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云迪,陈丹青和朱令,被社死的、被嫉妒的和被投毒的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六维空间 2024-04-26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被社死的李云迪、被嫉妒的陈丹青和被投毒的朱令……
文/阿达


前两天,一个为李云迪被社死而痛惜的视频,在网络疯传,其中有读者特别留言,希望能够补上一段李云迪当年在空缺了十五年后获得肖赛冠军的场面。Ok,我在展开今天的主题之前,让大家一睹为快。



好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这张年轻英俊的中国人面孔,是不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值得我们对这张文化名片珍惜?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当这样的优秀人才一旦遭遇了人畜无害的隐私事件,整个社会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小心翼翼地呵护这张文化名片,还是毫不留情地撕毁这张名片?把对他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程度,是不是我们的应有选项?


尤其是同行和内行,更加懂得这张名片的含金量,况且将心比心,谁也不是圣人,帮助他改正缺点错误,然后让他轻装上阵,继续发挥他的天才,这或许是一个理性社会和优秀行业的不二选择吧?


然后匪夷所思的是,正是某最该保护其名誉和才华的音乐家协会,却比治安部门还积极主动,它不但没有起到某种平衡和保护作用,还雪上加霜落井下石,在关键时刻给了李云迪沉重一击,在第一时间宣布除名李云迪。


  图源网络


我们先不说程序上合不合法,有没有得到主席团规定人数的投票通过,就说这个动议的客观效果吧:你音乐家协会把一个如此优秀的音乐家除名,这就抬高了你的身价和地位?纯洁了革命队伍?专业艺术家协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难道不是为艺术家提供保护,而是宣传五讲四美三热爱?对于别人私德领域的瑕疵,都要动用公器惩罚,你们这样做,是为了赢得谁的满意?


想到这些李云迪的同行,完全不考虑这张文化名片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没有丝毫呵护之情和悲悯之心,我的心里充满了绝望。


由此想到一些同行对陈丹青的腹诽和非议,其中最犀利的几刀,就来自陈丹青的画界同行。


  图源网络


前几天我例举了画家丁绍光对陈丹青的无情解剖和鞭挞,其实还有一位更厉害的同行,用锋利的刀刃,把陈丹青解剖得鲜血淋淋。这个同行名叫王华祥,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教授、博导。


他说:多年前,陈丹青因清华大学辞职事件,攻击美院及绘画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注意,他特别打了引号)。也因大胆褒贬体制,而广受好评。正是在他如日中天之时,我发现他的话中除了牢骚,没有多少真正的营养。牢骚谁都有,但是,聪明过人的他,很会利用“舆情”。硬是将牢骚,忽悠成了“思想”。他说陈丹青是一个不知道问题在哪儿的人,在逻辑上就是无话可说的人,说不出话的人,或者不宜说话的人。


他说,陈说的事没有一样是新的,观点也无任何新意,属于大多数画画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他很能误导大一学生妹,和知识分子中无知的艺术爱好者。


还说,他擅长于在读书少的画家和大众中扮演公知。擅长于在不懂绘画的人中扮演画家。他依附油画学会,油画院,学院。却又在它们所坚持守护的绘画最为困难之时,吃里扒外,落井下石。他若离开这些地方还有人理吗?他利用了油画的窘境,和人们对油画的误解,以及许多原因造成的敌对情绪。这就不是看法的问题,而是品德的问题了。


最后他如此总结陈丹青:他是一个博闻广记的天资超常的人,但也是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一如他过去的境遇:


去美国进入不了美国,进学院进入不了学院,学传统进入不了传统,吹当代进入不了当代,扮公知但却是伪知。


他其实很中国,很时代,是外表光鲜而内部灰暗的知识界的假冒伪劣产品。他所崇拜的西方,他所怀念的民国,都不可能出产他这样的人。他最多只是个很会包装自己的艺术票友。


  图源网络


可能很多人很想知道陈丹青是如何反击的,不过可能会让有些人失望。陈丹青不但不正面互怼,而且用躺倒的姿态说,王华祥院长说我是个混混,我先承认无知好了。他不争长短,不意气用事,而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让大家看看:你王院长把我形容成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那我就承认好了,谁真的有两把刷子,众人心里自有一杆秤。


王华祥把陈丹青的所思所言贬低为“牢骚”,这是最省力最偷懒的概括方法。至于陈丹青所拥有的影响力,那只是他聪明过人和利用舆情的卑劣伎俩、雕虫小技,不足挂齿。陈丹青充其量只是个艺术票友,称不上艺术家。


这样居高临下的评判,可能会让某些人对王华祥肃然起敬,认为他定是才华了得的顶流艺术家,否则怎么敢说陈丹青只是个票友。可是他在全盘否定陈丹青的价值时,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陈丹青不但会发“牢骚”,在绘画上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人家有代表作,而且能卖得好价钱。既然你扮演大家和大师,那你的画总该卖更高价吧,总不见得票价还不如票友吧?


光凭这一点,读者可能就会觉得,此君或许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堂堂一个美术学院的院长,还不如辞职而去的普通教授有名望,情何以堪?尤其令他不能忍受的是,陈丹青说的都是大白话,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居然被他斩获了成千上万的仰慕者,这还有天理吗?凭什么啊?

  图源网络


于是,他把陈丹青的一切,总结为两个字:扮演——在读书少的画家和大众中扮演公知,在不懂绘画的人中扮演画家。换句话说,叫做两头通吃。可是社会法则是这样的,不管你是素人演出还是角色表演,最后都得看客观效果,看你有没有粉丝,有没有票房。你扮演画家,得有人信服,你扮演公知,得有人喝彩。如果陈丹青的两个角色都被大家认可了,你不能谴责普罗大众都是有眼无珠、不识货的无脑者,“牢骚”一旦装上了思想的翅膀,它是会飞翔的,它可能脱胎换骨,不再停留在牢骚层面,而是具有了某种普适的道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能越是熟悉亲近的人,越容易产生妒忌心,原本大家都彼此彼此,你怎么突然拔地而起,称霸群雄了呢?这未免太让我心理失衡了。所以同行和同事,尤其是其中的所谓优秀者,最容易成为第一个跳出来诋毁的人,严重的妒忌把他们的心理扭曲成一团乱麻,在无法遏制的情况下,他们就不管不顾的出击了,不再顾及给对方造成了多少伤害。


  图源网络


于是就让我想到发生在清华园里著名的朱令被投毒案。虽然此案已经发生了很多年,但由于朱令在前不久刚刚去世,又激起人们对旧案的关注和热议。那个年轻美丽优秀的清华学子朱令,就是因为实在太优秀了,哪儿哪儿都有她出挑的身影,于是引起了同寝室室友的极大妒忌。


唯一的嫌疑人孙维,作案动机就是嫉妒。因为孙维背景厉害,让此案在柳暗花明的前夕功亏一篑,使得她“由于证据不足,并未受到任何处罚”,并加紧了外逃计划,最终远避他国。


  图源网络 


尤其让我震惊的是,当记者去清华园采访有关当事人的时候,朱令的几个同学表现非常冷漠。后有人在网上匿名发信表示对朱令的存在的排斥和厌恶,说她的室友早就看不惯她了,对朱令的悲惨遭遇,没有表示出一丝一毫的同情。我们不知道这些人是否也直接或间接迫害了朱令,但对一个已经被摧残的优秀同窗毫无怜悯之心,那种彻骨的冷漠,怎不令人寒心?最近孙维在澳洲被网友扒出来痛批,但她的反应依旧是坚持原来的立场,由此可见,妒忌心这个东西,一旦发作起来,真的是摧枯拉巧,无坚不摧。


从李云迪到陈丹青到朱令,他们的同行、同道、同学,以这样的面目示人,而且毫无羞愧之心,而是理直气壮,道貌岸然,为什么类似事件这么多?深思下去,让人脊背发凉。


对同类的倾轧、妒忌与排挤,可以说中外如此。虽然人性相近,但由于文化土壤不同,有的地域以制度设计,遏制了人性中的恶,创造了良性竞争的环境。使得人们与生俱来的妒忌心无法往恶性方向伸展,大家无暇妒忌,不做无谓和无效的排挤,而是各展所长,比翼齐飞,形成生动向上的氛围。


但为什么在咱们这儿,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成为人们默认的潜规则和心理规范,觉得就会如此,早晚如此,唯一保护自己的办法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这是我们大家都要思考的问题。


丁绍光说陈丹青在美国吃软饭,有失厚道


作者简介

阿达: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作家、批评家。著有《家庭启示录》《无所不侃》《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等20种著作。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她嫁给了毁了容的未婚夫后很幸福

南通禁止烧纸钱,说说我母亲忌日发生的事情

非诚勿扰里那个“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马诺离婚了

《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去世,她终于回到父亲念念不忘的故乡

《巨流河》与南京记忆,那里长眠着齐邦媛的恋人 

时空交错的同谋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