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的重逢——黄怒波老师捐赠圆明园石柱今日开展

辛庄课堂 辛庄课堂 2023-12-15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辛庄课堂四期班招生中

(点击👆了解更多)

为充分发挥历史艺术价值,激发群众爱国热情,感谢中坤集团无偿捐赠重要文物的慷慨义举,10月13日上午,“最美的重逢一一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圆明园正觉寺隆重举行。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领导莅临开幕式。中坤集团创始人、辛庄课堂商业实践总导师、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理事长黄怒波老师在现场讲述国宝回归历程,并接受了由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捐赠证书。辛庄课堂面试导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博士项目主任张宇伟老师,辛庄课堂代表首期班学员霍斌,朱东飞在现场见证了这历史的一刻,也感受到了黄怒波老师作为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体现民族大义的人文情怀和企业家精神。


  据悉,本次活动所展出的石柱,由黄怒波老师捐赠,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2013年,黄怒波老师向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捐资1000万挪威克朗(约合160万美元),作为回报,该馆归还其保存的七根圆明园石柱。历经十年,辗转万里,终于在今年6月运抵圆明园。

石柱1、2、3、7

石柱4、5、6


  黄怒波老师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引,在现场表达了他无比激动的心情。

  以下为黄怒波老师致辞全文:

  今天,站在这里,心中无比的兴奋、骄傲,感慨万千。

  1860年的10月,我们脚下的这座至美花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烧毁。无数珍宝惨遭劫掠,流落他乡。

  10年前的2013年12月12日,我在挪威卑尔根的科德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面对这7根石柱时,内心为之一颤。带它们回家!就成了我生命意义的所在,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使命。

  今天,它们回来了。美丽高雅,沉重无语。从此,作为展品,它们将向人们展示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今后,作为圆明园遗址的一部分,它们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个民族高贵的方式,一定是自立、强大,傲立世界东方。

  今天,站在这里,必须感谢我们伟大的新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创新、创业,彰显企业家精神。在民族复兴、国强民富的时候,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是守护者,守护国家、守护民族、守护尊严、守护未来。

  今天,站在这里,只想抱紧这些回家的石柱。我想说,真好,你们终于回家了。从此,这个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人伤害你们。春夏秋冬,没有风雨能再扑打你们,你们再也不会漂泊异乡。日日夜夜,整个民族都在守护你们。今天,面对你们,我突然明白了我们创新创业的意义:也只能是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才能带你们回家。

  抚平民族创伤,不一定都是高举刀剑,舍身搏命。但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更加努力,不断强壮。所以,今天,站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起誓:往前走,一直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今天,站在这里。必须要感谢许许多多帮助国宝回家的人。要感谢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感谢中国原驻挪威大使赵军先生。要感谢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北京市文物局、北京鲁迅博物馆、圆明园管理处等相关单位的努力和配合。特别要感谢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从跟我签约的爱兰德馆长,到尽心尽力帮助这7件国宝回到中国,并于近日将其捐赠给中坤集团,在今日来到现场的培特馆长。你们善解人意,代表了挪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我希望,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合作,尽快让还在你们馆藏中的其他圆明园国宝石柱回家,回到中国,回到这里。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中坤团队,他们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国宝回家打通了道路。

  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就是我们今天站在这里的历史意义。

  活动现场,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为中坤集团颁发捐赠证书,感谢在黄怒波先生的带领下捐赠文物的义举,以及对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大力支持。

颁发

证书


7 根石柱的十年“回家”路




  2013年8月,黄怒波先生在北欧参加活动时,由中国驻挪威前大使赵军先生引荐,与挪威的科德博物馆前馆长爱兰德(Erlend)结识,后应邀参观了科德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他看到了圆明园石柱的展示,于是当即向爱兰德馆长表达了希望圆明园石柱能够回家的愿望。经过科德博物馆基金会与董事会的反复商议,科德博物馆内部就石柱重归故园一事,达成了一致意见。

  2013年12月,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最终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协议约定:中坤集团为科德博物馆提供专用于其馆藏中国文物艺术品整理、保护研究以及展馆修缮的资金支持;北京大学与科德博物馆将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德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的鉴定研究等相关工作。三方的合作旨在通过七根石柱的回归,以及今后在文物整理和研究过程中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中挪文化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是中挪友谊的生动见证。

  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

  2019年10月,为了便利该批石柱进境,实现石柱的最佳保护展示效果,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北京大学和中坤集团,推动将该批石柱存放在圆明园或其他具有文物进境免税资格的博物馆。

  2020年9月,为促成石柱尽快回到中国,北京大学委托中坤集团全权负责7根石柱的运输及进关等工作。

  2023年3月,在科德博物馆的支持下,中坤集团终于将该批石柱运离挪威卑尔根港口,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回中国。

石柱运抵圆明园点交时的照片

  2023年3月—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推动,海关总署密切配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北京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顺利入境。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专家鉴定现场照片

  2023年6月3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KODE博物馆,该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西洋楼铜版图之养雀笼东面石柱使用场景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以木质梁柱为基础,通过用砖砌筑内墙,外部包以汉白玉等石材的方法建造。其建筑主体仿西方巴洛克风格建造,常在建筑上设立石柱作为望柱或栏杆连接物使用,同时还具有装饰的作用。两侧没有雕花的石柱应为建筑上的联排装饰物,两侧饰有花瓶或花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栏杆部分,花瓶的样式则是配合栏杆形制雕刻而成。

  此次回归的石柱共7件,均为汉白玉材质,通高约80—92cm,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推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这些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精彩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

“辛庄课堂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俞敏洪:做长青事业的心态
李克穆:忆在薛暮桥身边工作的日子
文贯中:中国自陷于农本社会怪圈的经济地理学析解
怒波走世界 | 参观博尔赫斯的藏品
许纪霖:要科学,不要科学主义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