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角、场景转换不够自然?这样写出丝滑的小说转场

史迈 故事研习社 2023-11-25


观看一部影视作品的时候,看到主人公突然换成了一个更年轻的演员,衣着也变成了另一个年代的样式,甚至画面影调都变了,我们一下子就能知道,这个故事的时空已经发生了变化。影视作品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借助画面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色调、布景、人物形象等等,提醒观众时空的变换。

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进行多线多时空叙事时,并没有那么多「外力」可以借助,只能依赖于文字的表述。那么,文学作品该如何处理多个时空的叙事呢?如何用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去带领读者从一个时空顺畅进入另一个时空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何为「多时空叙事结构」?

「多时空叙事结构」属于非线性叙事的其中一种,指的是「把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拆分成段落,交错叙述的一种叙事模式」(张秀娟:《电影的非线性叙事》)。这种叙事结构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故事中的人物与时空根据一定的叙事逻辑进行剪辑组接,时空交叠串联,看似彼此独立的时空随着剧情推进逐渐交织在一起,例如影视剧《沉默的真相》。

「在三个时空里,他们都选择了向前」《沉默的真相》中交织于不同年代的悬疑案件

当然,多时空叙事结构也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推理小说,创作者利用时空交叠产生的间隙与停顿制造悬念,故事按照更为自由的方式进行展示,多个时空互为补充,逐步接近真相,例如叶真中显的小说《绝叫》。

我的第一本小说《鱼猎》也是采用了多时空叙事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女孩为死去的好友复仇的故事。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自己在创作《鱼猎》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处理多时空叙事的个人经验,以供讨论。

所谓「前景时空」与「后景时空」其实就是「前景故事」与「背景故事」。

「前景故事」指的是在多层叙事结构中,承担主要叙事功能的故事主线,即主情节,前景故事往往引导着动作线,承担着主要叙事动力。其所在的时空就可以称之为「前景时空」,也就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负责引出故事,一般都是故事发生的当下,即现在时,所以「前景时空」基本只有一个。

「背景故事」一般承担着故事中的内在动作,展现人物的情感状态,揭示更深层面主题的作用,可以说是内在故事线或主观故事线,一般都是过去时空里发生过的前史故事,影响或决定了前景故事发展,为「前景时空」的叙事服务。所以,「后景时空」往往是主人公的人生重大节点。

简单来说,在构思一个故事的时候,最先需要确定的就是故事的主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观众最先进入的是哪个时空?最先认识的是哪个阶段的主人公?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直接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是什么。

例如《鱼猎》中,我选择了 2021 年春节前后,女主人公俞静假装借尸还魂,开启自己的复仇计划为「前景时空」。

腥冷潮湿的海边,身怀秘密的少女,随着故事的进展,读者会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一步步深入险境,主人公去过的地方、接触的人物、发生的事件勾连出一个个「后景时空」——俞静和死去的少女何器如何成为朋友?两人如何产生误会?高中如何再次相逢?俞静如何遭遇伤害?何器为何而死?这些对主人公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生节点随着「前景时空」的推进一一交叠展现。

所以整个故事就是以「何器被害当晚」为交点,以「复仇计划」作为前景故事,引导着动作线,承担主要叙事功能,而「成长史」作为背景故事,为「复仇线」提供前史依据,几个空间不断交替互文,相互补充推进剧情

简单来说,「前景故事」像一根鱼骨,「后景故事」像鱼骨上岔出去的鱼刺,二者共同编织起一副整齐牢固的故事支架。

当然,捋顺骨架还远远不够,如何让读者在「鱼骨」和「鱼刺」之间跳接而不乱,并且迅速进入另一个叙事时空的情境呢?那么就需要接下来这个步骤。

提醒读者转换时空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在叙事进行到另一个时空线的时候直接打上「这是 XXXX 年」,这样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第一,太过生硬粗暴,甚至会中断原本的叙事节奏。

第二,一串数字对读者的触动截面太小,仅仅标注出年份或地点,读者很可能会忽略掉,或者难以区分,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瞬间反应过来那个年份的背景,如果读者还没来得及转进这个时空,就很难一下子进入这个新的情境,进而影响阅读感受。而且多时空叙事经常会伴随着多视角叙事,如果不谨慎处理时空之间的跳转,也很容易让故事陷入混乱。

所以,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另一个时空线?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结了两个方法,就是让「时间」本身也具有意义。

💡 第一,把某个重要的情节放置到一个具有辨识度的节日里。

以某个节日作为故事背景,这样不仅可以一下子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例如情人节就是二月份,母亲节是五月份),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还能与主题扣合起来。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枪击案就发生在母亲节当天,贾静雯扮演的电视台主编在那一天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这使得主人公的遭遇更加令人同情。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贾静雯饰演电视台主编宋乔安
一些传统的节日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在《鱼猎》中,就把俞静的复仇行动就设定在「春节」前后,一是为了满足故事逻辑(只有过年,她的复仇对象才会回来),二也是为了扣合故事主题,因为春节在传统观念里代表着家和团圆,但是对从小饱受重男轻女之苦的俞静而言,她从未拥有过这些。选择「春节」离开家,抛弃掉以前的身份,把「春节」当做斩断过去关系的利刃,也体现了她一种决然的态度。
💡 第二,确定你的故事大致的时间范畴之后,可以在落笔之前查一下每个年份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点关注政治新闻、民生新闻等等。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首先是可以唤起作者自己的时代感受,查阅新闻的时候,会回忆起当时的一些细节,增加很多对故事的信念感,在落笔的时候可以更踏实,更游刃有余。

其次,一些看似无关的新闻有可能成为打开故事的钥匙,因为人的命运很多时候都是被大时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比如《鱼猎》中,两个女孩原本都是小渔村出生的孩子,但是何器家却因为一场拆迁,成为了有钱人家的小孩,俞静则没那么幸运,只能一直忍受着贫穷窘迫的日子。这个情节就是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 2005 年左右,全国兴起的城市改造运动,时代的一个喷嚏,无数人的命运在朝夕之间倾覆分野。而这,也成了整个悲剧最残酷的源头。

最后,用新闻事件或者当时的时代记忆标记时空,也是为整个故事提供真实的时代基底。比如《鱼猎》第二章开始,不仅故事时空发生了变化,视角也从客观视角变成了俞静的主观视角,读者必须迅速适应并进入到这个叙事线当中,所以我选取的时间点是 2009 年,这一年虽没有发生重大新闻事件,但却是 2008 年奥运会之后的一年,我用「奥运会的余温还未散尽」以及风靡街巷的《北京欢迎你》的手机铃声来提醒读者这个时空的特色,方便读者进入故事。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可以用切换叙事视角的方式「中断」时空。当视角发生转换,读者自然而然地会意识到时空的跳转。《鱼猎》的时空线索看上去有些复杂,但总结下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脉络和叙事时空——

第一条「复仇线」,女主俞静假装「借尸还魂」的时空线,时间是现在时。

第二条「成长线」,是俞静和何器各个年龄段的成长前史,时间是过去十七年的一些时刻。

第三条「案件线」,也就是何器被害死当晚发生的事件,时间是半年前的毕业聚会上。

这三条脉络,我采用了第三视角和主观视角两种视角穿插讲述,在「案件线」的部分,我采用了多视角叙事,即多个人物视点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分别进行讲述,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观看角度。

至于什么时候应该采用第三视角?什么时候应该采用主观视角?又该如何利用叙事视角做时空区隔呢?下面我会展开分析。

首先,在《鱼猎》的第一幕,主人公俞静假装被父亲打晕,然后用「借尸还魂」为诱饵,吸引真凶现身。这一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读者相信俞静「借尸还魂」是真的,那么第三视角就很好地保护了俞静的这个秘密。

第三视角可以让读者先离故事稍远一点,呈现故事的表象,通过「省略关节信息」对读者进行误导,增加叙事迷局。比如在展示「借尸还魂」这个事件的同时,翻出两个女孩的童年前史,让读者自动推理出俞静假扮何器的原因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过有钱人的生活。

不过这个悬念并不能维持太久,当读者快要意识到自己被骗时,我选择让主人公俞静现身,用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自己的故事,把读者拉入俞静的人生,从她的童年一点点讲到她「借尸还魂」的原因。我们就会看到两个亲密无间的女孩如何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再到为彼此「牺牲」,读者就会理解俞静的每一个选择,并担心她接下来的命运。

在这里,每当叙事视角变成俞静,时空线便会跟随她的回忆回到过去某个时间段,当读者接受了「视角转换=时空切换」这个叙事规律之后,故事时空便可以处理得更加流畅自然。

其次,在处理「成长线」的时候,我采用了重复性叙事的方式,将某个情节多次展现,后一遍的讲述往往是对前一遍的补充或推翻。因此,这样的情节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往往是通过第三视角呈现故事表象,之后再用主观视角补充或解构之前的故事。

例如《鱼猎》里面有一个「俞静用刀威胁迟成」的情节先后出现过两次。第一次,俞静威胁迟成的原因,是因为迟成用小刀威胁何器答应做自己的女朋友,俞静怒不可遏,夺刀威胁迟成。这时读者会以为俞静只是为了保护何器而冲动行事。但是当故事进入到第二遍讲述的时候,视角换成了俞静,我们看到俞静愤怒的真正原因,是迟成嘲笑她和父亲都是穷鬼。

因为是同一个事件,只是视角不同,所以在第二遍讲述的时候,只要提醒读者是之前提到过的那件事,就可以省略掉再次介绍那个时空的步骤。

最后,「案件线」则采用了多视角叙事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重点在于某一事件不同视角的重复讲述,由讲述上制造的差别填补单一视角带来的叙事缺陷,制造对立的「真相」,让观众产生对最终真相的好奇。因为案件线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鱼线」,何器之死是整个故事最大的悬念,所以这个真相通过七个视角,反转了七次。

这其实是整个故事最难的部分,因为每个人掌握了一块真相,意味着他们站在不同的时空,他们何时出现?如何出现?安插在哪个转折点?这些都是需要缜密设计的部分。

所以我在构思的时候,用了一个小技巧,就是将一张圆形的卡纸分成了八份,每个扇形里面一个名字,从「俞静」开始,通过她追寻真相的过程,牵引出每一个可能是凶手的人,按照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入。这些人不仅带出了各自的故事线,也成为了制造叙事迷雾的关键。每一个人物提供一重视角,每一重视角提供一块拼图,讲述了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的那一部分真相,读者却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还原「何器之死」。

利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做时空区隔方法就是,当主要故事线进展到某个人物的时候,选取这个人最重大的几个人生节点开始切入,先让观众认识这个人,了解这个人。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性格,与故事有什么关系,他们经历了什么才成为现在的人,这些看似岔出去的「鱼刺」其实都紧紧收束在案件真相的「鱼骨」上,也就是 ta 们与案件相勾连的那个瞬间。

最后,在处理时间较短的「闪回」时,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影视作品中常用到的转场技巧,比如相似物转场,声音转场,甚至情绪转场,可以让一些情节不着痕迹地嵌入故事,又不中断叙事。

当然,如何写好多视角、多时空的小说,还有很多技巧和方法,我也在慢慢摸索学习,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分享。文学之路,道阻且长,期待共同进步!


作者档案

史迈,编剧,小说家。毕业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曾获第十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代表作《鱼猎》。


作者丨史迈
编辑丨宇宙剪刀手
运营丨码字博格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自 Unsplash,封面图片来自《瞬息全宇宙》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你的创作之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