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种方法,写出让人信服的高智商人物

伊谢尔伦的风 故事研习社 2023-11-25


有一个说法是,人写不出智商在自己之上的角色。这句话不能算有错,当你完全把自己代入某个角色去思考问题,ta 的智力表现肯定不会超过你。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写出比自己更聪明的角色,并不显得故弄玄虚。

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可谓高智商角色必备设定,写起来也十分轻松,相当于作者开卷考试却说角色是闭卷考的。

但当代小说往往篇幅很长,作者一边强调角色记性很好,一边自己记混了剧情和设定也是常有的事。

💡 

实用技巧:注意经常回顾前文

作者还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对角色每次使用「好记性」技能进行记录。

高智商专业人才每每一张嘴就是一大堆听不懂的术语。典型例子就是漫威电影里那些一开口就给你讲一堆量子力学术语的科学家角色。这种角色出现得多了,也成了一种必备桥段:一定要有 A 先讲一堆难懂的话,B 表示听不懂,然后 A 说「总之你们去某地找到某物或完成某事就能解决问题」。

作者写的这些专业术语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也许还参考了多篇论文,煞费苦心,但读者(观众)还是看不懂。当这个高智商角色的定位是英雄主角身边的工具人科学家,这种写法倒也问题不大,如上文所言,已经成了「必备桥段」。

但当这种角色的定位是主角,作者就得考虑到,一直写读者看不懂的内容并不能让读者真的理解角色有多聪明,主角的言行看起来可能就像念出一串咒文、用了一个魔法。

💡 

实用技巧:用「读者看不懂的聪明」做一些「读者看得懂的事情」

比如说,大纲里写「最后,主角奋发图强在奥数比赛中击败了对手」,正文写出来的效果很有可能是要么太专业了读者看不懂,要么太专业了作者自己都写不清楚。

而能让读者看懂的写法则是:

主角靠着缜密的逻辑思维找出了对手以前做坏事的证据(详写),揭发对手之后又在奥数比赛上堂堂正正地击败了对手(略写)。

很多故事里会有一个热血天真的主角和一个军师类的高智商配角,这位「军师」常常被读者吐槽为「全队只有 ta 一个人事先看过剧本」——当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这么写问题也不大。但一旦戏份多起来,或者 ta 就是主角,全作只有 ta 一个人对其他所有人进行智商碾压,难免会显得「状其多智而近妖」。

但如果你预先设定好高智商角色的对手角色,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大家回想起《死亡笔记》时,脑中肯定会同时出现月和 L 两个人。如果只有夜神月一个人高智商还开「金手指」,剧情过于顺利,就会显得无聊很多。

为高智商角色设定高智商对手,本质上是一种左右互搏游戏。主角想到的事情,对手可能也想到了,也就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然而即使如此心灵相通,主角和对手由于主观个性和客观环境的限制,还是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旗鼓相当的聪明人形成拉锯和对抗,剧情进展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 

实用技巧:更爱对手

如果作者对主角的爱超过对对手的爱,可能还是会让剧情显得像主角碾压全场。如果作者对这两个角色的爱一碗水端平,甚至喜欢对手超过主角,写起来会更有意思。

网上常见的一种吐槽是说自己不会吵架,临事反应慢,甚至急哭,事后再想起怎么回应已经晚了,白白气得自己睡不好觉。

相对于普通人的反应慢、事后才想到,当即反应而且想得周到,也是高智商的表现。比如《红楼梦》里写凤姐,经常是当场说出一大篇话「头一层如何如何,又一层如何如何,再一层如何如何」,里面有时还有些谎话,把周围的人都哄得服服帖帖滴水不漏。

第四十六回写到,凤姐的婆婆邢夫人想给把贾母的丫头鸳鸯要过来给凤姐的公公贾赦做妾,跟凤姐说了这事儿,然后说「你先过去,别露一点风声,我吃了晚饭就过来。」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凤姐心想,以鸳鸯的个性不一定愿意,要是我先去贾母那边了,之后婆婆过来说服鸳鸯,鸳鸯不依,婆婆多疑,会觉得是我先去之后走漏了风声,那么锅全在我。我不如和婆婆一起过去,才没有「走漏风声」的嫌疑。于是她随机应变编了两个理由:

「我才进大门时,见小子们抬车,说太太的车拔了缝,拿去收拾去了。不如这会子坐了我的车一齐过去倒好。」邢夫人听了,便命人来换衣裳。凤姐忙着伏侍了一回,娘儿两个坐车过来。凤姐儿又说道:「太太过老太太那里去,我要跟了去,老太太要问起我过来做什么,那倒不好。不如太太先去,我脱了衣裳再来。」

这段剧情体现了凤姐的三点聪明:

◐ 思维敏捷反应快。

◐ 想得周到,这「周到」中还包含了对鸳鸯和邢夫人这两个人的了解,因此预判了她们可能的反应。

◐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没有低头玩手机,所以才能立即找出「我来的时候正好看到您的车坏了,不如您和我一起坐我的车过去吧」这样的理由。

像这种聪明,我们作者花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好多天想,写出来说角色一秒钟就想好了,就行了。

💡 

实用技巧:「精简台词」也是一种「压缩时间」

例如——

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也是可能这么对话的,看似无意义的发言给了人的大脑思考更多问题的时间。

但在故事中,我们可以进行精简(上文凤姐的例子中,也没有出现不含信息量的问句),这是「只有 B 聪明」的写法:

如果双方都聪明,还可以进一步精简——

故事写作中,没有信息量的问句越少,双方显得越聪明。除非我们写的是另一种情况:这俩人之中有一个在装傻,或者都在装傻。

当然,这段台词其实还可以有再一步的精简——

精简到这个地步,对话双方会显得像两个谜语人,俗称「打机锋」。但台词到了「打机锋」的程度,有时是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有时是给读者带来了不必要的迷惑、使作者需要增添额外的解释。因此,要酌情使用。

最近,我一边重温《红楼梦》,一边在读历史学家冯天瑜的作品《晚清重臣:张之洞评传》。张之洞十五岁中举人第一名(解元),二十六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是不折不扣的天才神童。读着读着,我就看到张之洞补受山西巡抚,一上任就整肃吏治,赏罚分明,盘清库底,制订诸种财政措施……突然间,我产生了一种即视感:之洞上任难道不是一种探春理家?

换个角度说,「探春理家」剧情中,探春先是驳回不正当的开支要求,「找几处利害事与有体面的人来开例,作法子镇压」,又在大观园里搞土地承包责任制,情节来源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或过去一些官员的改革举措。

另一方面,我见过不少网文被吐槽「明明是宫廷斗争,涉及千百万人性命的事情,作者只会模仿《红楼梦》这种正在衰败的贵族家的家事写,把格局缩小了」——其实我们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在写高智商角色时,以真实历史中一些规模较大、强度较高的事件作为素材,来写一些规模较小、强度较低的剧情,比如在一个班上搞班长竞选,或者在一个中世纪小镇里炒农作物期货——既然「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为什么不能「烹小鲜如治大国」

「大材小用」是写法,而写出这种内容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材」——素材。作者们平时看古代或当代聪明人的传记或纪录片是一种取材,比如我读《张之洞评传》就是为了取材,而非为了研究历史。

通过天才传记,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宏观素材,也就是天才的人生轨迹和思维模式。当有读者质疑你是不是把角色的设定写得太夸张了,它还可以成为你的论据。

在日常生活或阅读过程中,我们则可以得到一种微观素材,并把它记下来,那就是聪明人的言行方式。

有的聪明是无意识的「凡尔赛」,比如一位学小语种的作者告诉我,曾经遇到一位很有意思的大学老师,她说起一个文献,说「这个文献是希腊语的,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有点难度,大家要看的话看一下拉丁语译本的就可以了」。

——老师!语言专业的大学生也不是各个都懂拉丁语的啊!!(读天才传记时,你也会看到很多「无意识的凡尔赛」素材。)

也有的聪明表现为「会说话」,比如《红楼梦》中凤姐问宝玉的丫鬟红玉(林红玉,又名小红)愿不愿意跳槽到自己那边去,红玉的回答是:

「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

——我一个丫鬟哪儿敢说愿意不愿意呢,可是跟着您可以学本领长见识,好棒呀。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小红

再如,由于凤姐生病,探春出面理家,凤姐的心腹平儿见到探春,说了点客气话:

「姑娘知道,二奶奶本来事多,那里照看得这些?保不住不忽略。俗语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该减的去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头一件,与太太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的情义了。」

——一般人可能会说,「也不枉我们奶奶待姑娘的情义了」——我们奶奶待您这么好,这几天就请您辛苦一下吧。可平儿说的是,您待我们奶奶这么好,这几天就请您辛苦一下吧——不是感情绑架,而是把探春抬到了神龛上。

在微观层面上,倒是也可以用一个正在衰败的贵族家里不识字的丫鬟作为素材,来写执掌天下的大人物。

有些作品喜欢描绘高智商角色埋头科研、情商极低、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印象。但人性千变万化,高智商有很多种表现方式,不一定都应用在科研上,很难一概而论。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无论小说中还是现实中,出色的人物都由各式各样的细节组成,复杂而多面。

聪不聪明也许是天生的,但对世人的观察与领悟,却可以慢慢训练,厚积薄发。


作者档案

伊谢尔伦的风,资深小说编辑,小说、漫画脚本作者。著有《风住尘香》《奇遇办》等。


作者丨伊谢尔伦的风
编辑丨宇宙剪刀手
运营丨码字博格
本文封面来自《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第一季》,文中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

每天读点故事【100个好故事计划】征文火热进行中

获奖人数不限,最高奖金万元!

↓ 点击图片查看征文详情 ↓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你的创作之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