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笔后,内容和设定逐渐脱节要怎么办?

C216 故事研习社 2023-11-25


在长篇作品创作时,我们有时候会碰到创作和设定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 设定非常详实(或干脆粗糙至可忽略不计的另一个极端),但到具体创作时却经常卡壳,甚至无法完成基本的情节推进。

▶ 通过设定,可以预见作品有着不错的潜力,但实际创作出来的作品却有着「鸡肋」属性,乏善可陈。

▶ 陷入了「怕读者看不懂」的思维陷阱,在内容创作时过于注重「抛设定、铺细节、重描述、讲内核」,让创作在「自嗨」中迷失。

▶ 创作思维止步于设定,内容创作成了展现和补充设定的「填空游戏」,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何为设定」进行概念上的回顾,以此有个更为准确清晰的认知。

站在编辑的角度来看,设定即包括故事的「世界观设定」「故事背景设定」「人物设定」等基础的框架设计,也包括体现故事大致走向的「大纲」部分。

如果再具体点,为了方便与作者的进一步沟通,有时候,编辑也希望作者们提供该故事的「一句话介绍」「主题内核」「对标作品」等需要更加精炼或者进一步思考的点。这些信息的提供,无外乎是让编辑和作者双方能对即将展开的故事有个多维度的、立体的前期了解。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剧照
当作者将以上的一揽子设定信息确定下来时,无论是编辑和作者,都需要知道,此时的设定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它能成为内容创作的指南,但并不能保证接下来的内容创作可以顺利完成,因为内容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琢磨,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
内容创作脱胎于基础设定,但不应该拘泥于设定,它会对设定产生二次甚至多次正向的、查漏补缺的作用,它可以进一步丰满和论证设定的合理性及延展性。当然,若作者们完全抛开之前的设定去讲故事,并不在我们此次的讨论范围。

在了解了设定和内容创作的基本关系后,让我们回到开篇的四个脱节问题,来看看如何解决。

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矛盾冲突是故事创作和吸引读者的不二法门。矛盾冲突的设计来源于世界观、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之间的化学反应。这些设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网状形式、彼此既有闭环存在,也有高度交叉的可能;应该有越往下挖越复杂、越有料、越能激发创造的属性。

如果你的基础设定只有寥寥几字,或者洋洋洒洒却说不到点子上,此时不妨先不要着急去进行内容创作,解决设定的基本盘问题才是进行内容的第一抓手。作者们可尝试以下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设定。

💡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设定能详尽尽量详尽,别怕写多,最怕不写,或者写得太少、太虚。创作虽然本质上是一个人的私事,但在前期的设定中,要善于利用你的编辑和作者朋友,甚至家人,将你的设定抛给对方,充分听取意见为我所用。

💡 各设定之间是有机整体的强关联关系,要善于融合,设定虽然有条条框框的呈现,但故事是个整体,尝试多角度多维度地连连看。比如人物设定,不要被自己的认知框住,多搜集一些经典或者新冒出来的标签人物进行排列组合,也许下一个创新者就是你。

💡 对于新手来说,别担心设定或者内容创作过于套路或小白,也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去憋大招,首要讲究创作的完成度。锚定一个自己的创作方向,多读该方向的优秀作品,将学习的心态融入故事创作中,给予创作以标杆。当然,不能止步于读,更需要主动地提炼和梳理这些优秀作品的情节达成。此时亦需要更加主动地由完整的阅读和情节达成的梳理去反推该作品的设定,并以此反哺自身创作。

在编辑工作中,有时候我们会被作者抛过来的设定深深打动:即具有题材的稀缺性,也具有流行元素,又隐约可见一些新鲜的知识点闪烁——这简直就是下一个潜力 IP 啊!但当我们抱着兴奋的心情去读作品的样章时,新的困惑产生了——故事,怎么,不好看?明明有着不按常理出牌的创新性和不错的笔力,为何就写得泯然众人矣?

▶ 笔力够,不代表创作出的作品就符合你想锁定的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需求不是恒定的,也会迭代更替。作为编辑,我们常把「时代性写作」挂在嘴边,这个时代性写作不单单是用作品反映时代,在有些时候亦是贴合和引领时代。在笔者看来,笔力够最少表现为两个维度——一是,写作功底高于一般水准;二是,体现在创作观念上,也高于一般水准。更多的时候我们说笔力,仅仅体现在功底的高低上,而忽略了创作观念以及由此生发的对阅读需求的关注上。当下的内容创作如果忽略第二点,很可能会让写作功底无力可发,让作品趋于平庸。

▶ 打小写作文时,老师们都会反复告诫我们「不要写流水账,要有主次之分」。这句话放在内容创作上仍然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能插叙/倒叙,绝不顺序;能在开篇高频抛钩子的,就不在开篇从阳光明媚的一天细细说来;能调整叙述视角,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信息差,从而勾起其阅读兴趣的,那就早点安排;能在主线上风驰电掣的,就不在不痛不痒的支线上来回打转……

设定上有创新并不能保证能通关全部主要关卡和副本,仍然需要在网感、爽感和猎奇性上多做设计,这个设计不是创新,而是同样的故事换哪一种陈述方式更能留下读者、更能让其对作品产生阅读黏性。人靠衣装马靠鞍,多在细节上做文章、做勾连,这无关篇幅、无关题材。

在此,并非是要批判我们可爱的作者,只是亲爱的,你太着急于想向读者展现自己了。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朴素的阅读需求就是「不要有太高的阅读门槛」「我们只是想好好看一个故事」「不要试图去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大道理」。民间故事能永久流传、网络文学能风生水起,靠的是简单质朴、满足普通的情感需求(共鸣)。

《四重奏》剧照
基础的设定就好比一棵树的根,根对编辑和作者是必须已知的,但对读者来说,根是隐身于土壤之内的。只有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后,读者才可能会想到这一片的绿荫葱葱都是根的支持。能让人简单理解和口口相传的故事才是读者的首要需求,首要需求满足了,才会进入到下一步。这就好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站在作者的角度,故事创作是「我给」。但整个阅读市场如此宏大,选择性也如此之多,对于读者来说是「我要」。如何去辨析和梳理将「我给」趋近于「我要」,恐怕是作者们在创作之初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对于创作的私人表达,并不在本篇讨论之列,若有机会,可以另起一文专门聊聊)。

这里即涉及如何查漏补缺的问题,也涉及创作观念和创作激情的问题。

极少数作者的设定相当扎实,接下来的创作按图索骥地将其完满就 OK 了,一稿质量蛮高,也不需要再进行过多的修订,但这毕竟是少数派。

对于大部分创作者来说,「填空」都实属不易了,哪还顾得上再回过头来修补调整呢?许多设定上的不成熟,往往在最初无法感知,但在内容创作过程中就会慢慢显现出来。此时你会面临是否要回头审视和调整设定的问题,甚至还会冒出诸如:「要不,将设定推翻重来吧」 「是完本重要?还是大改精修更好?」等一系列的痛苦念头。

对于这些情况,笔者给出一些建议供作者们(特别是新手作者)参考。

💡 抛去所有现实状况,最起码得有个复盘的动作,可以在创作过程中边写边复盘,也可完结后再复盘。复盘的基本逻辑要清晰,即设定和创作的辩证关系要理清。

💡 复盘不仅仅是针对当下这个作品的设定和创作的复盘,若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拉一些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或者将该作者与你处于相同创作阶段时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复盘。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我们的创作早已不是闭门造车般的自个儿的左右手互博了,是需要一些市场化的思维和方法论进来,尽快帮助自我提升。

故事设定和内容创作的统一并不能决定故事的优劣,但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梳理,可以让作者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所谓查漏补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或许是本篇创作的意义所在吧。


作者丨C216
编辑丨阿浮
运营丨码字博格
本文封面、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你的创作之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