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誉满北京剧坛的郭宝臣

刘沪生 戏曲研究 2021-09-15

作者简介:刘沪生,1937年生,1947年夏考入上海夏声剧校学习京剧,1950年至1958年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参加工作。1997年退休。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陈列室主任,参与陈列室恢复工作。担任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期间,负责组织全国18个省市47个剧种约450位老艺术家的录制及《戏曲艺术长河》(录像带)的编写制作(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三等奖),组织《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国京剧艺术》《中国戏剧史图鉴》《中国京剧百老汇》等大型画册的编纂工作。1999年编写完成《京剧厉家班史》。专业职称副研究员。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沪生先生


郭宝臣和侯俊山是清末民初活跃在北京剧坛上的两位梆子腔剧种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旧社会卑视戏曲艺人的陈旧观念束缚下,与他们生平业绩有关的资料遗留至今的寥寥无几。郭宝臣事母至孝,恪守母训,终生不留影像、不留声音、不课徒授艺,致使后学者无法再睹他出神入化的表演神韵,也无法聆听他“无字不响,声满天地”的唱腔,更谈不到继承和发扬他高超的艺术成就,这造成了郭派艺术“绝调竟成广陵散”的一大遗憾。本文拟根据尽可能搜集到的有关郭宝臣艺术生涯的文字和实物材料,寻觅他在艺术道路上行进的足迹,简要地将他在北京剧坛活动的情况作些介绍,为今后能够系统和全面地总结他的艺术成就,研究他在近代戏曲史上的作用和价值,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


郭宝臣画像


郭宝臣师承“元儿红”张世喜,于同治九年(1870)随师北上入京,光绪二年(1876)学成出师。据光绪六年(1880)重镌《都门纪略》所载“双顺和”戏班演员名单,他已是须生行当的主演,和两盏灯、萨金红、盖景(绛)州、老鱼观(鹳)、童雷红等并列为该班的领衔演员,沿用其师艺名,称“小元红”,崭露头角。光绪十四年(1888),郭宝臣自组义顺和戏班,据陈彦衡《旧剧丛谈》记:“清季北京银号皆山西帮,喜听秦腔,故梆子班亦极一时之盛,而以义顺和、宝胜和(侯俊山所在班社)两班为最著名。”义顺和戏班经常在三庆、广和、庆乐、天乐、广兴、文明等戏园演出,同时还承应清宫演戏差事。据清宫演戏档案记载,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承应演戏就有五次。该年清宫赏给外班各角色银两档案中有如下记录:


二月初三日,赏义顺合班:小元红二十两,灵芝草十四两,天明亮十两,孙荣华十两,水仙花十两,盖绛州十两,黎海亭九两,牛春化八两,姚随燕八两,小答红八两,小七金子七两,十八红七两,盖兰州六两,二宝红六两,自鸣钟六两,黄小山等三十名每人四两,十七红等二十名每人二两,场面管箱等二十四两,外加切末一百三十两。连同已挑进昇平署的周如奎九两,共四百七十两。


1957年毕业剧照,刘沪生饰《定军山》黄忠


详录此段档案文字,一是据以知义顺和戏班演员阵容之整齐,其中的灵芝草、天明亮、盖绛州、二宝红、十八红和水仙花等皆能独挡一面,均堪称当时山西梆子班中的翘楚。周如奎是义顺和班出色的武生演员,清宫档案记载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被挑选进昇平署为教习,据该年《清宫旨意档》“十月十四日奉旨,周如奎、张长保是有武行之戏者,着二人专管”的记录,可知他还是一位武戏排练和演出的组织人才。同年被挑选进昇平署的还有傅恒泰,是义顺和班中的武丑演员。即此可知,郭宝臣所主的义顺和戏班,文武行当人才齐全。二是可以考察“义顺和”班的人数(约七十人上下)和组织结构的情况,上述档案记载文字也证明义顺和班结束于光绪三十年(1904)之际。三是据此可以了解郭宝臣在京演出的主要情况,他以主持义顺和而名噪北京剧坛,义顺和班有郭宝臣等一批出类拔萃的演员,故能与宝胜和戏班并驾齐驱,两班成为当时活跃在北京剧坛上的梆子剧种的两杆旗帜,郭宝臣、侯俊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另据朱家溍先生《清代宫中乱弹史料》一文:“通过被赏银两数目可以说明他们在宫中演戏的地位和社会名望。”[1]郭宝臣所得到的赏银数目是义顺和班中最高的,可以反映出他在班内和社会上的名望。据当时档案记载,同一年内,侯俊山一次得银十八两,另一次二十两;谭鑫培一次得银十二两,另一次十四两。两相比较,可以说明郭宝臣在宫中演戏的地位和社会名望是和侯、谭二人旗鼓相当的。从光绪十四年(1888)至三十年(1904),先后十七年,郭宝臣主持义顺和戏班。他的演技日渐精进,到达成熟时期,得与“皮簧界之谭鑫培齐名,谭亦折服”,应是在此期间。


谭鑫培便装像


传言谭鑫培性情孤傲,从不肯折服于人。但也有记载称老谭对于确有真才实学、造诣精深的同道还是非常尊重的,此时他也能够打破剧种之间的门户之见,与对方平等地切磋技艺,善用其长补已之短。孙履安先生《京尘杂忆》有两则记述,一则是记谭鑫培赴汉口演出,“闻汉剧老生余洪元之名,往访之,谈论极洽,又往观其《空城计》,归谓人曰:‘此人之艺,已臻炉火纯青之候。’”另一则是记谭“与山西梆子名老生老元红相善。老元红郭宝臣(按:原文如此)每演《空城计》,谭必往观摩。据老顾曲家言,谭之《斩谡》,纯摹元红。”[2]谭鑫培服膺余、郭之艺,是颇具真知灼见的,因京剧和汉调、梆子腔本有着近亲血缘关系,相互交流,可从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谭的此举不失艺术大师风范。由此也足以证明,郭宝臣和余洪元之造诣可与老谭比肩。


介绍郭宝臣在北京剧坛的活动情况,必然要联系到他的演出剧目。这方面的情况,散见的戏单上有所反映,但也只是一鳞半爪,难窥全貌。比较集中地反映郭宝臣和义顺和戏班剧目情况的是《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一书。


1999年,与余从先生看望蒲剧名宿张庆奎先生


《史材》一书前半部分是刘半农先生在书铺中无意得来的,称为《戏簿》,记录的是自光绪八年(1882)的三庆班至宣统三年(1911)的安庆班之间北京各戏班的上演剧目情况。后半部分由周明泰先生将1911年至1931年各戏班的上演剧目作了补充,完成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十五日,比较完备地介绍了半个世纪之内北京各戏班的演出地点、时间和剧目,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2002年,策划、指导戏曲绝活绝技赴港演出记者招待会


在《戏簿》部分,有三处集中记录了义顺和戏班上演剧目的名称。从时间上看,反映的是宣统三年(1911)以前义顺和戏班的上演剧目情况。


初步统计一下,义顺和戏班演出剧目有97出,其中只有《恶虎村》一剧标明“皮簧”字样。义顺和戏班演出剧目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绝大部分剧目是山西梆子传统剧目,如《杀庙》《百花点将》《空城计》《江东计》《观阵》《蝴蝶杯》《杀狗》《辛安驿》《牧羊卷》等;二是生、旦、净、丑戏,文戏和武戏,正戏和小戏,行当齐全,样式丰富;三是因郭宝臣主持这个戏班,老生戏数量较多也较突出,主要的老生戏包括《四郎探母》《战猇亭》(《连营寨》)、《桑园寄子》《芦花计》《大穆柯寨》(《辕门斩子》)、《浔阳楼》《观阵》《滚钉板》《讨荆州》《回荆州》《五雷阵》《牧羊卷》(《舍饭》)、《马蹄金》《渭水河》《打严嵩》《乌龙院》(《坐楼杀惜》)、《梅龙镇》《洪洋洞》《庆阳图》《反潼关》《走雪山》等,其中有些戏是郭宝臣主演,也可能是由其他人主演,总之老生戏所占比重较大。当然记录也有遗漏,诸如郭宝臣的《出棠邑》《摘星楼》《春秋笔》《二进宫》等就没有提到。由义顺和戏班老生行当的剧目,联想到我们在培养人才、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中间,也应该重视老生人才的培养和老生行当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而这两项工作又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有了人才才能使剧目复活,另一方面通过剧目的挖掘整理演出也才能培养人才。在蒲剧的综合治理和振兴中,这些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


与郭宝臣北京晚期戏剧活动有关的资料,经常见到的有两则。一是景梅九《遗稿》中提及的,宣统三年(1911)郭宝臣、侯俊山被选入北京剧界八杰之列;二是日本人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的记述:“余于民国四五年之交,始在北京王广福斜街民乐园听郭宝臣《摘星楼》一剧,惊其艺术之超群。迩来不时听彼之戏,深知中国剧之登峰造极见于郭宝臣,叹观止矣。”[3]

和张庚、张玮先生合影


下面增加几则材料,对于了解郭宝臣晚期在京的演剧活动也许聊有小补。周明泰《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中记:


1、民国元年(1912)十月二十九日,广和楼三乐班男女合演,白天,郭宝臣、孙佩亭、盖陕西之《龙凤剑》。

2、民国二年(1913)四月一日,天乐园玉成班,白天,元元红《江东计》。

3、民国四年(1915)一月二十四日,文明园双庆社,白天,元元红《四郎探母》。

4、民国五年(1916)八月八日,庆乐园,郭宝臣《九更天》。

5、民国六年(I917)七月四日,广兴园,白天,郭宝臣《回荆州》。

6、民国六年(1917)八月五日,广兴园,白天,郭宝臣、周瑞安、路三宝、李连仲、孙喜云《长坂坡》。

7、民国七年(1918)四月二十一日,三庆园瑞庆社,白天,郭宝臣、崔灵芝《蝴蝶杯》。


上述材料反映了郭宝臣在进入民国以后所搭班社、演出地点以及所演剧目的情况。其中和周瑞安、路三宝、李连仲、孙喜云合演的《长坂坡》可能以京梆两下锅的方式演出。这种现象是当时戏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向,宝胜、玉成各班的表现更为突出,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剧种剧目和表演的交流。


菊选名誉证书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属的中国戏曲博物馆珍藏一帧民国四年(1915)一月二十一日北京《顺天时报》为庆祝发行四千号纪念而颁发给郭宝臣的菊选名誉证书,是一件能够证明他在这段时间内戏剧活动的物证。兹抄录如下:


菊选名誉证书

    

    老生  郭宝臣

本社此次因祝四千号大纪念,特举行菊选开票结果。

贵君得票多数当选“优”等,允为剧界之光。兹谨奉赠当选证书以彰名誉。

民国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北京顺天时报社(印)


北京《顺天时报》据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说是“日本人在前清时代在北京所设立的华文报”,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其价值不在于说明《顺天时报》的性质,而在于这是郭宝臣晚年在京演出活动的一件实物。此物是程砚秋先生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时转赠的,标注有“中国戏曲音乐院研究所惠存,曾遁拜赠,廿六、七、十五号太原”的字样。应感谢曾遁先生和程砚秋先生以及中国戏曲音乐院研究所、戏研所中国戏曲博物馆,在岁月蹉跎、有关郭宝臣生平业绩实物材料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妥善保存下这份证书,是难能可贵的,为研究郭宝臣晚年的演出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上述材料难免会有疏漏,无非是想借此说明郭宝臣到了晚年,艺术造诣已届出神入化之境界,始终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爱和怀念。


中国戏曲导演学会成立,逯兴才、刘沪生、李紫贵、涂沛、金桐合影(左起)


郭宝臣一生在艺术方面业绩卓绝,谢世后虽立有“钦封五品军功赏赐四品衔郭公宝臣德行碑”,但对他长期在北京的戏剧活动,仅以“遂旅京提倡社会教育”一笔带过,难免令人有讳莫如深之感。无论如何,这终是一通记录伟大戏曲艺术大师生平业绩的无声有泪的碑记。


《京剧厉家班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释】


[1]朱家溍《清代宫中乱弹史料》,《戏曲研究》第13辑,1984年。

[2]孙履安《京尘杂忆》,《江苏戏曲资料丛刊》,内部资料,1957年。

[3](日)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顺天时报馆1926年版,第138页。


(原载傅仁杰、行乐贤主编《河东戏曲文物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编校:颜之、张雯睿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


碧蕖馆旧藏名伶手录重订昆曲曲谱身段谱述

地方戏忧思录

戏曲三种类型走向的思考

明代戏曲音乐革新的创举

“戏曲流动大导”与“戏曲导演大家”

“戏曲研究”微信公众号2017年、2018年文章目录汇总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