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

其他

《太平洋学报》2023年第1期目录

《太平洋学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官方网站:www.pacificjournal.com.cn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刊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太平洋学报》2023年选题方向及2022年总目录

《太平洋学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官方网站:www.pacificjournal.com.cn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刊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6期目录

《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6期目录《太平洋学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官方网站:www.pacificjournal.com.cn
其他

战略议程转变与美国对盟友政策的重塑——以五眼联盟限制华为5G为例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战略议程转变与美国对盟友政策的重塑——以五眼联盟限制华为5G为例刘江韵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跨境数据治理体系的多维变革及因应之策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跨境数据治理体系的多维变革及因应之策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解析日本学界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歧见及启示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解析日本学界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歧见及启示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欧盟强化对华经贸防御工具的动因、举措、影响及中国应对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欧盟强化对华经贸防御工具的动因、举措、影响及中国应对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英国对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的立场:认知、影响与中国的应对

navigation)也构成了维护英国海洋安全的重要目标。换言之,英国将南海视为对维护海洋贸易和能源运输线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咽喉地带。英国在历史上曾一度站在了“海洋自由论”(Mare
其他

克服知行矛盾:中国—东盟合作与地区秩序优化

ARF),标志着中国对东盟作为地区安全对话架构主导者的认可。2010年10月,东盟建立东盟防长扩大会(ADMM
其他

论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对华海上博弈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论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对华海上博弈
其他

北约对华政策调整走势及其影响

Jr)上台后,延续了特朗普对华遏制和打压政策,但改变了美国不断指责盟国、独自压制中国的做法,联合北约盟国共同对华施压,全面推动北约调整对华政策。而美国学者吉尔福德·艾肯伯里(Gilford
其他

世界政治视角下的国际战略格局(2001—2021)

年间,大国实力与战略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位学者又准确地指出,“大国实力对比变化必然要引起大国间战略关系变化。到了2005
其他

《太平洋学报》2022年选题方向及2021年总目录

《太平洋学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官方网站:www.pacificjournal.com.cn
2021年12月3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公共产品与国际经济秩序:起源、当前挑战与重塑

将新兴经济力量纳入国际经济机制,分担该体系的一定义务,可降低交易成本并扩大按现有主导规则行事的主导国数量;于中国而言,
其他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

Seven,简称G7)成员国意大利率先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之时,时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加勒特·马奎斯(Garrett
其他

域外竞争、政治关系与国际贸易 ——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域外竞争、政治关系与国际贸易——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孙泽生
其他

“五眼联盟”转型:内容、原因与影响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五眼联盟”转型:内容、原因与影响凌胜利
其他

论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战略推进取向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论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战略推进取向李靖宇
其他

多利益攸关方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动因与路径选择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多利益攸关方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动因与路径选择于宏源摘要:多利益攸关方是弥补《巴黎协定》达成后主权国家治理赤字和打破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要素,它们长期参与全球气候谈判与治理且实现了自身的数量增长和身份转换。多利益攸关方的影响路径主要体现为气候治理多维“软权力”、谈判议题内容设置与调整。究其发展动因,不仅是气候治理体系碎片化带来的谈判参与政治空间扩大化,而且是全面提升气候治理行动的重要选择,更是联合国“零排放竞赛”等重塑气候治理权威的需要。然而,多利益攸关方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依然存在价值诉求差异、代表非均衡性、独立性较弱等种种局限。为此,需要推动“自上而下”的联合国管理制度以实现多利益攸关方对于气候治理的有序参与,同时以“自下而上”的最小化多边主义路径实现气候治理的有效参与,并突出多利益攸关方在气候治理体系规则中的独立地位。关键词:多利益攸关方;气候治理;路径依赖;国际合作;多边主义作者简介:于宏源,男,山东烟台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资源政治、全球环境治理气候外交等。正文摘读治理是当代最复杂的系统性治理,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行为体和多维治理机制在内的机制复合。“多利益攸关方”这一概念相继出现在《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议书》《联合国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生物多样性公约》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谈判过程和内容中。从全球气候治理与谈判来看,“多利益攸关方”(Multi-stakeholder)概念的确定是一个渐变过程。在早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缔约方(Party)、非缔约方(Non
其他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俄伙伴关系外交的经验与启示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俄伙伴关系外交的经验与启示于游、高飞摘要:当前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网络。在网状的国际政治结构中,大国关系对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建设具有示范效应。不断成熟发展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国家间交往提供了有益经验,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俄伙伴关系外交逐渐形成了和平、平等和包容的特点,不仅为两国关系发展带来了切实利益,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多样化、均衡化方向发展,维护了大变局时代世界秩序的基本稳定。通过梳理中俄伙伴关系外交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特点和建设的路径,中俄伙伴关系外交具有巨大的外溢效应,对未来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新型大国关系;伙伴关系外交;中俄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作者简介:于游,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俄关系、俄罗斯外交;高飞,男,辽宁铁岭人,外交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交学理论、中俄关系。正文摘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大国关系对国际和平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国际社会期待构建均衡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应对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时提出,中美应拓展两国利益汇合点和互利合作面,努力把两国合作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内容,目的是打破“修昔底德陷阱”,开创大国和平相处、平等互信的新模式。然而,在近年来的外交实践中,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受阻,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面临挑战。相较而言,中俄睦邻友好关系同样是在冷战后国际形势经历深刻复杂变化的动荡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双方从双边层面逐渐积累互信,进而在有关国际秩序及其他重大问题上凝聚共识,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升级。“发展中俄关系不封顶、不设限”,“中俄关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密切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典范。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结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一、中俄伙伴关系外交的发展历程与特点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顺利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提出“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和进行互利合作”关系。199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两国领导人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宣布,将中俄关系提升为面向21世纪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在叶利钦访华期间,两国将双边关系提高到“面向21世纪的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中俄睦邻友好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想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中俄关系。2011年6月,中俄两国以共同庆祝《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署10周年为契机,推动双边伙伴关系升级,提出建立致力于发展平等互信、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2年6月,普京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正式将两国关系提升至“加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两国宣布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到新阶段。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进一步将双边关系提升至“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总的来看,伙伴关系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贯穿了冷战后中俄关系近三十年发展的主线。中俄两国将彼此身份定位为“伙伴关系”,不断拓展伙伴关系外交的广度和深度。在政治上,中俄两国不断加大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声明、文件、协议等,使双方持续稳定的合作具备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律保障。军事合作不断深入,联合军演的实战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中俄两国在战略互信和军事合作领域走上了“肩并肩、背靠背”的路径。在经济上,中俄着力深化利益交融,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经贸关系快速发展,贸易额不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事务上,中俄相互协调,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携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认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是一个新的外交概念,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决定。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重新定位中俄关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按照这一定位,中俄双方在解决边界问题方面明显提速,为稳定中国北部和西部边疆安全,拓展与中亚的合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奠定了基础。普京高度评价中俄伙伴关系,认为两国国家利益的共同点建立在俄罗斯和中国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彼此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共同态度是我们战略合作的基础,也是我们把发展俄中特殊关系看作是我们共同的伟大成就的原因,“俄中合作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如果我把这种合作称为两国悠久交往史中的最好合作也并不过分”。中俄新型关系的发展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打下了基础,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将合作共赢置于大国交往的核心地位,突破了大国间以冲突和竞争为主的传统关系,以其全新的国际交往理念丰富了国际合作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俄伙伴关系外交逐渐形成了和平、平等和包容的特点。第一,中俄伙伴关系外交具有明显的平等性,政策表征是相互尊重。伙伴关系外交是中俄基于历史教训和现实需要的选择,双方历史上的三次结盟均以失败告终,历史经验表明,伙伴关系外交是中俄实现合作的有效路径。伙伴关系外交要求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要相互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没有追随西方在政治上对打压中国煽风点火,中国也没有因俄罗斯面临的巨大经济困难而落井下石,两国在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情势下催生了政治互信。西方学者也因此认为,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两国结束数十年敌对状态努力的结果,也是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第二,中俄伙伴关系外交具有和平性,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伙伴关系与军事同盟最大的区别是不设假想敌,排除了军事因素对国家间关系的干扰,致力于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以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处理国与国关系。中俄两国都认为,冷战时期的结盟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国际问题,现在需要建立新的灵活联盟,而不是传统的永久集团。中俄伙伴关系外交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特征有助于两国根据国家利益处理不同的对外安全与经济问题,增加外交的回旋余地。伙伴关系外交顺应冷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协调,在涉及本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互相支持,同时保留政策的灵活性,为避免局部大国矛盾和热点冲突安上了减震器和安全阀。第三,中俄伙伴关系外交具有包容性,政策表现为双边与多边网状机制形成联动。中俄伙伴关系外交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和共同追求,同时保证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依然能够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具体来看,中俄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排他性。中俄伙伴关系外交发展的同时,中国同世界上其他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相继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共同组成了严密的伙伴关系网络。中俄伙伴关系外交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中俄印、中俄蒙三边交流,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机制中共同发挥引领作用,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中,双方的协调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双边伙伴与多边协作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形成。二、伙伴关系外交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路径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汲取了冷战对抗教训,都把实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视作核心目标。在国际上,美国不断推动“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在亚太地区强化美日军事同盟,插手台湾事务,防范中国崛起,形成了对中俄的双遏制,中俄两国面临相似的国际环境。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以大西洋主义外交政策为主导方向,试图与美国以及西方世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然而随着“北约东扩”,俄罗斯领导人开始着手调整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开始兼顾对外政策中的东西平衡,1993年出版的俄首部外交政策纲领性文件《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基本原则》正式提出了东西方平衡的双头鹰政策。从中国方面来看,从中共十二大开始,中国已经明确提出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也不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同样,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中国开始与巴西、俄罗斯等国建立“伙伴关系”,以此增加外部世界与中国合作的共同利益,增进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成本,防止出现其他国家联合阻止中国崛起的可能。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和价值选择,伙伴关系外交由此成为中俄两国共同的选择。从本质上来看,中俄伙伴关系外交不同于冷战时期西方阵营内部的“盟友—伙伴”关系调整,而是为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塑造一种“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平等、和平、包容的国际合作范式。第一,军事交流推动伙伴信任的起步。冷战时代,中苏两国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对抗和军事对峙,军事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因此成为中俄走向互信的第一步。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0年4月,中苏达成《关于国界地区减少驻军和建立信任的协定》;1991年5月,中苏就东段边界达成协议。1992年1月,中俄两国领导人在纽约会晤后,双方军事交流随之拉开了序幕。1992年2月底,独联体武装力量总参谋长萨姆索诺夫上将访问中国,5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赵南起上将访问俄罗斯。随着两国军方高层信任的增加,3月至11月,中俄双方在北京顺利进行了三轮有关削减边境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信任的谈判。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中俄双方签署了以“睦邻”和“互利”为基础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的联合声明》和《两国政府间在彼此削减边界地区武装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问题上的相互谅解备忘录》。《备忘录》明确提出两国在1994年底前达成两国政府间协议,并根据协议将两国军事力量削减到与两国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使边境地区军队只具有防御性质。俄罗斯方面表示,这项文件的签署朝着结束我们两国边界地区军事对峙状态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也标志着双方军事信任关系的初步建立。随着中俄两国军事领域信任的提升,双方交往的层次和频率不断提高。1994年7月,迟浩田国防部长访俄,两国签署了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协定;9月,两国发表了关于不将本国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1999年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访华,2000年中国海军舰艇对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回访,此后双方海军交流频繁。联演联训一直是中俄两国军事合作的重要内容。2005年两军举行了中俄(苏)建交55年来的第一次双边军事演习——“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标志着自20世纪60年代交恶后两国新型军事互信合作关系达到了四十年来的新高点。此后,两军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举行了20多次各类演训活动,规模涵盖战略战术各个层级,领域涵盖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范围由陆地拓展到海上、空中等多维空间。2009年,中俄建立“弹道导弹发射相互通报”机制——《弹道导弹和商用舰载火箭发射通报协议》,标志着两国在军事与安全领域的信任进一步提升。《2017—2020年军事领域合作发展“路线图”》的签署是对中俄双边军事合作进行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也是两国高水平战略互信和战略协作的最新体现。第二,磋商机制畅通伙伴交流的渠道。1996
其他

全球海洋法治面对的挑战与对策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全球海洋法治面对的挑战与对策傅崐成摘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致力于依法治海,合作建设全球海洋法治的环境。然而目前国际社会面对这一需求,不但欠缺成文的国际海洋法规范,习惯国际法也因为种种困难而高度欠缺。加上世界上许多小国欠缺依法治海的科技能力或财务能力,导致海洋上的权利关系不平衡。此外,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还是若干传统海洋霸权国家的政治领袖,始终默默抱持着“欧洲中心主义”或冷战思维,无意推展海洋法治。本文就这些挑战一一举出了具体的实例与分析,并建议善用双边与区域协议,提高习惯法的地位,强化联合国系统,联合世界上坚持主权平等的国家群体,共同面对困难,发挥集体智慧,不急不躁地逐步推展海洋法治。关键词: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法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习惯法;成文法作者简介:傅崐成,男,中国台湾人,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海法与争端解决中心主任、《海洋法律与政策》
其他

中国周边安全新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Americana)给这一地区提供了有利的战略环境。然而,现在的中美关系紧张,却引发了人们对亚洲未来和新兴国际秩序架构的忧虑。新冠疫情的暴发,加剧或者推动了周边变局的加速演进,这尤其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他

在世界大变局中推动国际秩序演变的方略和新视角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在世界大变局中推动国际秩序演变的方略和新视角陈须隆摘要:国际秩序进入动荡调整期。中国应根据不同情势采取维序、改序、增序、融序和创序的“五序”方略。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国际安全、经济、政治秩序,同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全球化转型带来重大影响。国际秩序演变受制于大国战略竞争,中国要在妥善应对这场新式且持久的大国战略竞争中积极塑造国际秩序。中国要坚持不懈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将其作为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有效路径,为此,要推动伙伴关系的“六化”——战略化、全面化、全球化、多样化、网络化、持久化,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要义的国际秩序观,并在新领域的建章立制方面积极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新的全球主义,催生新全球观和新人类观,这决定了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核心诉求及属性,它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平台塑造新型国际秩序,并通过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引领海洋秩序的变革与建设。关键词:“五序”方略;新冠肺炎疫情;大国战略竞争;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简介:陈须隆,男,山东青岛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正文摘读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世界大变局的新变量,其在加剧国际格局大裂变的同时,对国际秩序演变起到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秩序演变?如何把握先机和主动,积极引领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加速演变?本文试图提供一些思路和答案。一、国际秩序进入动荡调整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国际秩序进入动荡调整期,新序与旧序并存,失序与增序交织,调整、变革与重构势不可挡,演变进程在曲折中提速、在动荡中前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续增,美国和其他西方势力则图谋通过制定新规则、建立新阵营等方式维护主导权,秩序演变中的南北矛盾、东西矛盾有所上升,地缘政治、经济竞争加剧,科技因素凸显。同时,各方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也在上升,呼唤以共商共建共享为范式的全球治理秩序;地区一体化势头强劲,推动地区秩序朝着共同安全与共同发展的方向演变。随着中国和平发展势头增强,力量不断壮大,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中国因素”愈发凸显和重要。中国宜乘势而为,与时俱进,综合施策,推动国际秩序良性变革,使之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不断前进。二、推动国际秩序演变宜施行“五序”方略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那样,“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国际秩序绝非铁板一块,对待国际秩序演变应根据不同情势采取不同对策,综合考量,可采取以下五种方略。一是要维序,即维护仍然合理适用的国际秩序。主要是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等。同时要增强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多边机构的效力。厉行法治愈发必要。维序宜高调并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二是要改序,即改革那些落伍失当的国际秩序。主要是改革美国和西方主导的、对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不公不利的经济金融秩序,包括美元霸权秩序。要继续联手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改革。同时,妥善处理安理会改革问题,多体谅并照顾新兴大国的改革诉求,积极考虑并优先解决非洲国家“入常”问题。改序要坚定不移且循序渐进。三是要增序,即增加满足新兴国家国际秩序诉求的秩序版块和要素,实际上是局部创新和建构,本质上是国际秩序的增量和新生事物,可称为新兴秩序。主要表现为利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兴机制深化内部合作并拓展外延机制,发展伙伴关系,包括创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增序要有担当并群策群力。四是要融序,即促进新兴秩序与西方保守、排他性秩序的融通。主要是寻求与美国主导的旧的军事同盟体系和新的经济体系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防止新兴秩序与保守秩序的二元对立,设法模糊二者边界并置入融合因素,密切与其成员的合作关系,留下更多弹性空间,逐步交融并寻求加入。融序要有耐心并迎难而上。五是要创序,即携手创建适于新时代、新世界的新秩序,为老问题提供新答案,为新问题提供好答案。主要是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既包括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灾情疫情等老问题,也包括网络空间、外太空、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治理的新问题。创序要共商共创,重视智力支持。三、国际秩序演变的新冠肺炎疫情视角新冠疫情大流行是21世纪第三次全球性危机,是“人类第一场非传统安全世界大战”,带来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恐将世界拖入“动荡时代”和“失望十年”。新冠疫情使国际秩序加快进入动荡变革期。3.1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安全秩序产生影响新冠疫情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暴露了各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短板,凸显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加剧经济安全化趋势,使非传统安全实现了对传统安全的“完美逆袭”,使“人的安全”备受重视,令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将深刻且长远地影响国家安全观、国际安全观、国际安全合作、区域安全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从而深刻影响国际安全秩序的演变与改良。3.2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经济秩序产生影响新冠疫情大流行引发全球性大封锁,造成破产潮、失业潮、断链潮、放水潮,导致自1870年以来最广泛的经济崩溃,“大萧条”以来首次出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同时衰退,全球90%以上的经济体陷入衰退。其所带来的经济困难严重影响民生,使7
其他

《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1期目录

官方网站:www.pacificjournal.com.cn
其他

论西方有关南海防空识别区议题的炒作和误导——技术瑕疵与法律事实

点击上方“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关注我们击论西方有关南海防空识别区议题的炒作和误导——技术瑕疵与法律事实曹群
其他

论新近大型自由贸易协定规制合作的不同路径及中国选择

大型自由贸易协定;规制合作;新范式;中国选择作者简介:胡枚玲,女,湖北枝江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淮阴师范学院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正文摘读
其他

“南海行为准则”的法律约束力辨析

官方网站:www.pacificjourn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