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会提问?找不到新闻线索?这篇业务笔记收好了!

庖丁解news 2022-03-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记说事 Author 大齐 老记说事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媒体时代。什么叫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就是运用所有的媒体、所有的手段,使人们在广泛场合都能获取信息的时代。所采用的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站等,所采用的手段包括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互联网正在一步一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深刻地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种形势之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要顺应这种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在新闻的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理解,认识新闻的以下这些共同点:


  一是新鲜性。新闻是新的,而不是旧的。新的才是新闻,旧的便成历史。在新闻术语中叫做“时效性”,说的是新闻是易碎品,怕压;一压,压在抽屉里,不发表,便过时了,碎了,成了历史了。


  第二个共同点是什么?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真实,不能做假。假的就不是新闻,而是传言、谣言。现在,假新闻很多,有的为博取眼球,有的为赚取钞票,有的为逃避监管,有的为攻击对方。然而,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警惕并识别假新闻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三个共同点是,要把这件事报道出去。一件新鲜的、真实的东西,不报道出去,没有受众,还成不了新闻,大不了只是一个私密日记或保密文件。新闻是要有受众的,报刊要扩大发行量,电视要提高收视率,博客与微信公众号要增加点击量,都是在争取受众,即争取读者与观众。


  除以上3点外,新闻还有其它什么特性吗?有的。如:重要性、接近性、奇特性、反常性、趣味性,等等。


重要性:人物、项目、内容、事件的重要。

接近性:地理的接近,心理的接近。

奇特性:奇怪的、特殊的。如两个头的蛇、三只脚的鸡,很奇特,可成新闻。

反常性:不按常态的事可成为新闻。如飞机一直误点,正点便是新闻。高铁一直正点,误点便是新闻。

趣味性:新闻要写得活,写得有趣味,才能更好吸引读者与观众。


  在新闻工作中,学会选择,精心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为什么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通讯社、不同的记者报道出来的文章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是因为立场不同,观点不同,选择角度不同,加工写作不同。由此可见,新闻是有选择性的。


  加深对新闻的理解,就要把握住这个“新”字。除了时间新,还有什么新?还有(1)新角度(2)新事件(3)新发现(4)新动向(5)新观点(6)新人物  (7)新问题(8)新预告(9)新创意,都是“新”,都可以作为新闻来写。当然,在写作时要把握好时效性,加些新鲜的“由头”。


  对新闻有所理解后,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要学会提问。问题、问题,有“问”才有“题”。


  学会说话,说正确的话;学会交谈,能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学会提问,能提出简洁、深刻、有分量、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都是记者的基本功。


  我国古人在修行时,强调“慎言”,即少说话。所谓“慎言语,养德之大”“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都是强调要少说话。这在强调学习、修行时是对的,一点没错。后来,有些成语、俗语更是强调不要轻易说话,如:“少说为佳”“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等等。


  作为搞新闻工作的,在采访中可不能这样。如果一场新闻发布会来个“沉默是金”,还开得下去吗?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克服紧张情绪,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一项基本功,必须经常练,经常用。


  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进入陕甘宁边区时,就准备了大量问题。他在《西行漫记》一书的第一章,就用了“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为文章开头标题。接着,他一口气提出了50多个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是怎样的?它能成功吗?一旦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阅一下。


  这些问题,题多面广,深思熟虑。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斯诺采访起来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回到北平后,发表大量通讯报道。1937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囯》一书,即《西行漫记》。此书问世轰动世界,连续再版7次。中文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反响,许多进步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无论是个别采访,还是参加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提问总是第一环节。不会提问的记者不是好记者,不善于提问的记者挖掘不到好消息。正所谓“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池者得鱼虾”。


  提问要入乡随俗,入境问禁,要有亲和力,要切题、入情、引起听众共鸣。


  新闻发布会需要提问,个别采访也需要提问。


  采访是写作基础,注意区分采访与调研是有所不同的,要明确采访目的,确立新闻主题,做好采访提纲。在采访过程中,眼、耳、手、鼻、口、腿、大脑并用,想得深些、远些,不浅尝辄止,有写作意识、发表意识。在谈话中注意礼节,学一点肢体语言。这些,经过反复训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有些初出茅庐的记者到一个单位去采访,往往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这里有什么新闻?”这就显得比较嫩,比较幼稚。新闻要靠发现,要靠挖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加深了对新闻的理解,就要努力掌握独家线索、有了第一手资料,就使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新闻线索多,便成了“富”记者;新闻线索少,便成了“穷”记者。这里不是指收入多少,而是稿件内容与质量。


  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哪些呢?


  会议、文件、简报、领导谈话、群众反映、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热线电话、重大节日、闲谈、主动发现的线索,等等。


(本文作者赣南,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来源:“老记说事”公众号编辑:董子畅推荐阅读无冕之王,是你是我
2021年全球新闻业有啥新变化?码住这篇就够了!
毛泽东为何亲自定调这篇中新社稿件?
到了现场没思路?300字获奖消息教你抓住新闻点!
假如只能采访十分钟,记者该怎么办?好题目从哪来?关键要有“大局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