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人做什么工作?| 经济心理学的魅力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 2020-02-02
京师心理

大学堂

学心理学的人,毕业之后能做什么工作?

都去做心理咨询师么?当然不是。

继续做科研?可以呀,但这当然不是唯一的选择。

《心理学职业生涯手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社会实践队出品,自2015年起,深度访谈在社会各领域心理学人,讲述生涯故事,希望全方位介绍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可选择的职业方向与行业情况。

本篇文章是对中央财经大学窦东徽老师专访记录

窦东徽,本科在新疆大学学习经济学,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取得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过学习与研究,并作为博士后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工作2年。现就职于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担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系副主任与经济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

选择·专业道路的不断探索

您在本科学习的是经济管理专业,是什么促使您跨专业投入心理学的研究?

主要原因有两个。我本科读的是一个地方高校,专业是经济学。我当时学的这个专业现在听起来挺有计划经济的味道,叫国民经济管理。学的课程也很杂,微观、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财务都学过。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专业谈不上特别喜欢。同时,我又特别喜欢看一些哲学社科类的书籍,对人的心性和行为问题很感兴趣,当时还没有形成心理学的概念,就是觉得各色各样的人的这些心理和行为很有意思意思。另一方面,当时我很向往北京,想到北京的名校学习,综合考虑之下就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业。

您真正到北京学习心理学之后,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或者说这个适应的过程是什么样呢?

作为跨专业的考生,还是有一个专业shock的过程。以前觉得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心理咨询什么的,但发现实际上有这么多统计,感觉大家在学数学、学统计。所以还是有一段不适应,跟想象的不一样。后来越学得深入,就越发现它的魅力。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和机制,解释人的行为,这个对我吸引力是最大的。

您当时学硕士的时候就想好以后要走科研这条路了吗?

当时说实话也没有想好。毕业之后,就觉得自己这个劲儿还没使到头。有的人觉得好像到硕士这儿就学够了,就想立刻去工作,但我觉得自己还有一些发展的可能性。虽然实际上我知道如果越往上学,就业的路可能是越来越窄。但是,我认为我需要有一个更高的学术平台去体验各种事情,这跟就业没有直接关系。我只是觉得在更高平台上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做更多的事情,见不同的人。我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体验和经历。

当读完博又做完博后之后,就已经习惯了在高校、科研机构的这种氛围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培养一些自身的特长,这些特长可能就更适合在高校工作。所以虽然当时择业时也有一些其他选择,但优先考虑的还是去高校,正好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有一个招聘的机会,我感觉这里的研究方向和氛围很适合自己,就应聘来到了这里。

您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都涉猎过哪些领域?这对于您最后选择现在的研究方向有影响?

其实我经历还挺复杂的,我最开始在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学的是有关儿童及青少年认知发展,后来转到个性与社会性方向,跟随邹泓教授读 博士。当时主要做的一个事是帮邹老师做了一个流动儿童的课题,探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生存状况。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流动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家庭经济收入或者社会经济地位关联非常紧密。这个发现对我的触动很大。包括我现在做的一些有关流动人口的研究,有些都是从那时延续下来的一些思路和分析方法。

后来我又在清华跟彭凯平老师做了两年博士后。彭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在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对经济决策问题很感兴趣。我记得当时是2008年,他跟我讲了很多关于经济心理学的看法,比如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他的禀赋效应理论的贡献,并预测赛勒今后必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来我转到经济心理学的研究是跟彭老师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的。

奚恺元老师说希望大家做更多“life to theory”和“theory to life”的研究,而不只是“paper to paper”的研究,您觉得现在自己的研究状态是什么样? 

我自己的研究更喜欢“life to paper”的研究,即“现象为师”,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说不用去读paper,前期的积累是很重要的,这种积累有助于发现问题并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去研究它。因为人的洞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的厚积薄发的。但是做研究的思路的来说,我们整个中财心理系会鼓励研究现实问题、探讨人性的根本问题,把握住这两个关键相信会做出很好的研究。

成长·经济心理学的昨天、今天、明天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经济心理学吗?从直觉上看,经济学和心理学似乎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个直觉很对,就是“我觉得经济学和心理学差异很大”。经济学就是钱嘛,是冰冷的,理性的,而心理学是有温度的,对吧?是有关人的情绪、情感、欲望和动机,这些东西相对来说感性的,两者似乎是一冷一热的关系。

实际上,二者的关联很紧密。经济学产生的很早,树大根深,人类有交易行为就有了经济学,已经几百年了,而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是在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才建立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之后。然而在经济心理学出现之前,很多经济学家其实是在兼职充当着他们那个时代的心理学家。你会发现凯恩斯(John Keynes)他提了很多理念其实完全是心理学的,比如他讲长期预测是不可靠的。凯恩斯有句话特别有意思,他说:“从长期来讲我们是要死。”因为当时很多人特别喜欢做长期预测,喜欢说“From long run…”,凯恩斯觉得特别烦人。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长期未来的事情其实很难预测,唯一可以准确预测的就是我们都会死。凯恩斯还提出了选美竞赛理论,他说选股票就像选美,我在一百个佳丽里面选出六个,而你选择的这六个人如果和大众的选择吻合程度越高,你就赢了。就像我们选股票,就是你认为这个股票有价值没用,大家都认为有价值才有意义。包括后面他讲的空中楼阁理论讲击鼓传花,其实现在楼市就是一种,鼓声不停,这个游戏就要玩下去,鼓声一停,最后有一个接盘侠。这些理论其实都跟心理学有关,包括巴菲特和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这些人,他们一些在网上流传的投资箴言什么的,你看他们讲的其实都是心理学,很有意思。

我们再来看经济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还是属于心理学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德(Jean Tarde)最早提出经济心理学的概念。真正的经济心理学的诞生,就是从塔德提出经济心理学这个概念之后,有一些零星的学者在研究这个领域,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到二战之后这个经济心理学才真正得以发展。刚开始是纯经济学家,比如卡托纳,当然也包括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这样跨领域的奇才在研究相关的问题。后来有一批真正是学心理学的人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经济心理学才蓬勃发展起来。但这是在学科领域,真正说为大众所知的可能就是2002年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经济心理学做为一个学科的声望地位才真正有了一个提升。你来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里面很多人做的东西都跟心理学有关。最早的赫伯特·西蒙,然后卡尼曼,后来的席勒(Robert Shiller)深入探讨过羊群效应,包括前两年的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他因为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而获奖,但是他还研究过幸福感当然去年Thaler得奖之后,又把经济心理学的关注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实际上,这两个学科就是关联还是很紧密的。

具体来看,心理学和经济学在哪些方面能够产生联系?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系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释。

第一,他们从某种意义上都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科学。只要是行为科学,它肯定遵循着一定的心理规律,任何经济行为背后肯定有心理动因,所以他们之间实际是有天然的联系的。

第二,从研究的主题来说,经济学它已经研究了很多经济现象,这些现象能够给心理学提供很好的研究的选题的启发。比如说经济学发现的经济泡沫,经济心理学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切入这个问题。

第三,心理学同样也会给经济学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比如阿希(Solomon Asch)的从众研究,当时的这个研究做出来,大家觉得这是一个纯粹的社会心理学问题,那它最后怎么和经济学挂钩?所以后来发现了羊群效应,经济泡沫其实也跟从众有关系。前几年PNAS也发了一篇文章讲种族多元有助于消除价格泡沫,就是当决策团体中的成员是多族裔构成的时候,大家对价格的认定就不会那么一致,从而降低泡沫产生的可能。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嫁接。

经济心理学又是如何与消费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决策科学区别开来的呢?

首先,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交叠,因为各学科都要凸显自己学科主要的特性,所以经济学人喜欢叫行为经济学,心理学学者喜欢叫经济心理学,他们研究的很多内容是交叠的。而消费行为学,你可以说是经济心理学下面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行为经济学项的一个分支,他们是在研究消费领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但是,也有些许的一些差别。行为经济学家很多是经济学背景的,所以他们做行为经济学研究开始的时候和经济心理学研究的想法思路差不多,但具体做的时候在方法这块就分叉了。经济心理学更多采用的是心理学的方法,设计实验啊类似这种方法,而做行为经济学的可能更多的是从建模的这种思路出发。

至于经济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的关系,我们之前也进行过分析。决策相对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他们也有很多交叠的地方,包括像芝加哥布斯商学院的奚恺元老师做的很多研究,你可以说它是决策的问题,也可以说它是经济心理学的问题。不同地方首先在于经济心理学研究不仅涉及个体微观的经济决策,还涉及宏观结构或者微观经济刺激对个体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和交互作用。决策科学大多还是进行相对微观的研究,不太涉及到大的宏观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其次,经济心理学更多聚焦于和经济活动有关的心理和行为,探讨的是个体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而决策涉及的面更广,比如说生育也是一种决策,但他可能不属于经济决策的范畴(虽然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决策心理学和经济心理学是略有交叉的两个学科,但是重叠程度没有行为经济学和经济心理学那么高。

经济心理学现在发展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学者们都在关注哪些话题?

因为经济心理学起源于欧洲,所以最早是欧洲的一批学者在搞,而美国主流的是社会心理学。欧洲一直有经济心理学研究的传统,像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就是荷兰蒂尔堡大学办的,但是经济心理学文章的发表其实散见于各种top journals上,比如PNAS、JPSP和Psychological Science

关于研究领域,我们之前正好写过一个资料总结过。广义上,经济心理学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就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等,只要跟经济活动有关的都可以纳入到经济心理学这个大的范畴里。狭义的经济心理学主要研究与货币处置有关的、跟钱有关的心理和行为,主要包括消费心理学、投资心理学、税收心理学、保险心理学、储蓄心理学、赌博心理学、慈善心理学具体这些研究领域。

就目前研究主题的走向来看,我们总结主要有四大主题

第一,宏观经济结构变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相互作用。比如说辛自强老师的团队做了关于市场化程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还有国外的Shafir和Mullainathan,一个是心理学家,一个是经济学家,他们做的是稀缺对个体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通俗地讲就是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的《贫困降低智商》之类的文章实际上讲得是他们的研究,甚至包括前一阵儿很火的大米理论,Thomas Talhelm就是研究早期的经济生产方式对人际互依性的影响,其实这些也可以纳入到经济心理学的范畴。

第二个主题是微观的经济刺激,特别是金钱和奖励,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比如说周欣悦老师和她的合作者一起研究了金钱概念启动的一系列后果,他们发的一篇文章就叫The Power of Money,还有奚恺元老师做的关于over-earning有关的研究。

第三个主题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日常决策和行为机制,比如Thaler和Sunstein一起写的《助推》,以及周晓林老师团队做有关经济决策和框架效应生理机制的研究等等。

第四是通过与传统的金融投资理论结合而形成的行为经济学和分支及相关的研究和理论。比如Thaler关于股票回报率的时间模式和投资者心理账户的研究,Shiller等人关于股票价格异常波动、投资行为、土地价格和人群流动状态的研究等等。

大概现在就是这四大领域,然后从发展趋势来讲,其实经济心理学这个领域还是很火的,而且越来越火。我们做过一个统计, 2000年之后经济心理学相关的发文数量得到了一个爆发性的增长,这可能跟卡尼曼获奖有关。我们在知网上大概查了一下,经济心理学主题的英文期刊文章有1646篇,中文文章相对比较少,有92篇,但是跟以往相比也是增加了。英文期刊在2000年之前的年发文量是在50篇以下的,但是到了近几年,就平均在年一百篇左右,而且这些文章都是很有影响的。

近十年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态势,这是否会促成经济心理学发展的黄金时间?

是的。当大家对经济问题越关注的时候,它就具有成为显学的可能性。另外,当经济环境变化,人们行为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经济变量是一个比较强的变量,在研究人的行为差异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时候纳入经济变量,其他变量的影响就会消失。另外,我感觉,也不是像行为主义说的那样,有一个经济变量的刺激,人就会有一种可预测的行为。经济心理学更注重的是,人在这种强的经济刺激下会做出怎样不一样的选择。当然做出这种非理性的经济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盲目的,第二人有超越经济利益的更高层次的诉求,这是人性中比较可贵的一点。

萌芽·中国经济心理学的前景与应用

中国的经济心理学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说到我国经济心理学的发展,真正让大家感觉到的研究存在是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恢复了股市之后,跟股票有关的一些研究,比如羊群效应、组织效应,这类的文章开始出现,但这些人基本上是来自于经济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而且他们延用的是别人的方法,研究的也是过去别人研究过的一些问题,只不过是在中国情境下。现在,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其中一个特色就我们开始试图用已经成熟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比如辛自强老师关于市场化进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我们力图探索的道路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这种方式去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现在相对于其他方向来说,经济心理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人数还是比较少的。我们上次办了一个研讨会,粗略统计了一下全国做经济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发现不足百人。相对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这些比较大的门类,经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是比较少的。但是,随着经济心理学声望日隆,这个队伍在不断壮大,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汇聚一批研究者,大家来一起合作,一起攻关。

我国的经济心理学与实际应用有什么联系?

首先,经济心理学本身就是应用性的,它和应用结合的非常紧密。经济心理学会考虑很多经济变量,不管是自变量也好,还是因变量也好,很多与经济地位和钱有关。一旦涉及到钱,它就是现实问题了。所以它与消费、投资、金融的结合非常紧密。

另一方面,现在还有一个领域值得发展,就是Thaler和Sunstein提出的“助推”这个概念,它其实在经济领域和社会治理领域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助推理论本身就是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得健康、财富,决策。这之中运用了很多经济心理学的知识。比如说,京师心理大学堂最近介绍的一篇文章讲的就很好,这篇文章研究的就是怎样吃甜点会更甜,一般的想法是加糖,实际发现用圆的盘子会更甜,这就是商业助推;喝啤酒用弧形的杯子会喝得更多;吃自助餐用大的盘子会吃得更多;星巴克把喝咖啡的人的名字写错,引起大家在朋友圈转发,宣传自己;还有星巴克只卖“依云”,应用了锚定效应,因为相对二十多元的水,三十多元的咖啡就没有那么贵了。还有抖音APP,他的界面里是没有时间的,营造一种沉浸体验。这些都应用了商业助推。另一种助推就是以社会扶持、社会健康为目的的助推。比如说Save More Tomorrow计划,就是应用默认选项,以及涨工资的时候交养老金以提高养老金储蓄。还有应用心理账户扶贫,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联合国在非洲的肯尼亚扶贫时通过给当地人民发放一个盒子的方法解决了当地人存不下钱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每次拿到钱的时候建议当地居民每次拿到钱的时候可以存在这个盒子里面,这就是建立了一个专款专用的心理账户,从这个盒子里拿钱去做其他消费的概率就降低了。这就是应用经济心理学的思维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近几年开始培养经济心理学方向的专硕,这些同学在学术以及业绩上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首先,就专硕的学习而言,学生会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比如认知、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的范式会很重要。还有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设计和准实验,因为经济心理学追求很高的外部效度,所以会做很多现场实验。而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的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另外在生活中多关注经济现象,关注财经新闻,会对研究有好处。

专硕主要是面向应用,走科研的道路的人会比较少,但也有一小部分人走上学术道路。大部分人走向各行各业。经济心理学和咨询比起来,没有很明确的对口单位,但是做的事情会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各行各业其实都需要具备经济心理学思维的人,这种思维的核心是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这种思维是非常关键的。如果硬说对口的话也会有,比如“行为金融分析师”。这个岗位没有一种明确的称谓,但是这类人才是非常紧缺的。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不是我们的主观预测,而是通过和金融企业的接触发现,他们做的一些用户研究和经济心理学家的工作很像,比如怎样留住客户、怎样让客户投入更多的钱。他们现在也意识到纯经济的方法可能并不太好用,需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我接触到的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他们现在缺的就是又懂心理学又懂金融的人才。他们希望预测用户的心理,虽然他们自己编了一些问卷,但是感觉效果不太好,就向我们要一些专业的测量工具,希望对有不同的投资习惯的客户进行心理画像。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客户如果有收益,这笔钱直接打回客户的账户,客户的再投资意愿会比较低,但是如果设立一个中转站,先把钱打到这个中转站,客户就更有再投资的意愿,这其实就是心理账户的现实应用。

据您了解大家都去了什么样的公司?

去的单位类型很多,比较多的去向,一是去金融机构的,二是去互联网公司的,三是政府部门做公务员。去互联网企业的在做用户研究,希望他们能把经济心理学学到的洞察力带入到工作中。公务员则会有不同职能的分工,我希望他们能将经济心理学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社会治理中,比如扶贫、推进公共治理等。

未来·成长路上的建议

进行应用心理学方向的探索,跨专业的学习或背景是必要的吗?

我认为是这样的,但是前提是本身心理学的功底需要很扎实。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是很好的。因为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创造力是头脑中的元素多了,发生随机配对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好的匹配一旦出现,就会产生好的产品。

请您为同学们推荐一些经济心理学领域的期刊和书籍

首先是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影响因子虽然不高但在稳步提升。顶级心理学期刊中越来越多出现和经济心理学有关的文章。还有就是四大营销学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Journal of MarketingMarketing Science。书籍的话,影响我个人的第一本有关经济心理学的书是《决策与判断》,虽然主要是讲决策与判断,但是里面有很多内容和经济心理学关联紧密。我认为比较好的书还有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以及塞勒的《错误的行为》、《赢者的诅咒》,还有与消费定价有关的《无价》,另外,露西·阿科特和理查德·迪弗斯的《行为金融:心理、决策和市场》这本书很棒。国内教材有俞文钊老师所著的《经济心理学》,我们中财心理学系的老师们也出过一些书,比如翁学东老师的《投资心理学》,辛自强老师主编的《经济心理学案例集》。我们的公众号“中财应用心理”有一期专门推荐了经济心理学相关书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学堂君

窦老师的这篇专访既丰富又专业,让学堂君受益匪浅啊~自卡尼曼和塞勒先后凭借在经济心理学,或者说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可以说让不论经济学还是心理学研究都打开了一个新维度。而我们也看到当前如火如荼的领域在国内还不温不火,这些采访一定能鼓励更多研究者涉足。



采访者 | 王子艾、鲍瑞佶

编辑 | J16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直男 | 声控 | 小黄片 | 口红 | 心机婊 男女友情

 物质主义 | 仪式感 网恋 | 单身 | 父母

相亲 | 秀恩爱 | 出轨 | 离婚 | 爱情

拖延 | 自恋 | 撩妹 | 心理咨询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