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翁万戈 | 陈洪绶的书法

请关注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4-04-14


艺术史界
陈洪绶的艺术
翁万戈著

在中国艺术长廊中,陈洪绶是极具个人风格、对后世直至当代中国人物画家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前人评论他的画“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翁万戈先生对陈洪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几十年的研究历程中,他走访于世界各地探寻陈洪绶墨迹,对陈洪绶的生平及艺术做了大量考订和深入研究,凭得天独厚之条件及锲而不舍之精神,完成本书撰写,同时也成为其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论的实践范例。


#6大章节

陈洪绶的生平
陈洪绶的绘画
陈洪绶的书法
陈洪绶的诗文
陈洪绶书画的鉴定
陈洪绶的影响

#9个重要附录

关于陈洪绶《龟蛇图》
关于陈洪绶《水浒叶子》(黄君倩刻)
关于陈洪绶《宝纶堂集》
陈洪绶书画编年表
陈洪绶书画附表
陈洪绶款印
陈洪绶名号演变表
陈洪绶名款编年表
陈洪绶印鉴编年表



陈洪绶的书法 总述

翁万戈


综观陈洪绶现存的一生字迹,可以说他自幼即开始用功临摹法帖,然后参以己意,作各种试验。因为他富于创造性,所以不容易推测他在何时最受哪一家哪一种帖的影响。大致说来,黄涌泉认为他“早年从欧阳通的《道因碑》用功,中年参学怀素,兼收褚遂良、米芾之长,并得力于颜真卿的《三表》”。这话是不错的,而且可以进一步说欧与颜对陈氏的影响最大——从欧取骨,从颜取肉;从欧得方折,从颜得圆转;从欧得秀峭之气,从颜得磅礴之势。但他是极富有智慧好奇心的人,虽然他说过“学书者竞言钟(钟繇)、王(王羲之),顾古人何师?”他一定也临摹过钟、王。黄苗子认为陈氏的行草书似源于虞世南的《积时帖》,观察寻味后,可以看出这位初唐大家对陈氏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他没有留下一幅隶书或章草(只有早年《摹古册》第四页用隶书署“洪绶”两字),可是汉隶如《史晨碑》《曹全碑》等的撇、捺外拓,是否给陈氏以相当的启发,倒也是值得探索的一项。他自幼就喜欢用古体字,例如“秋”作“龝”,“风”作“凮”,“气”作“炁”,……不胜枚举。这些古写,多自隶、隶草及章草中来,这也是崇尚古意的一种表现。概括说来,陈氏到三十岁左右开始显出他的自我面目,例如丁卯(1627年)夏在一幅红梅小鸟上自题七言绝句的字,及同年仲冬在为杨闇生作树石扇面上题张子厚五言诗句的一小段,长方的字形,内敛的结体,外拓的撇捺,细劲的笔致,都为晚年成熟的风格露出踪迹。但是他书法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过了两年,到己巳(1629年),他作风一变,似乎受了晚明四大书家邢、张、米、董(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中张的影响。张氏书法有奇特的风貌,“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硬劲雄健,气势纵横,可能正合了三十二岁人志高气昂的口味。张氏生于1570年,比陈洪绶长二十九岁,早有书家之名,在江浙一带,他的作品传播一定相当广。按张氏在1607年参加殿试,名列第三为探花,即任翰林院编修,以后官至内阁次辅,累世仕宦的陈家及来家(来宗道家)想有往来,则陈洪绶接触到张氏书法并不为奇。以陈氏己巳秋暮《自书诗册》与张瑞图1621年书《后赤壁赋》对比,其用笔、结构等等非常相似,当非偶然。很奇怪的是,只有一年写这种字体,到了次年庚午(1630年),他就转向下一期的颜体风格。这令人怀疑,是否与当时的政治变化有关:因为丁卯八月熹宗崩,思宗在即位后除掉了弄权专政的魏珰;戊辰是崇祯元年,三月张瑞图多次请辞终于获准;但到了己巳,崇祯二年二月,思宗因瑞图善书,为魏珰所好,曾为其生祠书碑文,定罪后准其纳银赎罪且降为平民。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志求进的青年,当然不愿被人看作崇拜罪臣的分子,改变张体的书法,也是合理的措施。但以美术论美术,则在陈氏书法的发展过程上,这是他至此最成功的一步,而《自书诗册》是他早期(1618年到1630年)的杰出作品,极其自然的豪情奔放。到了中期(1631年到1644年),他逐渐转方为圆,由瘦化丰,有不可否认的颜真卿行草书影响,丙子(1636年)的《行草书自书诗卷》是代表作,豪迈跌荡,以气势取胜。过了三年,他逐渐走向结体瘦长,运笔细劲,欹侧取势的晚年风格,尤其是字内各部以不平衡造成古拙奇肆之感,例如“时”字的“日”旁夸大,“寺”旁侧身作陪。这转变中的代表作是他在癸未(1643年)元旦《致祝渊诗翰》,显出他吸收了颜体的养料,但能入能出,发展了慷慨激昂的风神,自成一家。晚期(1645年—1652年)一共八年,是陈氏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最后阶段,本期前半的高峰作品是《五十自寿诗》卷,书于丁亥暮冬(1648年初)。全卷以情感运笔,字如其诗,历经丧乱,以歌当哭。论书者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说,而继之以“明尚势”,这对于晚明诸家,如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来说是相当恰合,对陈洪绶亦然——《五十自寿诗》卷即从字的结体,运笔挥墨,到成篇的章法,都极有气势。到了这时,陈氏字体的姿态展出险侧劲拔之势,富于动感。明代初兴时馆阁体霸占书坛,在赵孟頫典丽秀润的作风笼罩下求工避拙;中叶则复古为务,近则宋之苏轼、黄庭坚,远则魏、晋之钟繇、王羲之,造成太平时代的温厚文雅风气;只有到了晚明大厦将倾的半个世纪,艺术反映了政治局面,有识之士在危急存亡之秋大声疾呼,其书法打破了古典法度的樊笼,无拘无束地发挥了个性——陈洪绶就是其中的一员健将。甲申后的“遗民”字,尤其生拙奇纵,悲愤不平之气,自然流露,毫无造作之迹,所以其艺术感染力极强,而后人难于摹仿,亦不可摹仿。

自书诗册(三十四页选四) 纸本 1629年

行草书自书诗卷 纸本 31厘米*361.5厘米 1636年 故宫博物院藏


致祝渊诗翰(五通选四)纸本 26.9*9.9厘米不等 约164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晚期后半即陈氏一生的最后四年,雄心早逝,豪气已消,而忧伤无尽,字的结体较紧,反映其内敛性,向左的撇及向右的捺常常伸出,还保持他的飘逸风姿。一组画上的题字,可以作代表:己丑(1649年)仲冬《南生鲁四乐图》卷,庚寅(1650年)仲夏《陶渊明故事图》卷,及辛卯(1651年)孟夏《三处士图》卷,都有不少相当工整的小型行楷书。这阶段的字同以前相比,真如孙过庭所说:“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接着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信然!

四乐图 绢本设色 30.8厘米*189.5厘米 1649年 苏黎世利特伯格博物馆藏


陶渊明故事图 绢本设色 30.3厘米*308厘米 1650年 美国檀香山美术学院藏


三处士图 绢本设色 23.2厘米*137.2厘米 1651年 翁万戈藏


总之,陈氏在书法上的成就,为画名所掩。他的遗迹显示中晚期的作品,有个性强烈的自我面目,达到相当高度的艺术造诣。但是三百年来,他的书法并没有得到其应得的重视。陈氏绘画的格调古雅,其书亦然。宋代姜夔曾说:“作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这可以当对陈洪绶的评语。



目录

丛书总序 王立翔

自序 翁万戈

第一章 陈洪绶的生平

一、 生卒

二、 家世

三、 地域

四、 时代

五、 一生事迹

第二章 陈洪绶的绘画

一、 现存作品分述

(一) 有年款的画

(二) 无年款的画 

二、 总述

三、 版画

第三章 陈洪绶的书法

一、 有年款的书迹

二、 无年款的书迹

三、 总述

第四章 陈洪绶的诗文

一、 各家品评

二、 分析

(一) 诗文传统

(二) 创作思想

(三) 作品特征

第五章 陈洪绶书画的鉴定

一、 绪言

二、 举例分析

(一) 人物组

(二) 花鸟杂画组

三、 结语

第六章 陈洪绶的影响

附录一 关于陈洪绶《龟蛇图》

附录二 关于陈洪绶《水浒叶子》(黄君倩刻)

附录三 关于陈洪绶《宝纶堂集》

附录四 陈洪绶书画编年表

附录五 陈洪绶书画附表

附录六 陈洪绶款印

附录七 陈洪绶名号演变表

附录八 陈洪绶名款编年表

附录九 陈洪绶印鉴编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更多精彩内页




艺术史界
陈洪绶的艺术
翁万戈著
定价:158.00元

天猫旗舰店购书链接


“艺术史界”系列




《莲与龙:中国纹饰》

【英】 杰西卡·罗森 著,张平 译

邓菲 李晨 沈水 施静菲 李宝平 校

👉杰西卡·罗森《莲与龙:中国纹饰》出版

👉杰西卡·罗森、郑岩、毕斐 | 《莲与龙》新书分享会全记录

《莲与龙:中国纹饰》是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著名学者杰西卡•罗森爵士的重要著作之一,英文版原著由大英博物馆于1984年发行。本书选取了“莲”与“龙”两种代表性的装饰,研究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及其内在驱动。作者利用丰富的考古材料和博物馆藏品,涵盖石窟、陵墓、家具、银器、陶瓷、纺织品和书籍等多种媒介,视野宏阔,研究细致,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中文版在原英文版的基础上,由作者亲自补充了许多新图,修订了部分内容,期望让中文世界的读者从中受益。


《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

石守谦 著

👉“艺术史界”新书 | 石守谦《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艺术史学者石守谦长期关注中国画史的发展,本书即为其聚焦于“山水画”一门,尝试透过“画家与观众互动”此一角度,对“山水之史”何以产生变革的根本问题予以反思和解答。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唯论者大多较注意其中形式风格本身的变化发展、或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虽累积出相当之成果,却也让人逐渐意识到所谓“风格内在规律”已无法充分解释山水画此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有鉴于此,作者在一面回顾始于十世纪、止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西方艺术史中的中国山水画》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 著 李伊晴 译

👉詹姆斯·埃尔金斯《西方艺术史中的中国山水画》新书出版

本书是以全球艺术史的宏观视角叙述中国山水画在艺术史版图下的面貌,也涉及中国山水画史所体现的艺术史全球性和本土性的问题。作者试图对中国山水画叙事存在的"西方中心论"提出质疑,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或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在西方美术史学中被描述时,它们是如何呈现在西方美术史学学科中的。本书以西方的中国美术史作者,从早期的费诺罗萨,到喜龙仁、罗兰、罗樾、李雪曼、方闻、苏立文、高居翰等现代学者的著述为研究对象,对隐含的比较原则进行了哲学的解读,认为在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夏皮罗、贝尔廷等权威的笼罩下,西方美术史学对待非西方美术的研究不免有"西方中心"的色彩。书中不仅涉及中西方画史,且涉及西方历史哲学和艺术史编纂学的方法论等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近期好书推荐
61件印象派精品闪耀外滩,展览图录全方位解读艺术家群像
解开中国陶瓷的通关密码 |《陶瓷手记4》全球首发
卢甫圣的《中国书法史观》
一位日本摄影师的中国之旅 | 山本讃七郎和他的北京山本照相馆
中国法帖珍赏 | 书法史上最著名的12件传世墨迹
1000幅速写草图+圈叉教学法,原画师羽山淳一的人体动态速写课来啦!

诚招!

微店、抖音,公众号,网店、社群、团购、馆配等各平台分销商~

(后台私信或留言)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一键直达上海书画出版社官方微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