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数据,决定你和你的孩子未来累不累

Jason不跪 不跪的世界 2024-05-23

啥数据有这超能力?

财政数据。

财政部昨天公布了2023年的完整数据(不包括社保),我整理了下(单位:亿)——

 

先按细分来看——

(第一本账)预算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

2023年税收收入占预算收入的83.5%。

2010-2023年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增速总体下行——

(2021和2020、2022和2023均为两年平均)

非税收入,我觉得是企业营商环境的负相关,即非税收入增速相对越高,企业营商环境越差,因为非税收入中,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约占23%。

2009-2023年的非税/税收比值趋势向上,这不太好——

 

税收/GDP则说明虽然GDP在增加,但征税能力在下降——

 

间接说明GDP质量下滑,以GDP锚定的债务如果过高,则汇率存在贬值可能(还要参考外部)。

我们如果把税收收入中的补贴社保数字扣除掉,那么与GDP的比值——

 

这说明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财政对社保的补贴金额越来越大,那么也会影响汇率的锚。

具体看看税收的内部,2023年增值税+消费税合计占总税收收入的约47%,两者皆为间接税,意思就是可以转嫁给消费者的税收——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已包含企业代替缴纳的间接税。

另外一个大头是企业所得税,虽然在定性上不属于间接税,但也是由企业缴纳,2023年占比22%。

从财政角度上,我们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宏观更关注企业(供给侧),而不是关注个人(需求侧),因为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合计占了总税收收入的7成。

这也同样解释了昨天文章的问题——为什么劳动法形同虚设。

因为当企业成本无法向消费者转移的时候,只能向员工(劳动者)转移。

最后变成了向劳动者征税。

间接税(+企业所得税)比例越高,向劳动者征税的倾向就越强烈。

显然,这非常短视。

而直接税-个人所得税的占比只有8.2%。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误以为”个人所得税会使得居民的现金流成本加重,那是因为没有把资产和税收调节的因素考虑进去。

如果是以资产为直接税的税基,而不是以人头(劳动收入)为税基,那么大部分劳动者并不会被增加直接税。只有受益于放水通胀的资产才会被列入。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放水赚钱的人,本质上发的是国难财。

所以他们希望经济越差,放水降息越多,这样他们就能赚更多的钱。

而老老实实的靠实体创造收入,对于这些人来说,速度太慢了。

我举过一个例子,在马路上捡钱是偶然性的,但在金融-经济逻辑中捡钱,却不是偶然的,而是蓄意的,读者可思考下当下的金融战和股市,难道只是外部这些资本在搞事情吗?

如果只是外部,并不惧。

经济金融化这个词,离普通人看起来很远,但它的博弈力量,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当以直接税-资产为税基的增量起来后,实际上是反过来补贴劳动者的,劳动者进而能作为消费者去消费更多的商品,又带来间接税的增量,为间接税率进一步下调创造空间,再惠及劳动者和消费者。

所以,对于那些混淆视听的大佬们,读者除了要看他们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继续看第二本账。

基金收入的大头就是卖地,约占82%。

卖地生意不好做,宏观就只能选择用债务填补,也说明缺失直接税-资产为锚后,财政只能在土地财政和财政货币化中二选一。

也有些地方想启用数据资产作为税基,同样的问题是,这个税向谁收?如果向企业收,企业会不会转嫁?如果消费者不买单,是不是同样只能让劳动者买单?

到这一层,你就知道,那些鼓吹数据资产的人,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了。

把第一本账+第二本账合计——

 

2023年转负,即使两年平均也还是为负,说明2023年两本账收入低于2021年。

最后看看第三本账——国资。

 

可以看到2017年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正在快速提升。把它拆解,一方面是因为国企利润这两年增加较快,另一方面是利润上交财政的比例有所提高——

 

但总体来说这块收入占三本账比例只有2.3%,还是太小。

这也是除了直接税-资产为锚之外,另一块需要解决的阻力,如果能把上交财政比例从14%拉升到40%甚至60%,那么也能真正贴补劳动、消费部门和逐年递增的社保压力。

(不过双轨制的问题....)

最后看一眼主力劳动/消费者的税基——

 

所以我的判断依然是,尽管“他们”千般万般不愿意,但最终直接税(遗产税+房地产税+赠与税)还是会在不久的将来悉数登场。

不排除会靠“延迟退休”拖两年,但别忘了,延迟退休不仅带来“晚发退休金给财政带来宽限”的利好,还会对居民家庭带来负担的成本。

没那么简单。

路只有一条,用“真心”。


注:先不讨论宏观债务/财政收入比,因为过不了审


消失的民企,隐藏的失业

上海出了3炸——不结婚的非沪籍也能买房解读

钱可以印,但好项目少

这两张表,新闻不会说这些

对失业率、婚育率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我认为体制内工资还要降?

就业蓄水池很满了

日本在2012年后做对了吗?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星球1满4000人后,可以进星球2,每天更新内容一样)

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