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昙花缘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1-01-22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熊景明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熊景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顾问,并负责中心的”民间历史“项目。40年代出生于昆明,70年代末移民香港。1988年至2007年,主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工作,并从事农村社会研究,参与国际农村扶贫项目。近年在香港及大陆倡导“家史写作”。著有《家在云之南:忆双亲,记往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而今在香港中文大学田家炳楼八楼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re for China Studies, 简称USC),在1988年并入大学前,位于九龙亚皆老街一座两层楼的英式建筑内,叫做“大学服务中心”。中心主任美国人华铎(John Dolfin)先生的个性与这座殖民地时代私人庭院的花草树木,房屋格局契合,形成中心宾至如归的气氛,使之更像一个类似中国古代书院的轻松场所,而非令人肃然起敬的研究图书馆或者学术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接收了这个资料已具规范的研究中心,承诺以完善中国研究资料收藏为宗旨,继续为世界各地到香港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开放。中心迁入大学四年多后,搬进新落成的田家炳楼最高的两层。这里可俯瞰校园中部,从清晨直到黄昏,阳光从四面玻璃窗撒进来,中央空调驯服了冬寒夏暑。我请建筑师将沿墙安放与窗台平的书架,以放置盆栽、花瓶。


张罗中心室内设计和图书馆搬家的五个月,是我这辈子最忙碌的日子。忙得开心,带着同样欢快的心情,海边摘来芦苇花,上山采来狗尾巴草,折下形状好看的枯枝,配上绢花,插了十多瓶置于书台上,墙角边。大学的园丁对我们特别关照,送来大大小小的盆栽,负责打理中心环境的梅姐也是一位爱花人,令中心四季生意盎然。我对学者介绍中心馆藏,会顺便指点一下正开的花,优雅的植物,不过大多数人并无兴趣。

这一年,关教授将他家中种的两棵昙花搬到中心。花摆在落地窗前当阳处,仍然因未能餐风饮露,沐浴雨水,生了虫。我每天小心地用纸抹去叶片上的灰白色小圆点。七月的一天,阔叶边出奇不意吐出一小枝花茎,两周后,顶端的蕾苞发育成浅绿色的花苞,粉红萼条垂下。小拇指大小的蕾苞,数日即长得合掌般大小,花萼间露出乳白的花瓣。一天清晨,花蕾像含羞的少女扬起头,下午时分变得鼓胀胀。花瓣尖端交错合闭,逸出丝丝清香。

 

关教授说,昙花通常在夜晚十一点左右开,我决定留下等待。晚饭后拿本书,端杯水,独坐花前。不到八点,纺锤形状的花蕾中间开了小小一个圆孔,渐次张大。十几分钟后,开口中露出花蕊,片片花瓣徐徐打开。花的形状每一秒都比前一秒不同,即使目不转睛地盯着,也看不到花瓣如何动作,只见整朵花微微颤抖。

 

从发动到全开,约一小时功夫。昙花叶片坚挺,而着花的一枝,开花前大叶小叶瘫软,似乎在凝集所有的力气摧开花朵。含苞初放,飘出股股幽香。凑向花前,反而闻不到。盛开时直径盈呎,花瓣分三层,乳白色半透明,簇拥着排成半圆的花蕊,雌蕊顶着浅黄的粉头,雄蕊撑开羽毛似的小雨伞。花萼瞬间弹开,背面粉红,侧面淡绿,似芭蕾舞者以优雅的弧度张开的双臂,向四周伸展,护住到世间一晃的尤物。



次日清晨,我亟不可待地对同事描述昙花开放的奇迹,拉上大家去看,只见花合拢成未开时的模样,疲倦地垂下。花仙已去,衣鬓留香,仍然可闻到未散尽的花香。中文用“昙花一现”来形容短暂的辉煌,西方人称此花为“夜皇后”,The queen of the night。观昙花夜放,看植物的生命力如何以极动人的形式展现,是一生之中不应错过机会。此后,每年昙花结蕾,我不止“一日看三回”, 猜测何时花开,思量约哪些人来赏花。三月来到的学者与木棉花有缘,此时到中心的访客,与昙花有缘。

 

花在九楼,办公室在八楼。我和秘书郭少玉跑上跑下,布置“会场”,将正开的大蓝桐,兰花陈列台上,预备茶水,零食。正是荔枝季节,果品不做多想。有一年花开得早,晚饭后回来,推开楼下的门,便闻到楼上飘来的香气,众人咿呀。我始终不明白,为何昙花种在关教授家时,总开在夜间十一点左右,来到中心后,天刚刚黑定,“演出”便开始了。忘了一共多少次,每次和哪些人一道赏花。曾经有来自上海的一位做文革研究的学者在座,给大家讲他文革期间他作学生领袖的故事。然后感叹道,赏花观月这类“小资产阶级情调”,文革都会受到批判。美即罪的时代终于过去,值得庆幸。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USC

昙花带来过一次奇妙的缘分。内地来的作家钱钢,和美国的政治学教授蓝梦玲 ( Patricia Thornton) 当晚一道坐到花前。蓝教授问钱钢去过美国没有,“没有”,“你要是去美国,最希望到哪里去?” “Hartford”,钱钢答道。“是啊,大家都想去哈佛”。钱钢说明,他希望去拜访的不是哈佛,而是叫Hartford的地方,因为自己对留美幼童非常感兴趣,一直向往去看看这个与中国近代史上一桩颇有意义的事有关的小镇。蓝教授听到吃惊不小,她任教的学校“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正在此地。她走开一阵,回来对我说,“我的中文不好,请替我告诉钱钢,我刚刚打电话和学校负责学术交流的同事商量过了,我们很乐意邀请他去访问一个月”。可以想象当晚我作为信使的愉快,钱钢梦想成真的兴奋。中央电视台连续纪录片《幼童》的制作,在昙花的芬芳中拉开序幕。


近日有记者访问Patricia Thornton教授,她说起中心, 都哭了,说在中心的日子, 是the happiest time of her life.


Maria Morgan教授参加中心的昙花会

 

美丽且打扮时尚的Maria Morgan教授参加过一次昙花会,我还替她拍了一张花前玉照。她研究中国的汽车工业,第一次到中心来时,我带她到电脑前,用分类检索,立即看到中心有关的馆藏。书架上,她需要参考的书全排在一起。她高兴极了,说真正是“寻遍天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后她多次来,成为中心的“熟客”之一。几年不见,后听说她得癌症去世了。她在花前灿烂的笑容,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古往今来的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何尝不是昙花一现?

 

本文曾发表于《南方周末》,经作者修改后授权“渡十娘”推送。

本文作者熊景明近影


熊景明其他作品:

许纪霖,《一个民族的精神史》

读顾彼得《彝人首领》,一位俄国人的大凉山探险

单伟建:从戈壁走出来的跨国金融家

史景迁,《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熊景明荐书:《被遗忘的王国》等五种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0,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熊景明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