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剧种与少数民族戏剧题材探析(下)

李悦 戏曲研究 2021-09-15


 李悦先生


二、少数民族戏剧题材


何谓戏剧题材?


我们知道,戏剧是歌、舞、剧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反映各种历史与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予人以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戏剧的基础是文学,故有“剧本是一剧之本”的说法。而戏剧文学的基础则是题材,题材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和范围,剧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提炼,最终完成创作。题材内容可以是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也可以是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戏剧题材十分广泛,举凡民族、宗教、军事、政治、历史、文化、时事等无所不包。但无论题材大小,都离不开自然、社会、人三个方面,通过题材的选择和处理,可以反映出剧作者的历史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离开了题材,作品就没有了描写的对象,因而题材是戏剧创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对一部剧作的成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我们现在所谈的题材,还要在前面加上“少数民族”四个字。顾名思义,就是在戏剧内容上要表现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他们与其他民族的多种关系(政治、军事、文化等),表现少数民族的历史英雄和杰出人物,呈现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风情,传达少数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情感等。这正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宗旨所规定的:“参演剧(节)目应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主要塑造少数民族艺术形象,体现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2006年在贵州黎平县腊洞村考察


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剧目,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历史风云与现实人事兼而有之,从忽必烈、郑和、康熙、乾隆、阿凡提到沙玉凤、杨广和、李丹霞等,不同风貌的古今人物带着自己的特点走向观众。事实说明,只要在思想内容上符合“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会演宗旨,在表现形式上突出“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就能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大舞台上一展风姿,令人倾倒。


在这届会演中,现代题材的剧目较多,计有《桂花雨》《七彩畲乡》《金色家园》等8台,占全部参演剧目的一半以上。这说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当代戏剧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大少数民族戏剧工作者应当积极地面向现实,从中发现并撷取合理的题材内容,通过艺术的加工、完善,使之成为可歌可泣的篇章。譬如吕剧《杨广和》即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回族出租车司机杨广和的真实事迹创编而成的,剧作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度挖掘,将杨广和传承、发扬和宣传雷锋精神、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的人生轨迹加以了艺术化的编排处理,完成了对一个当代先进人物形象的塑造。畲族山歌剧《七彩畲乡》中的大学生村官蓝山以江西贵溪樟坪畲族乡的大学生乡长雷纪文为现实生活原型,他放弃繁华都市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到穷苦家乡创业。为解决村中男青年的婚姻问题,雷纪文牵线搭桥迎来了贵州山区的苗家妹;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获得第一桶金,又带领乡亲创办毛竹产业,彻底改变了家乡面貌,使樟坪这个只有五千人的少数民族乡年财政收入达到两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古老畲乡的沧桑巨变,让当年因畲乡贫穷而返回贵州的苗家女又搬了回来。在《七彩畲乡》里,男女主人公蓝山与俏妹的爱情经历正是现实素材生动的再现。


 2009年在西藏乃东县与藏戏老艺人白玛顿珠合影


由此可见,现实题材的表现空间十分广阔,先进人物的塑造考验着创作者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功力,只要深入发掘,努力创造,少数民族戏剧的现代戏完全可以出精品。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奖办法》中,就有“鼓励现实题材创作”这一条款。《七彩畲乡》的成功经验表明,即便是写真人真事,也可以做到情节简而不乏味,人物少而不单调;先进人物同样可以血肉丰满,遵命文学完全能用艺术说话。这就要求编创人员切实从普通人物的性格、心理出发,敷衍戏剧情节,设计戏剧矛盾,塑造人物形象,完成从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变,使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避免陷入现实题材创作中的概念化说教”“肤浅化表现误区。


编创少数民族题材戏剧,除丰富的现实生活外,各民族丰厚的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取材的重要资源。中国少数民族拥有数量巨大的民间文化遗产,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也都有用文字书写或口头传诵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诺桑法王》《文成公主》、蒙古族的《江格尔传》《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福乐智慧》《阿凡提的故事》、傣族的《召树屯》《娥并与桑洛》《葫芦信》、彝族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白族的《创世纪》《望夫云》《杜朝选》、壮族的《布洛陀》《姆六甲》《莫一大王》、侗族的《起源歌》《祖公上河》《珠郎娘美》、苗族的《古歌》《盘古开天地》《谎江山》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作品有的见诸文字,记载于藏族的《大藏经》、傣族的《贝叶经》、彝族的《贝玛经》和“彝文书”等经书中,如傣族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就用傣文记载在《贝叶经》中;而更多的却是通过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世代流传,如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就以民间艺人的“仲肯”口头说唱形式流传至今。这些优秀的书面和口头文学遗产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少数民族儿女,成为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由于这些作品内容深为各少数民族本民族人民熟悉和喜爱,将之敷演成剧,天然就具备吸引人的艺术魅力。许多少数民族剧种的优秀剧目都是根据本民族的史实、教典、传说、神话、故事、诗歌等改编的,许多民族英雄,如藏族的格萨尔王、壮族的侬志高、白族的杜朝选、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娥并与桑洛、侗族的珠郎娘美、苗族的友蓉等,也都被搬上了舞台,这些民族经典、民族英雄形象为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新中国建立后编演了很多少数民族题材剧目,其中著名的有藏戏《格萨尔王》《诺桑法王》《文成公主》、壮剧《螺蛳姑娘》《侬志高》、傣剧《娥并与桑洛》《千瓣莲花》、白剧《望夫云》《杜朝选》、侗戏《珠郎娘美》《金汉列美》、彝剧《曼嫫与玛若》《阿佐分家》等。由于这些作品表现了各民族的习俗生活,反映了各民族的审美心理、宗教信仰和情感意愿,运用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塑造了具有民族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反映出不同少数民族的整体文化风貌,因而成为各民族剧种的典范性剧目。


 2009年在西藏日喀则参观扎什伦布寺


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产生于公元1113世纪,共有120多部,多达150万行,是世界最长的史诗,以篇帙之恢宏、规模之巨大、内容之丰富、流传之广远著称于世,与《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是岭国国王,一生征战四方,他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业迹千百年来在藏族人民中广泛传扬,他所建立的统一、繁荣、昌盛的岭国也成为藏族人民心中的理想之邦,在此前提下,格萨尔王在藏族人民心中成为神化和理想化的人物。《格萨尔王》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描述,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它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在四川、青海等地的藏区,流行着许多根据长篇史诗《格萨尔王》创编的剧目,如《霍岭大战》《地狱救妻》《达岭之战》《赛马登位》等。这些剧作以格萨尔英雄史诗为题材,寄寓了藏族人民朴素真挚的善恶观,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又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内有举世闻名的苍山、洱海,苍山绵延百余里,共有十九峰、十八溪,以高山隐洞、雾海奇云而著称;苍山东麓的洱海则有天然的三岛、四洲、五湖、九曲,波光粼粼,令人神往。神奇的自然风景激发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想象,每一峰,每一溪,每一洞、岛、洲、湖、曲,都有一段美妙的传奇故事,苍山洱海成为了神话的海洋。新中国建立后,白剧艺术工作者汲取白族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贯注新时代的精神,重点编演了有关苍山、洱海的系列剧目,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白剧《望夫云》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由此可见,根据各民族史实、教典、传说、神话、故事、诗歌及山川、文物等改编成戏剧,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创作经验,这对于新兴的民族剧种尤具积极意义。一些新生剧种的创始剧目大都是以本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为题材进行创造的,如湘西苗剧《团结灭妖》、广西苗剧《友蓉伴依》、阜新蒙古剧《桃儿》、新城戏《箭帕缘》等,即是据本民族传说故事或叙事诗歌改编而成。各剧团的主创人员如果能特别关注一下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或许就会在其中发掘出特别珍贵的戏剧题材。而这些文化、文物遗产由于被本地区、本民族的人民所熟悉,所以据此编创出戏剧作品或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0年在新疆喀什参观高台民居


下面再谈谈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观摩、评议会演剧目时发现,对于少数民族戏剧属性、少数民族戏剧题材,人们在认识、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和争议,这里仅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1、关于少数民族戏剧属性


在遴选、评议少数民族剧种剧目时,人们十分注重民族性的要求,因为这是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性质所规定的。有的剧目一开始就未能通过遴选,还有的剧目即便通过了遴选也难以获得好名次,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距少数民族戏剧的属性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譬如有的剧目,情节、内容、人物、风情几乎完全是汉族的,基本看不出少数民族特有的东西,唯一的体现就是贴有少数民族出身的标签,或勉强加入包裹在外的民族服装、硬性穿插的民族乐舞。这种所谓的“民族戏”其实还停留于表层的认识,未能深入理解少数民族戏剧的内涵,脱掉外包装,剥离民族舞,其实还是汉族戏剧。


真正的少数民族戏剧应当能反映某一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信仰、禁忌,表现该民族的思维、行为、性格、心理,运用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不仅在编创剧目时要突出民族题材,着力表达少数民族的情感意愿,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要与诗歌、音乐、舞蹈、说唱、服饰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及演出方式紧密结合,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风貌。更为重要的是,除了服装、歌舞、风情等外在的形式,少数民族戏剧更需要内在的东西,包括少数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因此,看一部戏是否属于少数民族戏剧,关键是看它骨子里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外加、拼接的包装。即便有些剧目的主要人物属于少数民族,但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少数民族内容与形式,依然不能将这样的剧目归入少数民族戏剧。


立足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反映少数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征,运用少数民族艺术的形态、程式、技巧,这是发展少数民族戏剧的根本道路。在当今多种艺术形式同存共竞的环境中,谁能深入开掘少数民族戏剧的丰厚内涵,谁就能走在少数民族戏剧队伍的前列。


2、关于少数民族戏剧题材


在会演中还有一种认识或理解,认为少数民族戏剧表现少数民族的历史和人物,表现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这些都无可非议。但有些剧目的题材、人物不能算少数民族,譬如晋剧《傅山进京》,既看不到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也看不出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我的理解和认识如下。


何谓民族关系?


固然,我们通常所见的以战争为背景、以政治为手段,表现民族团结、融合的剧目属于少数民族戏剧,这样的作品很多,像参加第三、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晋剧《边城罢剑》、歌剧《钓鱼城》等都是。这些剧目直观地表现了在历史战争背景下民族团结、融合的艰难过程,战争与和平成为永恒的主题,人们将它们界定为少数民族题材戏剧似乎没有什么异议。


然而,除却常见的战争、政治等内容,还能不能在其他方面表现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思想与文化方面。如果说战争与政治是显性的内容,那么思想与文化就是隐性的内容,而隐性的内涵或许更具丰富性和深刻性。《傅山进京》就是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表现了民族团结与融合的重大主题,这里不妨对这个剧目作进一步的分析。


 2012年在北京与胡可先生合影


《傅山进京》围绕傅山和康熙两位主人公展开,通过被逼进京、依发辨诊、雪夜论字、午门抗旨等几个回合,最终以“大和”结束全剧。作品十分准确地把握了傅山与康熙思想交锋的分寸,全剧曲折多变,碰撞与坚守,诙谐与大度,暗流涌动,戏中有戏。


编创人员立足于尊重历史、观照当今的原则,将傅山放置在封建王朝更迭的历史背景下,以全新视角切入,巧妙选材,深入构思,努力塑造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剧情始于傅山进京,终于他重返故里,在有限的舞台时空里,通过艺术的手法浓缩和再现了傅山最具光彩的生命乐章。剧中的傅山进而不奴,避而不舍,论而不恭,谢而不屈,既表现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也展现了济人利物的民本思想,他的高尚情操、艺术造诣、独立人格在剧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自然凸显出全剧“以人为本、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主题思想。


康熙是剧中另一位主要人物,他雄才大略,英锐逼人,有一代英主之风;他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六艺术数,文采风流。在四海方定的大清初年,战乱始平,急需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百废待兴,亦急需招笼各方精英人才。面对特立独行的傅山,在一连串不断升级的碰撞中,康熙展示出既霸气自信、又尊儒惜才的政治家气度和宽广胸怀。之所以有这样非凡的雅量,是由于他认识到傅山的文化气节和独立人格正是他要学习的汉族文化中最宝贵、最精华的部分,大清帝国的兴隆发达需要这种精神,长治久安也需要这种精神。


 2015年在瑞士留影


全剧成功塑造了傅山和康熙两个人物,作品中没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之分,讲的是君主权力和独立人格之间的精神博弈,体现了棋逢对手的较量和包容,以及两个强者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境界。剧中“和而不同”的阐述传达出重视人格尊严、尊重人文精神、倡导理解和包容的主题意蕴。由于傅山和康熙是两个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代表,他们的坚守与包容便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通过二人在书法、医术、太极等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剧作将满汉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完美表现了满汉融合、包容尚德的思想立意,堪称反映满汉民族文化大交融的典范之作。


《傅山进京》的编导和主创人员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同时,对清王朝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内涵作了深入的考究与分析,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握住三条原则:1、满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演进的重要阶段,汉族的发展影响了满族,满族的发展也影响了汉族;2、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须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吸收他族之长、弥补自身之短,坚守中自有融合,融合中不离坚守;3、满汉民族文化的碰撞,帝王文化与平民文化的碰撞等,产生的思想火花应当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统一。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戏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还怀疑《傅山进京》这样的剧目不是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吗?表现不同民族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交融,难道不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吗?因此,在理解少数民族戏剧属性、少数民族戏剧题材的内涵时,既不能简单化(如只认外包装、贴标签),也不能片面化(如只会表现战争、政治)。只有在全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真正的艺术创造,少数民族戏剧和少数民族戏剧题材才能具有更加宽广的空间和更加深厚的底蕴。


(原载《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6期)




编校:颜之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剧种与少数民族戏剧题材探析(上)

舞台美术原理初探(下)

舞台美术原理初探(上)

誉满北京剧坛的郭宝臣

碧蕖馆旧藏名伶手录重订昆曲曲谱身段谱述

地方戏忧思录

戏曲三种类型走向的思考

明代戏曲音乐革新的创举

“戏曲流动大导”与“戏曲导演大家”

“戏曲研究”微信公众号2017年、2018年文章目录汇总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