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金大宗商品 | 中国石油需求:恢复式增长进行时

郭朝辉 李林惠 中金大宗商品 2023-03-23

摘要


随着我国防疫政策加速优化,年初以来国内城市人员流动、航班客运出行均已录得明显修复,我们认为全球石油需求的“驱动东移”或已开始。在2022年10月2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石油需求:从增速放缓至驱动东移》中,我们提出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或将呈现“驱动东移”的整体特征。中国石油需求在2022年受制于疫情长尾退出而处于同比收缩区间,我们测算表观消费约为1294万桶/天,同比下降3.4%左右。


石油消费缺口修复或对2023年需求增长空间形成支撑,相比于2022年11月14日发布的年度展望《能源2023年展望:风险未平,溢价延续》中的测算,我们当前上调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同比增量至80万桶/天左右。但是,在石油需求的未来增长预期上,我们可能和市场预期略有不同。我们认为国内需求恢复或不会推动全球需求持续高增长,也谈不上会驱动石油基本面结构性短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能效提高的努力下,经济恢复较快增长可能并不意味着石油的高消耗,自上而下看,国内单位GDP石油强度仍处于下行通道;二是石油需求完成固有的恢复式高增长后,可能会暂时进入低速增长过渡期,以等待外部政策刺激的内生高增长到来,自下而上看,各类成品油消费接近2019年水平后或会趋于平稳。



自上而下看,国内单位GDP石油强度或延续下行,抑制需求反弹高度


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内生驱动,我们使用单位GDP石油强度来衡量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拉动作用。2010年以来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稳步下降,表示我国能效持续提升,也代表着经济增长对于石油需求的边际拉动作用在逐步减弱。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源于我国产业结构从“二三一”逐步向“三二一”转变,工业占比下降削弱对石油需求的拉动力度;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国内持续致力于环保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加速替代,特别是交运部门的单位GDP石油强度明显下降。


居民生活用油在2022年受到较强压制,导致单位GDP石油强度超趋势性下滑。我们预期其有望在2023年回归疫情前常态路径。中金宏观组于年初更新预测,提出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5%,我们相应上调石油需求同比增速至6.2%。虽然石油需求增速有望在2023年表现较强,我们认为额外增量主要来自于居民用油缺口的恢复填补,或还不是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稳定驱动。随着产业结构变迁和能源体系优化,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或仍将处于下行通道,简单线性外推当前的石油需求增速或并不合适,例如2022年上半年欧美需求的恢复高增长已被证实并不能延续。



自下而上看,国内成品油消费仍在恢复阶段,且以居民消费为主


“自下而上”角度来看,我们测算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或将较2022年增加约80万桶/天。具体来看5类主要油品,我们预计2023年我国煤油需求同比增加34万桶/天至77万桶/天,其中主要是民航客运需求完成2020年疫后缺口的一次性修补;汽油需求预计同比增加24万桶/天至300万桶/天,其中主要是居民出行复苏推动汽车行驶里程恢复;石油沥青需求预计同比增加16万桶/天至120万桶/天,其中主要是公路基建实物工作量释放叠加低基数支撑;石脑油需求预计同比增加9万桶/天至184万桶/天,其中主要是乙烯、PX等下游产品产能扩建叠加出行复苏提振调和需求;柴油需求预计同比减少4万桶/天至319万桶/天,其中主要是工程开工回暖支撑显现,但或难以扭转消费趋势性收缩。


回顾2020年疫情后我国各类成品油的需求复苏进程,我们看到2023年高速增长的核心支撑仍为疫后缺口的修复,其中既有持续未能完全恢复的煤油需求,也有在2022年再受重挫的汽油、沥青消费。因而我们提示,虽然我国石油需求恢复式的高增速有望兑现,但内生驱动的高增长预期能否兑现可能仍需观察。



我们上调国内需求增长预测,但并不预计因此导致结构性短缺


我们上调年度展望中对于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速预测,预计2023年表观消费或有望达到1374万桶/天,同比增长6.2%,较2022年需求增加80万桶/天左右。全球基本面来看,我们认为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高增长或有望缓解欧美经济下行导致的需求疲软压力,但可能不会推动全球市场出现结构性短缺。从欧美国家的疫后复苏路径来看,石油需求完成固有的恢复式高增长后,可能暂时进入低速增长的过渡期、以等待外部政策刺激的内生高增长到来。我们判断2023年石油市场出现需求“一边倒”的可能性或相对较小,左右市场平衡的“X因素”可能仍然是供给风险,而目前来看,市场对俄罗斯石油供应风险的定价或仍较为有限。(详见《石油:偏弱预期是否有转机?》


正文

“驱动东移”兑现,中国增量几何?


在2022年10月2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石油需求:从增速放缓至驱动东移》中,我们提出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或将呈现“驱动东移”的整体特征,中国、印度为代表的非OECD国家或有望在疫情长尾退出的影响过后,于2023年正式重返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防疫政策在4Q22以来加速优化,城市人员流动、航班客运出行等受疫情压制较大的成品油相关需求已录得明显修复,年初以来,国内百城拥堵指数已小幅超出2019年农历同期水平,整体航班执行量也达到2019年农历同期的80%左右,其中大陆航班已恢复至94%。因而当前来看,我们认为全球石油需求的“驱动东移”或已开始兑现。此外,由于欧美制裁对俄罗斯石油供应的实际冲击仍较为有限,仅余俄罗斯计划从3月开始的50万桶/天的减产反制措施支撑原油价格小幅高于边际成本线,市场开始将目光转向需求侧的可能变动;其中,低基数背景下复苏空间较为可观的中国油品需求备受关注。


中金宏观组于年初更新预测,提出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5%;而相比2022年3%的GDP增速,去年国内成品油需求冲击程度更深,同比下挫约-3.4%,主要是不直接创造GDP的居民生活用油受到较大压制。因而我们预期,受益于缺口修复,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或有望更高,年度展望报告中对于2023年国内石油需求的增速预测或也需上调。


图表:2022年我国成品油需求同比转负,2023年的修复空间备受关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为预测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量空间,我们分别从基于单位GDP石油强度的“自上而下”视角和基于下游行业指标的“自下而上”视角两种方式,测算得到国内石油表观消费或有望在2023年同比增长6.2%,达到1374万桶/天,即较2022年增加80万桶/天左右。


自上而下看,国内单位GDP石油强度或延续下行,抑制需求反弹高度


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内生驱动。石油作为我国一次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增速波动中枢与GDP增速一致性较高。1991年以来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7,即GDP 1%的同比增长将带动约0.7%的石油需求增速。2022年我国GDP增速录得3%,但同期石油需求同比降速录得-3.4%,其中主要是居民生活用油受到疫情长尾退出扰动较大,但由于其不直接创造GDP,导致我国GDP与石油需求之间的“弹性”关系阶段性脱钩。


图表:中国石油需求增速与GDP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衔接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的另一方式是单位GDP能耗,其中我们重点关注单位GDP石油强度,即单位生产总值所需的石油消耗量[1],并将其作为我们“自上而下”测算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的主要参考指标。



中国石油消费行业结构:份额和强度均集中于交运和工业部门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行业划分来看,中国石油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合计五个板块。


从石油消费份额来看,交运部门为最主要去向,2010-2019年其在石油总需求中的占比平均约为38%,汽油、柴油、煤油等“大油品”需求均集中于交运部门。其次为工业部门,平均占比约为33%,消耗油品主要是石脑油、石油焦等。建筑业占据了我国7%左右的石油需求,其中主要是用于道路工程和建筑防水领域的石油沥青。此外,居民生活用油约占我国需求的12%,其中主要是居民出行所需的汽油和日常生活所需的液化石油气。


图表:中国石油需求结构:按行业划分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各行业油品需求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石油消费强度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物流业的石油强度最高且远高于其他行业,其次为工业和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业的石油强度最低且较为稳定。结合各行业在我国GDP总量中的占比情况,我们看到交运和工业部门是我国单位GDP石油需求的最主要来源,其中交运部门虽然在GDP中的份额较小、但受到高石油需求强度的支撑,工业部门则主要因为其在GDP总量中的占比相对较高。


图表: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主要来源于交运和工业部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单位GDP石油强度逐年下降:既有产业结构转型,也有能源体系优化


2010年以来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呈稳步下降趋势,显示我国能源效率持续提升,也代表着经济增长对于石油需求的边际拉动作用在逐步减弱。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优化转向,另一方面得益于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


图表: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呈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一方面,我国GDP行业结构化转型下,五大石油消费行业在GDP总值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占比约为61%,较2010年的74%下降13pct。期间主要是工业在我国GDP总值中的占比从43%下降约12pct至31%,同期第三产业、特别是去除交运部门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持续抬升。另一方面,伴随着节能减排政策压制高排量汽车销量,叠加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快速推广,销售占比快速抬升,2015年以来我国交运部门对以汽油为主的油品需求强度持续下降,叠加能效不断提升,减弱了我国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拉动作用。


图表:工业在我国GDP总值中的占比逐步被三产替代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交运部门石油强度持续下降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于经济增长预测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


与消费弹性系数表现一致,2022年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出现超趋势性下滑,显示居民生活用油在疫情长尾退出过程中受到较强压制。随着国内防疫政策优化,城市人员流动和居民日常生活恢复常态,我们预期2023年我国GDP石油强度有望回到疫情前的常态路径。


基于2008年以来国内单位GDP石油强度的趋势性走势,结合中金宏观组对于2023年国内GDP增速5.5%的基准预测,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看,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石油需求或有望达到1374万桶/天,即较2022年增加80万桶/天左右,同比增速约为6.2%。


虽然石油需求增速有望在2023年超过GDP增速,我们提示这部分额外增量主要来自于居民生活用油缺口的一次性填补,而非源于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稳定驱动。随着产业结构变迁和能源体系优化,我们认为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或仍将处于下行通道。


图表:我们预期2023年中国单位GDP石油强度回归疫情前常态路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自下而上看,国内成品油消费仍在恢复阶段,且以居民消费为主


我们进一步从“自下而上”的视角来看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空间。2022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约为1294万桶/天,同比重挫-3.4%左右。从油品分项来看,汽油、柴油[2]、煤油等“大油品”年度消费均同比下滑,对应乘用车出行和航班客运需求受到较大抑制,工程项目开工率下滑也拖累了货物运输、挖掘机开工等下游需求。“小油品”中,受道路工程实物工作量减少,沥青消费大幅下滑;石脑油则在乙烯产量抬升和产能扩建的支撑下仍然贡献一定增量。


图表:汽柴煤和沥青为2022年我国成品油需求同比下滑主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往前看,我们主要基于汽油、柴油、煤油三类“大油品”和沥青、石脑油两类“小油品”的需求现状和下游行业趋势,对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空间进行测算。



汽油:出行复苏推动缺口修复


2022年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录得276万桶/天,同比下滑5%,贡献了成品油总需求同比降幅中的-1.1%。2020年疫情后,我国汽油消费曾录得较为显著的修复,2021年表观消费同比增长21%至290万桶/天。2022年二季度以来,受局部疫情反复影响,我国城市人员流动强度下降,汽油消费遭遇重挫。从我国汽油消费变动的分项拆分来看,2022年拖累汽油需求的主要是机动车行驶里程下滑。


图表:2022年我国汽油表需同比下降约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Q22以来局部疫情反复影响汽油需求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影响汽油消费的另一重要因素为新能源汽车对其的逐步替代。从我国乘用车销量结构来看,202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2022年其在乘用车总销量中的占比已达到31%。公安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已达到5%,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4%、电油混合占比1%。据中金汽车组预测,2023年我国乘用车销量或达2034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约为800万辆。我们预计2023年我国汽油乘用车的保有量或将达到2.47亿辆,同比增长3%,增速继续放缓。


图表: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

资料来源:中汽协,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汽油乘用车保有量增速或继续放缓

资料来源:中汽协,中金公司研究部



随着防疫政策加速优化,年初以来我国居民出行需求快速改善,百城交通拥堵指数已小幅超出2019年同期。我们保守估计2023年我国机动车行驶里程恢复至2019年水平,单公里行驶油耗维持趋势性回落,结合对汽油乘用车保有量的预测,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汽油消费或有望达到300万桶/天,同比抬升约9%,即较2022年需求增加24万桶/天。其中,出行需求复苏驱动的机动车行驶里程恢复为最主要的支撑项。


图表:年初以来国内百城拥堵指数已恢复疫情前水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3年居民出行恢复或支撑汽油需求复苏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汽协,中金公司研究部



柴油:需求收缩趋势或难扭转


我国柴油消费与工业需求高度相关。虽然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部门的柴油需求仅占9%左右,交通运输部门则消耗了我国67%左右的柴油,但从我国货运的货物种类来看,38.7%为矿建材料及水泥、12.6%为煤炭及制品、7.1%为金属矿石,同样受到工程项目的需求支撑。此外,农业生产中的农机消耗了我国柴油需求中的11%左右,2019年我国农机类商品成交额基本持平,农机耗柴油需求也较为稳定。建筑业的柴油需求份额约为4%,主要用于基建和房地产项目中的挖掘机开工。


图表:我国柴油主要用于交运、农业、工业部门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国货运运输类别结构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由于2022年我国柴油表观消费数据表现过强,与下游行业指标存在一定背离,经我们的模型调整,测算得到2022年我国柴油需求约为323万桶/天,同比下降约3.6%。长周期来看,我国柴油需求呈持续收缩趋势,其中主要是交通运输部门的柴油需求下滑,对应我们看到商用车中的柴油汽车销量占比延续下滑。此外,2022年柴油需求也受到疫情反复扰动,工程开工不及预期或是我国物流业景气度下滑和挖掘机销量、开工小时数均创新低的主要原因,同样的情况也在沥青消费中有所体现。但相比基建开工对沥青的直接拖累,疫情期间我国公路货物周转量的下挫程度相对较小,因而造成的柴油需求缺口相对有限。


图表:2022年我国柴油表需同比下降约3.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国商用车销量中的柴油汽车占比下滑

资料来源:中汽协,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2年我国物流业景气度下滑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2年我国挖掘机销量及开工小时均下滑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3年初以来我国工程复工快速开展,1月制造业PMI重回景气区间,同期国内挖掘机小时开工数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农历同期(2月),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业务活动预期分项已明显反弹。我们预期工程需求回暖或对柴油消费形成一定支撑,但或难以扭转其收缩趋势。基于下游行业指标模型,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柴油表观需求或将小幅降至319万桶/天,同比下滑1%,即较2022年需求减少4万桶/天左右。



煤油:最可观的增量贡献分项


2022年我国煤油表观消费量为43万桶/天,同比下滑约40%,较2019年减少42万桶/天。疫情后我国煤油需求曾在2021年录得修复,但2022年受到疫情反复再度下挫。民用航空是我国煤油消费的主要去向,占总需求的95%以上。据民航局数据,2022年我国民航煤油消费量约为41万桶/天,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41万桶/天。


图表:民用航空为我国煤油消费的主要去向…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民航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也是疫情后煤油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民航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进一步来看,当前我国民航货运需求已基本修复,2022年航油消费约为17.4万桶/天,小幅高于2019年水平;客运需求的缺口较大,2022年航油消费约为23.5万桶/天,较2019年水平减少约42万桶/天。民航客运可划分为大陆地区航线和国际+中国港澳台航线。我们测算2022年大陆地区民航客运航油消费较2019年的缺口约为24万桶/天,国际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航班的缺口约为18万桶/天。


图表:我国民航客运需求较疫情前存在较大缺口

资料来源:民航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大陆地区民航客运煤油消费仍待复苏

资料来源:民航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随着防疫政策加速优化,近期国内航班出行、特别是大陆地区航班需求已快速修复。据航班管家数据,年初以来大陆地区航班执行数量已恢复至2019年农历同期的94%左右,国际和中国港澳台地区恢复至13%左右。在今年我国大陆地区航班出行需求或将恢复至2019年水平,国际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航班出行逐步回暖、至年底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假设下,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煤油需求或达77万桶/天,同比抬升80%,即较2022年需求增加34万桶/天。


图表:年初以来大陆地区航班执行数已基本恢复

资料来源:航班管家,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国际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航班执行数仍较低

资料来源:航班管家,中金公司研究部



沥青:基建实物工作量有望释放


2022年我国石油沥青表观消费量约为104万桶/天,同比大幅下挫约28%。我国石油沥青主要用于基建工程中的公路建设和道路养护,石油沥青消费量与公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2022年石油沥青需求与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发生较大背离,我们认为主因或为疫情扰动下的基建工程开工情况不及预期。


图表:2022年我国石油沥青表需同比大幅下挫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2年石油沥青需求与公路建设投资错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对应可以看到,用于道路施工的沥青混净土摊铺机和压路机的销量也在2022年表现不佳,其一般较公路建设投资领先3个月左右,或进一步证实2022年我国基建实物工作量与相关投资存在错配情况。此外,防水材料也是我国石油沥青的主要去向,2022年房地产开工需求偏弱或也是沥青需求下滑的原因之一。


图表:2022年我国公路基建实物工作量不及投资…

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部分下游机械销量数据与沥青消费对应

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3年我们预期石油沥青需求有望在防疫政策优化和基建开工回暖的支撑下有所修复。一方面,我们看到2H22以来我国公路基建项目中标金额快速增加,项目储备或较为充足,有望在防疫政策优化后快速释放。另一方面,2023年我国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发力,新增专项债小幅上升或将为基建项目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来源;中金宏观组预测2023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到达9.5%左右。综合考虑当前偏高的沥青价格和公路新增里程增速放缓、沥青消费强度偏低的公路养护工程占比或有所提升,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沥青消费有望达到120万桶/天,同比增加16%,即较2022年增加16万桶/天。


图表:2023年我国公路基建项目储备量相对充足

资料来源:采招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当前我国沥青价格处于历史偏高水平

资料来源:隆众化工,中金公司研究部


值得提示的是,今年较高的沥青需求同比增幅主要源于2022年基数偏低,长周期来看我国公路建设单位投资的沥青需求强度或呈下行趋势,主要源于公路新增里程的速度放缓。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3],2025年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计划达到5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计划达到19万公里。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公路里程为528万公里,即2022-2025年的新增里程CAGR约为1%,低于2010-2021年的3%;高速公路里程为16.9万公里,即2022-2025年的新增里程CAGR约为3%,低于2010-2021年的8%。


图表:我国公路里程增速或将放缓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石脑油:化工轻油需求支撑延续


2022年我国石脑油表观需求约为175万桶/天,同比增长约12%,是为数不多的需求正增长油品。作为典型的化工轻油,我国石脑油是乙烯生产和催化重整的重要原料,小部分石脑油也用于溶剂油生产和组分汽油。裂解制乙烯是我国石脑油的最主要去向,2022年需求占比约为58%,也是我国石脑油需求增长的核心支撑。重整加工的石脑油需求占比约为39%,其一方面通过调和油品与汽油需求挂钩,一方面与纯苯、PX等化工原料需求相关。


图表:我国石脑油主要用于裂解制乙烯和重整装置

资料来源:金联创,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乙烯增产支撑我国石脑油需求提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随着我国出行需求复苏,叠加乙烯、PX等石脑油下游产品产能持续增加,我们预期2023年我国石脑油消费或仍将保持增长。据中金油气化工组[4]统计,2023年我国乙烯总产能预计增至4786万吨,其中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产能或有望达到3548万吨、占比74%。此外,国内PX产能也有望增至3998万吨,叠加终端汽油需求随出行复苏回暖,重整加工用石脑油需求或有望获得支撑。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石脑油表观消费或有望达到184万桶/天,同比抬升5%,即较2022年需求增加9万桶/天。


图表:2023年我国石脑油制乙烯产能有望增加

资料来源:百川盈孚,隆众石化,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3年我国PX产能有望增加

资料来源:百川盈孚,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于油品下游指标预测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


综合以上5类主要油品和其他成品油的需求分析,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我们测算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或有望较2022年增加80万桶/天。


具体来看,我国煤油需求预计同比增加34万桶/天至77万桶/天,其中主要是我国民航客运需求完成2020年疫情后的缺口修补;汽油需求预计同比增加24万桶/天至300万桶/天,其中主要是居民出行复苏推动汽车行驶里程恢复;石油沥青需求预计同比增加16万桶/天至120万桶/天,其中主要是公路基建实物工作量释放叠加低基数支撑;石脑油需求预计同比增加9万桶/天至184万桶/天,其中主要是乙烯、PX等下游产品产能扩建叠加出行复苏提振调和需求;柴油需求预计同比减少4万桶/天至319万桶/天,其中主要是工程开工回暖支撑显现但或难扭转柴油消费的趋势性收缩。


整体而言,我们预计2023年国内成品油需求同比增速或将明显高于2015-2019年CAGR水平。回顾2020年疫情后我国成品油需求的复苏进程,我们看到今年或将达到的偏高增速核心支撑仍为疫情后需求缺口的修复,其中既有持续未能完全恢复的煤油需求,也有在2022年再受重挫的汽油、石油沥青消费。因而我们提示,虽然我国石油需求恢复式的高增速有望兑现,但内生驱动的高增长预期能否兑现可能仍需观察。


图表:2023年我国成品油需求增速或高于疫情前CAGR,核心支撑为缺口修复、而非内生动能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上调国内需求增长预测,但并不预计因此导致结构性短缺



上调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预测


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测算,我们上调年度展望中对于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速预测。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或有望达到1374万桶/天,同比增长6.2%,即较2022年需求增加80万桶/天左右。


一方面,随着国内防疫政策加速优化,城市人员流动、居民日常生活和工程项目开工回归常态,我们预期2023年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有望回归疫情前的常态路径,相比2022年的单位GDP石油强度或将有所提高;主因是2022年不直接创造GDP的居民用油需求受到较大压制、使单位GDP石油强度脱离常态路径。另一方面,分油品来看,我们预期受益于航空出行缺口一次性修复的煤油或将成为2023年油品需求同比增量的核心贡献分项,同比需求增量预计为34万桶/天;居民出行和工程开工复苏也将对汽油和沥青需求恢复提供支撑,我们预计或将分别贡献同比增量24万桶/天和16万桶/天。此外,柴油和石脑油消费或基本回归常态增长通道,工程开工对柴油需求的提振或难扭转收缩趋势,石脑油需求也有望受益于下游需求而温和增长。


虽然中国油品需求同比增速或将明显高于2015-2019年CAGR水平,我们仍需提示,高增速为缺口修复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海外经验来看,各国石油需求完成固有的恢复式高增长后,可能暂时进入低速增长过渡期,以等待外部政策刺激的内生高增长到来。此外,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转型,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仍处于持续下行通道,经济增长对于石油消费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或将抑制需求复苏的反弹高度。



往前看,需求复苏难致结构性短缺,供应风险仍为“X因素”


全球基本面视角来看,与我们在2023年1月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石油:偏弱预期是否有转机?》中提示的类似,我们认为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或有望缓解欧美经济下行导致的需求疲软压力,但中国需求偏高增速实为修复期的阶段性特征,或难以推动全球市场陷入结构性短缺。因而于全球需求而言,“驱动东移”之下,需求一增一减,实际弹性偏低,我们判断2023年石油市场出现需求“一边倒”的可能性或相对较小,偏弱的需求预期和偏强的需求预期均不宜线性外推。


往前看,我们维持左右石油市场平衡的“X因素”或仍是供给风险的判断,目前来看市场对俄罗斯供应风险所赋予的短缺溢价或较为有限。一方面,欧美对俄罗斯的原油及油品制裁已全面实施,若成品油制裁如期执行使得俄罗斯石油总供应较俄乌冲突前缺口扩大至100-200万桶/天,据我们测算,或将带来20美元/桶左右的短缺溢价,支撑布伦特油价到达95-100美元/桶区间,即我们年度展望中所预期的基准情形。此外,俄罗斯对于欧美制裁的反制举措同样值得关注,当前俄罗斯已宣布将从2023年3月开始减产50万桶/天。另一方面,若俄罗斯出口受制裁影响较小,或地缘冲突缓和,供应风险溢价依然维持较低水平,我们认为原油价格或会在供给成本点位得到较强支撑,考虑OPEC+的财政盈亏平衡油价和北美页岩油的边际成本,我们预期布伦特油价的下方支撑位置或在75-80美元/桶。


图表:主要OPEC+国家财政平衡油价

资料来源:IMF,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北美页岩油企业成本曲线

资料来源:Factse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石油市场供应风险仍有待验证:既是短缺溢价来源,也提供油价下方支撑

资料来源:IEA,中金公司研究部


[1]我国单位GDP石油强度=石油年度消费量/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本篇报告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固定基期进行调整,2021年-2022年国内石油需求为表观消费数据。

[2]本报告所使用的2022年国内柴油表观消费量为经下游行业指标模型调整后的结果

[3]https://xxgk.mot.gov.cn/2020/jigou/zhghs/202201/t20220119_3637245.html

[4]参考中金油气化工组2022年12月1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化工:从供给看化工品未来三年周期》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3年2月19日已经发布的《能源:中国石油需求:恢复式增长进行时》

分析员 郭朝辉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3070006 SFC CE Ref:BBU524

联系人 李林惠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2070072


法律声明

向上滑动参见完整法律声明及二维码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