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 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出版前后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李硕孺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



李硕儒:河北丰润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编辑部校对,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晋剧团编剧,内蒙古《巴彦淖尔报》文艺编辑,化工部第十三化建公司宣传干事,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大型文学期刊《小说》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委、编审。1998年移居美国,任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副会长。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随笔集《红磨坊之夜》、《外面的世界》、《浮生三影》、《彼岸回眸》,小说集《爱的奔逃》,电视连续剧《巨人的握手》(合作)。《外面的世界》获中国青年读物奖二等奖,《巨人的握手》获金鹰奖二等奖。


         
前几天,居于旧金山的作家老友程宝林转来一篇文章《晚霞消失的时候》与姬梦武,说因文章中两次提到我,故转来给我看看。

已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想来犹如昨日,我不能不文海拾遗,补缀一些过往岁月和当代文学的记忆。记得是1980年8月底,《十月》杂志社的编辑姬梦武先生来到我供职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室,说他们即将刊出一部12万多字的小长篇《晚霞消失的时候》,小说深刻大胆,颇有见的,如果我们可出版成书,他们愿意配合。那正是文学的春天,每个文学中人都翘首以待,视有文彩有创见的作品为待产的婴儿一一不管是自己的或他人的,一概视若珍宝降世。我于是将他带来的油印稿件很快读完,又很快拿给编辑室主任王维玲。他看得更快,我们当即研究决定,由我去作者礼平任职的青岛北海舰队面谈,并帮他请假回京改稿出书,时间已到了9月初。

第一次去青岛,那山,那海,那醇醇的德氏建筑……怎能不让人留连!可我自知所负使命,走下火车,即询问、搭车往北海舰队去找作者礼平。那些年,文学的复苏似乎已经点醒了每个人的文学心,当我找到礼平、谈话未久时,通讯员即秉命请我们去师部歺厅,我们走入歺厅,尽管时光尚早,歺桌上已酒菜齐备,师长举杯说:没想到,我们武人中竟出了一位文人,我们兵营里竟出了一部惊动首都的文学作品……继尔干杯祝贺!第二天,礼平就陪我游海泳,谈作品,议修改,尽管游在9月的海水中温润爽人,可最迷人的还是《晚霞消失的时候》的创作动因和过程。

礼平

礼平,原名刘辉宣,原北京四中老高三的学生,因父亲14岁即参加了红军长征,后为解放军二炮部队后勤部部长,根红苗正的他在文革初期,即发起并参予了北京西纠,并且是一位小头目。一天晩上,在抄家、批斗的狂飚中,他带领一支红卫兵敲开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红漆大门,当他们揪斗那位将领,命他在廊下低头弯腰时,那老人尽管低下了头,腰板却一直挺直而立,就在有人动手摁他的头时,刘辉宣突然发现红柱后面站着一位少女,她虽然吓得紧缩双肩,面色苍白,却仍然掩不住那纯净的、如同一枝娇花被揉碎的美……他意识到,这女孩是老将军的孙女或外孙女,不知为了什么,他于是命令终止批斗,撤出大门。几年后,他参军来到北海舰队,这段回忆和当时情景却始终萦怀不去。当文革结束,文明复苏,敏感又多思的他忆起这些时,更是寝食难安,心生疼痛,总想找出一些答案。他无力得出政治的、历史的、哲学的答案,只能读书、反思、编故事,对,他没写过小说,只能叫故事,也就是《晚霞消失的时候》的雏形。

小说中追求真善美的女主南珊

请别误解,他心里早已有了一位魂牵梦系的女孩,虽然此女非彼女,但却往往一见到她就想到那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外孙女,有时俩人甚 至交叠出现,他心仪的女孩是他最要好同学的妹妹,其父的级别高过自己的父亲,但两家过从甚密,可称世交。他从未中断过对她的追求,正上大学的女孩似仍在懵懂期,回应也总是若有若无。那年春节前,好容易盼来了回京探亲假期,他憋足了勇气,准备用他的故事打动她。可假期很短,排来排去排在了除夕夜,他想这也好,借着过年的喜气,说不定更有气氛……吃过晚饭,他去了女孩家,待他们全家吃过饭,他说他有个非常好听的故事要讲给他们,可刚开了头,女孩说,她家有两张内部电影票,说好要陪妈妈去看(那是个特殊年代,内部电影比什么都珍贵!),说罢就歉意地收拾出门。女孩哥哥大咧咧说:没关系,给我讲。刘辉宣尴尬又俎丧,虽觉心已索然,还是得讲下去。可讲着讲着,他忘了俎丧,自己竟也沉醉于自已的故事之中……故事仍在讲着,女孩和母亲已看完电影回家,她们一进家门,她哥哥便说,你们真不该去看那电影,辉宣的故事比电影精彩!女孩淡淡的似有所动,可辉宣突然想到他的年假已满,明天就要返回兵营。他遗憾中顿生智慧:没关系,我给你信上讲。之后,他自己都禁不住满意于自己的临时发挥、赢得了写情书的借口。

那些年有个特点:凡北京知青和从军官兵度假回来,都带回北京二锅头和一些花生米等北京小吃,其实就是难舍难离的家乡味道。辉宣也不例外,他遗憾又怀着希望地回到兵营时,也带了这些。第一个晚上,他就摆好各样小吃,打开二锅头,说要给战友们讲故事。开始,大家有一搭无一搭地边喝边听,没想到,故事竟层层递进,越来越击人心魄,正到入神处,兵营传来熄灯就寝的军号声。人们急了:

怎么办?

接着讲!
     
首长知道了怎么办?
      
小点声不就行了。
     
于是接着讲。
    
大约已到深夜时,一个人突然低喊:停!
     
怎么了?
     
撒尿去。
     
我也去,我也去……

于是,乒乒乓乓一群人跑向厕所。撒完尿坐定又喊:讲。
     
故事讲完,已经到了凌晨时分。
     
这场彻夜口述故事的效果更增强了他的信心,于是开始了从口述到书写的"情书"式创作。他将他构思好的小说以书信 形式一篇篇寄往正在上大学的心仪女孩校园一一天津大学,而且每寄出一封都焦渴地盼着她的回信,可是连连寄出,却连连如泥牛入海……开始时,他焦虑,他不安,他俎丧,后来,随着创作激情的迸发,他几乎忘却了这一切,只是写完即寄、寄完即写,直到小说完稿、寄磬,仍是消息皆无,他陷入创作完成后的寂灭和深度失恋的痛苦中……一年一度的暑假到了,就在一个海风吹拂的午后,那女孩走向了他,几乎象是电影镜头,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确实是她,她的仪态,她的微笑,她日渐成熟的美……她说是来度暑假的。
      
为什么不回我的信?
      
我都读完了,把一切都带给你,不比回信更好吗……
   
她的确把一切都带给他了:她的情,她的爱,和他的楚女作……

三天的交谈,海泳,我们成了无所不谈的好友。于是回京,按我们商定的意见修改,定稿,出书,首印竟是二十万册!此时已是1981年。这个81年,读书界掀起一股《晚霞消失的时候》之风。但,有热风,也有冷风,不期然地,首都七家大报竟相继发出八篇批判文章!不久,时任中宣部部长胡乔木的秘书打来电话,点名要责任编辑接听,这自然轮到了我。电话询问之一:作者背景?我答:其父14岁参加长征,现为解放军二炮后勤部部长,作者本人是北海舰队连级干部,其岳父是解放军总参三部政委;之二:你们为什么要出版此书?答:作者是一位敏感、热情、多思的年轻人,当年是一位红卫兵小将,做过一些过火的事,他在作品中敢于剖析,反思,忏悔,这是一部老红卫兵忏悔录,我们认为,出版此书,对于肃请文革和四人邦余毒很有好处;之三:书出版后有何反映?答:据我们所知,此书是这一年中,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一部!


那是个思想活跃的年代,也是学术相对自由的年代,既然文学往往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心音,既然我们认定它是一部好书,面对褒贬䢛异的评价,我们就该亮明我们的看法,于是,王维玲(此时,他已从文学编辑室主任升任为主管文学的副总编辑) 和我商定,以《青年文学》编辑部的名义,召开一个《晚霞消逝的时候》作品研讨会,主要与会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代表,北京社科院何新等青年学者,主管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当时团中央书记陈昊苏等,会议由我主持。会议开了整整一下午,发言热烈,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不久,就在当期的《青年文学》上刊发了全部座谈纪要。时过不久,《文艺报》领衘,连同我们一起又召开一次《晚霞消失的时候》作品研讨会,会议由时任《文艺报》主编唐因和我主持,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牧出席,他的评价是:作者才华横溢,但思想有些混乱。在那样的年代,以他的身份和名望,他的评价足以标识出他的智慧和风格。也是在那年,香港朋友传来消息,说在美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去香港开会时,曾到处打听,去哪里能买到一部《晚霞消失的时候》?他最终买到没有?就不得而知了。
     
回忆总是与温馨、辛酸相伴,文中所涉前辈已大多仙逝,礼平和我也已进入老境,自他为我饯行赴美后,我们再无联系,不知他今在哪里?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1,走好,不再见!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上海疫情:

冬奥特辑:


热门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李硕儒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