通转化的新路。凭一张《茶园证》就能换400万元“资溪生态信贷通”贷款,江西香檀山茶业有限公司资金短缺困境迎刃而解。“我们有自己的评估中心,不需要请第三方评估,这个信贷通担保费用低,减轻了申请对象的成本。”资溪县金融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葛丽佳解释道。借山靠水,变景为财。近年来,资溪建成大觉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4A、准4A景区及N个乡村旅游点,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资溪有了新解法。当自然遇上人文,碰撞出的是“美丽经济”的绚丽火花。

篁岭晒秋。

在“第九届篁岭晒秋文化季”现场,赴一场最美乡村的“乡愁”之约。行走在晒工坊,厚重的农耕文化让人目不暇接,傩舞、徽剧、龙灯等非遗文化活灵活现。跨过油菜花时代、晒秋时代,“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为破解淡旺季明显的困境,打出人文牌,打造四季景观。婺源篁岭文旅营销副总监谢巧娟说:“我们用农耕文化勾起大家的乡愁,用非遗文化吸引大家的目光,用徽州文化留住大家的心。”如今,婺源以春季赏花、夏季研学、秋季晒秋、冬季过大年为支撑的“全时”四季旅游产品体系逐渐形成。以四通八达,造四处可游,引四海宾朋。近年来,江西旅游人次、旅游收入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在全国排位中大幅前移,“一核三片五城十县百区”旅游目的地建设全面开花。在此背景下,文旅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稳步上升,“美丽经济”势头在全省县域经济格局里持续走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旅游资源,做好融合文章,在“一县一品”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持下,“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赣西城市群如何舞动腾飞之翼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吴志军:“两翼”联动助力赣鄱崛起
省域副中心,赣州成色几何?
抗战牺牲的第一个江西籍将军
省会都市圈,南昌何以挑大梁
你所不知道的《资治通鉴》幕后推手
华为归来,逆袭有道
合力奏响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乐章
“李佳琦们”翻车背后的流量陷阱
美酒加咖啡,创新不能止于“一杯”
全省第一批主题教育“面面观”

李渡烟花为何那么“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