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到密西西比河畔访马克吐温家

渡十娘all 渡十娘 2021-01-22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周仰之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周仰之



祖籍中国湖南。理工出身,移居美国三十年,客居上海三年,现居美国加州圣荷西。曾供职日本和美国高科技公司,中文写作十多年,著有《人间事都付与流风》,《梦思故国静听箫》,《斯人已远》三本书,电影剧本《战地日记》以及“东边日出西边雨”,“高城望断”,“杰克的幸福生活”,“四月”等小说散文若干。其中《流风》一书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奖,《梦思》一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016年年度传记记实类十佳好书。




相关阅读:

上海印象之"斗智斗勇"(上)
上海印象之"斗智斗勇"(下)
生了好女儿的你可以在上海呼风唤雨吗?
四十也不过如此
一根鱼刺,两种际遇;美国医生到底行不行?

我与顾骧先生的一段忘年交




 


我到美国来快二十年了,跑过不少的地方,但到美国南方的次数屈指可数,认识的南方人也不多。

 

偏偏我女儿挑中了南方最有名的学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at St Louis上学,让我们在2008年一年中就去了圣路易斯两次。而且我女儿也像别的刚刚成年的青少年一样自信、自负,急于摆脱父母的呵护,每次去都不大抽得出时间来接见痴心的父母。

 

不能老坐在旅馆里等待召见的丈夫和我也就有了时间和闲心在这个城市和它的周围游玩了。

 

圣路易斯其实算不上南方城市,它在美国的中部,但因为南北战争前也是一个储奴州,其生活习惯,政治观点就和南方各州比较近似了。它在密西西比河边,曾经是运输的中转站,西部开发的门户,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时过境迁,现在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外还在缓慢的衰退中。

 

从经济发达,人种复杂的加州到属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来,反差还是蛮大的。街上多了好多金发碧眼的漂亮男女,与崇尚自然肤色,衣着简单暴露,声调沉着,行事干练的加州美女大异其趣的是,这里的美女衣着保守复杂,崇尚皮肤美白,爱穿高跟鞋,声调高细、有腔有调,她们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女性的小糊涂,还多少有点装傻扮可爱之嫌。

 

黑人白人都多,东方人少见的这里多少让你感受到一点保守地方的少见多怪,管理者的迂腐死板,不难让人明白为什么此地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环境的干净有品味、食物的精致讲究,服务的周到细腻、价格的合理又让人有发现了一个藏之于深山的宝物的惊喜。

 

 

第二次的圣路易斯之行,我们安排了一天的时间去访问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镇Hannibal,这里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最著名的两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地。

 

在马克吐温的时代,美国人被欧洲人看成是靠运气好发了财的乡巴佬,美国的上流社会和文化人也多少认同这观点,作家也多半带点欧洲趣味,这调调其实现在都还存在。马克吐温的风格和这种时尚大不相同,是极有本土风味的作家,带着美国人特有的多少有些粗俗的幽默,也带着美国人旺盛的生命力和企图心,从他的身前一直红到死后,是美国人和非美国人都认同的、地道的、可以拉抬美国文学地位的伟大作家。

 

从圣路易斯到马克吐温的故乡,开车两小时。一路上郁郁葱葱,风景秀美宜人。沿途可见管理得很好的欧式农庄,路上开车的人也都不急不躁,让我们也觉得心情轻松愉快。

 

马克吐温的童年小镇Hannibal不大好找,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标示,我们费了一些周折才找到。不出所料,是个年久失修,人烟稀少,有点破败样子的小镇。在马克吐温的年代,河运非常发达,这些密西西比河傍的小镇很是繁华,如今主要是靠公路运输,这些小镇当然就萧条了。

 

小镇上比较突出的建筑都和马克吐温有关,比方旅馆、饭店、纪念品小店、纪念馆、故居、小说人物雕像等,是个为着纪念一个作家、也纪念一段逝去的生活而存在的小镇。马克吐温博物馆是镇上最起眼的建筑,我们去的时候看见一个衣着华丽的老太太不停的擦拭大门的把手,那把手已经光可鉴人了她还不停止。

 

博物馆里有一个很大的书店,里面关于马克吐温的书籍、磁带、CD应有尽有。书店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少,但看上去多半都是家境不错的太太们在做义工,包括那位擦大门把手的老太太。她们也可以做讲解,每个都非常热心。

 

虽然博物馆门票不便宜,书店的纪念品也是走的高价路线,但是要维持这个场面看样子还需要另外有赞助,毕竟这个小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流量太小。


 密西西比河

 

一眼可以望到底的小镇是马克吐温童年时生活过的地方


小镇的另一头可以看到密西西比河,到处都是有关马克吐温的建筑


镇上最讲究的房子是马克吐温纪念馆

 

妩媚秀丽的密西西比河,河边的船是用来展览的,那天有很多中学生在这里爬上爬下。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学英文课要教的,住得近的孩子就可以来看看书中所叙述的景和物了。

 

访者的另一部分是些优雅的老人,美国人年轻时手忙脚乱养家糊口,年纪大了条件好一点的就可以过一阵关注文化的知性生活了。他们知识渊博、时间充裕,很乐意和我们聊天,给我们讲解风土人情。

 

河边所立的青年马克吐温雕像

 

立在密西西比河边的马克吐温雕像貌似一个神气的船长,但马克吐温并没有当过船长。南北战争前他考取过可以在密西西比河上领航的水手执照,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拿到这个执照就可以赚到非常高的薪水、一辈子衣食无忧了,马克吐温的妈妈和他自己都非常以此为傲。

 

可惜的是南北战争结束之后这张执照成了废纸,年轻的马克吐温只好另谋生路。几经周折他终于走上了写作的路,年轻时的倒霉事竟然让他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真是世事难料。


 当时用小说人物制作的邮票

 

 小说人物画像

 

众所周知,马克吐温的传世之作就是以上面这两个小男孩为主角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本书。这两本书是作者也是那个时代每一个美国人的童年回忆,用美国人的笔写出了美国当时特有的小镇生活,带着美国式的活力、幽默和粗俗,让美国人一边读一边发出会心的微笑,也让外国人读得津津有味。


其实马克吐温开始写作时并没有写这些平淡的题材,年轻时的他也有着那个时代的丰富多彩。南北战争结束他的领航员执照作废之后,马克吐温和那时有点胆识的年轻人一样到处寻找发财的机会,他去了内华达挖银子。银子挖了三年不怎么成功,他以此为题材写了些文章,文章似乎也不是那么成功,但是他用上了马克吐温这个名字,也似乎开始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写作生涯了。

 

马克吐温的下一步行动依然充满了冒险性,他去了中东旅游,也写关于中东的游记。他这一段时间的作品虽然写得认真,照我看还是那个时代的赶时髦作品,没有达到他的顶峰。作者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和一位有钱人的女儿结了婚,过上了比较富裕安稳的生活,为他今后的写作创造了好的条件。

 

作家是个需要思考空间的职业,一天到晚为稻粱谋的话,难以写出真正宏大的作品。当然有了安稳的生活并不代表就能写出好作品,这事还得等待水到渠成的另外条件。

 

马克吐温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以后,他决定重温过去的水手生涯,他买了一条船在密西西比河上漫游,让少年时的回忆和人到中年的人生感悟交织在一起,期望能写下美妙的文章。非常好的构思,就算是今天的我都认为该到出好作品的时候了,谁知这么精心构筑下写出来的作品虽然不错,还是没有得到文章真味,到这时为止,马克吐温还只能算是个作家,不能算伟大的作家。

 

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漫游

 

有些人在非常认真的状况下能写出好作品,有些人在非常轻松的情绪下妙笔生花。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应该是写得很轻松愉快的,也是对作者当时生活的一种反动。马克吐温的家庭当时已经进入上流社会,交结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她太太就不怎么喜欢这两本书,认为太粗俗,还删掉了不少的文字。当时也有些家庭认为这两本书不应该让孩子们读到,有些图书馆拒绝收藏这两本书,马克吐温自己也没有刻意的为这两本书回家乡体验生活什么的。

 

可偏偏就是这两本类似游戏之作的书为作者带来了生前死后名,它书中的可爱小男孩长留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再多看几张相片吧。

 

汤姆索亚的铅笔画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旧版封面


哈克贝利芬原型的住所

 

翻修过的哈克贝利芬原型的住所

 

马克吐温的博物馆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镇中心的书店加陈列馆,另一部分是马克吐温家的故居加上小说原型哈克贝利芬住过的小房子,连接处也有一些展览和纪念品商店。展览部分做得很清晰,让我们注意作者的生平外对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经济、文化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好的作家都能非常敏锐的反映他那个时代和他所在地的特点而又能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者的共鸣。

和每个作家一样,马克吐温的家世对他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他的纪念馆里对这一方面也有很详细的介绍。


马克吐温的妈妈


他的大哥


他的小弟

 

马克吐温的家境原本不好不坏,他父亲是个不怎么富裕的律师,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家境出现大的变化是他的父亲过早的去世了,这一年马克吐温只有十一岁,全家人无可奈何的看着正当盛年的父亲死于现在不算什么的肺炎。

 

当时马克吐温的哥哥是报纸的编辑,姐姐嫁给了一个小商人。遇此大难,他们的妈妈当机立断对家事做了安排,她带着小儿子住到女儿家去,让马克吐温跟着哥哥过生活。但女婿家并不富裕,妈妈规定大儿子必须拿钱出来养她和小儿子,而十一岁的马克吐温则必须自食其力。

 

从十一岁开始马克吐温就开始了工作生涯,在哥哥的帮助下他在印刷厂做过工、送过报、在报社排过字,最后进入了当时高薪的航运界,当了水手,还考上了领航员的执照。

 

前面说了这领航员的执照因为时事的变迁变成了废纸,并没有为马克吐温带来稳定的生活,这还不算,还他们家带来了另外的不幸。话说马克吐温在航运界混出点名堂后就提携弟弟进入航运界,在船上当水手。那时航运界收入丰厚是有道理的,这行业非常重要之外还有危险性,马克吐温的弟弟就在一次船难中丧了生,让他一辈子后悔不该把小弟弟引入这一行。

 

学历不高的马克吐温开始写作是因为他哥哥是在报界工作,他自己也在那一行干过,知道丰富的经历是写作的好养料,就在走南闯北的水手生活中开始在报纸上写文章。

 

照马克吐温晚年的回忆,他们家有出息的也就他一个人,他姐夫一辈子生意没有做大,姐姐家的生活长期靠他的接济。他哥哥照马克吐温的说法有点志大才疏,一心想做一番事业但都不成功。马克批评他哥哥站着一个主意,坐着一个主意,而且坐言起行,说干就干,所以忙碌一生积累了不少失败的商业经验,他的商业行动包括办报纸等。

 

马克吐温自己的写作事业非常成功,作品的商业化也做得非常好,他的作品书籍经由书籍、戏剧、电影广为人知,全世界的人都为他的才气所折服,从他的作品中得到精神享受。但他本人的商业经验也同样是一个失败接着另一个失败,到了老年竟然把自己多年由写作积累起来的财富全部丢失以外还陷入了破产的困境,差点连自己著作的版权都丢失了。还好他那时名声显赫,靠着环球演讲才把债务还清。


马克吐温失败的商业活动包括一种新的蒸汽机、新的排字机等,他甚至办自己熟悉的出版社都失败了。看来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不世出的文学才华之外就不再给他商业才能了。能够洞察世态人情并把能够把它化成诙谐文字的马克吐温难道看不清自己吗?有些批评家也指出马克吐温也算是一个媚俗的作家,以他的才华应该更超脱才对。

 

积极参入并不擅长的社会商业活动、一再失败也停不下来,文字入世不够超脱,这是马克吐温辉煌人生的白玉之瑕。这要归结于现实的美国社会风气、当时的社会对商业冒险的百般追求,另外马克吐温母亲对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马克吐温的母亲中年丧夫,意志坚强、对儿女有很大的影响力,她生活态度严谨,期望儿子有世俗认同的成功事业,比如当高薪的领航员或在商业上成功等,对儿子的文学才华则没怎么放在眼里。这也可以理解,文学成就本来就可遇不可求,做父母的难以把它当成对儿女的期望。

 

马克吐温的太太对他作品也有些影响,她出身富裕,优雅有主见,非常支持丈夫的写作,但不喜欢丈夫文字中太过粗俗的部分,她扣下了一部分作品。这些书要等到她过世之后才得以出版,她丈夫很多重要的作品也是在她删掉过不少的文字后出版的。谁知道后世的读者们认为这些正是马克吐温文字中最为生动,最为美国化的部分,也许她删掉的,或者是受她影响没有写出来文字的更为精彩也说不定,想起来就觉得有几分遗憾。但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她对丈夫写作的长期支持,不可能有马克吐温这样一位伟大的,多产的作家。

 

马克吐温夫妇生有四个孩子,三个早死,只有一个女儿长大成人,嫁给了一位钢琴家,生有一女。这位小姐在纽约当女演员,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儿育女,她去世以后,作家很可惜的不再有后人了。

 

马克吐温太太

 

全家福

 

马克吐温的四个孩子有三个早逝,只有这个女儿长大成人

 

 作家的女婿是欧洲当时一位有名的钢琴家

 

唯一的外孙女曾在纽约当演员,她没有后代,是马克吐温家最后的成员

 

马克吐温虽然已经没有了后代,但他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长留人间,在这个小镇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他小说里的人物。


 山边的小说人物雕像

 

作者和他书中的人物在一起

 

作者所记录的生活也让人们一再回味。我们在小镇上吃了一顿饭,吃的据说是马克吐温在书中详细介绍过的一种牛肉三明治,味道确实和我们平时吃的不一样,牛肉末好像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细心烹调,干燥但非常入味,我们吃完一份还带了一份走。饭店干净不豪华,女侍都是高大的中年太太,很细心的为我们解说食物的特点,而价钱又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便宜,让人有被朴实热情的家庭招待的温暖。我们的一日游画下了美好的句点。


我们在这家饭店吃到了马克土温介绍过的牛肉三明治


2008年于加州圣荷西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我们是认真的!— 写在《渡十娘》破万之际


昨日更新:

客厅热文:


热门文章:


十娘专栏: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周仰之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